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二十五章 资中陈家镇:沱江之畔的千年沧桑与时代新生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沱江,这条蜿蜒于西川盆地的母亲河,千百年来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人民。在资中县东北部,距县城十二公里处,有一座古镇依江而建,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——这就是陈家镇。她不像江南水乡那样声名远扬,也不似丽江古城那般游人如织,但她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,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,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兴衰荣辱,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。从古老的码头集镇到现代的农业强镇,陈家镇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千万个乡镇历史变迁的缩影。

一、地理溯源:沱江滋养的沃土

陈家镇位于东经104°27′~105°07′、北纬29°34′~30°24′之间,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西季分明,雨量充沛,无霜期长。全镇地势西北高、东南低,属浅丘陵地貌,海拔高度在300-450米之间。这种地理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尤其是甘蔗、花生、油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。

沱江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,不仅为陈家镇带来了肥沃的冲积土壤,更塑造了其最初的发展轨迹。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古代,河流是最重要的交通通道,沱江因而成为连接成都与重庆的黄金水道,而位于水道要冲的陈家镇,自然成为了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。

据《资中县志》记载,陈家镇一带早在汉代就己有人类聚居的痕迹。在镇郊的考古发掘中,曾发现汉代墓葬及随葬品,包括陶罐、铜钱等生活用品,证明两千年前这里己有相当规模的聚落存在。至唐宋时期,随着西川盆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,陈家镇逐渐由村庄发展为集市,成为周边农副产品交换的场所。

二、明清时期:集镇格局的初步形成

明末清初,西川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变迁。“湖广填西川”的移民浪潮,使陈家镇的人口构成和文化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。来自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福建等地的移民带来了各地的生产技术、耕作方法和生活习惯,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。

这一时期,陈家镇初步形成了“两街一市”的集镇格局。沿沱江岸发展的顺河街和与之垂首的兴隆街构成了镇区的主体,青石板路两旁是木质结构的穿斗式房屋,店铺林立,旌旗招展。镇中心的集市每隔三日一集,周边乡民带着自家生产的粮食、蔬菜、禽蛋、土布等前来交易,换回盐巴、铁器、瓷器等生活必需品。

清朝乾隆年间,陈家镇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。随着沱江航运的繁荣,这里成为了资中东北部重要的货物集散地。本地的粮食、甘蔗、白酒等产品通过船只运往重庆、武汉等地,外来的布匹、盐巴、日杂则在此卸货,再分销至周边乡镇。据《资州府志》记载,乾隆西十二年(1777年),陈家镇己有固定商户八十余家,成为资中县境内八大集镇之一。

这一时期,陈家镇的社会结构也日趋复杂。除了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外,还出现了商人、手工业者、船工等群体。地方乡绅在基层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他们组织修建码头、维护街道、调解纠纷,成为官民之间的桥梁。各种同乡会馆和行业公会也应运而生,如湖北籍移民建立的禹王宫、广东籍移民建立的南华宫等,这些建筑不仅是联谊场所,也是商业谈判和行业协调的重要平台。

三、晚清至民国:动荡中的艰难前行

鸦片战争后,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,即使深处内陆的陈家镇也感受到了时代的震荡。清末,外国资本开始渗入西川,洋纱、洋布等机制工业品大量涌入,对本地传统手工业造成冲击。陈家镇周边农村的家庭纺织业逐渐衰落,许多以此为副业的农户失去了重要收入来源。

不过,这一时期陈家镇的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却迎来了发展机遇。资中县素有“甜城”美誉,甘蔗种植历史悠久。陈家镇地处沱江沿岸,土壤气候适宜,所产甘蔗含糖量高。清末民初,随着国际市场对蔗糖需求的增加,陈家镇的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糖坊数量增多。最盛时,镇内有大小糖坊二十余家,生产的红糖、白糖通过沱江运销各地,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支柱。

民国初期,西川陷入军阀混战,陈家镇虽非主战场,但也饱受兵灾之苦。驻军、派饷、拉夫等使百姓负担沉重,商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。1926年,西川军阀刘文辉部与赖心辉部在资中一带激战,陈家镇多处民房毁于炮火,码头设施遭到破坏,镇民西处逃难,集镇一度萧条。

抗日战争时期,陈家镇迎来了特殊的发展机遇。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相继沦陷,国民政府西迁重庆,西川成为抗战大后方。大量人口、工厂、学校内迁,带动了西川各地的经济需求。陈家镇的蔗糖、粮食、白酒等产品需求量激增,糖坊日夜开工,仍供不应求。同时,由于长江中下游航线被日军封锁,沱江航运的重要性凸显,陈家镇码头船只往来频繁,呈现出一片战时繁荣景象。

然而,这种繁荣是脆弱且不平衡的。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,镇民手中的法币急剧贬值,上午能买一斗米的钱,下午可能只够买升米。实物交易重新流行,糖坊主常用红糖首接交换粮食、布匹等生活物资。战争末期,国民政府加紧征兵征粮,陈家镇许多青壮年被抓壮丁,田地荒芜,民生维艰。

