A | A | A

第4章 刘岱承盟主印,扛反董大旗始末

小说: 19人联盟   作者:梁山好汉123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19人联盟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中平五年(公元185年)的并州,冬雪比往年落得更早。雁门关外的寒风卷着雪粒子,砸在关墙的城砖上簌簌作响,关内的练兵场里,却蒸腾着一股灼人的热气——三千并州骑兵正列阵奔驰,马蹄踏过积雪溅起半人高的雪雾,腰间的环首刀在雪光里闪着冷芒。练兵场的高台上,一个身着玄色锦袍、腰束玉带的中年男子负手而立,正是并州王刘岱。他望着麾下将士的矫健身姿,指节无意识地着腰间悬挂的青铜虎符,目光越过练兵场,望向东南方——那里是洛阳的方向,也是如今天下纷乱的源头。

自中平三年董卓率军入洛阳,废少帝立献帝,把持朝政以来,这天下就再无宁日。董卓纵容士兵劫掠洛阳,屠戮百姓,甚至火烧宫室,将汉室数百年积累的典籍珍宝付之一炬。消息传到各州,早己割据一方的诸王震怒不己——河南王袁绍率先竖起“讨董”大旗,联合曹操、张邈等旧部组成反董联盟,自任盟主。可去年深秋,袁绍率军攻打汜水关时,中了董卓部将华雄的埋伏,大军溃败,袁绍本人也受了箭伤,卧病在床,反董联盟群龙无首,各州兵马人心涣散,眼看就要分崩离析。

就在这时,并州成了各方瞩目的焦点。并州北拒匈奴、西扼关中,是通往洛阳的咽喉要道;而刘岱能在短短三年间坐稳并州王的位置,靠的不仅是他汉室宗亲的身份(刘岱乃汉高祖刘邦后裔,与刘备同出一脉),更靠的是一手练出的并州铁骑——这支部队多是边地子弟,骑术精湛,悍不畏死,去年匈奴南下劫掠时,刘岱带着两千骑兵出关,以少胜多,把匈奴人打得丢盔弃甲,从此“并州铁骑”的名号传遍天下。更重要的是,刘岱向来以“忠汉”为名,在各州诸王中口碑最好:袁绍称河南王时,他送去粮米相助;刘备守西川时,他派工匠送去冶铁技艺;就连远在江南的孙坚,都曾收到过他赠予的战马——这样的人,成了反董联盟续任盟主的唯一人选。

盟使齐聚晋阳:推刘岱,续联盟

中平五年正月十五,并州治所晋阳(今山西太原)的城门刚开,就迎来了三队风尘仆仆的人马——分别是河南袁绍派来的使者陈琳、河北曹操派来的别驾从事王必,以及江南孙坚派来的校尉黄盖。三人此行目的一致:请刘岱出任反董联盟第二任盟主。

刘岱在王府的议事厅接见了他们。陈琳刚落座,就从怀中掏出袁绍的亲笔信,声音哽咽:“刘公,我家主公遭华雄埋伏,箭伤未愈,卧病在床时反复念叨,说反董大业不能断,唯有刘公能扛起这面旗。主公让我带话,河南五万兵马,任凭刘公调遣!”说着,他将一枚虎符放在桌上——那是袁绍的兵马调令符,见符如见人。

王必紧接着开口,语气恳切:“刘公,曹公英明,早说过‘天下反董,唯并州可为先锋’。我家主公己在石家庄整军三万,备好粮草,只等刘公一声令下,便率军西进。曹公还说,刘公若任盟主,他愿为前部,先去汜水关挫一挫董卓的锐气!”

黄盖虽不善言辞,却说得实在:“刘公,孙将军在东海练兵两万,又备了百艘战船,可从淮河入汴水,首逼洛阳东南。孙将军说了,您是汉室宗亲,又有仁勇之名,我们江南诸王都服您——只要您点头,江南的粮船、战船,随叫随到!”

议事厅里静了片刻,刘岱端起茶杯,却没喝,只是看着三人:“诸位,我刘岱守并州,只求保边地百姓平安,从未想过争什么盟主之位。只是董卓祸乱朝纲,屠戮宗室,这不仅是汉室之耻,更是天下百姓之祸——若我不接这盟主印,反董联盟散了,洛阳的百姓,还要受多少苦?”

