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39章 甘蔗的苦与甜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最新章节随便看!

《蔗田滋味录》

文/墨吟

蔗海千重浪,

甜从苦处生。

汗滴沱江岸,

资中月正明。

——题记

辛丑年小寒前三日,我踩着霜花走进资中城南的万亩蔗田。沱江在晨雾里如一条青灰色绦带,对岸糖厂的烟囱正吐出第一缕白烟。蔗林深处传来断续的咳嗽声,七十三岁的蔗农周老西拄着锄头立在田埂上,霜白的眉睫挂着细碎冰晶。

“客人来得正好,”他递来半截紫皮甘蔗,“尝尝冬蔗的甜头。”蔗汁在齿间迸溅的刹那,某种混合着泥土与晨露的甘醇首抵喉头。老人用皲裂的手掌抚过蔗杆:“这甜味里藏着三季风雨、九十九道工序哩。”

一、蔗种

周家的蔗田在沱江冲积出的沙洲上,祖辈称作“糖窝子”。他引我看田边石碑,模糊刻着“光绪八年周氏置地”——原来这片土地己喂过五代人的甘蔗。

“选种如择婿。”他从腰间布袋掏出三截蔗种:青皮蔗瘦硬如竹,适宜旱地;紫皮蔗丰腴多汁,最爱河泥;红皮蔗甜中带酸,专熬红糖。每截蔗种都留着两对芽眼,形似丹凤眼。“芽眼要朝东南,接沱江晨露,蔗苗才精神。”

最绝的是他的“听种法”。深夜将蔗种贴耳细听,能辨出汁液流动的微响。“响如春雨的种旱地,声若秋溪的种水田。”某年大旱,唯他家的蔗苗全活,秘诀竟是在蔗种切口抹了柳树汁——这是跟沱江老船工学来的保水法。

我们清理蔗沟时,挖出半片宋代糖釜残片。他拭去泥土,釜底刻着“甜业永昌”:“看,老祖宗早把心愿烙在土地里了。”

二、春蔗

惊蛰开犁时,我再来蔗田。周老西正领着儿孙行“开蔗门”古礼:在田头焚香插柳,将红糖水洒向西方。儿媳们唱着《种蔗谣》:“甘蔗甘蔗节节高,头茬甜来末茬娇……”

育苗棚里暖如初夏,蔗苗在薄膜下探出鹅黄嫩芽。老人教我辨苗相:叶卷如旗的宜密植,叶展如扇的要疏间。他巡苗时总带根竹棍,见歪斜的便轻轻扶正——“苗不正则蔗不首,蔗不首则糖不纯。”

某日暴雨冲毁苗床,七十老汉竟跳进沟渠堵缺口。泥泞中他忽指着我身后喊:“快救那株‘状元苗’!”原来有株特别壮实的蔗苗被冲倒,他小心捧起,用衣襟拭净,移栽到特制的瓦盆里。

“这是要送孙女的嫁妆。”他眯眼笑,“咱蔗农的规矩,女儿出嫁要带株母田的蔗苗。”

三、夏忙

小满前后的蔗林己成青纱帐。周老西在田垄间演示他的“蔗林太极”——削叶时手腕翻转如云手,培土时步法圆活似揽雀尾。汗珠顺着他古铜色的脊沟流淌,在裤腰上渍出白霜。

“蔗叶会说话。”他抚着叶片上的露斑,“这是蚜虫尿,该熏艾草了。”又捏碎某片枯叶闻了闻,“有铁锈味,要补豆饼。”最神奇是他听蔗杆辨长势:用指节轻叩,声闷则缺水,声脆该追肥。

黄昏时突降冰雹,全家冲进蔗林抢救。老人不顾砸脸的生疼,将倒伏的蔗杆一株株扶起,用布条绑定。孙儿捡起雹粒惊呼:“爷爷,雹子也是甜的!”原是沾了蔗叶的蜜露。

那夜我们在窝棚守夜,他指着蔗海里的光点说:“这是萤火虫在给甘蔗授粉——这些小精灵也爱甜哩。”

西、秋霜

寒露糖分最佳,资中城迎来首个“开榨日”。周老西的蔗田里举行古老的“祭蔗神”:红绸系住九株最壮的甘蔗,孩童们唱着“蔗神蔗神赐糖霜,锅锅熬出金凤凰”。

收割仪式充满诗意。男人挥蔗刀时必唱号子:“一刀清来二刀明,三刀甜透沱江心”;女人捆蔗束要绾鸳鸯结;连运蔗的牛车都挂上铜铃,车队蜿蜒如糖丝绕城。

但甜蜜中藏着苦涩。周老西撩起衣襟,腰腹间蜈蚣状的疤痕触目惊心:“这是十八岁学捆蔗时被蔗叶划的,脓血糊了半个月。”又展露满手老茧,“蔗农的手啊,冬天裂口能藏进蔗屑。”

最痛心是某年价跌,满田甘蔗无人收。老人连夜砍蔗熬糖,熬到双目赤肿,终究倒掉大半。“那阵子沱江都是甜的,”他望着江水,“可我们的心比黄连苦。”

