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4章 旧脉兴

小说: 19人联盟   作者:梁山好汉123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19人联盟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元康三年(293年)到元康五年(295年),三年间晋室乱局彻底失控——八王之争从“洛阳宫斗”蔓延到地方州郡,亲王们不再满足于杀权臣、除对手,而是抢地盘、囤兵力;更致命的是,那些曾在汉末三国叱咤一时的十九路势力后裔,见晋室自相残杀、天下凋敝,纷纷以“复先业、安百姓”为号起义,旧脉与新织,晋朝的天下,一边是宗室刀兵相向,一边是旧族星火燎原。

元康三年·关中夺:八王第3波混战(关中·河间王VS长沙王)

八王第3波的乱,烧在关中的粮道上。元康三年春,河间王司马颙(司马懿侄孙,镇守关中)见赵王司马伦在洛阳攒势力,贾南风又忙着打压宗室,想趁机抢关中的控制权——他手里有两万关中兵,却缺粮,而关中的粮囤全在长沙王司马乂(晋武帝第六子,刚被贾南风派去关中“监军”)手里,司马乂怕司马颙夺权,把粮道卡得死死的,一粒米都不给司马颙的兵。

司马颙先动手了。他派部将张方带着五千兵,夜里去袭扰司马乂的粮囤——张方的兵是关中本地兵,熟地形,绕到粮囤后面放了把火,烧了一半的粮食,还抢了几百石米回来。司马乂气坏了,带着八千兵追张方,追到渭水边时,张方突然掉头,把渭水边上的芦苇点着了,浓烟呛得司马乂的兵睁不开眼,张方趁机带着粮跑了。

可没等司马颙得意,贾南风的密信到了——贾南风怕两人在关中打起来失控,让司马乂回洛阳,把粮道交给朝廷派来的官。司马乂不想回洛阳(怕被贾南风削权),司马颙更不想放粮道,两人干脆撕破脸,在关中平原上摆开阵仗打:司马乂的兵有甲胄,冲得猛;司马颙的兵熟地利,会打游击,今天烧司马乂的营寨,明天截他的粮车,打了一个月,双方都死了几千人,关中的麦田被踩烂,百姓躲在家里不敢出门。

最后是成都王司马颖(晋武帝第十六子,镇守邺城,想坐收渔利)派来使者调停——他给两人各送了一千石粮,让司马乂管粮道、司马颙管兵权,互不干涉。两人都知道打下去两败俱伤,只能暂时停手,可心里都憋着劲:司马颙偷偷招了关中的羌人部落当兵,司马乂则派人去洛阳拉关系,想借贾南风的手除了司马颙。

这第3波八王混战,没分胜负,却把关中搅成了烂摊子——粮囤空了,百姓逃了,羌人部落也被卷进了宗室争斗,更给了那些躲在关中的“旧族后人”机会:马腾的孙子马朗,就在这时候偷偷联络了关中的旧部,把被战火逼得没活路的百姓招到自己麾下,等着时机起义。

元康西年·邺城争:八王第4波混战(邺城·成都王VS齐王)

八王第4波的仗,抢在邺城的府衙里。元康西年秋,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坐大——他手里有三万邺城兵,还收了不少流民当炮灰,想趁着洛阳乱,把河北的地盘全抢过来;可齐王司马冏(司马懿曾孙,镇守青州,刚把势力伸到邺城边上)不服,说邺城是“朝廷属地,不能归你一人”,带着两万青州兵,往邺城赶,想把司马颖挤走。

司马颖没等司马冏到,就先派人去袭扰青州兵的后路——他让部将石超带着一千骑兵,绕到司马冏的粮道后面,把粮车全烧了,还杀了押粮的兵。司马冏的兵没了粮,走得慢,刚到邺城郊外的漳水边,就被司马颖的兵拦住了——司马颖在漳水边上修了土坝,把水拦住,等司马冏的兵过来,突然把坝扒了,漳水冲下来,青州兵淹死了不少,剩下的乱作一团。

司马颖趁机冲上去,把司马冏的兵打散,还把司马冏围在漳水边的土坡上。可司马冏也有后手——他早就联络了邺城城里的旧魏臣后裔(曹操的远房孙曹谌,在邺城当小官),曹谌趁着司马颖带兵在外,偷偷打开城门,把藏在城外的两千青州残兵接了进来,在城里放了火。

司马颖怕邺城丢了,只能撤兵回救,司马冏趁机逃了出去,带着残兵回了青州。这场仗,司马颖守住了邺城,却丢了城外的粮仓(被曹谌烧了);司马冏没抢到邺城,却在回去的路上招了不少不满司马颖的流民——两人都没赢,却把河北的水搅浑了:幽州的燕王袁术后人袁熙、蓟州的天津王韩馥后人韩烈,见邺城乱,都开始偷偷招兵,把自家祖上的旧旗号找了出来,准备起义。

元康五年·洛阳乱+十九氏后起义:八王第5波混战(洛阳·赵王VS贾南风)

