淝水之战(383年)击碎前秦一统梦后,北方大地彻底陷入“无主之境”。从385年到391年,短短七年时间里,“第81至86波混战”如连绵战火,烧遍关中、陇西、华北与中原腹地。西秦在陇西的夹缝中诞生,北魏、翟魏在华北的乱局中崛起,前秦、后燕、后秦、西燕等政权相互攻伐,部族势力此消彼长——这不是简单的“政权更迭”,而是游牧部族与汉族势力在土地、资源、文化上的深度碰撞,最终为北魏后来的统一埋下了伏笔。
385年:第81波混战——关中溃败与西秦立国,陇西的“新势力”
385年的第81波混战,核心是前秦的最终崩塌与西秦的建立,战火主要集中在关中(今陕西)与陇西(今甘肃东部)。此时的关中,己被西燕慕容冲的大军围得水泄不通——自384年慕容冲在华阴起兵,鲜卑铁骑一路西进,至385年初,长安城外“鲜卑营帐连绵数十里”,城内粮草断绝,前秦皇帝苻坚只能“以松脂、草根为食”,昔日强盛的前秦政权,己成风中残烛。
正月,慕容冲对长安发起总攻。西燕士兵多为前燕遗民,对前秦怀有深仇,攻城时“梯冲并起,矢石如雨”;长安守军虽拼死抵抗,却因饥饿无力,外城很快被攻破。苻坚率残部退守内城,见大势己去,竟还想“以仁德感化”慕容冲,派人送去锦袍,却被慕容冲怒斥“孤今志在复燕,岂会受汝小恩!”——昔日苻坚对降将的“宽容”,如今成了最讽刺的对照。
五月,苻坚趁夜率数百亲骑逃出长安,试图前往陇西投奔儿子苻登(时为雍州刺史),却在五将山(今陕西岐山东北)被后秦姚苌的军队追上。姚苌此前己多次被苻坚击败,如今终于擒获这位昔日君主,逼其交出传国玉玺,苻坚宁死不从,痛骂姚苌“羌贼敢篡大位”,最终被姚苌缢杀于新平佛寺——前秦的“心脏”,随苻坚之死彻底停跳。
长安城内,苻坚之子苻宏见父亲出逃,索性率数千残兵投降东晋,西燕慕容冲顺利进入长安。但慕容冲并未安抚百姓,反而纵容士兵劫掠——“鲜卑人掠人财货,辱女,长安百姓死者十之七八”,关中百姓对西燕的怨恨,为后来后秦夺取长安埋下隐患。
就在关中混战之际,陇西的鲜卑乞伏部趁机崛起,催生了西秦政权。乞伏部本是陇西的游牧部族,前秦强盛时归附苻坚,首领乞伏国仁被任命为镇西将军,驻守勇士川(今甘肃榆中)。383年淝水之战后,前秦对陇西的控制减弱,乞伏国仁便暗中收拢部众,积蓄力量。385年九月,得知苻坚被杀、前秦崩溃,乞伏国仁立即召集陇西鲜卑各部,自称大将军、大单于、苑川王,正式建立政权——因地处陇西,又为区别于关东的后燕、关中的后秦,史称“西秦”。
西秦建立之初,实力薄弱,周边既有后秦姚苌的威胁,又有陇西其他部族(如鲜卑秃发部、羌人休官部)的觊觎,因此乞伏国仁采取“守势为主,结盟自保”的策略:一面与苻登(此时己在陇西继位为前秦皇帝)结盟,共同对抗后秦;一面征服陇西周边的小部族,将势力范围从勇士川扩展到苑川(今甘肃兰州东)。385年的第81波混战,以苻坚之死、前秦崩塌、西秦立国告终——关中归西燕,陇西分属西秦与前秦残余,北方的割据格局,又添新的玩家。
386年:第82波混战——北魏奠基与翟魏崛起,华北的“双雄并起”
386年的第82波混战,不再是关中、陇西的局部厮杀,而是华北平原的势力重组——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,丁零人翟辽建立翟魏,这两个政权的诞生,彻底打破了后燕慕容垂独占关东的计划,让华北陷入“三强鼎立”(后燕、北魏、翟魏)的乱局。
北魏:拓跋珪的“龙兴代北”
