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广州,早晚己经有了凉意。梁国安的家电店 “老年专区” 开张快一个月了,店里特意备了老花镜、放大镜,还把操作指南印成了大号字体,可来买家电的老人还是比预想中少。这天傍晚,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在店门口徘徊了很久,梁国安看出她有心事,赶紧搬了把椅子让她坐下:“阿姨,您是不是想买家电?有啥需求跟我说,我给您推荐。”
老奶奶叹了口气,从布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:“小伙子,我想买台洗衣机,可我儿子在外地,我自己不会用,怕买回去也是摆设。” 梁国安接过纸,上面是老奶奶儿子写的 “洗衣机型号需求”,字迹工整。他心里一动,想起父亲梁守义当年帮邻居修板车的样子:“阿姨,您放心,我给您选台最简单的全自动洗衣机,明天我亲自给您送到家,教您怎么用,以后有啥问题,您一个电话我就过来。”
老奶奶愣了愣,眼里泛起了泪光:“小伙子,你真是个好人,比我儿子想得还周到。” 第二天,梁国安扛着洗衣机,辗转两趟公交才到老奶奶家。他不仅教老奶奶怎么开机、选程序,还帮她把洗衣机接好水,甚至把常用的程序贴在了洗衣机上,用红笔标上 “洗衣服”“脱水”。老奶奶拉着他的手,非要留他吃饭,梁国安婉拒了:“阿姨,您别客气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
从老奶奶家出来,梁国安心里有了个主意 —— 他在店里贴了张 “免费上门教学” 的告示,还印了几百张名片,分发给附近的社区居委会。没过多久,“老年专区” 的生意就红火起来,不少老人都是冲着 “梁老板上门教学” 来的。有个老爷爷说:“现在买家电不缺花钱的地方,缺的是像小梁这样实诚的人。” 梁国安听着,心里暖暖的 —— 他知道,这都是父亲 “踏实做事” 的家风在帮他。
几乎是同一时间,天津郊区的一所农村小学里,梁竹正带着学生们上语文课。教室里的窗户没有玻璃,用塑料布糊着,寒风灌进来,孩子们冻得手都握不住笔。梁竹把自己的围巾摘下来,分给坐在窗边的孩子:“大家忍忍,等会儿我们烤烤火就暖和了。”
可没过几天,麻烦就来了。村里的老人们听说来了城里的老师,非要让梁竹教孩子们 “赚钱的本事”,还说 “读书没用,不如早点出去打工”。有个老人甚至冲进教室,拉着自己的孙子就走:“别在这儿浪费时间,跟我去工地搬砖,还能赚点钱。”
梁竹赶紧追出去,拦住老人:“大爷,您别着急,读书不是没用,是现在还没看到用处。我给您讲个故事,我爹当年拉板车,没读过书,吃了很多苦,他常说‘要是我有文化,就不用这么累了’。现在孩子们读书,不是为了马上赚钱,是为了以后能有更多选择,不用像咱们一样辛苦。”
老人愣了愣,放下了孙子的手。梁竹趁热打铁,把村里的老人们都召集起来,给他们讲自己考大学、当老师的经历,还讲城里孩子的生活。她还承诺,周末会给老人们开 “扫盲班”,教他们认字、写名字。老人们被说动了,不仅不再反对孩子们上学,还主动给教室糊了新的塑料布,甚至凑钱买了个煤炉。
看着教室里温暖的煤炉,梁竹心里满是欣慰。她想起父亲梁守义常说的 “做人要替别人着想”,现在她终于明白,教书育人不仅要教知识,还要理解别人的难处 —— 这才是对父亲家风最好的传承。
深圳的梁兰,最近也在为 “互助基金” 的事发愁。基金成立才三个月,就有十几个工人申请了补助,有的是家里人生病,有的是孩子上学需要钱,原本筹集的五万元很快就见底了。车间主任老张找她商量:“梁总,要不咱们暂停基金吧,等厂里利润多了再重启?”
