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图书馆西侧的“青岚咖啡馆”里,午后的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,斜斜地切过木质长桌,将桌面上的古籍复印件、铅笔和半杯凉透的美式咖啡,都染成了淡金色。韩起的指尖压在《永锡堂韩氏宗谱》卷三的“世系表”上,指腹反复着“韩贽”两个字——这是昨天李管理员特意指给他的,说是韩琦的曾孙,《宋史·韩琦传》里只提了一句“贽,南渡后徙越”,再无下文。
“越地就是现在的绍兴。”叶曦的声音轻得像落在书页上的阳光,她将刚复印好的《宋史·韩贽传》残页推到韩起面前,纸上“徙越后,支系不明”几个字被她用荧光笔标成了亮黄色,“我们之前梳理韩琦世系时,只盯着安阳堂的主支,把韩贽这个旁支漏了——如果韩贽的后代从绍兴迁到黄岩,不就正好和黄岩族谱里‘绍兴迁入说’对应上了?”
韩起猛地抬起头,咖啡杯的手柄被他碰得轻轻晃动,褐色的液体在杯壁上留下浅浅的痕迹。他抓过铅笔,在笔记本上快速画了一条线:“韩琦→韩忠彦→韩治→韩贽(徙越)→?→黄岩韩氏→楚门韩氏”,笔尖顿在问号上,突然用力圈了圈,“如果这个问号是韩晞的后代呢?韩贽的支系和韩晞(韩世忠从弟)的支系在绍兴合流,然后一起迁到黄岩,韩承宗修谱时,故意把韩贽和韩晞混为一谈,既拉上韩琦的名头,又藏起韩晞的‘海商’嫌疑!”
叶曦的眼睛瞬间亮了,她伸手拿过韩起的笔记本,指尖点在“合流”两个字上:“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基因报告里有北方韩姓(韩琦)和未知南方类型(泉州韩氏),还有韩世忠支系的关联——我们不是单一支系,是三支合流!韩琦旁支(韩贽)+韩世忠从弟(韩晞)+泉州韩氏(联姻),韩承宗把这三支揉成了‘韩世宏’这个虚构人物,就是为了让家族在明末有个‘干净’的出身!”
阳光慢慢移动,落在叶曦摊开的《黄岩县志》上,其中一页“宋末韩氏迁徙”的夹注,被阳光照得格外清晰:“韩氏自越迁黄,有两支,一为文臣后,一为武将裔,元末合居龙溪。”韩起之前看这页时,只注意到“越迁黄”,没在意“两支合居”,此刻被叶曦一指,才突然意识到——“文臣后”就是韩贽支系(韩琦旁支),“武将裔”就是韩晞支系(韩世忠从弟),元末合居龙溪,正好对应他们要找的韩显墓碑所在地!
“这就是灵感啊!”韩起的声音有些发颤,他抓起手机,调出之前拍的日本信札扫描件,其中一页密语“根在黄岩,叶落楚门,魂系……”后面的空白处,有一道极淡的墨痕,之前用多光谱成像没看出什么,此刻结合“两支合居”,突然觉得那道墨痕像“双枝”两个字的残笔,“信札里的‘魂系’,会不会是‘魂系双枝’?指的就是韩贽和韩晞这两支合流!”
叶曦凑过来看手机屏幕,指尖放大墨痕处,阳光透过屏幕反射出细微的纤维纹路,那道墨痕的走势确实像“双”字的左边和“枝”字的木字旁。她拿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,对准墨痕,轻声说:“得用图书馆的高倍扫描仪才能确认,但这个方向肯定对——韩承宗在信札里留了‘双枝’的线索,就是怕后人忘了自己是两支合流,又不敢明说,只能用密语藏着。”
咖啡馆的老板娘端着一盘刚烤好的桂花糕走过来,轻轻放在桌上:“看你们聊得入神,咖啡都凉了,送你们两块桂花糕,配着吃解腻。”她笑着指了指韩起的笔记本,“这是在查老祖宗的事吧?我公公以前也爱翻这些,说我们南京老韩家,以前和绍兴、黄岩的韩氏是一家呢。”
韩起和叶曦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。韩起拿起一块桂花糕,咬了一口,甜糯的口感里带着桂花的清香,突然想起母亲王丽昨天在电话里说的:“你爸整理阁楼,翻出你爷的一个旧木盒,里面有张泛黄的纸,写着‘绍兴韩氏,与吾同根,分于宋末’,你爷说是他小时候听你太爷爷说的。”
“老板娘,您公公说的南京老韩家,是不是有个‘南阳堂’的堂号?”叶曦突然问道,之前在萧山韩氏宗谱里看到过“南阳堂”,当时没和南京关联起来,此刻老板娘的话让她突然想起这个线索。
老板娘点点头,擦桌子的手顿了顿:“是啊,以前祠堂匾额上就是‘南阳堂’,后来抗战时被炸了,只剩一块残木,现在在南京民俗博物馆呢。我公公说,我们堂号和安阳堂(韩琦)不一样,是因为祖上是旁支迁来的,具体是哪支,他也说不清了。”
“南阳堂!”韩起猛地拍了下桌子,咖啡杯又晃了晃,“萧山韩氏的堂号也是南阳堂!之前我们以为萧山和楚门是同根,现在看来,南京南阳堂、萧山南阳堂、黄岩韩氏,都是韩贽支系的分支!宋末韩贽从河南迁绍兴,后代一支迁萧山,一支迁南京,一支迁黄岩,黄岩那支又和韩晞支系合流,再迁楚门——这条迁徙路线全通了!”
