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34章 木板墙上的标语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《沱江旧梦》

文/墨吟

沱水悠悠载旧年,

斑墙寂寂隐残篇。

谁人刻骨铭痕在,

半是风烟半是缘。

——题记

民国廿三年霜降后三日,我踩着青石板往资中城南去。沱江正起着薄雾,船工的号子从水纹里渗出来,缠着岸边的老皂角树。树后有排杉木板墙,岁月把木纹啃成深浅不一的沟壑,其间藏着一行赭色字迹——“一定要把沱江治好”。雨水冲淡了竖笔的锋芒,青苔在笔画间隙里安了家,倒像是从木头里自己长出来的印记。

我凑近辨认时,身后响起竹杖叩石声。穿阴丹士林布衫的老人扶着墙立定,手指抚过“沱”字里干涸的裂口:“那年用红土掺桐油写的,如今倒像道旧伤疤。”他的瞳孔是沱江汛期的浑浊颜色,望着河滩上晾晒的渔网说:“我十六岁在这墙上写字时,网眼还栖着萤火虫呢。”

一、水纹

老人姓欧阳,住在临河的木吊脚楼里。推开二楼花窗,整段沱江就流淌在窗棂间了。他说资中城是沱江抱着长大的孩子,这话确乎不错。江水在此处拐出温柔的臂弯,北岸的重檐戏台与南岸的糖坊烟囱隔水相望,宛如母亲凝视酣睡的婴孩。

“你看江心那片沙洲。”他指给我看水鸟起落处,“我们叫它萝卜滩,春汛时沉在水底,冬枯时露出青脊,像条随时要游走的大鱼。”说话时正有放筏人撑着竹排掠过滩头,筏子撞开的水纹漫到岸边,拍得吊脚楼的木桩微微震颤。这种震颤让我想起胎儿在母腹中的悸动。

欧阳从锡罐里取出个布包,展开是泛黄的《资州首隶州志》。他的手停在《水利卷》的插图上:明代万历年间修筑的唐明渡,清代嘉庆年建的珠溪堰,墨线绘制的堤坝工整如田畴的阡陌。“沱江温顺时是乳汁,暴怒时就是鞭子。”他翻到咸丰七年那页,指尖点在“漂没民舍千余”的记载上,“我祖父的糖坊便是在那年秋天沉进江底的”。

窗外的沱江此刻平静如练,夕照给水面镀了层金箔。很难想象它曾撕碎过房屋、吞没过生命。欧阳却说水有记忆:“每道漩涡都记得倒塌的墙垣,每粒泥沙都认得离散的骨血。”

二、墨痕

关于那堵木板墙,欧阳的记忆比墨色更浓。

丙午年夏汛来得特别早,雨水在青瓦上敲打出焦灼的节奏。十八岁的欧阳握着棕刷在合作社门口调红土,区委书记拍着他尚显单薄的肩膀:“小欧,把治水的决心写在群众心坎上!”棕刷接触杉木板的瞬间,他想起父亲教他写毛笔字时说的“藏锋”。

其实那年月资中城处处是墨痕。糖坊外的土墙上画着比真锅还大的炼糖罐,裁缝铺二楼贴着“自力更生”的剪纸,连沱江边的礁石都用石灰水写着诗歌。欧阳的字之所以被记住,或许因他给标语勾了道云纹边框——这是跟雕版师傅学来的手艺,让政治口号有了些年画的温润。

“后来很多夜晚,我举着马灯来看这些字。”欧阳用茶杯在桌上画出光斑的形状,“雨水把‘治’字右边冲出道浅沟,像江岔子;麻雀在‘好’字横笔里做了窝,清晨能听见雏鸟啁啾。”他说木板墙渐渐活了,变成另类的河道图:裂纹是支流,苔斑是沙洲,虫蛀的小洞成了渡口。

最深的那道裂痕出现在庚戌年秋。某夜狂风过后,“把”字的提手旁整体脱落,露出底下深藏的树疤。欧阳比划着:“那树疤活脱是沱江流域的形状,原来天地早把地图刻在了这里。”

三、糖霜

资中的血脉里流淌着蔗糖的甜味。欧阳带我去看废弃的糖坊时,铁锅的锈色与梁柱的黢黑交织成奇异图卷。他抚着石碾上的刻字说:“我曾祖父的名字,光绪年间刻的。”

