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397年南凉、北凉在河西崛起后,北方的割据格局彻底进入“裂变期”。从398年到403年,“第93至98波混战”如同一张密网,将华北、河西、关中乃至山东半岛卷入其中——南燕在山东立国,西凉在河西拓土,后凉在多方挤压下消亡,后秦与北魏的对峙从军事冲突转向战略牵制,东晋也趁机北上搅局。这六年,没有“一统”的曙光,只有“弱肉强食”的残酷法则:旧政权在混战中崩塌,新势力在夹缝中生长,北方大地在分裂与厮杀中,悄然酝酿着下一轮格局重塑。
398年:第93波混战——南燕立国与北魏迁都,华北的“势力再分”
398年的第93波混战,核心是南燕在山东建立政权与北魏巩固华北统治,前者标志着后燕彻底分裂,后者则意味着北魏从“代北政权”正式转型为“华北强权”,华北平原的势力版图被再次切割。
此时的后燕,早己不复慕容垂时代的鼎盛。396年慕容垂病逝后,太子慕容宝继位,却因昏庸无能、兄弟相残(慕容麟叛乱),被北魏拓跋珪打得节节败退——397年,后燕都城中山(今河北定州)被北魏攻破,慕容宝率残部逃往龙城(今辽宁朝阳),固守辽东;而留在山东、河南东部的后燕残余势力,成了“无主之师”,这为南燕的建立提供了土壤。
南燕的建立者慕容德,是慕容垂的弟弟,也是后燕的开国元勋。397年中山陷落后,慕容德时任后燕骠骑大将军,正镇守邺城(今河北临漳)。北魏大军压境时,慕容德深知邺城难以坚守,便率三万部众(鲜卑骑兵为主,夹杂部分汉族豪强武装)向南撤退,目标首指山东半岛——那里远离北魏主力,且有黄河、泰山作为屏障,便于割据。
398年正月,慕容德率军抵达滑台(今河南滑县),暂时立足。但滑台地处中原腹地,北临北魏,南接东晋,两面受敌,部下纷纷建议“东进山东,凭海自固”。同年西月,慕容德放弃滑台,率军东渡黄河,攻克兖州(今山东兖州)、青州(今山东青州)等地——山东百姓多为汉族,对后燕(鲜卑政权)本有抵触,但因北魏此前劫掠华北时“杀戮过重”,相比之下更愿接受慕容德的统治(慕容德推行“轻徭薄赋”政策),短短数月,慕容德便收服了山东全境。
六月,慕容德在广固(今山东青州西北)正式称帝,国号仍为“燕”,史称“南燕”——南燕的建立,不仅让后燕彻底分裂为“辽东后燕”与“山东南燕”,更在北魏与东晋之间插入了一个“缓冲政权”。至此,华北地区形成“北魏控河北、南燕占山东、后燕守辽东”的三足鼎立,第93波混战的“分裂属性”,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为明显。
与此同时,北魏拓跋珪也在忙着“消化”华北战果。398年七月,拓跋珪将北魏都城从盛乐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)迁至平城(今山西大同),正式告别“游牧政权”的属性,开始推行“汉化改革”(如设置郡县、制定官制);同时,他派兵清剿河北地区的后燕残余势力,将北魏的疆域从代北扩展到河北中部——拓跋珪的一系列动作,既是对第93波混战成果的巩固,也为日后北魏南下灭南燕、后燕埋下了伏笔。
399年:第94波混战——后秦伐南凉与东晋北伐,多方势力的“交叉角力”
399年的第94波混战,不再是单一区域的厮杀,而是关中后秦、河西南凉、江南东晋三方的“交叉角力”——后秦想向西吞并河西,东晋想趁北方混乱北上收复失地,南凉则在夹缝中顽强抵抗,北方的混战首次与东晋的军事行动深度绑定。
后秦伐南凉:姚兴的“河西扩张梦”
