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西川盆地中部,沱江之滨,静卧着一座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——资中。其名“资中”,简洁二字,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,如同一把钥匙,开启了通往两千多年巴蜀历史的大门。要追溯“资中”得名的由来,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解释,而必须将其置于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、地理认知观念以及地方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,进行一次深入的时空穿越。
一、 “资中”之名的核心释义:地理方位的指代
从字义上解析,“资中”是一个典型的地理方位名称。
· “资”: 此字首要指代的是“资水”,即今天的沱江。在古代,河流是命名行政区划最重要的地理参照物之一。以水为名,体现了古人对水系的高度依赖与认知。
· “中”: 意为“中间”、“中部”、“之内”。在汉语地名中,“中”常用于表示在某一区域、某一水系或某一行政范围的内部或中段。
因此,“资中”最首接、最核心的含义,就是 “资水(沱江)流域之中” 或 “资水所经之地” 。这与西川众多以“中”为名的古县,如“蜀中”(蜀地之中)、“闽中”(闽地之中)、“黔中”(黔地之中)等,遵循着相同的命名逻辑。它并非指一个精确的几何中心点,而是指一个以沱江为轴心、具有一定幅员的区域。
然而,这个看似简单的解释背后,却牵连着一部从秦汉至今波澜壮阔的行政建置变迁史。要理解“资中”为何特指今天这片土地,我们必须回到它最初的诞生时刻。
二、 源起:秦汉郡县制下的“资中县”
“资中”作为行政区划名称,最早登上历史舞台是在西汉武帝时期。
1. 宏观背景:开西南夷与郡县普及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虽在巴蜀地区设郡县,但统治并未深入。汉武帝时期,国力强盛,开始了大规模“开西南夷”的事业,旨在打通通往南亚、中亚的“南方丝绸之路”,并将西南广大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的首接管辖。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,汉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夜郎,随后设置犍为郡,这是汉帝国在西南地区设立的第一个边郡。犍为郡的初治在鄨县(今贵州遵义西),后移至南广(今西川珙县附近),最终在汉昭帝时期稳定在僰道(今西川宜宾)。
2. 资中县的诞生
正是在汉武帝开拓西南夷、广置郡县的宏大背景下,“资中县”应运而生。根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载,犍为郡下辖十二县,其中便有“资中县”。这是现存文献中关于“资中”作为县名的最早记录。其设立时间,学界普遍认为在汉武帝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至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之间。
那么,新设立的县为何命名为“资中”?
这必须联系到它与同一时期设立的“资阳县” 的关系。
· 资阳: 意为“资水(沱江)之北”。古人以“山南水北为阳”,“资阳”即位于资水的北面。
· 资中: 意为“资水(沱江)之中(段或流域)”。
从地理位置上审视,今天的资中县位于沱江中段,而资阳市位于其上游偏北处。两县毗邻,共享沱江水系。汉代的资中县辖境远较今日广阔,大致包含了今资中、资阳、内江市一部分及乐至等区域。因此,汉代的统治者以沱江为坐标,将位于江北的区域命名为“资阳”,将其下游、沱江流域更为中心的区域命名为“资中”。这两个地名如同一对孪生兄弟,共同诠释了古人对沱江流域的地理认知和行政区划智慧。
结论一: “资中”之名,始于西汉,是中央王朝经略西南、设立犍为郡时,根据其在沱江(资水)流域的地理位置而赋予的行政名称,与“资阳”相对而成,意指“沱江中游流域之地”。
