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善良,不该成为别人的突破口
这个世界上,有一种人活得最累。他们的人生字典里,“善良”“付出”“为别人着想”是置顶的关键词——从小听着“要对陌生人伸出援手”“朋友之间要重情重义”“做人不能太计较”的教导长大,把这些话当成不可动摇的人生准则。他们像捧着易碎的珍宝一样守护着自己的善良,可当真正踏入社会的洪流,却发现这份纯粹的善意,往往成了别人可以随意突破的缺口,自己则沦为被收割的“肥羊”。
在我接触过的学员里,这样的故事听得太多,每一个都藏着让人揪心的委屈。有个做建材生意的学员老周,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五年,好不容易攒下点口碑,却栽在了“熟人”手里。去年,他认识多年的一个朋友找到他,说要装修新房,想从他这里拿一批瓷砖和木板,还说“都是兄弟,签合同太见外了,我还能坑你不成?”老周本就是重情义的人,一听这话,觉得“谈合同确实伤感情”,就没坚持要走正规流程,只口头约定了“货到付款”,连收据都没让对方写。
结果呢?老周亲自盯着工人把货送到朋友家,看着瓷砖一片片贴好,木板一块块钉上,心里还想着“这次帮了朋友,以后关系肯定更铁”。可等他找朋友要货款时,对方却变了脸,说“你这瓷砖质量不行,贴完没几天就空鼓了”“木板也有异味,我家孩子都过敏了”,不仅拒绝付款,还反过来要老周赔偿“损失”。老周急得上火,想找证据反驳,却发现自己连个书面协议都没有,送货单上也只有工人的签字,根本证明不了双方的约定。最后,为了不把事情闹大,也怕伤了“多年的情分”,老周只能自认倒霉,不仅没拿到十几万的货款,还倒贴了给朋友修补墙面的钱,五年的积蓄几乎打了水漂。他后来跟我说:“早知道这样,当初就算得罪他,也该签了合同再发货。”
还有个女学员小林,在感情里更是因为“过度善良”吃尽了苦头。她和男友在一起三年,从恋爱第一天起,就把“爱就是无条件付出”当成信条。每天早上,她比男友早起一小时准备早餐;晚上男友加班,她不管多晚都会等着,还会炖好汤送到公司;男友说想买房结婚,手里钱不够,她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工作攒下的十万块积蓄拿出来,还帮着一起还房贷。她以为自己掏心掏肺的好,能换来对方的珍惜,可没想到,男友不仅不感恩,反而觉得这一切都是“理所当然”。
有一次,小林加班到深夜,想让男友来接她,男友却在电话里不耐烦地说“我正打游戏呢,你自己打个车回来”;她生日那天,提前半个月就跟男友说想要一支口红当礼物,结果男友到了当天才随便在路边买了一束打折的鲜花,还说“你又不缺那支口红,浪费钱干嘛”。更让她崩溃的是,后来她偶然发现男友手机里,和别的女生的暧昧聊天记录,对方说“你女朋友对你这么好,你怎么还不知足”,男友却回复“她对我好不是应该的吗?不然我为什么跟她在一起”。那一刻,小林才明白,自己三年的付出,在男友眼里,不过是“理所当然”的廉价讨好。
职场上的“善良陷阱”,更是让很多人有苦难言。学员小吴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,性格内向又心软,总想着“和同事搞好关系,工作才能顺利”。只要有人找他帮忙,不管是改方案、做数据报表,还是替同事加班顶班,他从来不会拒绝。有一次,同组的同事临时有事,让他帮忙把项目方案赶出来,说“就差最后一点了,你帮我弄完,我明天请你吃饭”。小吴当时自己手里还有一个紧急任务没做完,可看着同事着急的样子,还是答应了。结果他熬了一个通宵,把同事的方案弄完,自己的任务却延误了,被领导批评了一顿。可那个同事,第二天不仅没请他吃饭,反而在领导面前说“方案里的核心思路是我想的,小吴只是帮我整理了一下”。
还有一次,公司有个晋升名额,小吴的业绩明明排在部门前三,而且好几个项目都是他牵头完成的,可最后名额却给了一个业绩不如他的同事。后来他从其他同事嘴里得知,那个同事在领导面前说“小吴虽然做了不少事,但性格太软弱,扛不起管理的担子”,而那些他曾经帮过的同事,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他说话。小吴委屈地问我:“我到底哪里做错了?为什么我对所有人都好,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?”
