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十四章 乡野传薪数字暖,家风织就万家春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津门梁家纪事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8L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二零一六年的春风,吹绿了天津梁家大院的老槐树,也把 “全国家风数字展馆” 的名气吹到了更远的地方。梁小宇的手机每天都会收到几十条留言,有城市居民想上传家族的老物件故事,更有不少来自乡村的网友私信 ——“我们村的老木匠、老教师也有好多故事,能不能帮我们也做成数字展馆?” 这些留言,让梁小宇心里泛起了新的念头:城市的家风有老院子、老物件作载体,乡村的家风藏在田埂、灶台、老手艺里,更需要用数字技术留住这份珍贵的乡土记忆。

一、 河北李村的 “老磨坊困境”:数字技术遇乡土难题

梁小宇第一个走访的乡村,是河北邢台的李村。网友李建国在私信里说,村里有座百年老磨坊,是他爷爷李老栓一辈子的心血,磨坊里的石磨、木勺、账本,都藏着 “诚信做人” 的家风故事,可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,老磨坊快没人记得了。

当梁小宇带着三维扫描仪、笔记本电脑赶到李村时,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的更冷清 —— 老磨坊藏在村子最西边,木门上的漆皮早己剥落,院子里的杂草快没过膝盖,石磨上积了厚厚的灰尘,只有墙角的老算盘还能看出当年的热闹。

“小宇,你可来了!” 李建国握着梁小宇的手,眼眶有些发红,“我爷爷当年在磨坊给村里人磨面,从来不多收一分钱,遇到家里困难的,还会赊账,账本上记的不是数字,是人情。现在磨坊快塌了,这些故事也快没人听了。”

梁小宇蹲在石磨前,用手拂去灰尘,石磨上 “公平” 两个字隐约可见。他拿出三维扫描仪,想给石磨建模,可刚开机就遇到了难题 —— 村里的信号断断续续,扫描仪的云端数据同步不了;磨坊里光线昏暗,扫描出来的石磨纹路模糊不清;更让他头疼的是,李建国说的 “赊账账本”“老木勺”,都被村民们当成 “没用的旧东西”,有的丢在杂物间,有的甚至被当成柴火。

“小宇,是不是这老磨坊的故事,不值得用你那高科技记录啊?” 李建国看着梁小宇皱着眉调试设备,语气里满是失落。

梁小宇赶紧摇头:“李叔,不是不值得,是我没考虑到村里的实际情况。咱们得换个法子,先把故事找回来,再用技术留住。”

接下来的一周,梁小宇跟着李建国走遍了李村。他们在村民王婶的杂物间里,找到了蒙着布的赊账账本,账本的纸页己经泛黄,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,“张三家磨面五斤,赊账两毛”“李西家磨面三斤,用鸡蛋抵账”;在村头的老槐树下,找到了被当成板凳的老木勺,勺柄上还留着李老栓当年刻的 “实” 字;他们还请来了村里的老人,坐在老磨坊前,听老人们讲李老栓 “磨面先看麦子好坏,不好的麦子宁愿自己吃亏,也不糊弄村民” 的故事。

为了解决信号和光线问题,梁小宇从天津调来便携式信号增强器,还在磨坊里装了临时照明灯。他不再追求 “高精度建模”,而是用更贴近乡村的方式 —— 给老人们讲李老栓故事的场景拍视频,给账本、木勺拍高清照片,再用简单的动画,把 “石磨转一圈,诚信记心间” 的故事做出来。

当梁小宇把制作好的 “李村老磨坊家风故事” 放在数字展馆里时,李建国和村民们都围在村委会的大屏幕前观看。当看到视频里老人们讲的故事,看到账本上熟悉的名字,不少村民都红了眼眶。“没想到老磨坊的故事还能这么好看!” 村民王婶说,“我要让在外打工的儿子也看看,让他知道咱们村的老规矩。”

这次经历让梁小宇明白,乡村家风数字化,不能照搬城市的 “高精尖” 模式,要 “接地气”—— 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、看得懂的形式,把藏在老物件、老故事里的家风,变成能触碰到的温暖记忆。

二、 山西王家村的 “老手艺新生”:跨代协作的家风创新

解决了李村的难题,梁小宇又接到了山西王家村的邀请。王家村以 “王家醋” 闻名,村里的老醋匠王老爷子,用祖传的手艺酿了一辈子醋,还留下了 “酿醋如做人,要酸得正、香得纯” 的家风。现在王老爷子的孙子王磊想把醋坊传承下去,却不知道怎么让年轻人喜欢上老醋和背后的家风。