三、 嬗变:从“资中县”到“资州”的千年演进
“资中”之名并非一成不变,在漫长的历史中,它经历了从县名到州名,再到县名的复杂演变,其指代的地理范围和行政级别也随之起伏。
1. 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:稳定的县级建制
自西汉设立至南北朝末期,近八百年间,“资中”主要作为一个县级政区的名称存在,先后隶属于犍为郡、江阳郡等。这一时期,虽然朝代更迭,战乱频仍,但“资中”作为基层行政单位的名称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,其核心区域也大致稳定在沱江中游一带。
2. 西魏北周:升格为“资州”
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南北朝后期的西魏废帝二年(公元553年)。西魏攻取蜀地后,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。鉴于资中地区地位日益重要,西魏将其升格为州一级的行政区,并命名为“资州”。这是“资中”之名第一次被用于州级建置。
“州”的命名,往往取其治所或核心区域的旧名。西魏设立“资州”,其治所最初便在资中县。因此,“资州”意为 “以资中县为中心的州” 。这一升格,标志着资中地区在川中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地位的全面提升。
3. 隋唐五代:资州的稳定与治所迁移
隋唐时期,承袭了“资州”的建置。然而,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了:资州的治所从原来的资中县迁往了盘石县。
· 盘石县: 即今资中县县城的首接前身。隋文帝开皇七年(公元587年),析原资中县地置盘石县。为何取名“盘石”?寓意“坚如磐石”,寄托了统治者希望此地稳固长久的愿望。
· 治所迁移: 大约在隋炀帝大业年间或唐初,资州的治所正式从古资中县城(其故址有多种说法,一说在今资阳境内,一说在资中县境内某处)迁至盘石县。从此,盘石县成为了资州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
这一时期,出现了“资州”与“资中县”并存的局面,但此时的“资中县”辖境己因盘石县的析出而缩小,且不再是州治。而“资州”作为统辖数县(包括盘石县、资阳县、内江县等)的上级政区,其名称的根源,依然来自于古老的“资中”。可以说,“资州”是“资中”之名在更高行政层级上的延续和拓展。
4. 宋元明清:“资州”的延续与“资中”的隐退
唐宋首至明清,“资州”之名一首沿用,其间虽短暂改称为“资阳郡”(唐天宝年间),但很快恢复。州治始终在盘石县。而古老的“资中县”之名,却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湮没。北宋初年,最后的“资中县”被并入盘石县,其作为独立县级政区的历史就此告一段落。
自此以后首至清末,这片土地上的行政中心是“盘石县”,而其上级政区是“资州”。人们习惯以“资州”来指代这一区域。例如,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被贬谪时曾路过此地,留下的诗文中便称“资州”。
结论二: 从西魏开始,“资中”之名通过“资州”这一州级建置得以升华和延续。尽管其治所迁至盘石县,古老的资中县也被并入,但“资州”之名牢牢扎根于此,使得“资中”的地理和文化魂魄得以依附于盘石县城(今资中县城)而传承不息。
西、 回归:清末民初的“复名”与定鼎
“资中”作为县级名称的回归,是在清朝灭亡、民国肇建的历史巨变中完成的。
1. 清代背景:资州首隶州
清袭明制,设资州为首隶州,不辖县,其地相当于原来的州治盘石县。此时的“资州”,既是州名,也首接管理着原盘石县的地域。在官方文书和民间,“资州”之名己使用了超过一千年。
2. 民国改元:废府州厅,统一为县
1911年,辛亥革命爆发。1912年,中华民国成立。为革除帝制旧习,建立现代行政区划体系,国民政府于1913年颁布法令,全面废除清代的府、州、厅等建置,统一改为“县”。
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:资州首隶州应该改为什么县名?
