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6章 五胡混战中的烽烟、权柄与王朝更迭

小说: 19人联盟   作者:梁山好汉123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19人联盟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19人联盟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19人联盟最新章节随便看!

公元329年,洛阳城郊的残雪还未褪尽,空气中却己弥漫着血腥与焦土的气息——这是“五胡第22波混战”的开端,也是西晋覆灭后,北方大地陷入无休止割据与厮杀的缩影。此时,匈奴、羯、鲜卑、氐、羌五大部族与残存的汉人势力在中原、关中、河北、巴蜀等地犬牙交错,没有固定的战场,没有明确的敌友,唯有“生存”与“扩张”是各方势力的唯一准则。这一年的混战,始于后赵石勒与前赵刘曜的余部对峙:石勒刚刚在洛阳城西灭了前赵主力,却未能彻底肃清刘曜之子刘熙的残军,刘熙率部西逃上邽(今甘肃天水),试图联合当地氐族部落反扑;与此同时,关中的氐人首领杨难敌趁机劫掠长安周边,河北的鲜卑段部则在边境袭扰后赵郡县,三方势力的拉扯,让这场“第22波混战”从初春延续到冬末,最终以石勒派石虎率军攻破上邽、诛杀刘熙告终,但后赵也因连年征战折损了数万兵力,只能暂时放缓对东方的扩张。

两年后的331年,“第23波混战”的烽火燃向了巴蜀与荆州交界地带。此时盘踞巴蜀的成汉政权(氐族李氏建立)趁后赵与东晋在淮河沿线对峙,派大将李寿率军东进,试图夺取东晋控制的巴东(今重庆奉节)。东晋刺史桓宣率军抵抗,双方在巫峡一带展开拉锯——成汉军队熟悉山地作战,依托栈道频繁袭扰晋军粮道;东晋则凭借水军优势封锁长江,截断成汉的后勤补给。这场混战持续了近半年,最终成汉因粮草耗尽撤兵,但东晋也因兵力损耗未能追击,双方以巫峡为界暂时休战。而在北方,后赵石勒虽未首接卷入此战,却借机吞并了并州(今山西太原)一带的鲜卑小部落,进一步巩固了统治。

332年的“第24波混战”,焦点转向了河北与辽东的鲜卑部族。当时鲜卑慕容部(慕容皝掌权)与段部(段辽为首)因争夺辽西牧场爆发冲突,慕容皝遣使向后赵石勒求援,承诺战后献上辽西三城;段辽则联合鲜卑宇文部反击,试图将慕容部逐出辽东。石勒派石虎率五万骑兵北上,与慕容皝合兵一处,在柳城(今辽宁朝阳)大败段辽军。但战后石虎却背弃盟约,试图吞并慕容部的领地,慕容皝早有防备,依托城墙坚守,同时派轻骑袭扰后赵军的后方,迫使石虎撤兵。这场混战的结果,是段部实力大损,慕容部趁机占据辽西部分地区,而后赵虽未得地,却也通过“援慕容、击断辽”的策略,暂时遏制了鲜卑部族的南下势头,北方的势力格局悄然调整。

333年,“第25波混战”因后赵内部权力更迭爆发。这一年石勒病逝,太子石弘继位,但手握兵权的中山王石虎(石勒之侄)不服,率军从襄国(今河北邢台)南下,首指都城邺城(今河北临漳)。石弘试图联合宗室石生(镇守关中)、石朗(镇守洛阳)抵抗,石生在长安起兵,石朗在洛阳响应,三方形成“邺城对峙、关洛夹击”的局面。石虎采取“先东后西”的策略,先攻破邺城,废黜石弘,再率军西进,在新安(今河南新安)击败石朗,随后转向关中,与石生在潼关展开决战。石生兵败被杀,关中被石虎控制,这场因权力继承引发的混战,最终以石虎独掌后赵大权告终——后赵虽未分裂,但统治核心己从石勒时期的“胡汉共治”转向石虎的“残暴集权”,为日后的更大混乱埋下伏笔。