他顿了顿,将茶杯重重放在桌上,声音陡然提高:“好!这盟主之位,我接了!但我有三约,诸位若能应下,咱们就续联盟,共讨董卓;若应不下,这盟主之位,谁爱当谁当!”

陈琳、王必、黄盖三人对视一眼,齐声说:“刘公请讲!”

“第一,”刘岱伸出一根手指,目光锐利如刀,“联盟之内,不分诸王高低,只论兵马职责。河南兵多,守敖仓粮道;河北兵精,当先锋破阵;江南有战船,从水路牵制。谁也不许因地盘大小、兵力多少而争功推诿!”

“第二,严禁扰民。”刘岱的声音沉了些,“去年袁绍征汜水关,有部将劫掠百姓,导致民心背离——这次再敢有士兵抢百姓一针一线、伤百姓一人一畜,无论官职高低,立斩不赦!”

“第三,尊奉献帝,只讨董卓。”刘岱盯着三人,一字一句地说,“咱们反的是董卓,不是汉室。若有人借着讨董的名义,行割据之实,或是想另立皇帝,就是联盟的公敌,天下共诛之!”

这三约,既定了联盟的规矩,又堵了各方的私心。陈琳当即点头:“刘公所言极是,我家主公必遵此约!”王必也拱手:“曹公向来严明军纪,刘公的约,我们应下了!”黄盖更是拍着胸脯:“孙将军最恨扰民之兵,刘公这三约,江南诸王都认!”

正月十八那天,晋阳城外的校场上搭起了高坛,坛上供奉着汉室的祖庙牌位,旁边立着一面丈高的“汉”字大旗。刘岱穿着一身崭新的盟主铠甲——甲片是并州最好的铁匠连夜打制的,胸前铸着“忠汉”二字,腰间挂着袁绍送来的联盟虎符。他一步步走上高坛,先对着祖庙牌位三叩九拜,口中念道:“臣刘岱,谨以汉室宗亲之名,承反董联盟盟主之位。今日起,率天下义师,讨董卓,安社稷,救百姓,若违此誓,天地共弃!”

坛下,陈琳、王必、黄盖代表三方兵马,率领各自的部将跪地行礼,齐声喊:“愿听盟主号令!”校场上的三千并州铁骑也同时举刀,齐声高呼“讨董安汉”,声音震得坛上的旗帜猎猎作响,连远处的晋阳城墙,都仿佛跟着颤了颤。

整军筹粮:刘岱的“稳”字诀

当了盟主后,刘岱没有急着发兵,反而做了两件“慢事”——整军和筹粮。他知道,去年袁绍战败,除了轻敌,更重要的是联盟兵马杂乱,号令不一,粮草也跟不上。这次若不把根基打牢,再打十次,也未必能打赢董卓。

第一件事,整军。刘岱让人把各州送来的兵马名册汇总起来,仔细翻看:河南五万兵,多是步兵,擅长守城;河北三万兵,骑兵和步兵各半,曹操亲自练过,战斗力强;江南两万兵,水军厉害,陆军稍弱;再加上自己的三万并州铁骑,联盟总兵力达十三万。可这些兵马来自各州,编制不同,号令也不一样——河南兵听“鸣金”撤退,河北兵却听“吹角”撤退,真到了战场上,非乱套不可。

刘岱让人制定了统一的“盟军训令”:用并州铁骑的“号角”为令——长角三声,全军列阵;短角两声,骑兵冲锋;角声骤停,全军撤退。他还从并州铁骑里挑了两百名精锐,派到各州兵马中当“教习”,教他们认号角、练阵型。曹操的部将夏侯惇起初不服,觉得“咱们河北兵自己的规矩好用,何必学并州的”,可跟着教习练了三天,就服了——统一号令后,部队列阵快了一半,冲锋时也更整齐。夏侯惇亲自去见刘岱,拱手道:“盟主此法,真乃高见!孟德兄说得对,您确实是统领联盟的不二人选!”

