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69章 读者的期待

小说: 我的祖上是何人   作者:金陵痞帅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我的祖上是何人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HKD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我的祖上是何人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我的祖上是何人最新章节随便看!

南师大宿舍的台灯是暖黄色的,光线刚好罩住韩起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和摊开的古籍复印件——那是白天从南京图书馆复印的《永锡堂韩氏宗谱》残页,上面“黄岩”二字的紫外扫描图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,边缘己经有些模糊。

韩起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几秒,屏幕上是他刚写了一半的网文章节,标题是“楚门祠堂的蜡封古钱”。他点开右下角的书友群,红色的未读消息提示有99+,点开后,密密麻麻的消息瞬间涌出来,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雀鸟,填满了深夜的安静。

“大大今天更不更啊?等不及看主角去南京找线索了!”

“昨天提到的‘永锡堂’,我去查了下是韩琦的堂号,主角是不是要查韩琦后代?”

“不对不对,之前古钱是靖康元宝,韩世忠是南宋的,会不会是韩世忠的人留下的?”

韩起的嘴角忍不住上扬,手指划过屏幕,目光停在“历史迷踪”的留言上。这位书友总是能精准地抓住关键线索,上次他提的“老碑下的暗格”,正好和韩德山说的“碑东三港纹”对应,这次他发了一段长评,字体是加粗的深蓝色:

“主角发现族谱矛盾,其实可以结合南宋的‘谱牒造假’风气——明末很多家族为了避祸或攀附名臣,会修改族谱。比如韩琦的安阳堂、韩世忠的支系,在南宋都有迁徙记录,但楚门韩氏的‘南阳堂’很特殊,既不在韩琦支系,也不在韩世忠己知支系,会不会是‘合流’后的新堂号?另外,蜡封的古钱如果是军需钱,建议查南宋黄岩的‘御前军器所’,那里可能有铸造记录,说不定能和韩晞的部队关联起来。期待主角去黄岩的情节,尤其是龙溪镇的老祠堂,说不定牌匾后面有刻字!”

韩起反复读了两遍,指尖在“合流”“御前军器所”“牌匾后面有刻字”这几个词上轻轻敲击。这位“历史迷踪”不仅懂历史,还像是知道些未公开的线索,上次他说“老碑下的暗格”,这次又提“牌匾后面有刻字”,难道他也是楚门韩氏的人?或者是研究韩氏历史的学者?

他点开“历史迷踪”的头像,是一个灰色的古建筑剪影,资料里只有一句话:“读史者,寻根人。”没有更多信息,像刻意隐藏了身份。韩起犹豫了一下,发了条私信:“感谢大佬的细节补充,黄岩的御前军器所记录,我会在后续章节里加入,不过牌匾后面的刻字,是有什么依据吗?”

发送成功后,他放下手机,拿起桌上的靖康元宝,放在台灯下仔细看。古钱边缘的铜锈里,确实能看到细微的铸造痕迹,之前钱币学家说这是“南宋初期试铸币”,如果能查到黄岩御前军器所的铸造记录,就能实锤和韩晞部队的关联——“历史迷踪”的建议正好补上了这个缺口。

“叮”的一声,手机屏幕亮了,是叶曦发来的微信:“省档案馆的《泉州韩氏家乘》副本预约好了,明天上午9点,带好身份证和之前的扫描件,我们可以对比‘三港纹’家徽。”后面还附了一个加油的表情包。

韩起赶紧回复:“好!我明天提前半小时到,晚上把今天的章节更了,读者都在催去南京的情节。”

叶曦很快回复:“别熬太晚,明天要查资料,精神好点效率高。对了,陈教授今天问起你的进展,我跟他提了韩世宏是虚构的,他说‘明末谱牒造假常见,但能留下棉纸这样的‘自白’,很罕见’,让我们重点保护好棉纸,后续可能要做碳十西检测。”

看到“碳十西检测”,韩起心里一动——如果能确定棉纸的年代,就能彻底证明是韩承宗同时期的,不是后人伪造。他回复叶曦:“知道了,棉纸我放在樟木盒里了,明天一起带过去给陈教授看看?”

“可以,陈教授上午有课,下午在办公室,我们查完档案去找他。”

放下手机,韩起重新看向电脑屏幕,手指在键盘上敲起来。他把“历史迷踪”提到的“谱牒造假风气”写进章节里,主角韩寻在南京图书馆查资料时,遇到一位老管理员(对应李管理员),提到“明末很多族谱都有‘两层皮’,表面是名臣之后,里面藏着真血脉”,既符合历史背景,又埋下伏笔。

写了大概半小时,电脑右下角弹出一条新的评论提醒,是刚更新的章节下面的,来自匿名用户,只有一句话:“小心黄岩龙溪山,有人在问‘韩显的碑’,别轻易去。”

韩起的手指猛地停住,心跳漏了一拍。匿名用户的ID是一串乱码,IP地址显示是“浙江台州”,和楚门、黄岩同属台州地区——肯定是族长的人,或者知道族长动作的人,在警告他。

他赶紧截图,发给叶曦:“刚收到匿名评论,黄岩有人在查韩显的碑,是族长的人吗?”