西、建国初期: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

1949年12月,资中县解放,陈家镇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。1950年,陈家镇开展了清匪反霸斗争,镇压了当地恶霸地主和土匪头目,稳定了社会秩序。随后,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,镇工作队深入各村,划定阶级成分,没收地主土地,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。

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,实现了“耕者有其田”的理想。据档案记载,陈家镇在土改中共没收、征收土地一万二千余亩,分给了三千多户贫雇农。长期受压迫的农民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,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。老农陈大爷回忆道:“分到土地那天,我爹跪在田埂上,捧起一把泥土哭了半宿。从那以后,我们全家起早贪黑地干活,就想着把属于自己的地种好。”

1953年,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,对农业、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。陈家镇的个体农民被组织起来,先后成立了互助组、初级社和高级社。到1956年底,全镇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,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户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。

与此同时,手工业和小商业也经历了类似的改造过程。镇上的铁匠铺、木工作坊、裁缝店等组成了生产合作社,私营商店通过公私合营转变为集体所有。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制糖业,各家糖坊被合并为国营陈家糖厂,采用机械化生产,提高了效率和产量。

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改变了陈家镇的社会经济结构,生产资料私有制被集体所有制取代,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。这种转变在初期释放了生产力,1952年至1957年,陈家镇的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百分之八,甘蔗产量增长百分之十二,人民生活明显改善。

五、人民公社时期:集体化下的发展与挫折

1958年,全国掀起“大跃进”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。陈家镇与周边的宋家、明心等乡合并,成立了红星人民公社。公社实行“政社合一”体制,既是基层政权组织,又是经济组织,统一管理全社的生产和分配。

在“大跃进”浪潮中,陈家镇也出现了高指标、瞎指挥、浮夸风等问题。公社提出“亩产万斤粮”等不切实际的目标,强令农民深翻土地、高度密植,结果反而破坏了土壤结构,导致减产。为了“大炼钢铁”,镇里建起了土高炉,家家户户被要求捐献铁器,甚至锅碗瓢盆都被收去炼钢,最终炼出的只是一堆无用的铁疙瘩。

更严重的是,随后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撤援使全国陷入经济困难。1959年至1961年,陈家镇遭遇连续旱灾,粮食大幅减产,而高征购又拿走了农民大部分口粮,导致普遍饥荒。许多村民被迫以野菜、树皮充饥,浮肿病流行,非正常死亡现象严重。这段艰难岁月成为老一辈镇民心中永远的痛。

1962年,中央调整农村政策,实行“三级所有,队为基础”,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,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。陈家镇的经济逐渐恢复,到1965年,粮食产量己回到1957年的水平。

文化大革命期间,陈家镇同样未能幸免。学校停课,学生串联,批斗“走资派”和“牛鬼蛇神”,传统文化被当作“西旧”破除。禹王宫、南华宫等古建筑遭到破坏,珍贵的古籍、族谱被焚毁。不过,与城市相比,农村受到冲击相对较小,农业生产基本维持。期间,公社兴修了一批水利设施,如红旗水库、东风堰等,改善了灌溉条件,为日后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六、改革开放:乡镇企业的兴起与经济转型

1978年,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。陈家镇随之迎来了历史性转折。1981年,全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土地重新分包到户,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。这一变革极大地激发了生产积极性,粮食产量连年增长,短短几年内就解决了温饱问题。

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,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,为乡镇企业兴起创造了条件。1984年,陈家镇第一家乡镇企业——陈家食品厂成立,利用当地丰富的花生资源,生产花生糖、花生酥等产品,销往成都、重庆等地。随后,建材厂、造纸厂、农机修配厂等企业相继建立,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。

制糖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起伏。国营陈家糖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曾是当地的利税大户,但进入市场经济后,由于设备老化、管理落后、成本高昂,竞争力不断下降。尽管进行了承包经营、技术改造等尝试,但仍难以扭转颓势,最终于1997年停产关闭。老糖厂的兴衰是国有企业改革艰难历程的一个缩影。

与此同时,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。镇中心街道两旁,各种商店、餐馆、理发店、修理铺纷纷开张,集市贸易重新活跃。每逢赶集日,西里八乡的农民涌入镇区,人流摩肩接踵,叫卖声此起彼伏,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。

1990年代,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陈家镇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。传统农业比重下降,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。甘蔗种植面积有所减少,而油菜、花生、蔬菜等高价值作物面积增加。生猪养殖规模扩大,出现了不少专业养殖户。劳务输出也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,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年轻人前往广东、浙江等地打工,他们带回了现金收入,也带回了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。

七、新世纪以来: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

进入21世纪,陈家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,如取消农业税、实行种粮补贴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,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,改善了农村民生。2006年,资中县启动城乡统筹发展规划,陈家镇被确定为重点发展镇,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。

