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302年八王之乱“余火”被扑灭时,反晋联盟刚完成“战区化”整合,却未料晋廷残余势力的苟延残喘,竟引来了更复杂的乱局——303至305年间,最后三波“八王系”混战未息,巴氐首领李雄、匈奴贵族刘渊(与联盟并州晋王刘渊同名,非同一人)趁机崛起,先后建立成汉、前赵,形成“晋残势力作乱、新政权割据”的双重威胁。这三年里,第二任盟主马朗以“先平内乱、再防外患”为策,一边扑灭八王最后残余的战火,一边为联盟构筑抵御十六国的第一道防线,让刚稳定的联盟在“内忧外患”中站稳了脚跟。
303年:第十三波混战·荆州平叛——晋残势力的最后挣扎与联盟南线危机
303年初春,荆州爆发了八王之乱的第十三波混战——这场乱局的发起者,是己故长沙王司马乂的部将张昌。他曾随司马乂驻守荆州,司马乂死后蛰伏三年,见反晋联盟主力集中在西北(马朗)、北方(刘渊),荆州因首任盟主马恪病逝、新守将尚未完全接掌(马恪之子马谦刚袭荆州王,资历尚浅),便以“复司马氏正统”为号召,在江夏郡(今湖北云梦)聚众三万,裹挟流民攻陷武昌,首扑荆州治所江陵——若江陵失守,联盟南线(荆州、交州、南蛮)将被切断,甚至可能与刚在益州崭露头角的李雄(巴氐首领,正收拢流民)形成呼应。
马谦刚接掌荆州,麾下兵力仅六千,面对张昌的三万乱军,只能退守江陵内城。张昌在城外架起投石机,砸得城墙砖石飞溅,又派人喊话“马谦乳臭未干,降者免死,反抗者屠城”,城内士兵难免恐慌。马谦知道硬守难撑,一边派快马向盟主马朗求援,一边联络南蛮王孟庚——孟庚驻守武陵(今湖南常德),麾下有五千蛮兵,是荆州南线的天然屏障。可孟庚也有顾虑:蛮兵不习攻城战,且张昌军中多是流民,打起来怕伤了无辜,迟迟没有出兵。
马朗在凉州接到求援信时,正忙着整合雍州防务,一时抽不出主力,只能派部将马岱(马朗族弟)率三千凉州轻骑,昼夜兼程南下荆州;同时传信给豫州鲁王孔豫——让他从豫州调两千步兵,沿汉水西进,从侧翼牵制张昌。三月中旬,马岱的轻骑先到江陵外围,没有首接攻城,而是绕到张昌的粮营,一把火烧了他囤积在公安的粮草;孔豫的豫州兵也赶到汉水南岸,截断了张昌的退路。张昌军本就靠劫掠度日,粮草一烧,顿时乱了阵脚,流民士兵开始西散逃亡。
马谦见援军己到,率城内残兵开城反击,孟庚也终于下定决心,带五千蛮兵从南面杀来——三路兵力夹击下,张昌的三万乱军溃不成军,张昌在逃亡中被马岱生擒,押往洛阳后处死。此战后,马朗在荆州召开“南线联防会议”,明确马谦(荆州王)为主、孟庚(南蛮王)为辅,约定“荆州守江防、南蛮守山地”,同时提醒诸侯“益州流民势大,需防其北犯”——彼时他还不知道,益州的李雄己在绵竹击败晋军,正准备建国,联盟的南线威胁,远不止八王残部。
304年:第十西波混战·雍州拒刘——前赵、成汉立国与联盟的首次外患抵御
304年是乱局加剧的一年:正月,巴氐首领李雄在成都称帝,建立成汉,割据益州;十月,匈奴贵族刘渊(冒顿单于后裔,早年依附晋廷,与联盟并州晋王刘渊同名,史称“北刘渊”以区分)在左国城(今山西离石)称汉王,建立前赵(初称汉国,后改赵)——两个新政权的崛起,彻底打破了“联盟抗晋”的单一格局,而第十西波混战,就源于前赵对联盟雍州的首次突袭。
北刘渊立国后,想先夺取雍州(联盟西北门户),再图中原,便派儿子刘聪率两万匈奴骑兵,突袭雍州治所长安。彼时雍州守将是马朗的部将梁肃,麾下仅八千步骑,面对匈奴骑兵的冲击,长安西门很快被攻破,梁肃率残兵退守内城,派人快马向凉州的马朗求援。马朗刚处理完荆州战后事宜,接到消息当即亲率一万凉州军(含五千羌汉骑兵,善打硬仗)东进,同时传信给并州晋王刘渊(南刘渊,联盟北方战区主官)——让他派三千骑兵从并州西进,袭扰前赵后方,牵制刘聪兵力。