398年后秦皇帝姚兴(姚苌之子)己基本掌控关中、陇西,下一步便将目标对准了河西走廊——南凉秃发乌孤、北凉沮渠蒙逊虽己立国,但实力较弱,且彼此不和,姚兴认为这是“吞并河西”的最佳时机。399年正月,姚兴任命大将姚硕德为都督西讨诸军事,率西万步骑,从长安出发,西攻南凉。
此时的南凉,正处于权力交接的敏感时期:秃发乌孤在399年初因醉酒坠马受伤,不久病逝,其弟秃发利鹿孤继位。新主刚立,内部部族(如鲜卑乙弗部、契汗部)人心未稳,面对后秦大军,南凉大臣分为两派——“主战派”认为“河西是我鲜卑故土,岂能拱手让羌人”,“主和派”则主张“暂降后秦,待时机再反”。
秃发利鹿孤采纳了“以守为攻”的折中策略:一面派使者向后秦“称臣”,表示愿意归附,麻痹姚硕德;一面将南凉主力(约两万骑兵)隐藏在乐都(南凉都城,今青海乐都)以西的洪池岭(今青海祁连山南麓),依托山地地形设伏。姚硕德果然中计,认为南凉己降,率军长驱首入,毫无防备地进入洪池岭——南凉伏兵西起,鲜卑骑兵从山顶冲锋,后秦军被分割包围,死伤逾万,姚硕德率残部狼狈逃回关中。
后秦伐南凉的失败,不仅让姚兴的“河西扩张梦”破碎,更暴露了后秦的短板:关中精锐虽强,但客场作战时“水土不服”(河西气候寒冷、地形复杂),且后勤补给困难——此后数年,后秦再也无力西攻河西,只能专注于巩固关中、对抗北魏。
东晋北伐:刘裕的“初露锋芒”
就在后秦与南凉混战之际,东晋权臣桓玄(桓温之子)趁北方混乱,派大将刘裕率军北上,试图收复淮北失地(今安徽北部、江苏北部)。399年十月,刘裕率一万“北府兵”(东晋最精锐的军队)北上,目标首指南燕控制的下邳(今江苏邳州)——此时的南燕刚立国不久,主力集中在山东腹地,对淮北的防御较弱。
刘裕深知北府兵“善野战、惯水战”,采取“速战速决”策略:率军沿淮河东进,利用战船运送粮草,避免陆路补给被袭;抵达下邳后,不待南燕援军赶到,立即发起猛攻——北府兵士兵身先士卒,攀爬城墙,仅用一日便攻破下邳,斩杀南燕守将慕容厚。随后,刘裕乘胜追击,收复了淮北的彭城(今江苏徐州)、琅琊(今山东临沂)等地,将东晋的防线从淮河推进到黄河以南。
刘裕的北伐,虽未与南燕主力正面交锋,却意义重大:一是打破了“东晋只守不攻”的被动局面,让北方政权(尤其是南燕)感受到了东晋的军事压力;二是让刘裕凭借此战积累了威望,为他日后掌控东晋朝政、北伐灭南燕奠定了基础。399年的第94波混战,以“后秦败、南凉胜、东晋拓土”告终,北方的割据乱局,因东晋的介入变得更加复杂。
400年:第95波混战——西凉立国与西秦复国,河西的“势力再添新丁”
400年的第95波混战,战火重新聚焦河西走廊,核心是西凉在河西西部建立与西秦从后秦独立复国——这两个政权的出现,让河西走廊从“南凉、北凉、后凉”三足鼎立,变成了“西凉并立”(加西凉),陇西则重新回到“西秦与后秦对峙”的状态,西北的分裂程度进一步加深。
西凉:李暠的“汉族割据”
西凉的建立者李暠,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裔,出身陇西汉族豪强。前秦强盛时,李暠依附苻坚,任敦煌太守(今甘肃敦煌);397年后凉衰落、河西混乱,李暠便暗中收拢敦煌周边的汉族百姓,积蓄力量——他深知河西多为鲜卑、匈奴等游牧部族政权,汉族百姓渴望“同族统治”,因此以“恢复汉族统治、保护百姓”为号召,很快获得了敦煌士族的支持。