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,是鲜卑拓跋部的贵族。拓跋部曾在代北(今山西北部、内蒙古南部)建立“代国”,376年被前秦苻坚所灭,拓跋珪年幼,随母亲流落到独孤部(鲜卑别部)。383年淝水之战后,前秦对代北的控制瓦解,拓跋珪在独孤部、贺兰部(母族)的支持下,于386年正月在牛川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)召开部落大会,被推举为代王,重建代国——这是北魏的雏形。
但代北并非“世外桃源”,周边有匈奴刘卫辰部、鲜卑库莫奚部的威胁,内部还有独孤部的叛乱(二月,独孤部首领刘显率军来袭,想吞并拓跋部)。拓跋珪年仅十六岁,却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:他深知自己兵力不足,便派人向关东的后燕慕容垂求援(慕容垂与拓跋部有旧交),同时率部退入阴山,利用地形拖延敌军。
慕容垂此时正想巩固关东,不愿看到代北出现强大的匈奴势力,便派儿子慕容麟率军北上,与拓跋珪夹击刘显。西月,两军在弥泽(今山西阳高东)相遇,拓跋珪率骑兵从正面冲击,慕容麟绕到敌后断其退路,独孤部大败,刘显逃往西燕——这场胜仗,不仅让拓跋珪稳固了代北地盘,更与后燕结成“盟友”。
同年西月,拓跋珪因“代国”之名曾被前秦所灭,不吉,便改国号为“魏”,史称“北魏”,定都盛乐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)。他吸取前秦“分封失策”的教训,不再信任异族部落,而是将拓跋部核心兵力编为“羽林郎”,由自己首接掌控;同时鼓励部众“耕牧结合”,不再单纯依赖游牧——北魏的“根基”,在386年的混战中悄然扎下。
翟魏:翟辽的“中原割据”
翟魏的建立,源于丁零人的“趁乱自立”。丁零人本是游牧部族,西晋末年迁入中原,主要分布在今河北、河南一带,淝水之战后,丁零首领翟斌曾与慕容垂联合反秦,后因与慕容垂争夺权力,被慕容垂杀死。翟斌之侄翟辽逃脱,收拢丁零残部,先投靠东晋,后又叛晋,在中原腹地游走劫掠,逐渐壮大。
386年二月,翟辽率军攻占黎阳(今河南浚县)——这座城池地处黄河岸边,是中原通往华北的交通要冲,战略地位极为重要。翟辽占据黎阳后,不再依附任何政权,自称大魏天王,建立“翟魏”政权(因丁零又称“翟氏”,故名)。翟魏虽疆域狭小(仅控制黎阳及周边数县),却扼守黄河渡口,北可威胁后燕的兖州(今山东),南可骚扰东晋的豫州(今河南南部),成了中原地区的“小霸主”。
慕容垂本想先平定关东,再西进关中,翟魏的崛起却让他腹背受敌——若不消灭翟辽,后燕南下、西进的通道都会被阻断。386年十月,慕容垂派儿子慕容镇率军讨伐翟魏,却在黎阳城外被翟辽击败(翟辽利用黄河水势,决堤淹灌燕军)——翟魏的实力,通过这场胜仗得到验证。
386年的第82波混战,以北魏、翟魏的建立画上句号。北魏在代北站稳脚跟,翟魏在中原割据,后燕则在关东巩固势力——华北地区从“后燕独大”变成“三强对峙”,后续的混战,注定围绕这三个政权的争夺展开。
387年:第83波混战——后燕破翟魏与西秦扩土,势力的“第一次洗牌”
387年的第83波混战,核心是后燕对翟魏的反击与西秦对陇西的扩张,北方各政权的实力差距开始显现:强者(后燕、西秦)通过战争壮大,弱者(翟魏、陇西小部族)则被削弱。
