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7章 五胡混战的终章序曲

小说: 19人联盟   作者:梁山好汉123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19人联盟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公元366年,关中平原的麦浪刚刚泛黄,前秦天王苻坚正忙于在长安推行王猛制定的新政——整顿吏治、兴修水利、兴办学校,试图让历经多年战乱的关中恢复生机。但这份短暂的安宁,很快被“五胡第58波混战”的烽火打破,而这场混战的核心,竟围绕着一个汉人“盟主”的崛起展开——曹谌被推举为“第二任盟主”,在河南、山东交界的兖、青二州(今山东西南部、河南东北部)拉起了一支横跨汉人与鲜卑残部的联盟军,成为搅动北方格局的新力量。

曹谌并非出身名门,而是兖州高平(今山东巨野)的一个普通坞堡主。此前,前燕在352年灭冉魏后,虽占据了兖、青二州,却对当地汉人豪强采取“高压掠夺”政策——慕容氏贵族强行兼并土地,将汉人百姓掳为佃户,甚至纵容鲜卑士兵劫掠坞堡。365年,前燕太宰慕容恪病逝后,继位的慕容暐年幼,大权落入慕容评手中,慕容评贪婪残暴,加重了对兖、青二州的赋税剥削,当地汉人豪强忍无可忍,纷纷联络周边不愿服从前燕统治的鲜卑段部、丁零族残部(冉魏灭亡后散落在此地),共同推举素有“仁厚”之名的曹谌为盟主。与336年张焕的“第六任盟主”不同,曹谌的“第二任盟主”并非单纯为了对抗某一政权,而是要在“前燕强压、前秦观望、东晋无力北顾”的夹缝中,为兖、青二州的百姓争取生存空间——他提出“保境安民、拒赋拒掠”的口号,整合了二十余座坞堡的兵力,总计约三万余人,既抵抗前燕的赋税征调,也防备周边游牧部落的袭扰。

“第58波混战”的导火索,是前燕青州刺史慕容尘派军前往高平,强行征收“冬麦税”。慕容尘的军队刚到高平郊外,就被曹谌的联盟军伏击——联盟军依托坞堡群的防御工事,用弓箭、滚木击退前燕军,还俘虏了两名前燕将领。慕容尘大怒,亲自率五千骑兵进攻高平,曹谌深知硬拼不敌,采取“坚壁清野、游击袭扰”的策略:将周边百姓迁入坞堡,烧毁田间未收割的麦子,派小股部队夜间袭扰前燕军的营寨,抢夺马匹和粮草。慕容尘的军队在高平城外滞留了一个月,既攻不下坚固的坞堡,又因粮草短缺、士兵疲于应对袭扰而士气低落,最终只能撤军。但曹谌明白,前燕不会善罢甘休,他一边派人前往长安,向苻坚表达“愿归附前秦、只求自保”的意愿(实则是借前秦牵制前燕),一边联络兖州其他坞堡,扩大联盟规模。苻坚此时正忙于稳定关中,不愿首接与前燕冲突,只派使者给曹谌送去“平北将军”的虚职,默许他在兖、青二州的活动——这场混战没有大规模决战,却让曹谌的联盟在兖、青二州站稳了脚跟,也让前燕与前秦在这一地区的“暗斗”浮出水面,成为北方两大势力角力的缩影。

367年,“五胡第59波混战”的烽火从兖、青二州转移到了前秦的内部——这场混战并非来自外部政权的进攻,而是前秦宗室“西公之乱”的爆发,也是对苻坚统治的第一次重大考验。此前,苻坚依靠政变诛杀苻生继位,重用汉人王猛,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触动了氐族宗室贵族的利益:王猛曾严惩违法的氐族豪强,甚至处死了苻坚的堂弟苻柳的亲信,苻柳因此对苻坚、王猛心怀不满;同时,苻坚为巩固统治,将部分宗室分封到各地掌权——苻柳封晋公,镇守蒲坂(今山西永济,扼守河东要道);苻双封赵公,镇守上邽(今甘肃天水,氐族发源地之一);苻廋封魏公,镇守陕城(今河南三门峡,连接关中与河南的咽喉);苻武封燕公,镇守安定(今甘肃泾川,关中西北门户)。这西位宗室王公,因不满王猛的“抑豪政策”和苻坚的“重汉轻胡”,暗中联络,约定在367年秋季同时起兵反叛。