在欧阳的记忆里,糖坊的蒸汽是资中城的呼吸。冬日凌晨,沱江还盖着雾霭织成的棉被,榨蔗的号子就己震落满天星子。熬糖的香气漫过城墙,让上学堂的孩子们都咂着嘴走路。他特别记得有个叫梅英的姑娘,总在送蔗时悄悄留两根紫皮甘蔗给他:“阿欧,给你阿妈治咳嗽。”

我们站在倾颓的糖灶前,欧阳忽然蹲下身去,从砖缝里抠出点褐色的结晶:“这是几十年前的糖渣。”他将结晶放在我掌心,那点甜早己被岁月熬成了苦涩,却依然在夕照里闪着微弱的光。

“沱江与糖坊,是资中的任督二脉。”欧阳用竹杖在尘土里画着循环的箭头,“江水养甘蔗,甘蔗熬糖,糖养人,人的血脉里又流淌着江水。”他提及那些顺沱江外运的糖包,在泸州装船时,船公会朝东方作揖——那是资中糖帮祭拜水神的旧俗。

西、舟楫

沱江的航运史,多半写在船工的脊背上。

欧阳介绍我认识九旬的老船公陈老大时,他正坐在倒扣的渔船底补网。古铜色的后背弯成虾米状,脊椎骨节凸起如串珠。听说我要听舟楫往事,他扯动渔网的手不停:“我脊梁上每条疤都是沱江的航道图。”

陈老大十岁上船,最先学的是看水纹认暗礁。春季桃花水与秋季矾头水的区别,比私塾的《千字文》更难懂。他撩起裤腿,小腿上蜿蜒的疤痕是民国廿八年触礁留下的:“那次运的是资中冬尖,陶坛碎了大半,沱江成了咸汤。”

但老人记得更清楚的是江水温柔时。月夜泊船萝卜滩,能听见鲶鱼啃食船底青苔的声响。某年中秋夜,他看见成群江豚溯游而上,背鳍划破月光铺成的水银镜面。“那时沱江还养得起江豚。”陈老大望向下游新建的水闸,眼神空旷得像退潮的河滩。

我们沿着河滩行走,他忽然指着某处水面:“这里原先是个回水沱,清明节前后能捞到上游飘来的桃花瓣。”现在回水沱被石堤取代,飘花只是旧梦了。但当他唱起古老的船歌,所有消失的渡口仿佛都在声波里重新浮现。

五、字痂

重返木板墙是在某个清晨。露水还挂在“沱”字的氵旁,使那些笔画看起来像刚刚哭过。欧阳用软毛刷轻轻清理青苔,动作谨慎如考古学家对待文物。

“文字会长进木头里。”他示意我触摸“江”字的竖勾,“杉木用二十年把墨水吃进去,又用三十年把墨迹吐出来。”我指腹下的木质确实有奇异的起伏,仿佛河流在木板里延续着生命。

我们谈起沈从文笔下沅水边的标语。欧阳说:“不管什么年代,水边的人总要找个法子把心愿钉在岁月里。”他年轻时在沱江航运社当文书,往木船上漆编号时,总偷偷在数字尾笔藏片鱼鳞——这是跟老漆工学的祈福之法。

此刻阳光斜照墙面,能看见“治”字的撇画里嵌着半粒贝壳。欧阳微笑:“不知哪年麻雀衔来的。”这些自然与人工的共生,让政治标语长成了生态标本。他突然压低声音:“其实八二年洪水漫过这墙时,字迹本该褪尽的。是苔藓守住了笔画——它们比人更长情。”

六、虹桥

资中人有句老话:“沱江十八弯,弯弯见虹桥。”欧阳带我看的却是座残桥。五孔石拱如疲惫的巨兽趴在江面,桥墩上留着不同年代的水位线。

“这是明代的广济桥。”他抚着桥栏上的石狮,“我祖父那辈,桥上还能并行两架马车。”现在石缝里长出的黄桷树己比人腰还粗,树根把条石捆成绿色的茧。

我们在桥拱下发现许多刻字。最早的是“乾隆乙未年洪水至此”,最高处居然有“1981.7.14”的刻痕。欧阳指着近代的刻字笑:“现在人喜欢写‘某某到此一游’,古人却只肯记水位。”他比较不同朝代的笔迹,说咸丰年的字峻峭如刀,光绪年的字圆融似卵,民国的字则带着西洋钢笔的利角。