梁兰摇了摇头:“不行,工人有困难,咱们不能不管。我爹当年拉板车,就算自己饿着肚子,也会帮衬有困难的街坊,咱们不能丢了这个家风。” 她想起父亲的烟袋锅,想起母亲说的 “烟袋锅里有温度”,心里有了个主意 —— 她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,又发动厂里的管理层捐款,甚至把自己的车卖了,凑了十万元,注入 “互助基金”。
工人们听说后,都很感动。刘芳带头说:“梁总,您这么帮我们,我们也不能让您一个人扛。以后我们每个月捐五十块钱,就算少,也是我们的心意。” 其他工人也纷纷响应,有的捐二十,有的捐三十,甚至有刚进厂的年轻工人,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捐了一半。梁兰看着眼前的工人,眼里泛起了泪光:“谢谢大家,有你们在,咱们工厂肯定能越来越好。”
这年冬天,梁家人又聚在了一起过春节。大院里的老槐树上挂起了红灯笼,堂屋的墙上贴满了春联,赵氏坐在藤椅上,手里握着梁守义的烟袋锅,看着眼前的孩子们,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。
梁国安带来了 “老年专区” 的账本,笑着说:“娘,今年专区的利润比去年多了三成,还被社区评为‘诚信商户’了。” 他把荣誉证书递给赵氏,赵氏摸了又摸,舍不得放下:“好,好,国安没给你爹丢脸。”
梁竹带来了农村小学孩子们的照片,照片里的孩子们穿着新棉衣,笑得很开心:“娘,您看,这是村里的老人们给孩子们买的棉衣,他们现在都支持孩子们读书了。” 赵氏看着照片,眼里泛起了泪光:“竹啊,你做得好,你爹要是知道,肯定会高兴的。”
梁兰带来了 “互助基金” 的账本,上面记满了工人的捐款和补助记录:“娘,基金现在有二十多万了,都是工人和管理层一起凑的,咱们的家风,在厂里扎根了。” 赵氏点了点头,把梁守义的绳套递给梁兰:“兰啊,这个你收好,以后遇到困难,就想想你爹拉板车的样子,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。”
晚饭的时候,大家围坐在老槐树下,吃着赵氏做的贴饽饽、红烧肉,聊着各自的生活。梁小宇己经八岁了,拿着爷爷的烟袋锅,非要给大家讲爷爷的故事:“爷爷当年拉板车,帮别人送货,不收钱,爷爷是个好人。” 孩子们都笑了,赵氏却哭了 —— 她知道,丈夫的故事,终于有人接力讲下去了。
夜色渐深,雪下了起来,落在老槐树上,像是给树枝裹了层白纱。屋里的灯光亮着,映着一家人的笑脸,温暖又热闹。梁国安看着窗外的雪,突然说:“娘,明年我想把‘老年专区’开到天津来,让您也能享受到上门服务。” 梁竹接着说:“娘,明年我想把农村小学的孩子们带到大院来,让他们看看爷爷的老槐树。” 梁兰说:“娘,明年我想在天津开家分公司,这样就能常回来看您了。”
赵氏笑着点了点头:“好,好,都好。你们都是好孩子,没辜负你爹的期望。” 她拿起酒杯,对着梁守义的遗像说:“他爹,你看,孩子们都长大了,都在为传承咱们家的家风努力。你放心,咱们家的家风会一首传下去,让更多人知道‘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’的道理。”
大家都举起酒杯,碰在一起,清脆的响声在大院里回荡。雪越下越大,可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暖的 —— 他们知道,梁守义虽然走了,可他的家风还在,他的精神还在。不管未来遇到多大的困难,只要守住这份家风,就没有过不去的坎。
而梁家的故事,也会像这老槐树一样,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,枝繁叶茂,生生不息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在岁月的流转里,用一个个平凡又温暖的瞬间,书写着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坚守与传承,让 “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” 的家风,像一盏明灯,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路。
春节过后,梁国安真的在天津开了家 “老年家电专区”,还特意请了两个天津本地的员工,专门负责上门服务。有次他给一位独居老人上门修家电,老人拉着他的手说:“小伙子,你跟你爹一样,都是实诚人。” 梁国安听着,心里满是骄傲 —— 他知道,父亲的家风,己经从广州传到了天津。
梁竹也兑现了承诺,把农村小学的孩子们带到了梁家大院。孩子们围着老槐树,听梁竹讲梁守义拉板车的故事,有的孩子还在树下种了小树苗,说要像老槐树一样,长成 “有担当的树”。梁竹看着孩子们,心里满是欣慰 —— 她知道,父亲的家风,正在孩子们的心里发芽。
梁兰的天津分公司也顺利开业了,她特意在分公司的墙上挂了梁守义的照片,还有那副板车绳套。每次开会,她都会给员工们讲梁守义的故事,讲 “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” 的家风。分公司的员工都说:“梁总,跟着您干,我们心里踏实。” 梁兰听着,心里满是自豪 —— 她知道,父亲的家风,己经从深圳传到了天津,传到了更多人的心里。
这年秋天,梁家大院的老槐树下,又多了几张新面孔 —— 梁国安的 “老年专区” 来了新员工,梁竹的支教团队来了新学生,梁兰的分公司来了新员工。他们围着老槐树,听赵氏讲梁守义的故事,讲梁家的家风。赵氏看着眼前的年轻人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—— 她知道,梁家的家风,会像这老槐树一样,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。
津门梁家纪事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津门梁家纪事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8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