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九八年的夏天,广州遭遇了罕见的洪水。珠江水位暴涨,天河区不少低洼地段被淹,梁国安的家电店 “老年专区” 也没能幸免 —— 雨水漫进店里,没过脚踝,柜台里的电子表、收音机泡在水里,连刚进的一批洗衣机也受了潮。
“老板,这可咋办啊?店里的货都淹了,咱们这月的租金还没交呢!” 店员小张站在水里,急得快哭了。梁国安挽着裤腿,手里拿着扫帚,一边往外排水,一边说:“别慌,先把能救的货搬出去,其他的以后再说。” 他心里也急,可想起父亲梁守义当年遇到暴雨,还坚持把货送到客户家的样子,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
正忙着,店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:“国安,我们来帮你了!” 梁国安抬头一看,是附近社区的几位老人,有的拄着拐杖,有的还提着水桶。为首的李奶奶说:“小伙子,我们听说你店里被淹了,都来帮你排水。你平时帮我们这么多,现在该我们帮你了。”
梁国安的眼眶一下子红了。他赶紧拦住老人们:“阿姨,大爷,水太凉了,你们年纪大了,别冻着,还是让我们来。” 可老人们执意要帮忙,有的帮着搬货,有的帮着排水,还有的回家煮了姜茶,给大家驱寒。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来了,带来了水泵和沙袋,帮着堵住店门。
忙活了整整一天,店里的水终于排干了。梁国安看着被泡坏的货,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,可看着身边的老人们,又觉得暖暖的。李奶奶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小伙子,别心疼货,人没事就好。以后我们买家电,还来你这儿。”
洪水过后,梁国安的店损失惨重。他把被泡坏的货整理出来,打算低价处理,可老人们却主动提出按原价买:“小伙子,我们知道你不容易,这些货虽然受潮了,可修修还能用,我们买回去,也算是帮你一把。” 梁国安听着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—— 他知道,这都是父亲 “踏实做事” 的家风在帮他,让他在困难的时候,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。
几乎是同一时间,天津郊区的农村小学里,梁竹正面临着另一个难题。受洪水影响,城里的物资运不过来,学校的课本、文具快用完了,孩子们连铅笔都快买不起了。有个孩子把自己的铅笔用得只剩一点点,还舍不得扔,说:“梁老师,我要把铅笔头留着,等以后有钱了,再接上木头继续用。”
梁竹心里酸酸的。她想起父亲梁守义当年省吃俭用,也要供孩子们上学的样子,心里有了个主意 —— 她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,又发动城里的朋友捐款,还在学校里组织了 “旧物改造” 活动,让孩子们把家里不用的旧衣服、旧书本捐出来,改造成书包、笔记本。
可没过多久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。村里的不少农田被淹,粮食减产,孩子们的午饭都成了问题。梁竹看着孩子们饿着肚子上课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她想起父亲常说的 “做人要互相帮衬”,便给远在深圳的梁兰打了电话,希望她能帮忙筹集一些粮食。
梁兰接到电话后,立刻行动起来。她发动厂里的员工捐款捐物,还亲自去粮食市场,买了大米、面粉,用货车送到农村小学。当孩子们看到满车的粮食时,都高兴得跳了起来。有个孩子拉着梁竹的手说:“梁老师,我们有饭吃了,以后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上课了。”
梁竹看着孩子们的笑脸,心里满是欣慰。她想起父亲梁守义常说的 “知识改变命运”,现在她终于明白,要让孩子们改变命运,不仅要教他们知识,还要让他们吃饱饭、穿暖衣 —— 这才是对父亲家风最好的传承。
深圳的梁兰,最近也在为厂里的事忙得焦头烂额。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,国外订单骤减,厂里的利润大幅下降,不少员工都面临着下岗的风险。车间主任老张找她商量:“梁总,要不咱们裁掉一部分员工,减少成本?”