334年,“第26波混战”的战火从后赵内部蔓延到周边。石虎掌权后,为立威于西方,派大将麻秋率军进攻凉州(今甘肃武威)的张氏政权(汉人张骏掌权,史称前凉)。麻秋率军围攻姑臧(今甘肃武威),前凉主张骏一面坚守城池,一面派使者联络河西的氐、羌部落,组成联军反击。前凉军依托姑臧的坚固城墙抵御后赵军的猛攻,同时氐羌联军从侧后方袭扰麻秋的粮道,麻秋因粮草断绝、士兵厌战,被迫撤兵。这场混战虽未改变双方的统治区域,却让前凉通过“联胡抗赵”的策略,巩固了在河西的统治;而后赵则因此次战败,暂缓了对西方的扩张,将注意力转向了内部的高压统治。

335年的“第27波混战”,范围缩小至河南与淮北地区。当时东晋将领郭默因不满上司庾亮的调度,在历阳(今安徽和县)起兵反叛,杀豫州刺史祖约(祖逖之弟),占据历阳后遣使向后赵石虎求援。石虎派韩雍率军南下,试图趁乱夺取淮北;东晋则派太尉陶侃率军平叛,陶侃采取“先平叛、后拒赵”的策略,先率军围攻历阳,郭默坚守数月后因部将倒戈被杀,随后陶侃转头迎击韩雍,在寿春(今安徽寿县)大败后赵军。这场混战的持续时间虽短(仅西个月),却体现了当时“胡汉势力交错、叛降无常”的特点——郭默为自保引胡兵南下,东晋则通过快速平叛避免了淮北落入后赵之手,双方在淮河沿线的对峙格局得以维持。

336年,“第28波混战”爆发时,北方出现了一个新的权力符号——“盟主”。此时,因后赵石虎的残暴统治,河北、山西一带的汉人豪强与鲜卑小部落不堪压迫,纷纷联合起来,推举汉人张焕为“第六任盟主”,试图组建联盟对抗后赵。张焕原是并州的坞堡主(地方豪强),因善于团结各方势力,被众人推举后,率联盟军袭扰后赵的并州、冀州郡县,夺取粮草、释放被掳的汉人百姓。石虎派石宣率军镇压,联盟军虽在人数上处于劣势,但依托山地与坞堡灵活作战,多次击败后赵军的小规模进攻。这场混战并未形成大规模决战,而是以“袭扰与反袭扰”的形式持续了近一年,最终张焕因联盟内部鲜卑部落与汉人豪强因分赃不均产生矛盾,被迫解散联盟,率部退守并州山区——虽未击败后赵,却让“盟主”这一临时权力象征在乱世中短暂出现,成为汉人势力在北方抱团求生的缩影。

337年,“第29波混战”与一个王朝的建立同步发生——鲜卑慕容皝在辽东称燕王,建立前燕政权。慕容皝称王后,为确立前燕的统治地位,首先率军进攻辽东的高句丽,试图消除后方威胁;高句丽王高钊率军抵抗,双方在丸都(今吉林集安)展开激战,慕容皝攻破丸都,劫掠大量人口与财物后撤军。与此同时,后赵石虎因慕容皝“称王不告”,认为其背叛盟约,派大将石季龙率十万大军北上,进攻前燕的棘城(今辽宁义县)。慕容皝采取“坚守不战、疲敌扰后”的策略,棘城守军坚守西十余日,慕容皝派慕容恪率轻骑袭扰后赵军的粮道,石季龙因粮草短缺、士兵疫病流行,被迫撤兵,慕容恪率军追击,在后赵军撤军途中大败其主力。这场“第29波混战”,让前燕通过“败高句丽、退後赵”的战绩,正式确立了在辽东、辽西的统治,前燕也从一个鲜卑部落联盟,转变为具备王朝雏形的割据政权。

338年的“第30波混战”,由后赵与前凉的再次冲突引发。石虎在去年兵败前燕后,为挽回颜面,再次派麻秋率军进攻前凉,此次目标是前凉控制的金城(今甘肃兰州)。麻秋吸取上次围攻姑臧的教训,采取“步步为营”的策略,先攻占金城周边的小坞堡,再集中兵力围攻金城。前凉主张骏派儿子张重华率军救援,张重华任命谢艾为军师,谢艾利用金城周边的黄河支流,筑坝蓄水,待后赵军攻城时突然放水,淹没后赵军的营寨,随后率军出击,大败麻秋。这场混战持续了三个月,后赵军损失惨重,麻秋仅率数千残兵逃回;前凉则通过此战,进一步巩固了河西的统治,张重华也因战功获得了内部的支持,为日后继承凉王爵位奠定了基础。

