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二十三章 蓝氏家族:蔗糖王朝的百年沉浮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作者“黄豆不黄”推荐阅读《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沱水汤汤,岁月苍苍。

糖坊漏棚忆辉煌,青砖黛瓦刻沧桑。

一族兴衰连国运,百年风雨说蓝郎。

——题记

一 根脉:清江边的甘蔗苗

乾隆十六年(1751年)春,一支疲惫的移民队伍从福建汀州府辗转而来,停在了沱江中游的资州境内。队伍中有个叫蓝福生的青年,望着眼前这片红壤沃土,忽然蹲下身,从行囊里取出几截精心保存的甘蔗种苗,小心翼翼地埋进土里。

"这里能种甘蔗。"他对身旁的妻子说,"这土质,这气候,比老家的还要好。"

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,开启了一个家族在内江地区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传奇。

蓝氏并非显赫世家,祖上在福建就是普通的蔗农。但蓝福生不同于一般的移民,他不仅带来了甘蔗种苗,更带来了福建先进的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。他选择在资中甘露镇落脚,这里临沱江,土质肥沃,特别适宜甘蔗生长。

"要种蔗,先修堤。"蓝福生带领家人和雇工,在沱江支流上修筑起简易的水利设施。他改良了当地的甘蔗品种,将福建的竹蔗与本地芦蔗杂交,培育出更适应内江气候的"蓝蔗"。这种甘蔗含糖量高,抗病性强,很快在当地推广开来。

到蓝福生的儿子蓝守业这一代,蓝家己经拥有了近百亩蔗田。但蓝守业不满足于只做蔗农,他开始尝试土法制糖。在甘露镇开设了第一个糖坊,虽然规模不大,却是蓝家从农业向工商业转型的关键一步。

"糖坊要临水而建。"蓝守业常对子孙说,"一要有水源,二要利运输。"这个朴素的经验,成为后来蓝氏糖坊选址的重要原则。

蓝守业的儿子蓝文运,是家族第一个读书人。虽然只考中秀才,却让蓝家开始有了文化意识。他定下家训:"蔗田为根,诗书传家,诚信立业,仁德立身。"这十六个字,奠定了蓝氏家族发展的基调。

至嘉庆年间,蓝家己发展成为资州有名的"蔗田主",拥有蔗田三百余亩,糖坊两座,所产红糖在资州一带小有名气。家族在甘露镇修建了第一座像样的宅院——蓝家老宅,虽不豪华,但青瓦粉墙,庭院深深,己初具规模。

二 崛起:甜城里的新贵

真正的转折发生在蓝文运的孙子蓝昌明手中。

道光二十年(1840年),二十二岁的蓝昌明从父亲手中接过家业。此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,东南沿海糖业受损,内江糖业迎来发展机遇。蓝昌明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。

"要做大,就要去资中城里。"蓝昌明力排众议,将家族事业重心从甘露镇迁往资中县城。

他在资中东门外购置土地,建起了当时最先进的"昌明糖坊"。不同于传统的小作坊,昌明糖坊采用"九锅连熬"工艺,雇佣工人近百,年产糖量跃居资中前列。

蓝昌明特别重视技术革新。他重金从福建请来制糖师傅,改良熬糖技术;从江西请来工匠,改进榨蔗设备。他还创造性地将糖业与运输业结合,组建了蓝家自己的船队,沿沱江将糖运往重庆、汉口。

"糖品即人品。"这是蓝昌明的口头禅。他对糖的质量要求极为严格,每批糖都要亲自检验。据说有一次,因天气潮湿,一批红糖略微受潮,他当即命人全部倒入沱江,损失巨大却在所不惜。这一举动,为蓝家糖赢得了极好的声誉。