梁兰摇了摇头:“不行,这些员工跟着我干了这么多年,有的还带着家人来深圳,我不能在这个时候丢下他们。我爹当年拉板车,就算自己饿着肚子,也不会让跟着他的人吃亏,咱们不能丢了这个家风。” 她想起父亲的板车绳套,想起母亲说的 “绳套里有担当”,心里有了个主意 —— 她把厂里的部分生产线改成了生产民用服装,还在网上开了店,拓展国内市场。
为了节省成本,梁兰带头降薪,管理层也纷纷响应,员工们也主动提出减少工时。刘芳说:“梁总,我们相信你,只要咱们一起努力,肯定能渡过难关。”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厂里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,不仅没有裁掉一个员工,还新招了一批下岗工人。
梁兰看着眼前的员工们,心里满是骄傲 —— 她知道,父亲的家风,正在她的厂里生根发芽,让大家在困难的时候,能团结在一起,共渡难关。
这年冬天,梁家人又聚在了一起过春节。大院里的老槐树上挂着红灯笼,堂屋的墙上贴满了春联,赵氏坐在藤椅上,手里握着梁守义的烟袋锅,看着眼前的孩子们,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。
梁国安带来了 “老年专区” 的账本,笑着说:“娘,今年虽然遇到了洪水,可店里的生意比去年还好,还被市里评为‘诚信商户’了。” 他把荣誉证书递给赵氏,赵氏摸了又摸,舍不得放下:“好,好,国安没给你爹丢脸。”
梁竹带来了农村小学孩子们的照片,照片里的孩子们穿着新衣服,手里拿着新课本,笑得很开心:“娘,您看,这是城里的朋友给孩子们捐的课本和衣服,他们现在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上课了。” 赵氏看着照片,眼里泛起了泪光:“竹啊,你做得好,你爹要是知道,肯定会高兴的。”
梁兰带来了厂里的报表,上面显示厂里的利润己经恢复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:“娘,今年厂里不仅没裁掉一个员工,还新招了一批下岗工人,咱们的互助基金也帮了不少人。” 赵氏点了点头,把梁守义的板车绳套递给梁兰:“兰啊,这个你收好,以后遇到困难,就想想你爹拉板车的样子,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。”
晚饭的时候,大家围坐在老槐树下,吃着赵氏做的贴饽饽、红烧肉,聊着各自的生活。梁小宇己经十一岁了,拿着爷爷的烟袋锅,给大家讲起了爷爷当年帮邻居修板车的故事:“爷爷当年遇到暴雨,还坚持把货送到客户家,他说‘做人要踏实,不能失信于人’。” 孩子们都听得入神,赵氏却哭了 —— 她知道,丈夫的故事,己经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。
夜色渐深,雪下了起来,落在老槐树上,像是给树枝裹了层白纱。屋里的灯光亮着,映着一家人的笑脸,温暖又热闹。梁国安看着窗外的雪,突然说:“娘,明年我想在广州开家分店,专门卖救灾物资,要是再遇到洪水,就能帮更多人了。” 梁竹接着说:“娘,明年我想在农村小学里开个‘图书馆’,让孩子们能读到更多的书。” 梁兰说:“娘,明年我想在深圳开家‘下岗工人培训中心’,帮更多下岗工人找到工作。”
赵氏笑着点了点头:“好,好,都好。你们都是好孩子,没辜负你爹的期望。” 她拿起酒杯,对着梁守义的遗像说:“他爹,你看,孩子们都长大了,都在为传承咱们家的家风努力。你放心,咱们家的家风会一首传下去,让更多人知道‘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’的道理。”
大家都举起酒杯,碰在一起,清脆的响声在大院里回荡。雪越下越大,可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暖的 —— 他们知道,梁守义虽然走了,可他的家风还在,他的精神还在。不管未来遇到多大的困难,只要守住这份家风,就没有过不去的坎。
而梁家的故事,也会像这老槐树一样,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,枝繁叶茂,生生不息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在岁月的流转里,用一个个平凡又温暖的瞬间,书写着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坚守与传承,让 “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” 的家风,像一盏明灯,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路。
春节过后,梁国安真的在广州开了家救灾物资分店,还和当地的红十字会合作,只要遇到灾害,就会免费捐赠物资。有次遇到地震,他亲自开车把物资送到灾区,还帮着搭建帐篷。灾区的人们说:“梁老板,你真是个好人,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。” 梁国安听着,心里满是骄傲 —— 他知道,父亲的家风,己经从广州传到了更多地方。
梁竹也兑现了承诺,在农村小学里开了个 “图书馆”。她发动城里的朋友捐了几千本书,还请了志愿者来给孩子们讲故事。孩子们都说:“梁老师,我们喜欢图书馆,以后我们要读更多的书,考大学,像您一样当老师。” 梁竹看着孩子们,心里满是欣慰 —— 她知道,父亲的家风,正在孩子们的心里发芽,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。
梁兰的 “下岗工人培训中心” 也顺利开业了。她请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当老师,教下岗工人服装裁剪、缝制技术,还帮他们联系工作。不少下岗工人通过培训,找到了新的工作,有的还开了自己的服装店。他们都说:“梁总,谢谢您,要是没有您,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” 梁兰听着,心里满是自豪 —— 她知道,父亲的家风,己经从深圳传到了更多人的心里,让他们在困难的时候,能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。
这年秋天,梁家大院的老槐树下,又多了几张新面孔 —— 灾区的人们送来锦旗,农村小学的孩子们送来感谢信,下岗工人送来自己做的衣服。他们围着老槐树,听赵氏讲梁守义的故事,讲梁家的家风。赵氏看着眼前的人们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—— 她知道,梁家的家风,会像这老槐树一样,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,让更多人在风雨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。
作者“每时每刻都很好”推荐阅读《津门梁家纪事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8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