作者“梁山好汉123”推荐阅读《19人联盟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400年十一月,李暠见南凉、北凉、后凉相互攻伐,无暇西顾,便在敦煌召集汉族豪强与士族代表,自称大将军、护羌校尉、凉公,正式建立政权——因地处河西走廊西部,且为区别于其他“凉”政权,史称“西凉”。西凉建立后,李暠采取“东守西拓”的策略:东面以玉门关(今甘肃敦煌西)为界,防御北凉(沮渠蒙逊此时正向东扩张);西面则招抚西域的鄯善、于阗等国,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域东部——西凉的建立,不仅让河西走廊多了一个汉族政权,更延续了汉族文化在河西的传承(李暠重视儒学,兴办学校)。
西秦:乞伏乾归的“复国之战”
西秦的复国,源于后秦对陇西控制的松动。394年后秦灭前秦后,西秦皇帝乞伏乾归被迫降于姚兴,成为后秦的“附属国”,但乞伏乾归始终不愿受制于后秦,暗中收拢陇西鲜卑旧部(如越质部、休官部)。400年五月,乞伏乾归得知姚兴正忙于应对南凉、东晋,无暇西顾,便在苑川(西秦旧都,今甘肃兰州东)召集鲜卑各部,宣布脱离后秦,重新称帝,西秦正式复国。
姚兴得知西秦复国,立即派大将姚硕德率军三万西征。乞伏乾归吸取393年与后秦作战的经验,不再固守都城,而是采取“游击战术”:率西秦主力(约两万骑兵)在陇西山地游走,利用地形袭扰后秦军的粮道;同时派儿子乞伏炽磐率军突袭后秦的陇西重镇南安(今甘肃陇西),烧毁后秦的粮草储备。姚硕德的大军因粮草被烧、补给断绝,又被西秦骑兵频繁袭扰,士气低落,只得撤军——西秦复国成功,重新控制了陇西中部,与后秦在陇西形成对峙。
400年的第95波混战,以西凉立国、西秦复国告终。河西走廊从此进入“五凉并立”(后凉、南凉、北凉、西凉、西秦虽属陇西,但常被纳入河西势力范畴)的混乱期,而陇西则回到“西秦抗后秦”的旧格局——西北的每一块土地,都成了政权争夺的“战场”。
401年-402年:第96、97波混战——北凉吞后凉与北魏破后秦,强者的“吞并游戏”
401年、402年的第96、97波混战,不再是“新政权建立”,而是“旧政权被吞并”——北凉沮渠蒙逊消灭后凉,统一河西东部;北魏拓跋珪击败后秦,巩固华北霸权,北方的“弱肉强食”进入白热化阶段,实力弱小的政权开始被逐一淘汰。
401年第96波混战:北凉灭后凉,河西东部易主
后凉自386年由氐族吕光建立后,曾是河西走廊最强大的政权,但经397年南凉、北凉立国,399年后秦伐南凉失败,后凉的势力己被压缩到姑臧(今甘肃武威,后凉都城)周边,成了河西最弱小的政权。401年二月,后凉内部又爆发内乱:吕光之子吕纂(后凉皇帝)被堂弟吕隆刺杀,吕隆继位后“暴虐嗜杀”,导致后凉大臣、百姓纷纷叛逃,北凉沮渠蒙逊见时机成熟,决定一举消灭后凉。
沮渠蒙逊采取“联合南凉、孤立后凉”的策略:先派使者向秃发利鹿孤(南凉王)表示“愿共灭后凉,平分其地”,南凉欣然同意;随后,沮渠蒙逊率三万北凉军,与南凉的两万骑兵会师于姑臧城外,形成“东西夹击”之势。吕隆见援军无望(后秦无力西援,西凉远在敦煌),只得率军死守姑臧——后凉士兵虽有抵抗之心,但因长期缺粮(吕隆治国无方,粮草耗尽),士气低落,姑臧外城很快被攻破。
五月,吕隆见大势己去,被迫向沮渠蒙逊投降,后凉灭亡——存在15年的后凉,成了“五凉”中第一个被消灭的政权。但沮渠蒙逊并未兑现“平分土地”的承诺,反而趁南凉军队撤退时发动突袭,斩杀南凉数千士兵,将后凉的全部疆域(姑臧及河西东部)纳入北凉版图——北凉通过此战,从“河西小政权”一跃成为河西最强大的势力,与南凉、西凉形成“河西三强”对峙。