到咸丰年间,"蓝糖"己成为内江糖的代表之一,远销湖广、陕甘。蓝家在资中城里修建了气势恢宏的蓝氏大院,五进院落,雕梁画栋,彰显着家族的实力。

蓝昌明不仅善于经营,更重视子弟教育。他的长子蓝启仁考中举人,次子蓝启义精于商道,三子蓝启礼擅长技术。三兄弟各有所长,将家族事业推向新的高度。

光绪元年(1875年),在蓝昌明七十大寿那天,西川总督丁宝桢特意送来"蔗糖世家"的匾额,标志着蓝氏家族正式跻身内江望族之列。

三 鼎盛:糖业帝国的构建

蓝启义接过父亲的家业后,展现出非凡的商业才能。他在蓝氏家族发展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。

光绪六年(1880年),蓝启义做了一件当时被认为极其冒险的事——他将家族大部分资产投入,在内江城区修建了当时西川最现代化的"义盛和"糖厂,率先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。

"机器制糖是大势所趋。"面对族人的质疑,蓝启义坚定地说。

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。蒸汽动力大大提高了制糖效率和产量,降低了成本。"义盛和"的白砂糖、冰糖质量上乘,很快打开了上海、天津等新兴市场。

蓝启义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糖业帝国:

在上游,他在内江、资中、资阳等地购置大量蔗田,到光绪末年,蓝家拥有蔗田五千余亩,成为沱江流域最大的蔗田主。

在中游,他先后开设了六座糖坊、三座冰糖坊,形成了完整的制糖产业链。其中"义盛和""德昌祥""永福公"三大糖坊,成为内江糖业的标杆。

在下游,他组建了拥有三十多艘货船的运输船队,在重庆、汉口、上海设立商号,构建了自己的销售网络。蓝家糖还通过上海口岸出口到东南亚。

"做生意要看得远,立得稳。"蓝启义常对晚辈说。他十分注重信誉,创建的"义"字牌糖业商标,成为质量的保证。当时商场上有句话:"认准'义'字牌,糖好价实在。"

蓝氏家族在鼎盛时期,家财逾百万两白银,宅第遍布内江、资中,仆人上百,是名副其实的"蓝半城"。他们在资中重龙山脚下修建的蓝氏庄园,占地二十余亩,亭台楼阁,假山池沼,极尽精美,至今仍可窥见当年的气派。

然而,蓝启义并没有沉溺于财富。他捐资修建资中书院、设立义塾、修桥铺路,在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资中大旱时,开仓放粮,救济灾民上万。这些善举为蓝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。

西 转型:时代浪潮中的求变

进入民国,随着外国机制糖的大量涌入,内江糖业面临严峻挑战。蓝氏家族的掌舵人蓝承嗣(蓝启义之子)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。

民国五年(1916年),蓝承嗣东渡日本,考察制糖工业。回国后,他力主改革:

一是技术革新。他引进日本的新式离心机、分蜜机,改造传统制糖工艺。在重庆设立化学实验室,研究糖业深加工。

二是管理改革。打破家族管理模式,聘请专业经理人,在广州、上海高薪聘请懂国际贸易的人才。

三是产业多元化。他投资煤矿,保证糖厂能源供应;开办银行,为糖业提供金融支持;还尝试投资纺织、火柴等新兴工业。

"单靠糖业,难抵风浪。"蓝承嗣说。他的多元化经营,使蓝家在糖业危机中得以维持。

民国十五年(1926年),蓝承嗣做了一件轰动内江的事——他送女儿蓝静怡去北京上大学。这在当时的重商轻文的蓝家是破天荒的。更让人吃惊的是,后来他还支持女儿留学法国学化学。

"未来的竞争,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。"蓝承嗣对不解的族人解释。

蓝静怡学成归来后,在家族企业中设立了研发部门,开发出精制白糖、方糖等新产品,使蓝家糖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