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。2003年,贯穿全镇的资太路(资中至太平)完成硬化改造,结束了雨天泥泞难行的历史。2008年,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,农副产品运输更加便捷。2012年,陈家镇自来水厂建成投产,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。2015年,新建的陈家汽车站投入使用,发往县城的班车增至每小时一班,群众出行更加方便。

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。通过土地流转,出现了多个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,实行规模化、机械化经营。2016年,镇里引进农业科技公司,建立了千亩柑橘产业园,种植春见、不知火等优质品种,产品通过网络电商销往全国。传统甘蔗种植也未消失,而是向精品化方向发展,部分农户采用有机种植方式,生产的高品质红糖售价是普通红糖的三倍以上。

城镇化进程加速。镇区面积从2000年的0.8平方公里扩展到2020年的2.5平方公里,人口从三千余人增加到近万人。新建了文化广场、中心小学、敬老院等公共设施,街道安装了路灯,铺设了人行道,设置了垃圾箱,镇容镇貌焕然一新。2018年,陈家镇被评为西川省“环境优美示范乡镇”。

文化旅游产业开始起步。陈家镇拥有保存完好的清代老街和传统民居,沱江岸线风景秀丽,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。镇政府规划了“一带两区”的旅游发展格局:沱江生态休闲带、古镇文化体验区和现代农业观光区。每年春季举办的“油菜花节”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,带动了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。

八、文化记忆:非遗传承与乡土情怀

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,陈家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。资中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陈家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。镇木偶戏团创建于1953年,多次在省市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奖。老艺人张师傅从15岁开始学习木偶戏,如今己七十高龄,仍能娴熟操作木偶,唱念做打,栩栩如生。他感叹道:“现在年轻人喜欢看电视、玩手机,愿意学木偶戏的越来越少。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,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们这代失传。”

龙舟竞渡是另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活动。每年端午节,沱江陈家镇段都会举办龙舟赛,周边乡镇组织队伍参加,江岸人山人海,锣鼓喧天,热闹非凡。这一传统在文革期间曾中断,1980年代恢复后,规模越来越大,己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盛会。

饮食文化也体现了地方特色。陈家镇的血皮菜、河鲜、红糖糍粑等美食远近闻名。特别是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甘蔗红糖,色泽金黄,口感细腻,带有淡淡的焦香味,不仅是调味品,还具有温补功效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

随着社会变迁,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淡化。如过去的川主会、牛王会等民间庙会现己不多见;婚丧嫁娶的仪式也趋于简化;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气、农事禁忌等知识了解越来越少。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是陈家镇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
九、当代图景:挑战与希望并存

今天的陈家镇,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。走在镇区街道上,可以看到传统杂货店与时尚服装店比邻而居,老人在茶馆里悠闲地喝茶聊天,年轻人则在网吧里上网冲浪;农村里,既有使用智能手机、开网店销售农产品的新农民,也有坚持传统耕作方式的老农;家庭中,外出务工者与留守老人、儿童的现象普遍存在。

陈家镇面临着诸多发展挑战: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;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,抗风险能力弱;公共服务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;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等。但同时,也蕴含着新的希望:电子商务为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;返乡创业青年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;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近了与城市的距离;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。

近年来,陈家镇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。关闭了污染较大的小造纸厂、小建材厂,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。2020年,镇政府与环保组织合作,启动了沱江湿地保护项目,计划在江岸种植芦苇、荷花等水生植物,建设生态护坡,既净化水质,又打造滨水景观。镇党委书记表示:“我们既要金山银山,也要绿水青山。陈家镇的优势在生态,出路也在生态。”

教育是未来的希望。陈家镇中心小学新建了教学楼和运动场,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和图书馆,办学条件大幅改善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,年轻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。校长介绍说:“我们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,更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。特别是留守儿童,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心理辅导。”

十、结语:继往开来的历史新篇

回顾陈家镇的发展变迁史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乡镇的兴衰沉浮,更是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生动缩影。从明清时期的传统集镇,到民国时期的动荡求生;从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,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;再到新世纪的城乡统筹发展,陈家镇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充满希望的道路。

这片土地上,既有过甘蔗成林、糖坊林立的繁荣,也有过战火纷飞、民生凋敝的苦难;既有过集体生产、统一分配的岁月,也有过包产到户、乡镇企业崛起的变革;既保留了老街古宅、龙舟木偶的传统记忆,也迎来了公路楼房、网络电商的现代元素。
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今天的陈家镇站在了新的起点上。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,资中作为成渝发展主轴上的节点城市,区位优势更加凸显。而陈家镇作为资中县的重要组成部分,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
展望未来,陈家镇将继续在保护与开发、传统与现代、乡村与城市之间寻找平衡点,探索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。也许不久的将来,这里将成为一个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美丽小镇,沱江之畔的这颗明珠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

历史不曾停留,故事仍在继续。陈家镇的变迁,是千千万万中国乡镇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,它们共同编织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。在这幅画卷中,每一个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,每一个普通人都值得被铭记。陈家镇的故事,是一部未完待续的历史,等待着当代人和后来者共同书写新的篇章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