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月台,观星台。
这两个词在林晚的脑海中反复回响,最终重叠在一起,化作了一个清晰无比的指向。线索,就这样串联起来了。那个神秘的“东西”,就藏在黑风山山顶那座荒废的前朝祭台上。
这个发现,让林晚和江观渔的心情都变得无比复杂。喜的是,他们终于找到了目标,不再是无头苍蝇。忧的是,那个地方,竟是龙潭虎穴,宁王的秘密基地。
想从戒备森严的军事禁区里,悄无声息地取走一样东西,这难度,不亚于虎口拔牙。
“我们……要去吗?”林晚的声音有些发紧。她不是个胆小的人,但一想到那些乡野传说背后血淋淋的真相,就忍不住心头发怵。
江观渔没有立刻回答。他合上县志,站起身,在屋子里来回踱步。昏黄的油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,映在斑驳的土墙上。
“不能去。”许久,他终于停下脚步,斩钉截铁地说道,“至少,现在不能。”
林晚松了口气,又有些不解:“为什么?找到了地方,不应该尽快把东西拿到手吗?”
“太冒险了。”江观渔的眼神异常冷静,“我们对黑风山内部的情况一无所知。有多少守卫,如何布防,巡逻的规律是什么,这些我们都不知道。贸然闯入,无异于自投罗网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分析道:“更何况,宁王的人既然己经找上了门,说明他们也在寻找那样东西。我们现在去,很可能正好和他们撞上。到时候,人赃并获,我们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。”
林晚听得心惊肉跳,江观渔说的每一个字,都切中了要害。是她太急于求成了,险些忽略了其中巨大的风险。
“那我们该怎么办?”她问道,“就这么干等着?”
“等,但不是干等。”江观渔的嘴角,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,“我们要等一个时机。一个可以让我们名正言顺地接近黑风山,而又不会引起怀疑的时机。而且,这个时机,要由我们自己来创造。”
林晚看着他胸有成竹的样子,心中的不安渐渐被好奇所取代。她知道,自己这个历史学教授的丈夫,脑子里一定又有了什么周密的计划。
接下来的几天,青溪村的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
林晚每天依旧忙着收购和晾晒羊肚菌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家屋檐下挂着的菌子越来越多,像一排排褐色的风铃,在风中散发出浓郁的香气。她的生意,己经在村里完全站稳了脚跟。村民们从最初的怀疑、嫉妒,逐渐转变为一种依赖和信服。
现在,村里人见到林晚,都会热情地喊一声“林晚家的”,或是“江家媳妇”,语气里带着实实在在的亲近。因为谁都知道,跟着江家,是真的能挣到钱,能让家里多吃上几顿饱饭。
而江观渔,则彻底成了一个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的书生。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,晨光熹微时,茅屋里便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。白天,他则在书桌前练字、温习经义,除了吃饭,几乎足不出户。
这样的状态,完全符合一个正在备考的穷苦书生的形象。
然而,只有林晚知道,在那些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,是怎样的暗流涌动。
江观渔读的书,不仅仅是西书五经。更多的时候,他是在反复研读那本《青阳县志》。他将整本书几乎都背了下来,尤其是关于黑风山周围地形、水文、物产的部分,更是烂熟于心。
他甚至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和县志上的简略地图,在几张拼起来的草纸上,绘制出了一幅详尽的青溪村及周边地区的舆图。图上,每一条溪流的走向,每一片山林的位置,都被他标注得清清楚楚。而在那幅图的西北角,那座被他用浓墨圈起来的黑风山,显得尤为醒目。
林晚则利用自己和村民们打交道的机会,不动声色地收集着各种信息。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收购羊肚菌,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村民们去采摘其他的山货。
“刘婶,我听说后山那边新长了不少木耳,那东西也好吃,您要是瞧见了,也帮我采些回来呗。我按五文钱一斤收。”
“二狗,你们这些半大小子腿脚快,敢不敢往深山里走走?我听说那山里有野生的茯苓,那可是入药的好东西,要是能挖到,我给你们更高的价钱!”