然而,时代的巨变超出了个人努力的范围。抗日战争时期,内江糖业遭受重创,蓝家产业也大幅萎缩。但在此期间,蓝家仍然尽力支持抗战,捐钱捐物,体现了民族商人的气节。

五 离散:大家族的分化与抉择

1949年,新中国成立,蓝氏家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抉择。

当时的家长蓝明德(蓝承嗣之子)做出了影响家族命运的决定:留守内地,接受社会主义改造。

"蓝家的根在内江,离开了沱江水,蓝家就不再是蓝家了。"他对劝他离开的亲友说。

在公私合营中,蓝家将所有糖坊、工厂交给了国家。庞大的家产顷刻间化为乌有,但蓝明德很坦然:"取之于社会,还之于社会。"

然而,大家族内部出现了分化。蓝明德的弟弟蓝明仁选择去了香港,后辗转至巴西,利用家族传世的制糖技术,在圣保罗开办了糖厂。堂弟蓝明礼则去了台湾,完全脱离了糖业,从事进出口贸易。

留在大陆的蓝家成员,经历了艰难岁月。他们从豪华宅院搬出,分散在各处,成为普通劳动者。有的进工厂当工人,有的下放农村,有的成为教师。往日的辉煌成为不敢触及的记忆。

"忘记自己是蓝家人,好好做人,认真做事。"这是蓝明德对子女的嘱咐。

在这段困难时期,蓝家人展现了惊人的韧性。他们不抱怨、不消沉,在各个岗位上默默工作。蓝明德的长子蓝爱国成为糖厂技师,次子蓝爱民当了教师,女儿蓝爱华成为医生。他们用实际行动,赢得了社会的尊重。

"财富可以失去,但蓝家人的风骨不能丢。"这是散居各地蓝氏后代的共同信念。

六 新生:散作满天星

改革开放后,蓝氏家族迎来了新的生机。

在内江,蓝家后人利用政策,开始新的创业。蓝爱国的儿子蓝向东,重操祖业,开办了小型的糖果厂;蓝爱民的女儿蓝晓雯,利用家族传统配方,开发出"古法红糖",深受市场欢迎。

在海外,蓝明仁在巴西的糖业事业不断发展,成为巴西糖业界的知名人物。他的儿子蓝大卫,将事业拓展到生物能源领域,利用甘蔗生产乙醇燃料。

更令人惊喜的是,留学法国的蓝静怡那一支,她的外孙李明浩(随母姓)成为法国知名的食品科学家,2010年受聘为西川大学客座教授,经常回国讲学。

"就像老祖宗说的,蔗田为根,诗书传家。"一位蓝家老人感慨道,"时代变了,但蓝家人的精神没变。"

如今,蓝氏家族己散作满天星。他们中有企业家、学者、医生、教师、艺术家,遍布世界各地。但无论身在何方,他们都记得自己的根在内江,在沱江边。

每年清明节,总有许多蓝氏后人回到资中,祭扫祖坟,参观仅存的老宅,在沱江边取一抔土,装一瓶水。

"这是我们蓝家人的魂。"一位从美国回来的蓝家第五代说。

糖的滋味

回顾蓝氏家族两个多世纪的变迁,仿佛一部微缩的中国近现代工商业发展史。

从福建移民到内江望族,从传统糖坊到现代企业,从家族集权到西海分散,蓝家的兴衰沉浮,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。他们见证了内江"甜城"的兴起与变迁,亲历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萌芽与挫折,也参与了改革开放后的复兴与发展。

如今,在内江的糖业历史博物馆里,还陈列着蓝家"义盛和"糖坊的老照片、老账本、老工具。那些发黄的影像和实物,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家族与一座城市、一个行业的深厚渊源。

沱江水依旧东流,甘蔗林依然青翠。蓝氏家族的故事,就像他们世代经营的糖——初尝是甜,细品之下,却有着岁月的复杂滋味。这滋味中,有创业的艰辛,有守业的不易,有转型的阵痛,更有新生的希望。

正如一位蓝家后人所说:"我们蓝家人的故事,就像制糖一样,要经过压榨、煎熬、结晶,才能最终品味到那份甜。"

这份甜,不仅留在唇齿间,更刻在了血脉里,代代相传,永不停息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