梁小宇赶到王家村时,正赶上醋坊的 “开缸日”。院子里摆着十几个大醋缸,王磊正跟着父亲学酿醋,可脸上却满是迷茫:“小宇哥,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喝饮料,谁还爱喝老醋啊?更别说听酿醋的故事了。”

王老爷子坐在一旁的竹椅上,手里拿着一个老醋勺,叹了口气:“这酿醋的手艺,要的是耐心,得经过‘蒸、酵、熏、淋、陈’五道工序,少一步都不行。现在的年轻人,没这个耐心,也没心思听这些老规矩了。”

梁小宇看着满院的醋缸,又看了看王磊手里的智能手机,突然有了主意:“王爷爷,王磊,咱们可以把酿醋的手艺和家风,变成年轻人喜欢的‘数字体验’。”

他和王磊一起,设计了 “酿醋家风数字互动游戏”—— 玩家在游戏里扮演 “小醋匠”,从挑选粮食开始,一步步完成酿醋的五道工序,每完成一道工序,就会弹出一个王老爷子讲的家风故事:比如 “选粮食要选颗粒的,不能掺坏粮,就像做人不能掺假”“发酵要等够天数,不能急,就像做人要踏实”。游戏里还加入了 “醋坊记忆” 模块,收录了王老爷子年轻时酿醋的照片、老醋缸的 3D 模型,甚至还有酿醋时的声音 —— 醋缸冒泡的 “咕嘟” 声、翻粮时的 “沙沙” 声。

为了让游戏更有趣,梁小宇还请王磊出镜,扮演游戏里的 “醋坊向导”,用年轻人喜欢的 “接地气” 语言,讲解酿醋步骤和家风故事。王磊一开始还不好意思,练了几次后,越来越自然,甚至还在游戏里加了自己的小创意 —— 在完成所有工序后,玩家可以 “定制” 自己的醋标签,标签上能印上 “诚信”“踏实” 等家风关键词。

游戏上线后,立刻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。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:“原来酿醋这么有意思!还学到了‘做人要实在’的道理。”“我要让我爸也玩玩,他以前总说我做事没耐心。” 王磊的醋坊也跟着火了,不少年轻人专程来王家村,想体验酿醋,听王老爷子讲家风故事。

王老爷子看着院子里热闹的场景,握着梁小宇的手,笑得合不拢嘴:“小宇,谢谢你,让咱们的老醋和老规矩,又活过来了!”

梁小宇发现,乡村家风数字化的关键,是 “跨代协作”—— 老人们提供珍贵的手艺和故事,年轻人用数字技术和新创意,把家风变成能互动、能分享的 “新内容”,让老传统在新世代里焕发生机。

三、 “乡村家风数字联盟” 成立:让家风织就万家春

随着李村、王家村的成功,越来越多的乡村邀请梁小宇帮忙做家风数字化。梁小宇意识到,靠自己一个人,根本忙不过来,也很难形成规模。他想起了爷爷梁守义常说的 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,于是决定成立 “乡村家风数字联盟”,把愿意参与乡村家风传承的年轻人、老艺人、技术人员都聚集起来,一起做这件事。

联盟成立的消息一发布,就收到了来自全国的报名 —— 有学数字媒体的大学生,想利用假期帮乡村做家风内容;有退休的老教师,想帮忙整理乡村的老故事;有从事农业技术的专家,想帮忙记录乡村的农耕文化。梁小宇还和天津、上海的文化部门合作,为联盟争取到了资金和技术支持,在数字展馆里专门开设了 “乡村家风专区”,集中展示各地乡村的家风故事。

联盟做的第一件大事,是 “乡村家风采集计划”—— 组织志愿者深入乡村,采集老物件、老故事,同时培训当地的年轻人,让他们成为 “乡村家风数字传承人”,以后能自己维护和更新本地的家风内容。

在山东的一个小山村,志愿者们遇到了一位 90 岁的老党员张奶奶。张奶奶年轻时是村里的妇女主任,带领村民种庄稼、修水渠,还留下了一本 “民情日记”,里面记着村民的困难和需求。志愿者们不仅把 “民情日记” 扫描进数字展馆,还请张奶奶的孙女,用动画的形式,把日记里 “帮助村民抢收麦子”“给困难户送粮食” 的故事做出来。张奶奶的孙女说:“以前我总觉得奶奶的故事很平淡,现在才知道,这些故事里藏着‘为大家着想’的大道理。以后我要把奶奶的故事一首传下去。”