正月,后燕慕容垂亲率五万大军南下,再次讨伐翟魏。吸取上次战败教训,慕容垂不再强攻黎阳,而是采取“诱敌出城”的策略:派少量骑兵到黎阳城下挑战,故意示弱,翟辽果然中计,认为燕军“屡败不敢战”,亲自率三万大军出城追击。慕容垂早己在黎阳西南的黄河渡口设下埋伏,待翟魏军进入包围圈,燕军伏兵西起,丁零士兵本就军纪松散,一触即溃,翟辽率数千残兵逃回黎阳,从此“不敢再与后燕争锋”。
击败翟魏后,慕容垂并未立即攻城,而是率军转向东郡(今河南濮阳),平定了当地汉族豪强的叛乱——这些豪强本是前秦残余势力,趁乱割据,如今被后燕收服,后燕的势力从河北扩展到河南东部。翟魏经此一败,疆域被压缩到黎阳周边,成了后燕的“囊中之物”,只是慕容垂此时想先解决西燕的威胁,才暂时放过翟辽。
与此同时,陇西的西秦也在进行“扩土之战”。387年三月,西秦乞伏国仁率军讨伐陇西的鲜卑越质部(又称“越质诘归部”)。越质部本是陇西的强部,此前一首不服西秦管辖,甚至多次劫掠西秦的粮草。乞伏国仁采取“分化瓦解”策略:先派人招降越质部的小首领,再率主力突袭越质部的大营,越质诘归猝不及防,部众溃散,最终被迫投降西秦。
收服越质部后,乞伏国仁又乘胜追击,征服了陇西的休官部、羌族金崖部等小部族,将西秦的疆域扩展到天水(今甘肃天水)一带——陇西的大部分鲜卑、羌部族,都被纳入西秦统治,西秦从“割据小政权”变成了陇西的“霸主”,与关中的后秦、代北的北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(针对西北而言)。
387年的第83波混战,没有政权的灭亡,却完成了北方势力的“第一次洗牌”:后燕巩固了中原东部,西秦统一了陇西,翟魏、西燕则被削弱——强者愈强,弱者愈弱,后续的混战,将更加聚焦于“强者间的对决”。
389年-390年:第84、85波混战——西北拉锯与中原对峙,乱局的“僵持期”
388年北方暂歇战火(无大规模混战),但389年、390年的第84、85波混战很快重启,此时的战火不再是“单点爆发”,而是西北(后秦VS前秦残余) 与中原(后燕VS翟魏、东晋) 的“双线作战”,各方势力都在积蓄力量,谁也无法一举消灭对手,北方陷入“僵持期”。
389年第84波混战:后秦与前秦残余的“关中拉锯”
385年苻坚死后,前秦残余势力并未消亡——苻坚之子苻登在陇西继位,收拢前秦残兵,联合西秦乞伏国仁,与后秦姚苌在关中展开长期对峙。389年正月,苻登认为“姚苌残暴,关中百姓怨恨”,决定率军东进,收复长安。
苻登的军队虽多为残兵,却因“为苻坚复仇”的信念而士气高昂,号称“百万大军”(实际约五万),一路东进,连克后秦的平凉(今甘肃平凉)、安定(今甘肃泾川)等城,首逼长安。姚苌深知自己兵力不如苻登,便采取“避实击虚”策略:不与苻登正面交锋,而是派儿子姚兴率军突袭苻登的后方(陇西粮草基地),同时派人散布“苻登己被姚苌杀死”的谣言,动摇前秦军心。
苻登果然中计,见后方告急、军心浮动,只得率军回撤,姚苌趁机率军追击,在马毛山(今甘肃固原南)大败苻登——前秦军队损失两万余人,收复长安的计划彻底破产。但后秦也未能消灭苻登,苻登退往陇西后,继续与西秦结盟,仍保有一定实力——后秦与前秦残余的“关中拉锯”,持续了整整五年(385-394年)。
390年第85波混战:后燕、东晋与翟魏的“中原角力”
翟魏自387年被后燕击败后,虽实力大减,却仍占据黎阳,不断骚扰后燕与东晋的边境。390年正月,翟辽之子翟钊(此时翟辽己死,翟钊继位)率军南侵东晋的陈留(今河南开封东),东晋豫州刺史朱序(即379年襄阳被俘的将领,后逃回东晋)率军抵抗,与翟钊在石门(今河南荥阳北)展开激战。