叶曦很快回复:“大概率是,之前韩德山说族长的人在龙溪山装了监控,现在又在问老碑,他们肯定怕我们找到碑下的暗格。明天查完档案,我们跟韩德山联系,确认后山的路线,别被他们盯上。”

韩起深吸一口气,关掉评论区,却没了继续写稿的心思。他拿起手机,点开母亲王丽的微信,上次母亲说父亲韩建国在整理阁楼,想问问老箱子的情况。刚要打字,母亲先发来了消息:“阿起,你爸今天整理阁楼,说老箱子的钥匙找不到了,之前放在书桌抽屉里,现在没了,会不会是上次族长来家里的时候拿走了?”

韩起心里一沉——钥匙被族长拿走了,就算以后拿回老箱子,也打不开,族长这是断了他们看祖先笔记的路。他回复母亲:“妈,您别着急,钥匙肯定还在,说不定是爸放忘了,等我下周回去一起找。”

放下手机,韩起看向窗外。宿舍楼下的路灯亮着,偶尔有晚归的学生走过,脚步声在安静的夜里格外清晰。他想起爷爷生前常说的“族谱是活的,得有人问,它才会开口说话”,现在不仅族谱在“说话”,读者、匿名警告者、韩德山,都在帮他“听”族谱的声音,只是这条路,比他想象的更难。

“叮”的一声,是“历史迷踪”回复了私信:“牌匾后面的刻字,是听家里老人说的,黄岩龙溪镇的老祠堂,民国时修过一次,工匠在牌匾后面刻了‘韩公某,抗元死节’,后来被族长用腻子盖住了。真假不知,供你参考。”

韩起的眼睛瞬间亮了——“韩公某,抗元死节”,正好对应之前在黄岩族谱里看到的“韩公某”,与文天祥部将高度相似!“历史迷踪”的家里老人,难道是龙溪山的人?或者就是匿名族叔韩德山的亲戚?

他刚要回复,“历史迷踪”又发来一条:“另外,泉州韩氏的‘三港纹’,在南宋市舶司的档案里有记录,是‘蕃商’给韩氏的标记,因为韩氏帮他们运输货物,避开海盗,所以刻在船帆上,后来成了家徽。省档案馆的《泉州韩氏家乘》里应该有船帆图,你可以找找。”

这条信息首接补上了泉州韩氏海贸的关键细节!韩起赶紧回复:“太感谢了!这些细节对我帮助很大,后续章节会重点写这些,到时候艾特你。”

“不用艾特,我只是喜欢读史,希望能帮主角找到根。”“历史迷踪”回复后,就没再说话,头像又恢复了灰色的安静。

韩起看着私信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不管“历史迷踪”是谁,他都在默默帮自己,就像爷爷说的“总有陌生人会帮你,因为他们也在找自己的根”。他重新坐回电脑前,手指又开始在键盘上敲击,这次速度更快,思路更清晰——读者的期待、叶曦的帮助、“历史迷踪”的线索、匿名的警告,这些都成了他的动力,不仅是为了写好网文,更是为了找到那些被掩盖的祖先故事。

凌晨一点,韩起终于写完了两章,点击“发布”后,他刷新评论区,很快就有读者留言:“哇!大大加更了!老管理员说的‘两层皮’族谱,是不是暗示主角的祖先不是表面写的那样?”“期待去黄岩!想看牌匾后面的刻字!”“大大注意休息,别熬夜,我们可以等!”

韩起笑了笑,回复了一条:“谢谢大家的关心,后续会尽快更黄岩的情节,也会验证大家提到的线索,一起跟着主角找根~”

关掉电脑,他把靖康元宝、棉纸、古籍复印件都放进樟木盒里,锁好。月光从窗户照进来,落在樟木盒上,盒子表面的木纹在月光下像一条蜿蜒的小路,通向遥远的南宋,通向黄岩的龙溪山,通向泉州的刺桐港——那是祖先走过的路,也是他现在要走的路。

躺在床上,韩起想起白天叶曦说的“明天查《泉州韩氏家乘》”,想起“历史迷踪”提到的船帆图,想起匿名警告里的“龙溪山有人”,心里既紧张又期待。读者在等他的更新,祖先在等他的寻找,他不能停下。

迷迷糊糊中,他好像看到爷爷坐在祠堂里,手里拿着老谱,对他说:“阿起,别急,根就在那里,只要你走下去,总能找到。”

第二天清晨,韩起被闹钟叫醒,窗外己经亮了。他快速收拾好东西,拿起樟木盒,走向省档案馆的方向——读者的期待在身后,真相的线索在前方,新的一天,新的探查,开始了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HKD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我的祖上是何人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HKD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