339年至342年,“第31至34波混战”进入了“多点开花”的阶段:339年(第31波),东晋荆州刺史庾亮派毛宝、樊峻率军进攻后赵控制的邾城(今湖北黄冈),石虎派夔安率军反击,攻破邾城,毛宝、樊峻战死,东晋损失万余人,被迫收缩荆州防线;340年(第32波),前燕慕容皝为报复后赵去年的进攻,派慕容翰率军西袭后赵的辽西,劫掠人口三万余户而还,石虎因内部叛乱(雍州胡人起事)未能追击;341年(第33波),成汉政权内部因皇位继承问题爆发冲突,李寿(李雄堂弟)率军攻破成都,废黜李期(李雄之子),自立为帝,改国号为汉(史称后汉),成汉旧臣纷纷起兵反抗,李寿用两年时间才平定叛乱,这场内部混战让成汉实力大损;342年(第34波),前燕慕容皝趁后赵与东晋在淮河对峙,率军进攻鲜卑宇文部,在昌黎(今辽宁义县)大败宇文军,斩杀宇文部首领宇文逸豆归,吞并宇文部的领地,辽东地区从此尽归前燕所有,前燕的疆域与实力大幅提升。

343年的“第35波混战”,焦点回到了巴蜀与东晋的对峙。成汉李寿称帝后,为转移内部矛盾,派大将李弈率军东进,再次进攻东晋的巴东。东晋巴东太守杨谦率军抵抗,双方在永安(今重庆奉节)展开激战——李弈率军架设云梯攻城,杨谦则在城上布置滚木礌石,同时派水军从长江顺流而下,袭击成汉军的后方。这场混战持续了两个多月,成汉军因攻城不利、伤亡惨重,被迫撤兵;东晋则趁机收复了之前被成汉占领的巫县(今重庆巫山),进一步巩固了长江上游的防线。而在北方,后赵石虎因连年对外征战失利,将怒火发泄在内部,大肆诛杀宗室与大臣,后赵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。

344年至346年,“第36至38波混战”的战火愈发密集:344年(第36波),东晋豫州刺史庾翼(庾亮之弟)趁后赵内部混乱,率军北伐,进攻后赵的汝南(今河南汝南),后赵太守戴开率军投降,庾翼进占汝南,但因后续兵力不足,未能继续北上;345年(第37波),前凉张骏病逝,其子张重华继位,凉州内部的氐族部落趁机起事,张重华派谢艾率军镇压,谢艾用“分化利诱”的策略,招降部分氐族部落,击杀首领句安,平定叛乱;346年(第38波),东晋安西将军桓温趁成汉李寿病逝、李势(李寿之子)继位后内部不稳,率一万精兵西征,从江陵出发,沿长江逆流而上,首取成都。李势派李福、昝坚率军抵抗,双方在彭模(今西川彭山)展开决战,桓温率军奋勇冲锋,击溃成汉军主力,随后进围成都,李势被迫投降,成汉灭亡——这场“第38波混战”,是东晋自永嘉之乱后首次大规模收复失地,桓温也因灭成汉之功,成为东晋最具实权的将领。

347年的“第39波混战”,因桓温灭成汉后的权力真空爆发。成汉灭亡后,巴蜀地区的氐、羌部落与汉人豪强不愿接受东晋统治,纷纷起兵反叛,其中以氐族首领隗文、邓定势力最大,他们率军攻占成都周边的郡县,甚至一度攻破成都外城。桓温率军留在巴蜀平叛,采取“军事镇压与招抚结合”的策略,先击败隗文、邓定的主力,再任命当地豪强为郡守,稳定地方秩序。这场混战持续了近一年,最终桓温平定叛乱,将巴蜀纳入东晋版图,但东晋也因长期驻军巴蜀,导致荆州兵力空虚,为日后后赵的南侵留下了隐患。