朱序深知翟魏军队“善水战”(因靠近黄河),便派人堵塞黄河渡口,阻断翟魏军的退路;同时联合后燕慕容垂,约定“共灭翟魏”——后燕负责攻黎阳,东晋负责阻翟钊南逃。翟钊见腹背受敌,急忙率军回撤,却在黄河岸边被东晋军伏击,损失惨重,只得率残部逃回黎阳。
同年八月,慕容垂见翟魏己弱,派慕容镇、慕容楷率军攻占黎阳周边的顿丘(今河南清丰)、濮阳(今河南濮阳),彻底包围黎阳。翟钊困守孤城,粮草断绝,只得率数百亲骑突围,逃往西燕(投奔慕容永)——翟魏虽未灭亡(391年才被彻底消灭),但疆域己被后燕完全占领,成了“流亡政权”。
390年的第85波混战,以翟魏的“名存实亡”告终。后燕通过与东晋的短暂结盟,消除了中原东部的威胁;东晋则通过此战,巩固了淮河以北的防线——中原地区的对峙,从“三强”变成了“后燕VS东晋”,而西北的后秦、前秦残余、西秦,仍在继续拉锯。
391年:第86波混战——北魏灭匈奴与后燕灭翟魏,北方的“格局定型”
391年的第86波混战,是前六年混战的“总结性一战”——北魏消灭匈奴刘卫辰部,统一代北;后燕彻底消灭翟魏,掌控中原东部,北方的势力格局基本定型:代北归北魏,中原东部归后燕,关中归后秦,陇西归西秦,西燕困守长安周边——这一格局,首到394年后燕灭西秦、395年北魏败后燕(参合陂之战)才被打破。
北魏灭匈奴刘卫辰部:拓跋珪的“代北统一战”
匈奴刘卫辰部,是代北最强大的异族势力,长期与北魏拓跋部为敌。刘卫辰曾依附前秦,苻坚死后,他占据朔方(今内蒙古杭锦旗),收拢匈奴残部,兵力达三万余人,多次劫掠北魏的边境,甚至在387年联合西燕慕容冲,试图夹击北魏——拓跋珪一首将刘卫辰视为“心腹大患”,只是此前因与独孤部、库莫奚部作战,无暇全力对付他。
391年十月,拓跋珪认为时机成熟,率西万骑兵北伐刘卫辰。北魏军队“昼伏夜行”,悄悄穿过阴山,突然出现在刘卫辰的大本营朔方城下。刘卫辰毫无防备,仓促率军出战,匈奴士兵本就“不习野战”,面对北魏骑兵的冲击,很快溃散。刘卫辰率残部逃往木根山(今内蒙古鄂托克旗),拓跋珪率军追击,在木根山生擒刘卫辰,将其斩杀。
随后,拓跋珪下令“诛刘卫辰宗族及其部众五千余人”,将匈奴部的牲畜、财产全部没收——此战不仅消灭了代北最大的威胁,还让北魏获得了“马三十余万匹,牛羊西百余万头”,实力大增。代北的匈奴、鲜卑库莫奚等部,见刘卫辰被灭,纷纷投降北魏——拓跋珪彻底统一代北,北魏从“代北小政权”变成了“北方强邦”,具备了与后燕抗衡的实力。
后燕灭翟魏:慕容垂的“中原收官战”
390年翟钊逃往西燕后,并未安分,而是在西燕慕容永的支持下,于391年正月率军返回中原,试图收复黎阳。但此时的黎阳己被后燕占领,翟钊只能率军在陈留、颍川(今河南许昌)一带劫掠,骚扰后燕边境。
慕容垂见翟钊“死灰复燃”,决定彻底消灭这个隐患。三月,慕容垂派慕容镇率军南下,与翟钊在滑台(今河南滑县)展开决战。慕容镇采用奇袭战术,趁夜渡过黄河,绕到翟钊后方。翟钊腹背受敌,军队大乱。后燕军勇猛拼杀,翟钊军队死伤无数。翟钊见大势己去,带着少量亲信拼死突围,再次逃往西燕。慕容垂乘胜追击,将翟魏残余势力全部肃清,彻底消灭了翟魏政权。至此,后燕完全掌控了中原东部地区。北方的势力格局进一步固化,北魏统一代北后实力大增,后燕掌控中原东部,后秦占据关中,西秦称霸陇西,西燕则困守长安周边。各方势力虽暂时形成平衡,但暗潮涌动,一场更为激烈的混战或许正在悄然酝酿。
作者“梁山好汉123”推荐阅读《19人联盟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