最让他感慨的是桥墩上的纤痕。深浅不一的石槽,记录着沱江航运的兴衰。“我父亲那辈,纤夫号子能震落桥缝里的麻雀。”如今桥上车马绝迹,只有牧童赶着羊群从桥面经过,羊铃摇碎一江夕照。

七、渔火

某夜随欧阳乘舢板往江心去。资中城的灯火在身后渐次铺开,如散落的星子缀在黑丝绒上。他让我细看水面:“现在的电灯渔火太亮,照不见江魂了。”

他记忆里的渔火是桐油灯,灯罩要糊三层棉纸,光晕昏黄如惺忪睡眼。春夜捕鲥鱼时,数十盏渔火在江面铺开,仿佛银河碎在了沱江里。“捕鱼人互相以灯火打信号,两灯相近是鱼群至,三灯连闪是起风了。”那些光语比摩斯密码更古老,比情诗更含蓄。

我们漂到萝卜滩附近,欧阳突然俯身掬水:“你看,萤火虫的幼虫还在水底发光。”我凝神看去,果然有微弱的绿光在指缝间游走。他说这是沱江的秘语,只有夜航人能懂。

归途时起了夜雾,资中城的轮廓在雾中融化,仿佛整座城都要随流飘去。欧阳站在船头轻声说:“每代人都想凝固些什么,其实沱江早把一切看在眼里。”他的身影在雾里变得透明,好像随时会化作水汽回到江中。

八、年轮

在欧阳的吊脚楼里,我见到更惊人的收藏——九块刻着不同年代标语的杉木板。最早那块是民国三十年的“还我河山”,最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“建设西个现代化”。每块木板都带着墙泥与岁月交织的包浆。

“西十年间陆续撬下来的。”欧阳用湿布擦拭木板,“邻居当我是疯子,只有我晓得这是在抢救病历。”他排列木板的顺序让我比较:民国字的颜体骨架,建国初的苏式斜体,文革时炸裂的笔锋,新时期的宋体规范——“活脱是部笔迹里的中国史”。

但自然的力量总在修正人类的书写。虫蛀让感叹号变成问号,雨水使坚定的横笔生出枝杈,最有趣的是某块木板上,麻雀用羽毛和草茎在字迹间筑了巢。欧阳说:“你看,鸟儿不在乎写的什么,只在乎能不能安家。”

我们坐在木板堆里喝茶,黄昏的光线把尘埃照成游动的金虫。欧阳突然笑道:“或许千百年后,这些字都化作尘土,沱江还在。那时的孩子会在滩涂上发现木屑里的色素,猜度先人为何对红色如此执着。”

九、余韵

离别资中前夜,沱江起了秋汛。洪水漫过三级石阶,在欧阳的吊脚楼下打着旋儿。他倒很平静:“江水来收旧梦了。”

次日清晨,水退的河滩上留下蜿蜒的泥沙图案。欧阳指给我看某处:“像不像资古城地图?”那泥沙勾勒的轮廓,果然与县志里的古城图神似。更奇的是木板墙方向,洪水在墙面留下一道淡黄色的水痕,恰好填补了“治”字缺失的部首。

“天地总在补全人的遗憾。”欧阳说着,从怀里掏出新写的诗笺。宣纸上的墨迹还未全干,却是首七律:

沱水汤汤送客舟,

斑墙默对几千秋。

残标欲共苔痕老,

古渡空随云影浮。

幸有星河承旧誓,

岂无风雨浣新愁。

今宵且作登楼赋,

万古江声入梦流。

我带着这首诗顺沱江而下。船过萝卜滩时,看见欧阳站在吊脚楼上挥手,身影渐渐融入青灰色的天际线。水汽氤氲中,那排木板墙仿佛正在溶解,标语化作绛色的血丝,缓缓流进沱江永恒的脉动里。

资中城在身后缩成黛色的剪影,而沱江抱着它,像母亲抱着终将远行的孩子。

沱水苍茫资城幽,

百年悲欢逐波流。

残墙不语立风雨,

一江烟月照旧愁。
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