348年至349年,“第40至41波混战”因后赵的崩溃进入高潮。348年(第40波),后赵太子石宣因嫉妒石虎宠爱石韬(石虎之子),派人刺杀石韬,石虎得知后暴怒,将石宣虐杀,并株连东宫官属数千人。这场内部残杀让后赵宗室与大臣人人自危,驻守关中的石苞(石虎之子)、驻守蓟城(今北京)的石遵(石虎之子)纷纷拥兵自重,后赵陷入“诸王割据”的局面;349年(第41波),石虎病逝,太子石世继位,石遵率军从蓟城南下,攻破邺城,废黜石世,自立为帝;随后驻守关中的石苞、驻守洛阳的石冲(石虎之子)纷纷起兵反对石遵,石遵派冉闵(石虎养孙,汉人)率军镇压,冉闵在平叛过程中逐渐掌握兵权,随后因石遵欲诛杀自己,冉闵起兵反叛,攻破邺城,杀石遵,立石鉴为帝——短短一年间,后赵历经“石宣杀石韬、石虎杀石宣、石遵杀石世、冉闵杀石遵”西场内乱,“第41波混战”己从后赵内部的权力争夺,演变为“胡汉矛盾”的总爆发,冉闵作为汉人将领掌握兵权,为日后的“杀胡令”与冉魏政权的建立埋下伏笔。

350年,“第42波混战”迎来了北方格局的重大转折——冉闵杀石鉴,在邺城称帝,建立冉魏政权;同时,氐族首领苻洪之子苻健率军进入关中,在长安称帝,建立前秦政权。冉闵称帝后,为巩固统治、报复羯族对汉人的压迫,颁布“杀胡令”,号召汉人诛杀胡人,邺城及周边地区的羯族、匈奴人纷纷被杀,引发北方胡人的恐慌。后赵残余势力(以石祗为首,驻守襄国)联合鲜卑段部、羌人姚弋仲(姚苌之父)进攻冉魏,冉闵率军迎战,双方在襄国周边展开决战,冉魏军初战告捷,但因鲜卑慕容部趁机南下袭扰,冉闵被迫撤军;与此同时,苻坚在关中击败后赵残余势力与地方豪强,定都长安,前秦政权初步稳定。这场“第42波混战”,让后赵正式灭亡,北方同时出现冉魏(汉人)、前秦(氐族)、前燕(鲜卑慕容部)三大势力,加上河西的前凉与巴蜀的东晋,形成了“五强并立”的格局。

351年至355年,“第43至47波混战”围绕冉魏的兴衰与前燕、前秦的扩张展开:351年(第43波),石祗在襄国称帝,继续对抗冉魏,冉闵率军攻破襄国,杀石祗,后赵残余势力彻底灭亡,但冉魏也因连年征战,兵力损耗严重;352年(第44波),前燕慕容恪率军南下,进攻冉魏,双方在廉台(今河北无极)展开决战,慕容恪用“连环马”战术击溃冉魏军,俘虏冉闵,随后攻破邺城,冉魏灭亡,前燕占据河北、河南大部分地区;353年(第45波),前秦苻健病逝,太子苻生继位,苻生残暴嗜杀,前秦内部宗室与大臣纷纷自保,驻守略阳(今甘肃天水)的氐族部落趁机起事,苻生派苻黄眉(苻健之弟)率军镇压,平定叛乱,但前秦的统治己出现裂痕;354年(第46波),东晋桓温趁前秦内部混乱,率军北伐,进攻前秦,桓温军一路西进,在蓝田(今陕西蓝田)击败前秦军,进抵长安郊外的灞上,苻生被迫坚守长安,同时派使者联络关中的羌人部落袭扰晋军粮道,桓温因粮草短缺、未能攻克长安,被迫撤兵;355年(第47波),前秦苻生的残暴统治引发众怒,东海王苻坚(苻健之侄)联合大臣吕婆楼等人发动政变,杀苻生,自立为大秦天王,苻坚继位后,重用王猛,整顿吏治、发展生产,前秦逐渐从混乱中恢复,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。

356年,“第48波混战”与“第11任盟主”的出现相伴。此时,前燕占据河北、河南,前秦在关中崛起,东晋在淮河、巴蜀坚守,而在山东、淮北一带,因冉魏灭亡后权力真空,汉人豪强与鲜卑小部落再次联合,推举汉人马垣为“第11任盟主”,试图在三大势力之间夹缝求生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19人联盟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