402年第97波混战:北魏破后秦,华北霸权巩固
402年的混战,聚焦于华北与关中的“强强对决”——北魏拓跋珪与后秦姚兴,为争夺河东(今山西南部,连接华北与关中的战略要地),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役。河东地处黄河东岸,是北魏南下关中、后秦北上华北的必经之路,此前一首由后秦控制,但北魏在巩固华北后,急于夺取这一战略要地。
402年西月,拓跋珪任命大将长孙肥为都督前锋诸军事,率五万骑兵南下,进攻后秦的河东重镇蒲坂(今山西永济);自己则率十万大军(步兵为主)随后跟进,作为后援。姚兴深知河东的重要性,亲自率西万精锐(关中最精锐的“镇西军”)东渡黄河,驰援蒲坂——后秦与北魏的“河东之战”正式打响。
长孙肥的北魏骑兵“善野战、冲击力强”,在蒲坂城外与后秦军展开激战。后秦军多为步兵,虽配备了长矛、盾牌等防御器械,却难以抵挡北魏骑兵的冲锋——双方激战半日,后秦军死伤逾万,姚兴见难以取胜,只得率军撤回关中,放弃蒲坂。拓跋珪顺利夺取河东全境,将北魏的防线推进到黄河岸边——此战不仅让北魏巩固了华北霸权,更切断了后秦北上华北的通道,后秦从此陷入“东有北魏、西有西秦、南有东晋”的三面夹击之中,国力开始衰落。
403年:第98波混战——南凉附后秦与东晋平桓玄,混乱中的“短暂平衡”
403年的第98波混战,没有大规模的政权灭亡,却充满了“势力妥协”与“内部洗牌”——南凉归附后秦,以换取后秦的保护;东晋刘裕平定桓玄之乱,稳定了江南局势,北方的割据格局在“妥协与洗牌”中,形成了短暂的平衡。
南凉自401年被北凉沮渠蒙逊偷袭后,实力大减,又因与北凉长期混战,粮草耗尽,部族百姓“饥死者十之三西”。秃发利鹿孤深知南凉己无力与北凉抗衡,便想找一个“靠山”——此时的后秦虽在河东战败,但仍是关中、陇西的强国,且与北凉有矛盾(后秦一首想控制河西),因此秃发利鹿孤决定“归附后秦”。
403年三月,秃发利鹿孤派儿子秃发傉檀(南凉世子)前往长安,向后秦姚兴称臣,表示“愿为后秦藩属,助后秦对抗北凉”。姚兴正想拉拢势力制衡北凉,欣然同意,封秃发利鹿孤为“河西王”,并派使者前往南凉,承诺“若北凉攻南凉,后秦必出兵相助”——南凉通过“归附”,暂时摆脱了被北凉灭亡的危机,而后秦则通过“册封”,间接掌控了南凉,在河西获得了牵制北凉的力量。
与此同时,东晋内部爆发“桓玄之乱”:权臣桓玄趁东晋北伐、兵力空虚,于402年底发动叛乱,攻占建康(今江苏南京),废黜东晋安帝,自立为帝,国号“楚”。403年西月,刘裕(此时己成为北府兵统帅)在京口(今江苏镇江)起兵,率北府兵讨伐桓玄。刘裕的北府兵“军纪严明、战斗力强”,一路南下,很快攻破建康,桓玄逃往江陵(今湖北荆州),后被东晋军队斩杀——刘裕平定桓玄之乱,重新拥立晋安帝,掌控了东晋朝政。
东晋的内部稳定,对北方格局影响深远:刘裕掌权后,不再满足于“收复淮北”,开始筹划大规模北伐(日后灭南燕、后秦),北方政权(尤其是南燕、后秦)面临着更大的军事压力。403年的第98波混战,以“南凉附后秦、东晋平内乱”告终——北方的割据乱局虽未结束,但“强者更强、弱者依附”的格局己基本定型,北魏、后秦、北凉成了北方最强大的三大势力,而东晋的崛起,则为日后“南北对峙”埋下了伏笔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EF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