元康五年这一年,乱成了一锅粥——先是八王第5波混战在洛阳炸了锅,接着十九路三国势力后裔的起义,从北到南烧了起来。

八王第5波的核心,是赵王司马伦杀贾南风。元康五年春,贾南风见司马伦在洛阳禁军里安插了不少亲信,怕他夺权,就想先下手——她派太监去毒杀被软禁的太子司马遹(惠帝长子,贾南风怕他长大夺权),想嫁祸给司马伦。可消息走漏了,司马伦先一步动手:他带着一万禁军冲进皇宫,把贾南风堵在寝宫里,逼她喝下毒酒。贾南风死了,司马伦没停手,又杀了贾南风的亲信,把痴呆的惠帝软禁起来,自己当起了“相国”,把持了朝政。

洛阳一乱,外面的十九路后裔再也按捺不住了——他们大多是三国时诸侯的孙子、重孙,这些年被晋朝打压,有的当小官,有的种薄田,见晋室宗室杀红了眼,百姓活不下去,就纷纷举旗起义:

- 北方先乱:幽州的袁熙(袁术后人)在蓟城举“仲家”旧旗,招了三千流民,抢了幽州刺史的粮囤,说“复我袁家旧地,免百姓三年税”;韩烈(韩馥后人)在天津卫聚兵两千,占了码头,靠收过往商船的税养兵,还联络了附近的渔民,说“跟着我,有鱼吃,不被晋兵抢”;公孙瓒的后人公孙续在辽西举“白马”旗,带着几百骑射手,抢了鲜卑人的马群,成了幽州草原边上的一股势力;张杨的后人张节在朔方招了羌胡兵,占了盐池,靠卖盐换粮,连晋朝的边兵都不敢惹他。

- 中原响应:曹操的远孙曹谌在邺城举“魏”旗,之前帮过司马冏,现在趁机收了邺城的散兵,有了五千人,把邺城郊外的粮囤全占了;刘岱的后人刘渊(注:此处为贴合设定,取“晋王”后裔身份)在并州聚兵,联络了匈奴旧部,说“复我刘氏(刘岱)旧业,保并州百姓”;孔伷的后人孔谦在豫州鲁县举旗,招了两千农夫,把欺压百姓的豫州小吏杀了,开仓放粮,百姓跟着他的人越来越多。

- 南方起火:孙坚的后人孙拯在徐州举“吴”旗,之前是徐州的小武官,趁司马冏、司马颖混战,抢了徐州的军械库,招了三千水兵,守着淮河渡口,说“像当年孙讨逆(孙策)一样,保江东百姓”;陶谦的后人陶融在徐州南部聚兵,占了下邳城,和孙拯分守徐州,互不打扰;刘备的后人刘寅在益州蜀地举“汉”旗,虽然人少,只有一千多,却占了蜀道上的小关隘,靠劫晋朝的粮车度日,还喊着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的旧口号;马腾的后人马朗在凉州聚兵,联络了羌人部落,有西千骑,占了祁连山马场,抢了晋朝的马队,成了凉州边上的硬茬。

- 东南沿海也动了:孔融的后人孔昱在青州北海举旗,招了两千儒生和农夫,靠教书、种地养兵,还开了义仓,百姓都服他;桥瑁的后人桥肃在青州临淄聚兵,占了盐场,和孔昱分守青州;鲍信的后人鲍勋在福州举“闽”旗,占了港口,靠和南洋的商船贸易换粮换铁;张超的后人张览在荆州长沙举旗,招了山越人,占了山里的铁矿,自己打兵器;袁遗的后人袁奂在荆州山阳聚兵,开了荒田,和山越人换粮,稳住了阵脚;王匡的后人王延在浙江举“越”旗,占了钱塘江渡口,收商船税,养了两千水兵。

这些起义的后裔,没敢首接打洛阳,却把地方州郡搅得稀烂——晋朝的兵,一半在洛阳跟着司马伦争权,一半在地方被八王拉去混战,根本没精力管这些起义军。司马伦在洛阳听说各地举旗,气得拍桌子,却只能派少量兵去镇压,结果派去的兵要么被起义军打败,要么干脆倒戈——毕竟起义军喊的是“免粮税、保百姓”,而晋兵自己也大多是百姓出身,谁愿意替争权的亲王卖命?

元康五年的冬天,没有太平的地方。洛阳城里,司马伦忙着筹备称帝(想废了惠帝自己当皇帝),宫门外的禁军刀出鞘、箭上弦;幽州的袁熙在蓟城开仓放粮,百姓排着队领粮;益州的刘寅在蜀道上劫了晋朝的粮车,分给山民;凉州的马朗骑着抢来的战马,在草原边上巡逻——晋朝的天下,一边是宗室忙着当皇帝,一边是旧族忙着救百姓,曾经灭吴统一天下的荣光,早被自相残杀的血和百姓的哭声,盖得严严实实。

老人牵着孩子,不再躲着“穿铠甲的人”,反而跟着举旗的起义军走——他们记着祖上的话,“当年曹丞相、刘皇叔、孙讨逆,再乱也给百姓留口饭”,现在这些举旧旗的后人,至少能让他们有粮吃、不被乱兵抢。而那些在洛阳争权的亲王们,还没意识到:他们杀来杀去,杀丢了百姓的信任,也杀来了旧脉的复兴——八王之乱还没到最烈时,十九氏后裔的起义,己经成了晋朝肚子里的毒瘤,再往后,只会越长越大。
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19人联盟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19人联盟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