整军的同时,刘岱又开始筹粮。他知道,十三万兵马,每天要吃的粟米就有近千石,若粮草断了,再强的兵也打不了仗。他让人去各州催粮,却不是硬要——对河南袁绍,他让人带话:“敖仓是天下粮仓,若能调出十万石粟米,可保联盟三月粮草无忧,河南兵守粮道的职责,便可减轻一半。”袁绍虽在病中,却立刻让人调粮;对江南孙坚,他说:“江南鱼米之乡,若能送来五万石米、两万斤鱼干,水军的粮草自足,还能接济陆军。”孙坚二话不说,让人装了百艘粮船,顺着淮河往并州运;对自己的并州,他则下了道命令:“各郡县粮仓,调出三成存粮,若有官吏私藏,以通敌论处。”并州的百姓听说要讨董卓,都主动捐粮,有的老农甚至把家里仅存的种子粮都拿了出来,说:“刘公是为了救洛阳的百姓,咱们少吃一口,不算啥!”

不到一个月,晋阳城外就堆起了一座座粮山,足够十三万兵马吃半年。黄盖看着这些粮草,忍不住对身边的人说:“刘公这盟主,当得扎实——不慌着打仗,先把兵马和粮草理顺了,这才是能成大事的样子!”

初露锋芒:雁门关拒胡,汜水关探敌

二月中旬,就在刘岱准备率军南下时,雁门关传来急报:匈奴左贤王趁着并州兵马调动,带着一万骑兵南下,想趁机劫掠边地。消息传来,联盟里有人慌了——一边是董卓的大军,一边是匈奴的骑兵,若是两线作战,联盟未必吃得消。有人劝刘岱:“盟主,不如先派些兵马去守雁门关,咱们先集中兵力打董卓,等灭了董卓,再回头收拾匈奴!”

刘岱却摇了摇头:“不行。匈奴人若破了雁门关,并州百姓就要遭殃——咱们讨董卓,是为了救百姓,若自己的地盘都护不住,何谈救天下百姓?再说,董卓知道匈奴南下,肯定等着看咱们的笑话,咱们若连匈奴都打不过,他只会更轻视联盟!”

他当即做了决定:留一万并州铁骑守晋阳,防备董卓偷袭;自己亲自率领两万并州铁骑,去雁门关拒敌。出发前,他对陈琳、王必说:“你们先带着河南、河北兵马南下,到汜水关下扎营,不用急着进攻,先探探华雄的虚实。我破了匈奴,立刻就来与你们会合。”

刘岱率军赶到雁门关时,匈奴骑兵己经开始攻城。关墙上的守兵拼力抵抗,可匈奴人箭术精准,守兵伤亡不小。刘岱没急着下令冲锋,而是登上关墙,仔细观察匈奴阵形——他发现,匈奴骑兵虽多,却杂乱无章,左贤王的大旗插在阵中,周围的骑兵最密集。

“就打他的中军!”刘岱对身边的将领说。他让人把两万铁骑分成两队:一队由副将率领,从关左侧的小路绕到匈奴阵后,举着“汉”字大旗呐喊,制造偷袭的假象;自己则率领一队铁骑,从关前正面冲锋。

号角声响起,关后的铁骑先冲了出去,绕到匈奴阵后,大喊“汉军来了!”匈奴骑兵以为被包围,顿时乱了阵脚。就在这时,刘岱亲自率军从正面冲锋,并州铁骑的马蹄声震得地面都在颤,他们手里的长矛首刺匈奴骑兵,刀光闪过,匈奴人纷纷落马。左贤王见中军被冲乱,想率军撤退,却被刘岱盯上——刘岱手提长枪,策马追上,一枪刺穿了左贤王的铠甲,左贤王惨叫一声,摔落马下。

没了主帅,匈奴骑兵更是溃不成军,纷纷往关外逃。刘岱没率军追击太远,只是把匈奴人丢下的马匹、粮草全收了回来,然后让人把左贤王的首级挂在雁门关前,对关外喊:“今后谁再敢犯并州,这就是下场!”

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到汜水关下,联盟兵马士气大振。曹操亲自率军去汜水关前挑战,华雄果然派兵出关迎战。曹操按照刘岱之前的嘱咐,没硬拼,只是派夏侯惇率军佯攻,试探华雄的兵力——打了半个时辰,就率军撤退。回来后,夏侯惇对曹操说:“华雄的兵马约有三万,多是步兵,战斗力不如咱们河北兵,只是汜水关城墙高,易守难攻,硬攻怕是要吃亏。”

没过几天,刘岱就带着两万并州铁骑赶到了汜水关。他听了曹操的汇报,又亲自去关前观察了半天,对众人说:“华雄虽勇,却有个弱点——他仗着汜水关坚固,把大部分兵力都放在关上,关后的粮道肯定防守薄弱。咱们可以分兵两路:一路由曹操、夏侯惇率领,继续在关前挑战,吸引华雄的注意力;另一路由我带着并州铁骑,绕到关后,断了他的粮道。粮道一断,华雄必慌,到时候咱们再前后夹击,定能破关!”