叶曦拿出铅笔,在笔记本上重新画迁徙路线图:
1. 北宋:韩琦(河南安阳,安阳堂)→韩忠彦→韩治→韩贽
2. 南宋:韩贽徙越(绍兴),为南阳堂始祖
3. 宋末:韩贽后代分三支——
- 支系1:迁萧山(南阳堂)
- 支系2:迁南京(南阳堂)
- 支系3:迁黄岩,与韩晞(韩世忠从弟)支系合流
4. 元末:黄岩合流支系迁楚门,即楚门韩氏
“但还有泉州韩氏的线索没接上。”叶曦指着路线图里的“黄岩合流”,“韩显娶泉州韩氏女,是在合流之后还是之前?如果是合流后,泉州韩氏是怎么和黄岩支系联系上的?”
这个问题让韩起瞬间冷静下来,他拿起手机,翻出“历史迷踪”昨天的私信:“泉州韩氏在南宋是‘蕃商中介’,和绍兴、黄岩的海商往来密切,可能通过贸易联姻。”之前他没在意“贸易联姻”,此刻结合韩晞的“海商”弹劾案,突然有了新想法:“韩晞在黄岩抗金时,需要通过海商买军需,和泉州韩氏有往来,后来联姻,韩贽支系迁黄岩后,和韩晞支系合流,同时也整合了泉州韩氏的联姻关系,所以我们的血脉里才会有三支的痕迹!”
叶曦拿起《宋史·韩晞传》残页,上面“绍兴十年,晞守黄岩,尝与海商通,被劾,后得释”的记载,正好印证了这个想法。她将残页和黄岩族谱放在一起,轻声说:“韩承宗太聪明了,他把三支的历史揉成一个‘韩世宏’,既掩盖了韩晞‘通海商’的弹劾案,又藏了泉州韩氏的‘蕃商’背景,还拉上韩琦的名声,让楚门韩氏在明末既能避祸,又有身份支撑。”
韩起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,是母亲王丽打来的。他接起电话,王丽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:“阿起,你爸刚才在木盒里找到一张老照片,是你太爷爷和一个穿长衫的人的合影,背面写着‘黄岩龙溪韩德山,民国二十五年’——这个韩德山,是不是你说的那个匿名族叔的亲戚?”
韩起的心猛地一跳——韩德山!之前韩德山说他是爷爷的远房表弟,现在太爷爷的照片里就有“黄岩龙溪韩德山”,说明韩德山家族和自家早就有联系,不是偶然出现的!“妈,您把照片拍下来发给我,我问问韩德山!”挂了电话,他赶紧对叶曦说,“韩德山是黄岩龙溪人,我太爷爷民国时就和他家族有来往,他肯定知道韩显墓碑的具置!”
叶曦拿起笔记本,在“待查”部分写下:
1. 南京民俗博物馆查南阳堂残木,确认是否有韩贽支系记载
2. 联系韩德山,确认老照片与墓碑位置
3. 省档案馆查韩贽后代迁徙记录,验证三支分迁路线
4. 高倍扫描日本信札“魂系”后墨痕,确认是否为“双枝”
阳光己经西斜,咖啡馆里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,嘈杂的声音却没影响韩起和叶曦的专注。韩起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线索和新画的迁徙路线图,突然觉得之前的迷茫像被阳光驱散的雾气,清晰起来——虽然还有很多谜团,比如“魂系双枝”后面还有没有下文,泉州韩氏的“三港纹”具体怎么来的,族长为什么非要阻止他们找墓碑,但此刻,灵感的火花己经点燃,照亮了下一步的方向。
“明天我们先去南京民俗博物馆查南阳堂残木,再联系韩德山。”叶曦收起古籍复印件,将笔记本放进背包,“陈教授之前说省档案馆有《宋南渡韩氏支系考》,我们顺便把那本也查了,确认韩贽的后代分迁情况。”
韩起点点头,拿起最后一块桂花糕放进嘴里,甜香里带着一丝暖意。他看向窗外,夕阳正落在南京图书馆的尖顶上,给古老的建筑镀上一层金边。他突然想起自己写网文时,常对读者说“历史的真相藏在细节里”,此刻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——那些被忽略的支系、不起眼的夹注、甚至老照片背后的名字,都是祖先留下的线索,只要用心梳理,总能找到灵感的火花,照亮追寻的路。
走出咖啡馆时,晚风带着桂花的香气吹过来,韩起的手机收到了母亲发来的老照片——黑白照片里,太爷爷穿着中山装,身边的人穿长衫,背景是黄岩龙溪山的古松,和韩德山说的“后山古松下”正好对应。他把照片发给韩德山,附了一句:“阿公,这是我太爷爷和您家族的人合影,想问问您,古松下的墓碑,是不是就在照片背景的位置?”
没过多久,韩德山回复了一条语音,声音里带着激动:“没错!这是我爷爷!照片里的古松就是老碑旁边的那棵,现在还在!你们下周三来,我带你们去,不过要小心,族长的人最近总在山附近转!”
韩起把语音转给叶曦,两人相视一笑——灵感的火花己经变成了明确的方向,接下来,就是沿着这条线索,一步步靠近韩显的墓碑,靠近家族历史的真相。而那些尚未解开的谜团,比如“魂系双枝”的完整密语,泉州韩氏的具体迁徙,都将在接下来的探查中,慢慢揭开面纱。
夜色渐浓,南京的街头亮起了路灯,韩起和叶曦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,影子被灯光拉得很长,像两条紧紧相连的线索,在历史的迷雾里,朝着真相的方向延伸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HKD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