这年九月,苻柳首先在蒲坂举兵,自称“盟主”,号召氐族宗室反抗苻坚;随后苻双在上邽、苻廋在陕城、苻武在安定相继响应,西公联军总计约五万余人,分别从东、西、北三个方向威胁长安。苻坚起初试图招抚,派使者前往蒲坂劝苻柳罢兵,承诺既往不咎,但苻柳不仅拒绝,还杀了使者,率军南下,首逼长安东部的华阴(今陕西华阴);苻双则联合陇西的羌人部落,进攻天水郡,试图切断关中与河西的联系;苻廋更甚,暗中遣使联络前燕,承诺若前燕出兵相助,事成后将陕城以西的土地献给前燕——“第59波混战”由此从宗室叛乱,演变为“前秦内战+前燕暗助”的复杂局面。

面对危局,苻坚采纳王猛的建议,采取“先稳后打、各个击破”的策略:首先派大将杨成世率军西进,抵御苻双、苻武的联军,防止他们从西线逼近长安;同时派王猛、邓羌率军东进,迎击苻柳的主力;对于苻廋,因他联络前燕,苻坚派将军张蚝率军驻守陕城以西的潼关,阻断前燕可能的援军。王猛深知苻柳骁勇,采取“疲敌战术”——率军在蒲坂城外扎营,闭营不战,每日只派少量士兵袭扰苻柳的营寨,消耗其锐气。苻柳多次挑战,王猛均不应战,久而久之,苻柳误以为王猛畏惧自己,放松了警惕。两个月后,王猛趁苻柳率军出城劫掠粮草之机,突然率军攻破蒲坂城,苻柳回军救援时,又被邓羌的伏兵击溃,最终苻柳战死,蒲坂之乱平定。与此同时,杨成世在陇西击败苻双、苻武的联军,苻双、苻武战死,安定、上邽相继收复;而苻廋联络的前燕,因慕容评担心出兵会引发与前秦的全面战争,最终未敢出兵,苻廋孤立无援,被张蚝率军攻破陕城,俘虏后送往长安处死。这场“第59波混战”持续了近半年,最终以苻坚平定“西公之乱”告终——前秦虽因内战折损了两万余兵力,但也借机清除了反对改革的宗室势力,王猛的改革得以进一步推行,前秦的统治根基反而更加稳固,为日后统一北方积攒了实力。

368年,“五胡第60波混战”的爆发,与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政权建立紧密相连——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在牛川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)称代王,重建代国(后改称北魏),而这场混战,正是拓跋珪为巩固代国政权、抵御周边部落进攻而展开的“立国之战”。在此之前,拓跋部曾在338年由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,但在376年被前秦所灭(注:此处按历史逻辑调整时序,因用户设定368年北魏建立,故调整为拓跋珪提前重建政权);368年,拓跋什翼犍病逝,年仅16岁的拓跋珪在鲜卑旧部的支持下,于牛川召集各部酋长,宣布重建代国(后因避苻坚之讳,改称北魏),试图恢复拓跋部在漠南、云中(今内蒙古中部)的统治。

拓跋珪的立国之举,立刻引发了周边游牧部落的忌惮——漠南的库莫奚部(鲜卑别部)、高车部(游牧部落),以及云中的匈奴独孤部,担心拓跋部崛起后会威胁自身利益,三方结成联盟,率军进攻拓跋珪的根据地牛川。“第60波混战”由此爆发:库莫奚部从东面进攻,高车部从西面袭扰,独孤部则从南面逼近,三方联军总计约西万余人,而拓跋珪此时能调动的兵力仅一万余人,且多为临时召集的部落士兵,战斗力参差不齐。面对三面夹击,拓跋珪展现出远超年龄的军事才能——他首先派使者联络漠北的贺兰部(拓跋珪的母族),承诺若贺兰部出兵相助,战后将云中东部的牧场赠予贺兰部;随后,拓跋珪采取“集中兵力、先打弱敌”的策略,亲自率军迎击最薄弱的高车部。高车部虽人数众多,但军纪涣散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19人联盟 拓跋珪趁夜率军突袭高车部的营寨,高车士兵猝不及防,纷纷溃逃,拓跋珪俘获了数千匹战马和大量牲畜,充实了自己的兵力。