五、冬酿

小雪时节,我随周家参与古法熬糖。土灶支在江滩,九口铁锅排成北斗状。周老西持铜勺立于灶前,如将军点兵。

头锅榨汁青碧如玉,需撒入石灰水沉淀;三锅转作琥珀色,要撇去浮沫;至七锅己成金红糖浆,老人撒入少许橘皮末,甜香陡然变得醇厚。“这是祖传的‘醒糖法’,”他搅动糖浆,“就像沱江需要礁石激荡水花。”

最动人的是“扯糖”环节。糖浆冷却至半凝固,男女各执木槌反复拉扯,糖块在晨光中幻出七彩。周老西的孙女将首块糖敬给沱江,糖块入水时的滋滋声,恍若甜蜜的叹息。

但现代制糖术早己席卷资中。当我们抬着土糖进城,年轻人都围着精包装的冰糖块。周老西在糖摊前坐了一整天,黄昏时默默将卖剩的糖块分给街坊。“机器糖虽纯,没有人情味啊。”他着粗粝的糖块,像抚摸孙儿的胎发。

六、蔗魂

周老西的堂屋有如蔗文化博物馆。梁上悬着不同年代的蔗刀,最早那把咸丰年的刀身刻着《甘蔗赋》;西墙挂着祖传的《熬糖十二时辰图》,其中“子时观火”篇竟要求透过糖泡占卜来年运势。

他最珍视的是本麻布面账册,不仅记录百年糖价,还夹着各色蔗叶标本。某页泛黄的蔗叶上,竟有抗战时糖商留下的绝笔:“甜业不绝,华夏不灭。”

但蔗田终究在萎缩。沿岸新建的楼盘吞没千亩蔗田,年轻人都进城送外卖了。去年重阳,老人带着孙辈在废弃蔗田里举行“蔗魂祭”,将蔗种撒向沱江。“让甘蔗回江里去吧,”他喃喃,“好歹甜过沱江鱼。”

转机出现在今春。某大学农科所看上他保藏的古蔗种,要在沱江畔建种质资源圃。签协议时,老人坚持要加上“每月初一许我巡圃”——他怕甘蔗认生。

七、甜殇

腊月糖厂结算时,我目睹了蔗农的辛酸。周老西捏着结算单在财务室站成雕像,纸上的数字还不够支付孙子的补习费。

“知道资中糖为什么甜吗?”他带我走上沱江大堤,指着蜿蜒的江水,“上游是柠檬之乡,酸水汇入沱江;下游是盐井镇,咸水倒灌。咱们的甘蔗就在这酸咸之间长出了特别的甜。”

可市场不认这个。泰国糖价低如土,东北甜菜糖抢份额,连孙子都嫌土糖有焦糊味。归途经过新建的甜品店,橱窗里的翻糖蛋糕精致如艺术品。老人扒着玻璃看了半晌,忽然从怀里掏出块土糖递给店员:“姑娘,尝尝真正的资中甜。”

那夜他在糖坊旧址坐到三更。月光照着一地碎糖渣,恍若撒了满江星子。“我爷爷说糖是离太阳最近的滋味,”他抓起把糖渣撒向夜空,“现在太阳都要落山喽。”

八、根脉

清明前夕,周家发生了一场“蔗田保卫战”。开发商要征用最后百亩蔗田建度假村,周老西带着族人在田头扎营。冲突最激烈时,七旬老人竟爬上推土机前端,从怀里掏出包种子:“这是沱江边最后的本土蔗种,要铲就连我一起铲!”

转机来自他孙女周莹。这个学设计的“90后”连夜制作《蔗田记忆》VR影片,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古法熬糖。更绝的是她开发出“蔗田认养”计划,城里人可通过视频守护自己的甘蔗。

站在新修的观光栈道上,周老西心情复杂。他抓把智能灌溉系统的水滴尝了尝,皱眉道:“有铁锈味,不如沱江水。”却又悄悄在监控盲区埋下祖传的蔗种——“给土地留点老味道。”

九、回甘

谷雨茶会上,我见证了两代蔗农的和解。周莹的“甘蔗文创店”里,土糖被制成星座棒棒糖,蔗叶编成环保杯套,连蔗渣都压成了明信片。周老西尝过孙女熬的“咖啡红糖”后,终于点头:“甜里带苦,是生活的味儿。”

更惊喜的是糖厂开发出“记忆糖系列”:1958年的焦香型,1978年的桂花型,1998年的薄荷型。周老西被聘为首席品糖师,他闭目轻抿便能报出年份,误差不超过三个月。

暮春的沱江畔,新蔗苗与观光客共生。周老西巡田时总多带几截甘蔗,见城里孩子便递过去:“尝尝,这是沱江水和资中土谈恋爱的滋味。”

夕照浸透蔗海时,老人哼起古老的《蔗田谣》:“甘蔗根连根,甜苦不相分。历尽三冬雪,方得西季春……”歌声随沱江东去,惊起白鹭翩跹。

蔗林千顷绿波摇,

甜自苦寒历几朝。

纵使糖风改旧味,

根须犹系沱江潮。

资中城郭斜阳里,

百代甘辛话未消。

且看春泥新芽破,

生生不息是蔗谣。

——跋诗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沱江恋曲,资中旧梦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GMF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