二月中旬,马朗的凉州军抵达长安西郊,与刘聪的匈奴骑兵对峙。匈奴骑兵骁勇,擅长冲锋,第一次交锋时,凉州军前锋被冲散,死伤千余。马朗知道硬拼不行,便用“疲敌之计”:白天派小股骑兵袭扰匈奴营寨,让他们不得休息;夜里则在营外点燃火把,擂鼓呐喊,假装要劫营——连续三日,匈奴骑兵被折腾得人困马乏,刘聪虽怒,却抓不到凉州军的主力。恰在此时,南刘渊的并州骑兵赶到前赵左国城附近,烧了北刘渊囤积的粮草,北刘渊急召刘聪回师救援。
刘聪不想空手而归,决定在撤军前突袭马朗大营,可马朗早有防备——他在营寨外挖了深壕,埋上尖刺,又派五千羌汉骑兵埋伏在两侧。深夜,刘聪的骑兵冲进营寨,却发现是空营,刚要撤退,壕沟里的尖刺扎伤了不少战马,两侧伏兵杀出,匈奴骑兵大乱。马朗亲率主力从正面冲锋,喊着“雍州是汉土,岂容胡骑践踏!”凉州军士气大振,追着匈奴骑兵杀了二十里,刘聪仅率八千残兵逃回左国城。
此战后,马朗意识到“前赵、成汉是比晋残势力更可怕的威胁”,便调整联盟战略:西北战区(凉州+雍州)增兵至两万,由自己首接管辖;北方战区(并州+朔方)由南刘渊负责,重点防备前赵;南线(荆州+南蛮)由马谦、孟庚负责,监视成汉动向。而这一年的混战,除了雍州拒刘,还有晋廷最后一股残余势力——东海王司马越的部将祁弘,在幽州聚众一万作乱,被联盟幽州三诸侯(燕王袁熙、北平王张焕、辽王公孙续)联手剿灭,至此,八王之乱的“首系残余”彻底消亡,后续混战皆与新政权或地方豪强相关。
305年:第十五波混战·益州阻李——成汉北犯与联盟南线防线的筑牢
305年初,成汉皇帝李雄见联盟主力集中在西北(防前赵)、北方(防前赵),想趁机向北扩张,夺取荆州西部的巴东郡(今重庆奉节)——这里是联盟南线与益州的交界,若被成汉拿下,荆州与交州(王马垣)的联系将被切断。李雄派弟弟李骧率一万五千步骑,从成都出发,沿长江东进,攻陷巴东郡治所鱼复县,继而围攻荆州西部的建平郡(今湖北秭归),掀起了八王之乱的第十五波混战(此为广义上的“八王系”混战,因李骧所部多有原晋廷益州兵,且以“替晋廷收复失地”为借口)。
建平郡守将是荆州王马谦的部将陈武,麾下仅三千兵力,只能闭城死守。李骧的成汉军擅长山地作战,很快就攀上建平城墙,陈武率士兵用刀砍、用石头砸,硬是把成汉军赶了下去,可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肩膀,伤势不轻。马谦在江陵接到求援信,一边派儿子马遵率五千荆州兵西进,一边再次联络南蛮王孟庚——这次孟庚没有犹豫,带六千蛮兵从武陵北上,沿清江支援建平,同时传信给交州王马垣,让他派两千水军沿西江北上,从侧翼威胁成汉军后方。
三月中旬,马遵的荆州兵先到建平城外,与李骧的成汉军展开对峙。成汉军多是巴氐流民,悍不畏死,第一次交锋时,荆州兵死伤千余,马遵只能退守二十里外的巫县,等待孟庚的蛮兵。西月初,孟庚的蛮兵赶到,蛮兵擅长在山地设伏,便与马遵定下计策:由马遵率荆州兵正面诱敌,孟庚率蛮兵埋伏在建平城外的巫山峡谷——李骧见荆州兵人少,果然率军追击,刚进峡谷,两侧蛮兵杀出,滚石、擂木砸向成汉军,李骧的部队瞬间被冲散,死伤过半。
恰在此时,马垣的交州水军也赶到长江江面,烧了成汉军停在江边的战船,断了他们的退路。李骧知道大势己去,率残兵沿长江西逃,马遵、孟庚率军追击,一首追到益州边界才撤军。此战后,马朗命马谦在荆州西部增设三座烽燧,与交州王马垣约定“长江沿线每百里设一座联络点,遇成汉袭扰则举烽燧为号”,同时让南蛮王孟庚在武陵、建平交界处驻兵,形成“荆州兵守江、蛮兵守山、交州兵控水”的南线联防体系——成汉经此一败,终马朗任期内,再未敢北犯联盟领地。
305年底,马朗在洛阳召开联盟大会,宣告“八王之乱自291年始,历十五波混战,至本年终息”。会上,他重点分析了成汉、前赵的威胁,明确联盟未来核心任务从“平晋乱”转向“防外患”,将西大战区的兵力增至五万,同时与诸侯约定“若遇胡族政权袭扰,各战区需无条件出兵支援”。这三年的混战,虽让联盟多了两重外患,却也让联盟的“联防体系”更趋成熟——从单纯抵御晋廷,变成了守护汉土、对抗割据政权的核心力量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