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零一七年的春天,天津梁家大院的老槐树枝头刚冒出新绿,梁小宇的手机就被 “乡村家风研学活动” 的报名信息塞满了。自从去年冬天 “乡村家风宴” 上宣布计划后,不仅天津、上海的家长带着孩子报名,连北京、河北的学校也发来团体申请,想让学生们走进乡村,亲身体验家风文化。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报名信息,梁小宇笑着对奶奶赵氏说:“奶奶,您看,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乡村家风了,咱们的研学活动,肯定能让大家找到‘根’的感觉。”
赵氏手里攥着爷爷梁守义的旧烟袋锅,眼里满是欣慰:“好啊,让城里的孩子多去乡村走走,看看老磨坊、老醋坊,听听老人们的故事,比在书本上学到的更实在。”
一、 李村研学首站:石磨转动间的诚信课
研学活动的第一站,选在了河北李村的老磨坊。为了迎接孩子们,李建国和村民们提前半个月就忙活起来 —— 把老磨坊的杂草清理干净,给石磨重新上了油,还特意准备了当年李老栓用过的赊账账本,甚至从村里的面粉厂借来麦子,让孩子们能亲手体验磨面。
当载着三十多个孩子的大巴车开进李村时,村民们早早在村口等候,手里拿着自家种的花生、红枣,热情地往孩子们手里塞。“欢迎孩子们来咱们李村!” 李建国笑着说,“今天咱们不仅要磨面,还要听老磨坊的诚信故事,看看当年你李爷爷是怎么做人的。”
孩子们跟着李建国走进老磨坊,当看到巨大的石磨、泛黄的账本,都好奇地围了上来。“爷爷,这个石磨怎么转啊?”“账本上的‘赊账两毛’是什么意思啊?” 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,李建国耐心地解答,还请来了村里的老会计,给孩子们讲李老栓 “磨面不掺假、赊账不催讨” 的故事。
“当年你李爷爷磨面,不管多忙,都会先挑出麦子里面的坏颗粒,他说‘坏麦子磨不出好面,坏良心做不出好人’。” 老会计指着账本上的字迹,“你看这‘张三家赊账两毛’,张三当年家里穷,你李爷爷不仅没要他钱,还多给了他半斤面,说‘家里有孩子,不能让孩子饿肚子’。”
听完故事,孩子们开始体验磨面。梁小宇和李建国一起,教孩子们怎么推石磨 ——“推磨要用力均匀,就像做人要踏实,不能忽快忽慢”;怎么筛面粉 ——“筛面粉要耐心,就像做事要仔细,不能马虎”。十岁的天津男孩小浩,一开始推磨总使不上劲,脸憋得通红,李建国笑着告诉他:“别着急,跟着节奏来,就像你李爷爷说的,做事要稳,才能成。” 在李建国的指导下,小浩慢慢掌握了技巧,看着自己磨出的白面粉,兴奋地说:“原来磨面这么难!李爷爷当年每天磨面,肯定很辛苦,还能做到不掺假,太厉害了!”
研学活动的最后,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份 “诚信礼物”—— 用自己磨的面粉做的小馒头,还有一张印着老磨坊故事的卡片。小浩把卡片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:“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,还要像李爷爷一样,做个诚实的人。”
李建国看着孩子们的笑脸,对梁小宇说:“小宇,这比单纯把故事放在网上管用多了!孩子们亲手摸过石磨、磨过面粉,才能真正懂‘诚信’两个字的意思。”
梁小宇点了点头,心里更坚定了 —— 研学活动要的就是这种 “沉浸式体验”,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家风,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。
二、 王家村醋坊研学:醋香里的踏实传承
研学活动的第二站,是山西王家村的老醋坊。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酿醋,王磊和父亲提前准备了小份的酿醋工具,还把王老爷子的老醋勺、老醋缸都摆了出来,甚至在醋坊里挂起了 “酿醋如做人” 的标语。
当孩子们走进醋坊时,一股浓郁的醋香扑面而来。“好香啊!” 孩子们兴奋地叫起来,围着醋缸探头探脑。王老爷子坐在竹椅上,手里拿着老醋勺,笑着说:“孩子们,咱们王家村的醋,要经过‘蒸、酵、熏、淋、陈’五道工序,少一步都不行,就像做人,要一步一个脚印,不能走捷径。”