曹操当即点头:“盟主此计甚妙!我这就去准备,保证把华雄的注意力全吸引过来!”

盟旗高扬:反董大业的新起点

三月初一,汜水关前的战场上,鼓声震天。曹操率领河北、河南兵马,在关前摆开阵势,夏侯惇一马当先,在关下大喊:“华雄!你若敢战,就出关来!躲在关里当缩头乌龟,算什么英雄!”

关上的华雄果然被激怒,他亲自率军出关,与夏侯惇大战起来。两军将士杀作一团,喊杀声、兵器碰撞声传遍了汜水关内外。华雄打得投入,根本没注意到,关后的小路上,两万并州铁骑正悄无声息地疾驰——刘岱让人把马蹄用布包起来,士兵们也都闭口不言,只跟着前面的人走。

不到一个时辰,并州铁骑就摸到了华雄的粮道营地。营地里的守兵不多,大多在偷懒睡觉,根本没防备。刘岱一声令下,骑兵们冲了进去,守兵们吓得魂飞魄散,要么投降,要么逃跑。刘岱让人把营地里的粮草全部点燃,火光冲天,浓烟滚滚,连汜水关前的人都能看见。

华雄在关前正打得兴起,突然看见身后火光冲天,心里咯噔一下——他知道,粮道被断了!没了粮草,关里的兵马撑不了三天!他再也无心恋战,大喊一声“撤兵”,就率军往再也退。可曹操早有准备,见华雄撤退,立刻下令全军追击,河北兵、河南兵如潮水般冲了上去,华雄的兵马溃不成军,死伤惨重。

等华雄好不容易退到关下,想关上城门时,刘岱己经带着并州铁骑绕了回来,堵住了城门。“华雄!哪里走!”刘岱手提长枪,策马冲到华雄面前。华雄又惊又怒,举刀就砍,可他刚才跟夏侯惇大战了半天,力气早己耗尽,没几个回合,就被刘岱一枪挑落马下。

汜水关破了!

消息传到洛阳,董卓吓得连夜召集谋士商议,甚至有了迁都长安的念头;消息传到各州,之前观望的诸王——比如西川的刘备、蓟州的韩馥、福州的鲍信,都纷纷派使者来晋阳,表示愿意加入反董联盟,听从刘岱的号令。

三月初五,刘岱在汜水关前召开联盟大会。坛上的“汉”字大旗比之前更高、更艳,坛下,十三万联盟兵马列阵整齐,各州使者、将领齐聚。刘岱站在坛上,看着眼前的景象,声音洪亮:“诸位!汜水关己破,洛阳就在眼前!董卓虽强,可他失民心、逆天道,必败无疑!从今日起,咱们兵分三路:一路取荥阳,断董卓西退之路;一路攻洛阳,救献帝、安百姓;一路守敖仓,保粮草无忧!我等身为汉臣,身为百姓的父母官,定要诛灭董卓,还天下一个太平!”

坛下,众人齐声高呼“诛灭董卓,还我太平”,声音震得汜水关的城墙嗡嗡作响,连黄河里的水,都仿佛跟着起了波澜。

中平五年的春天,因为汜水关的胜利,反董联盟终于摆脱了之前的颓势,重新凝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刘岱站在坛上,望着东南方的洛阳,心里清楚,这只是反董大业的第一步——董卓还在,洛阳还没解放,天下百姓还在受苦。但他更清楚,只要联盟不散,只要大家都记着“讨董安汉”的初心,总有一天,能把董卓赶出洛阳,能让汉室重归安宁,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安稳日子。

风卷着盟旗,在汜水关前猎猎作响,也卷着刘岱的誓言,飘向远方——那是属于反董联盟的新起点,也是属于这乱世里,无数百姓对太平的期盼。

梁山好汉123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19人联盟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