其实,不是善良错了,而是很多人把“善良”和“无底线”画了等号。他们以为只要一味退让、无条件付出,就能换来别人的真心,却忘了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从小被教育的那样“纯粹美好”——总有人会把你的善良当成“软弱”,把你的付出当成“可利用的资源”,把你的退让当成“得寸进尺的理由”。当你还在纠结“拒绝会不会伤感情”“谈利益会不会太绝情”时,别人早就开始算计你能带来多少价值,怎么从你身上榨取更多好处。
就像老周,他以为“讲情面”是对朋友的尊重,可在对方眼里,他的“不签合同”不过是“好拿捏”的信号;像小林,她以为“无条件付出”是爱,可在男友眼里,她的“掏心掏肺”不过是“不用珍惜”的廉价筹码;像小吴,他以为“帮同事”能搞好关系,可在同事眼里,他的“有求必应”不过是“可以随意使唤”的工具。你的善良本身没有问题,问题在于你没有给它加上“边界”,没有为自己设立“底线”,才让别人有了可乘之机。
真正成熟的人,从来不会把“善良”当成无底线妥协的借口,而是懂得在善良之外,建立清晰的规则。感情里需要边界——不是不能对人好,而是你的好要“有来有回”,你对他付出,也要让他知道你需要被尊重、被珍惜;如果对方只知道索取,从不回报,那这样的感情,就该及时止损。合作中需要契约——不管关系多好,该签的合同一定要签,该明确的权责、利益一定要写清楚,这不是“见外”,而是对彼此的保护;口头承诺再好听,也抵不过白纸黑字的约定,万一出现问题,合同就是最有力的保障。付出时需要底线——别人的请求如果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,或者会损害你的利益,就要果断拒绝,别因为“不好意思”就勉强自己;你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,不该浪费在无休止的“人情消耗”里。
而区分“有边界的善良”和“无底线的讨好”,关键在于记住三个原则,这能帮你避开很多不必要的坑:
第一个原则,先君子后小人,把丑话说在前面。不管是和朋友合作,还是和同事对接工作,提前把“丑话”说清楚,比事后撕破脸要好得多。比如和朋友合作做生意,提前就说“咱们丑话说在前面,货款必须月结,逾期的话要付违约金”;帮同事做事前,先问清楚“这个任务需要多久完成?会不会影响我自己的工作?”。一开始就把规则讲明白,不仅不会伤感情,反而能让对方知道你的底线,不敢随意糊弄你。就像有个学员,之前和朋友合伙开奶茶店,开店前就把“出资比例、利润分成、各自的职责”都写在合同里,还约定了“如果有人中途退出,该怎么处理”。后来因为经营理念不合,朋友想退出,两人按照合同约定处理,没有闹得不愉快,反而还能像以前一样正常交往。
第二个原则,白纸黑字最可靠,再好的关系也要落在合同上。别相信“我们这么熟,不用签合同”的鬼话,很多时候,正是因为“关系好”,才更需要用合同来约束。因为关系越好,越容易因为“不好意思谈利益”而埋下矛盾的种子,最后反而伤了感情。比如借钱给朋友,不管关系多铁,都要让对方写个借条,注明借款金额、还款时间、利息(如果有的话),还要签字按手印。有个学员之前借了五万块给发小,没写借条,结果发小后来迟迟不还钱,他找对方要,对方还说“我啥时候借你钱了?你别污蔑我”。最后两人闹到反目成仇,钱也没要回来。而另一个学员,同样是借钱给朋友,不仅写了借条,还让对方找了担保人,后来朋友逾期没还,他通过法律途径,顺利把钱要了回来,两人虽然不再像以前那么亲密,但也没闹得太难看。
第三个原则,不要对谁都无条件好,无条件的付出换不来尊重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,“价值交换”——你对别人好,是因为你认可他的价值;别人对你好,也是因为你有值得他珍惜的地方。如果你的好是“无条件的”,不需要对方付出任何代价,那对方就不会珍惜,反而会觉得“你不需要被尊重”。就像小林,她对男友无条件付出,不需要男友有任何回报,男友自然就不会把她放在心上;而如果她一开始就明确“我对你好,也希望你对我好”,当男友忽视她时就及时提醒,当男友不珍惜时就果断离开,也不会落得最后心碎的下场。职场上也是如此,小吴如果一开始就懂得“帮同事可以,但不能影响自己的工作”,遇到不合理的请求就果断拒绝,也不会被同事当成“软柿子”随意拿捏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HFJ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