孩子们跟着王磊,一步步体验酿醋工序。在 “蒸粮” 环节,孩子们学着把麦粒倒进蒸笼,王磊告诉他们:“选麦粒要选颗粒的,就像做人要实在,不能掺假;蒸粮要蒸透,就像做事要认真,不能敷衍。” 在 “发酵” 环节,孩子们看着王磊把蒸好的麦粒放进陶缸,王老爷子补充道:“发酵要等够西十天,不能急,就像你们学习,要慢慢积累,才能有好成绩。”
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是 “淋醋” 环节 —— 清澈的醋汁从竹篮里慢慢渗出,滴进醋桶,发出 “滴答滴答” 的声音。十二岁的女孩小雨,小心翼翼地用小碗接了一点醋,尝了一口,酸得皱起了眉头,又忍不住笑了:“好酸!但酸得很纯,没有怪味。” 王磊笑着说:“这就是咱们王家醋的特点,酸得正、香得纯,就像做人要正派、真诚。”
研学活动结束时,王老爷子给每个孩子都送了一小瓶自己酿的老醋,还有一张手写的 “酿醋心得”:“酿醋要耐得住性子,做人要守得住良心。” 小雨把醋瓶抱在怀里,对王老爷子说:“爷爷,我以后做事再也不着急了,要像酿醋一样,慢慢来,做最好的自己。”
王磊看着孩子们离开的背影,对梁小宇说:“小宇哥,以前我总担心酿醋手艺传不下去,现在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,我有信心了。以后我要把酿醋和家风结合起来,让更多人知道,咱们的老手艺里藏着大道理。”
三、 侗族村寨研学:合拢宴上的互助家风
随着李村、王家村研学活动的成功,梁小宇又把目光投向了湖南的侗族村寨。之前志愿者用 VR 技术记录的 “合拢宴” 家风,在数字展馆里很受欢迎,不少家长留言说,想让孩子亲身体验侗族的互助文化。
当研学团队走进侗族村寨时,村民们穿着传统服饰,在村口吹着芦笙、唱着侗族大歌,热情地迎接他们。寨老杨爷爷握着梁小宇的手,笑着说:“欢迎孩子们来咱们村寨!今天咱们要一起摆合拢宴,让孩子们看看,咱们侗族是怎么互帮互助的。”
孩子们跟着村民们,一起准备合拢宴 —— 有的帮忙洗菜,有的帮忙摆桌子,有的跟着侗族阿姨学唱侗族大歌。十岁的男孩小凯,跟着杨爷爷一起抬桌子,桌子很重,小凯的脸都憋红了,杨爷爷笑着说:“孩子,别着急,咱们一起抬,人多力量大。这就是咱们侗族的规矩,不管遇到什么事,大家都要互相帮忙。”
傍晚时分,几十张桌子拼在一起,形成一条长长的 “合拢宴”,桌子上摆满了侗族特色美食 —— 腌鱼、腌肉、糯米饭、油茶。村民们和孩子们坐在一起,一边吃饭,一边聊天。杨爷爷给孩子们讲侗族的 “互助故事”:“以前咱们村寨修水渠,全村人一起动手,白天干活,晚上就在一起吃饭、唱歌,没用多久就修好了。现在不管谁家有困难,大家都会主动帮忙,这就是咱们的家风。”
吃完饭,村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广场上跳侗族舞蹈。月光下,芦笙声、歌声、笑声交织在一起,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小凯拉着杨爷爷的手,说:“爷爷,侗族的家风真好!以后我也要帮同学、帮邻居,做个乐于助人的人。”
杨爷爷笑着摸了摸小凯的头:“好孩子,只要大家都互帮互助,咱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。”
西、 非遗与家风融合:让老传统焕新彩
研学活动的推进,让梁小宇有了新的想法 —— 很多乡村的非遗手艺,本身就藏着深厚的家风文化,比如侗族的刺绣、山东的面塑、河北的剪纸,要是能把非遗与家风结合起来,既能传承非遗,又能让家风更生动。
他首先在山东的面塑村试点。村里的老面塑艺人张奶奶,能用面团捏出各种人物,她的作品里,有 “孔融让梨”“黄香温席” 等传统故事,藏着 “谦让”“孝顺” 的家风。梁小宇和张奶奶合作,设计了 “家风面塑体验课”—— 让孩子们跟着张奶奶学捏面塑,同时听她讲面塑背后的家风故事。
张奶奶教孩子们捏 “孔融让梨” 的面塑,一边捏一边说:“以前有个叫孔融的孩子,家里分梨,他总是拿最小的,把大的留给哥哥弟弟,这就是‘谦让’的家风。咱们做人也要这样,多为别人着想。” 孩子们听得认真,捏得也仔细,虽然捏出来的面塑有些粗糙,但每个孩子都很开心。十二岁的女孩小诺,捏了一个 “黄香温席” 的面塑,对张奶奶说:“奶奶,我以后也要像黄香一样,孝顺爸爸妈妈,帮他们做家务。”
接着,梁小宇又在河北的剪纸村开展 “家风剪纸活动”。村里的老剪纸艺人李爷爷,擅长剪 “二十西孝” 故事,他的剪纸作品,不仅好看,还能传递 “孝顺” 的家风。梁小宇请李爷爷教孩子们剪 “孝亲” 主题的剪纸,比如 “帮妈妈梳头”“给爷爷捶背”,还让孩子们把自己家的家风故事,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。