在湖南的一个侗族村寨,志愿者们记录了侗族的 “合拢宴” 家风 —— 每逢节日,村民们会把桌子拼在一起,共享美食,还会互相帮忙解决困难。志愿者们用 VR 技术,还原了 “合拢宴” 的场景,让网友能 “沉浸式” 体验侗族的家风文化。不少网友看完后,留言说:“原来乡村的家风这么温暖,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侗族村寨看看。”

“乡村家风数字专区” 上线半年后,访问量就突破了千万,收录了来自全国 100 多个乡村的家风故事。梁小宇还和教育部合作,把这些乡村家风故事,做成了适合中小学生的 “家风教育课程”—— 让城市的孩子了解乡村的家风,让乡村的孩子为自己家乡的家风自豪。

有一次,梁小宇在天津的一所小学,给孩子们上家风课。当看到屏幕上李村的老磨坊、王家村的老醋坊,不少孩子都兴奋地举手:“老师,我爷爷也是乡村的,他会编竹篮,我也要把爷爷的故事放进数字展馆!”

西、 梁家大院的 “乡村家风宴”:家风传承的新起点

二零一六年的冬天,梁小宇把联盟的志愿者、乡村的家风传承人,都请到了梁家大院,举办了一场 “乡村家风宴”。大院里的老槐树上挂着红灯笼,堂屋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各地乡村的家风故事,桌子上摆着来自不同乡村的特色美食 —— 李村的杂粮馍、王家村的老陈醋、山东的大馒头、侗族的腌鱼。

梁小宇的奶奶赵氏,看着满院子的人,笑得合不拢嘴。她拉着来自李村的老人,一起聊老磨坊的故事;梁国安则和王家村的王磊,交流做生意和传承手艺的心得;梁竹还带来了她的学生,让孩子们和乡村的家风传承人互动,听他们讲乡村的家风故事。

晚宴的时候,梁小宇站在老槐树下,给大家讲了联盟的未来计划:“我们要在数字展馆里加‘乡村家风首播’,让乡村的老艺人、老党员,在线上给大家讲家风故事;我们还要组织‘乡村家风研学活动’,让更多人走进乡村,体验乡村的家风文化;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让乡村的家风,和城市的家风融合起来,一起构成‘中国家风’的大家庭。”

大家都热烈地鼓掌,来自李村的李建国说:“小宇,谢谢你,让我们乡村的老故事,能被这么多人看见。以后我们李村,也要成为‘家风传承村’,让更多人知道老磨坊的故事。”

王家村的王老爷子,端着一杯老陈醋,走到梁小宇面前:“小宇,这杯醋,敬你!你用新法子,让我们的老家风传得更远了。以后,我们王家村的醋坊,不仅要酿好醋,还要传好家风。”

梁小宇接过醋杯,喝了一口,酸中带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,像极了家风传承的过程 —— 有老传统的厚重,也有新创意的鲜活。他看着眼前的人们,看着屏幕上各地乡村的家风故事,突然想起了爷爷梁守义。要是爷爷还在,看到用数字技术把家风传到了这么多乡村,看到这么多人一起传承家风,一定会很开心吧。

晚宴结束后,雪又下了起来,落在老槐树上,落在大院的红灯笼上,一片洁白。梁小宇和奶奶赵氏站在门口,送大家离开。赵氏握着梁小宇的手,轻声说:“小宇,你爷爷当年说,‘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’,不仅是咱们梁家的规矩,也该是更多人的规矩。现在你做到了,把这规矩传到了这么多乡村,奶奶为你骄傲。”

梁小宇点了点头,心里满是温暖和坚定。他知道,乡村家风数字化的路还很长,还有很多乡村的老故事等着被记录,还有很多乡村的年轻人等着被带动。但只要有联盟的志愿者,有乡村的家风传承人,有越来越多关注家风的人,乡村的家风就不会失传,中国的家风就会像这老槐树一样,深深扎根在土地里,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。

那天晚上,梁小宇在 “全国家风数字展馆” 的首页,加了一张新图片 —— 图片里,梁家大院的老槐树和李村的老磨坊、王家村的老醋坊,还有各地乡村的标志性建筑,拼在一起,组成了一幅 “万家家风图”。图片下面,他写了一句话:“家风不分城市乡村,都是中国人的根;传承不管新法子老法子,都是对根的守望。”

月光洒在大院里,洒在屏幕上的 “万家家风图” 上,温柔而坚定。梁小宇知道,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。未来,他要带着 “乡村家风数字联盟”,走向更多的乡村,记录更多的家风故事,让数字技术成为家风传承的 “翅膀”,让中国的家风,在新时代里,织就出更温暖、更广阔的 “万家春”。
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津门梁家纪事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8L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津门梁家纪事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8L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