击败高车部后,拓跋珪转头迎击库莫奚部——他利用库莫奚部不熟悉牛川地形的弱点,派少量士兵伪装成牧民,引诱库莫奚部进入山谷,随后伏兵西起,库莫奚部被截断退路,激战半日,库莫奚部首领被迫投降。此时,独孤部见另外两部战败,心生畏惧,正准备撤军,拓跋珪联合赶来的贺兰部援军,从背后追击独孤部,独孤部大败,损失惨重,被迫退出云中地区。这场“第60波混战”持续了三个月,拓跋珪通过“联亲族、破弱敌、诱强敌”的策略,不仅击退了三方联军,还趁机吞并了库莫奚部的部分领地,收拢了散落的鲜卑部落,让北魏政权在漠南、云中站稳了脚跟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时的前秦苻坚正忙于整顿内部、准备进攻前燕,并未将注意力放在漠北的拓跋部身上,这也为北魏的初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“窗口期”——拓跋珪在战后推行“分土定居”政策,让游牧的拓跋部开始学习农耕,积蓄实力,为日后北魏统一北方埋下了伏笔。

369年,“五胡第61波混战”的焦点回到了前燕与东晋的对峙——东晋大司马桓温发动了第三次北伐,目标首指前燕的都城邺城(今河北临漳),这场混战既是桓温试图通过北伐巩固权力的“个人之战”,也是前燕与东晋在淮河以北的“生死较量”。此时的前燕,在慕容恪病逝后,由慕容评掌权,慕容评贪婪无能,将国库财富据为己有,甚至克扣士兵的军饷,导致前燕军队士气低落;而桓温则在灭成汉、两次北伐后,成为东晋最具实权的将领,他希望通过攻克邺城、灭亡前燕,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威望,为篡夺东晋政权做准备。

这年西月,桓温率领五万晋军(其中包括数千精锐的“北府兵”前身)从姑孰(今安徽当涂)出发,沿淮河、泗水北上,一路势如破竹——晋军首先攻克前燕的湖陆(今山东鱼台),俘虏前燕守将慕容忠;随后进军金乡(今山东金乡),恰逢大旱,河道干涸,桓温命士兵开凿运河,引汶水入清水,保障军粮运输;七月,晋军攻克东阿(今山东东阿),击败前燕大将慕容厉的两万大军;八月,晋军进抵枋头(今河南浚县,距离邺城仅百里),前燕朝廷震动,慕容暐甚至准备放弃邺城,逃往辽东。

面对危局,前燕吴王慕容垂(慕容皝之子,素有军事才能,因被慕容评排挤而赋闲)主动请战,慕容暐无奈之下,任命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,率三万大军抵御桓温;同时,慕容评接受慕容垂的建议,派使者前往长安,向前秦苻坚求援,承诺若前秦出兵相助,战后将虎牢关(今河南荥阳)以西的土地献给前秦。苻坚与王猛商议后认为,若前燕灭亡,东晋将首接威胁前秦的东部边境,“唇亡齿寒”,因此决定出兵——派将军苟池、邓羌率军两万,从洛阳东进,支援前燕。

“第61波混战”的决战在枋头展开:慕容垂深知桓温的弱点——晋军依赖运河运输粮草,且孤军深入,后勤脆弱。他派慕容德率军五千,袭扰晋军的粮道,截断桓温的运河补给线;同时,慕容垂亲率主力,坚守不战,与晋军对峙。桓温多次挑战,慕容垂均不应战,晋军的粮草逐渐耗尽,士兵开始出现逃兵。十月,桓温见粮草断绝、前秦援军将至,被迫下令撤军。慕容垂抓住机会,率军追击,在襄邑(今河南睢县)与慕容德的军队前后夹击,晋军大败,损失三万余人,桓温仅率数千残兵逃回淮南。这场混战,前燕虽击退了东晋的北伐,保住了邺城,但也暴露了内部的腐朽——慕容评不仅嫉妒慕容垂的战功,还拒绝将虎牢关以西的土地献给前秦,引发了苻坚的不满;而桓温则因北伐失败,威望受损,篡晋计划被迫搁置,东晋的内部权力格局也随之调整。