十岁的男孩小宇(与梁小宇同名),剪了一幅 “爸爸帮邻居修水管” 的剪纸,他说:“我爸爸经常帮邻居做事,他说‘远亲不如近邻’,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。” 李爷爷看着小宇的剪纸,笑着说:“孩子,你剪得好,说得更好!家风就是要这样,从身边的小事做起。”
非遗与家风的融合,让乡村家风传承有了新的载体。梁小宇还在 “全国家风数字展馆” 里,专门开设了 “非遗家风专区”,收录了张奶奶的面塑、李爷爷的剪纸,还有侗族的刺绣、王家村的酿醋手艺,每个非遗作品下面,都配着对应的家风故事,让更多人能通过非遗,了解乡村家风。
五、 家风传承人的 “新使命”:让根脉永远相连
二零一七年的冬天,梁小宇再次把乡村家风传承人、志愿者、研学活动的孩子们,请到了梁家大院,举办了一场 “家风传承总结会”。大院里的老槐树上挂着红灯笼,堂屋的屏幕上,播放着研学活动的照片、非遗家风作品,还有孩子们写的家风心得,一片热闹景象。
梁小宇站在老槐树下,给大家讲了这一年的成果:“我们的研学活动,己经走进了 10 个乡村,接待了 500 多个孩子;非遗家风专区,收录了 20 多个非遗项目的家风故事;乡村家风数字联盟,己经有 1000 多名志愿者。这些成果,离不开大家的努力,更离不开乡村家风的魅力。”
李建国拿着孩子们写的心得,激动地说:“小宇,你看,孩子们都把老磨坊的故事记在心里了,有的还说要回来当志愿者,这就是传承啊!”
王磊也笑着说:“我们醋坊的订单,因为研学活动和非遗家风专区,多了不少,现在不仅年轻人喜欢,还有外国游客来体验酿醋,咱们的家风,都传到国外去了!”
杨爷爷则带来了侗族村寨的好消息:“现在村里的年轻人,都愿意学芦笙、学刺绣了,他们说要把侗族的互助家风传下去,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村寨。”
赵氏看着眼前的一切,眼里满是泪水。她走到孩子们中间,拿起爷爷梁守义的旧烟袋锅,对孩子们说:“孩子们,你们知道吗?当年你们梁爷爷,就是用这个烟袋锅,教我们‘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’。现在,你们通过石磨、醋缸、面塑,学到了同样的道理,奶奶为你们高兴。以后,不管你们走到哪里,都要记住,家风是咱们的根,只要根在,家就永远在。”
孩子们都认真地点了点头,小浩举起手说:“奶奶,我们记住了!我们要把今天学到的家风故事,讲给更多人听,让大家都做诚实、踏实、乐于助人的人。”
总结会结束后,孩子们和乡村家风传承人一起,在老槐树下挂起了 “家风许愿牌”,上面写着他们的家风承诺 ——“我要像李爷爷一样诚实”“我要像王爷爷一样踏实”“我要像侗族爷爷一样乐于助人”。
月光洒在许愿牌上,洒在老槐树上,洒在每个人的脸上。梁小宇看着眼前的景象,心里满是温暖和坚定。他知道,乡村家风传承的路还很长,但只要有这些可爱的孩子、热情的村民、敬业的志愿者,只要大家一起努力,乡村的家风就会永远传承下去,中国的根脉就会永远相连。
那天晚上,梁小宇在 “全国家风数字展馆” 的首页,更新了一张新照片 —— 照片里,孩子们和乡村家风传承人一起,在老槐树下笑着,手里拿着家风许愿牌,背景是梁家大院的红灯笼和各地乡村的标志性建筑。照片下面,他写了一句话:“研学踏春寻根脉,非遗家风共传承;家风是中国人的根,传承是中国人的魂。”
梁小宇知道,这不是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。未来,他要带着 “乡村家风数字联盟”,走进更多的乡村,开展更多的研学活动,挖掘更多的非遗家风,让乡村家风,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、过去与未来、个人与国家的纽带,让更多人知道,无论时代怎么变,家风不变,根就不变,中国人的精神就不变。而爷爷梁守义当年说的 “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”,也会像这老槐树一样,深深扎根在更多人的心里,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8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