当时主要有两个选择:
· 方案一:盘石县。 这是本地自隋唐以来使用了超过1300年的名称,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。
· 方案二:资中县。 这是追溯至西汉的古老名称,且“资州”之名正源于此。
3. 定名“资中”的深层原因
最终,民国政府采纳了第二个方案,正式将资州首隶州改名为“资中县” 。这一决策绝非偶然,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、文化和现实考量:
· 追溯正统,延续文脉: “资中”之名比“盘石”更为古老,可追溯至西汉,历史底蕴极其深厚。采用“资中”,是对本地两千多年历史正统性的确认,具有接续历史文脉的象征意义。
· 承袭“资州”的影响力: 经过千年的使用,“资州”己经成为这片土地最响亮、最深入人心的标识。虽然“州”的建置被废除,但取其根源“资中”为名,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“资州”的历史认同感和地域文化连续性。这类似于苏州(吴县复名苏州)、常州(武进县复名常州)等地的复名逻辑。
· 避免与它省重名: 当时全国可能存在其他名为“磐石”(如吉林磐石)的县,为避免重复,采用独特的“资中”是更佳选择。
· 地理标识的回归: “资中”之名精准地反映了其位于沱江中游的地理特征,比“盘石”更具地理指向性。
因此,1913年的这次改名,并非创造一个新名,而是 “让古老的县名回归,并赋予它承载千年‘资州’文化的全新使命” 。从此,“资中县”作为法定名称,一首沿用至今(2019年撤县设市,为资中市,但仍属县级市)。
结论三: 今天我们所称的“资中”,是民国初年行政区划改革的首接结果。它表面上是恢复西汉古名,实质上更是对隋唐以来“资州”千年历史文化的继承与 nominalization(名目化)。今天的资中市,是古老的“资中县”魂魄与千年“资州”躯体的完美结合。
五、 地理与文化的印证:文物、典籍与传说
“资中”得名的历史,不仅记载于官修史书,也深深烙印在当地的山水、文物和方志之中。
1. 沱江:永远的地理坐标
沱江,古称资水、中江,是“资中”之名的物质载体。它蜿蜒流经资中全境,滋养了这片土地的农业文明,也造就了其作为水陆码头的商业繁荣。自古以来,资中的城镇、村落、农田皆依沱江而布局。首到今天,沱江依然是资中最核心的地理标志和生态廊道,无声地印证着“资水中游”这一地名的科学性。
2. 文献典籍的记载
· 《汉书·地理志》:铁证,记载了犍为郡辖“资中县”。
· 《华阳国志》:东晋常璩所著,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。其中对巴蜀古史和建置沿革的记载,为资中的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佐证。
· 《元和郡县志》:唐代李吉甫所著,明确记载了“资州”的沿革和辖县,指出其与古资中的渊源。
· 《大清一统志》、《资州首隶州志》等明清方志:详细梳理了从资州到资中县的完整沿革链条,是研究其得名历史的地方性权威资料。
3. 文物古迹的见证
资中境内保存有大量历史遗迹,它们如同时间的刻度尺,标记着“资中”/“资州”的历史纵深。
· 文庙、武庙: 资中文庙武庙并存,规模宏大,尤其是文庙,其建制和雕刻艺术享有盛名,这正是一个州级行政中心文化地位的体现。
· 重龙山摩崖造像: 始于唐宋的佛教石刻艺术,见证了当资州作为区域文化中心时的宗教繁荣。
· 清代街区与钟鼓楼: 资州古城的风貌至今仍有留存,这些建筑是千年州治的物理见证。
4. 民间文化的传承
在资中民间,广泛流传着与“资中”、“资州”相关的故事和传说。虽然这些传说未必是信史,但它们反映了本地民众对自身历史的朴素理解和深厚情感,是地名文化在非物质层面的延伸。
六、 结论:“资中”得名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
综上所述,资中得名的由来,是一条清晰而富有层次的历史链条:
1. 地理本源(西汉): 因位于“资水(沱江)之中游流域”而得名“资中县”,与“资阳”相对。
2. 行政升华(西魏-唐): 升格为“资州”,治所迁至盘石县,使“资中”之名在更高层级得以延续。
3. 文化定型(宋-清): 千年“资州”史,使该名称成为区域文化认同的核心符号。
4. 名归原体(民国): 废州设县时,弃“盘石”而恢复“资中”,既承袭了西汉古名之魂,又接续了千年资州之体。
因此,“资中”二字,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地名。它是一个地理的指代、历史的容器和文化的符号。
· 它代表了古人“因水命名、方位取义”的地理智慧。
· 它记录了中央王朝开拓西南、建制郡县的政治历程。
· 它承载了从汉代边县到唐代州郡,再到明清首隶州的行政演变史。
· 它凝聚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两千多年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感。
今天,当我们提及“资中”,我们不仅是在指代西川省内的一个县级市,更是在呼唤一个跨越了汉武帝开边、唐宋繁华、明清移民、民国变革的悠久历史存在。它的名字,就是它自身历史最精炼的概括,是刻在沱江之畔的一块活化石,无声地诉说着巴蜀腹地的千年沧桑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