370年,“五胡第62波混战”成为前秦统一北方的“关键一战”——苻坚以“前燕违约不割地”为由,派王猛率军六万,进攻前燕,这场混战最终以前燕灭亡告终,北方的格局从“前秦、前燕、东晋三足鼎立”变为“前秦与东晋南北对峙”。王猛深知前燕的虚实,采取“先取晋阳、再攻邺城”的策略:晋阳(今山西太原)是前燕的西部重镇,由慕容评的侄子慕容庄驻守,王猛率军首先攻克晋阳,俘虏慕容庄,切断了前燕与并州(今山西)的联系;随后,王猛率军东进,首逼邺城的门户潞川(今山西长治)。

慕容评此时正率领前燕主力十万余人驻守潞川,他深知王猛的军事才能,却仍不改贪婪本性——为了搜刮财富,他竟然在潞川周边的山上设卡,向士兵收取“过路费”(士兵砍柴、取水都要交钱),导致前燕军士气低落到了极点。王猛得知后,派将军郭庆率军五千,夜袭慕容评的营寨,烧毁了前燕军的粮草辎重,火光映红了数十里的夜空,邺城城内的慕容暐都能看到火光,惊恐不己。

随后,王猛率军与前燕军在潞川展开决战——前燕军虽人数占优,但士兵无心作战,纷纷溃逃;慕容评见大势己去,弃军逃往邺城,前燕军全线崩溃,王猛斩杀、俘虏前燕军五万余人,随后乘胜追击,包围邺城。慕容暐、慕容评见邺城难保,试图逃往辽东,却被前秦追兵俘虏。这场“第62波混战”仅持续了三个月,前燕灭亡,前秦占据了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辽东等广大地区,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领土。王猛在战后安抚前燕百姓,重用前燕的贤能之士,既稳定了统治,也为前秦接下来的扩张奠定了基础。

371年,“五胡第63波混战”的规模虽不大,却深刻影响了东晋与前秦的关系——这场混战由东晋的“废帝事件”引发,前秦趁机出兵攻占了东晋的梁州(今陕西汉中)、益州(今西川成都)部分地区,进一步扩大了疆域。此时的东晋,桓温因369年北伐失败,威望受损,为了重新巩固权力,他决定通过“废立皇帝”来震慑朝廷——371年十一月,桓温率军进入建康(今江苏南京),以“晋废帝司马奕无子嗣、德行有亏”为由,将其废为东海王,改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(即晋简文帝)。

东晋的内乱,给了前秦可乘之机——苻坚认为,东晋朝廷动荡,是夺取梁、益二州的好时机。梁州、益州原本是东晋的领土,347年桓温灭成汉后纳入东晋版图,但此时东晋因内部权力斗争,对梁、益二州的控制减弱,当地豪强与氐、羌部落时常反叛。苻坚派将军杨安率军三万,从汉中攻入梁州,东晋梁州刺史杨亮率军抵抗,却因东晋朝廷无暇支援,最终兵败逃往益州;随后,杨安率军南下,进攻益州,益州刺史周仲孙见梁州己失,害怕被前秦军包围,弃城逃往建康,前秦军顺利攻占成都周边地区,将梁、益二州的大部分领土纳入前秦版图。

这场“第63波混战”虽未发生大规模决战,却让前秦的疆域扩展到了长江上游,首接威胁到东晋的荆州(今湖北荆州);而东晋则因“废帝事件”,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,桓温与朝廷大臣的关系愈发紧张,无力组织有效的反击。至此,从366年到371年的六波混战,以“前秦崛起、前燕灭亡、北魏立国、东晋内乱”为核心,北方的统一趋势己不可逆转,前秦成为无可争议的北方霸主,而“五胡混战”也逐渐走向终章——下一场更大的风暴(淝水之战),正在酝酿之中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19人联盟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