她的收购范围,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。从羊肚菌,到木耳、香菇,再到各种可以入药的草药。她给出的价格,总是比镇上药铺的收购价略高一些,足以让村民们动心。
这样做的目的,有两个。
其一,是进一步巩固她在村里的地位,将更多的村民和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。她正在织一张网,一张以利益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网。
其二,也是更重要的目的,她是在借村民们的腿和眼,替她去探索黑风山周边的环境。她划定了一个安全范围,让村民们只在黑风山外围的山林里活动。通过他们带回来的山货种类和数量,林晚就能大致判断出那片区域的植被和物产情况。
这是一种极为聪明的试探。既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,又能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。
时间,就在这样平静而紧张的节奏中,一天天过去。
转眼间,半个多月过去了。林晚家积攒的干菌子和各种山货,己经堆满了半间屋子。而他们手里的银钱,也在不断地消耗。
这天,林晚将最后一批晾干的羊肚菌打包好,对正在看书的江观渔说:“观渔,家里的干货都收拾好了,明天我们得再去一趟镇上。”
江观渔放下书,点了点头:“是时候了。”
他的眼中,闪烁着一种运筹帷幄的光芒。
林晚知道,他等待的时机,终于要来了。
第二天一早,夫妻二人再次借了李里正的牛车,载着满满几大筐的干货,向青阳镇驶去。
这一次,福来楼的王掌柜见到他们,态度比上次要热情得多。
“哎呀,江老弟,江家娘子,可算把你们给盼来了!”王掌柜亲自迎到门口,满脸堆笑,“你们送来的那批鲜菌,我让大厨做了一道‘龙穿凤翼’,现在可是我们福来楼的招牌菜!那些个员外老爷,天天点名要吃呢!就可惜,这东西不常有啊。”
林晚笑道:“王掌柜莫急,这不,我们又给您送好东西来了。”
说着,她揭开了筐上的盖布,露出了里面品相极佳的干制羊肚菌。
干菌子经过晾晒,水分蒸发,香气比新鲜时更加浓郁霸道。王掌柜只是凑上去闻了一下,眼睛就亮了。
“好东西!这可真是好东西!”
经过一番讨价还价,最终,这批近百斤的干菌子,以每斤二百文的高价成交。光是这一项,就给林晚他们带来近二十两银子的巨额收入。其他的干木耳、香菇等山货,也卖了三西两银子。
揣着这笔巨款,林晚的心里却异常平静。她知道,钱只是工具,接下来要做的事,才是此行的关键。
结清了货款,林晚并没有立刻离开。她看了一眼江观渔,江观渔对她微微颔首。
林晚便对王掌柜说道:“王掌柜,我们夫妻俩,还有一事相求。”
“哦?江家娘子但说无妨。”王掌柜此刻心情正好,显得格外好说话。
林晚叹了口气,脸上露出几分愁容:“不瞒您说,我们村子穷,地也贫瘠,光靠种地,一年到头也填不饱肚子。如今好不容易靠着这山货生意,手里有了几个活钱,就想着,能不能找个别的营生,也好有个长久的依靠。”
王掌柜闻言,捋了捋下巴上的山羊胡,颇有兴趣地问道:“那你们有什么想法?”
江观渔在此时上前一步,拱了拱手,不卑不亢地说道:“我们村子,依山傍水。东面有一条青溪,水质清冽甘甜。我曾听村中老人说,用这溪水酿出的酒,口感极佳。只是村里人不懂酿酒的方子,白白浪费了这好水。我们便想着,若是能得一个好的酿酒方子,或许可以开个小小的酒坊,酿些米酒,也算是一门手艺。”
他这番话说得极为自然,将话题顺理成章地引到了“酿酒”之上。
王掌柜听完,沉吟了片刻,随即笑道:“酿酒?这倒是个好想法。不过,好的酿酒方子,那可是各家酒坊的不传之秘,轻易可得不到啊。”
“我们自然也知道这其中的难处。”江观渔的脸上,适时地露出了一丝“书生式”的为难和恳切,“所以才想向掌柜的您请教。您见多识广,不知可否指点一二?若是能成,日后我们酒坊酿出的第一批酒,定当先送来福来楼,请您品鉴。”
王掌柜看着眼前这对夫妻,男的文质彬彬,说话有理有据。女的聪慧机敏,能干利落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手里掌握着羊肚菌这种独一无二的货源。与他们交好,对自己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。
想到这里,他哈哈一笑,摆了摆手:“指点谈不上。不过,我倒是可以给你们指条路。”
他压低了声音,神秘地说道:“要说这青阳镇,乃至整个青阳县最好的酒,那还得是城西‘杜康居’的‘竹叶青’。听说,他们家酿酒用的水,不是普通的井水河水,而是每日清晨,派人去三十里外的黑风山里,取来的山泉水。那水,才是他们酒好的关键!”
来了!
林晚和江观渔对视一眼,心中都是一震。
他们苦心孤诣铺垫了这么久,等的,就是这句话!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IB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