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零一八年的春风,吹醒了天津梁家大院的老槐树,也吹来了 “乡村家风传承” 的新机遇。随着研学活动的普及和 “全国家风数字展馆” 的影响力扩大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家风文化 —— 有企业想合作开发家风文创产品,有媒体想拍摄家风纪录片,甚至有地方政府邀请梁小宇牵头举办 “家风文化节”。站在老槐树下,梁小宇看着屏幕上不断增长的展馆访问量,对奶奶赵氏说:“奶奶,咱们的家风故事,不仅要让人‘看见’,还要让人‘带走’,让家风文化真正融入生活。”
赵氏握着爷爷的旧烟袋锅,笑着点头:“好啊,让更多人把‘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’的道理带在身边,你爷爷要是知道了,肯定高兴。”
一、 家风文创:让老故事 “住进” 新生活
梁小宇第一个启动的文创项目,是 “老物件新记忆” 系列。他翻遍了梁家的老相册、老物件,也走访了李村、王家村、侗族村寨,收集了大量能代表家风的老物件 —— 李老栓的赊账账本、王老爷子的老醋勺、侗族的刺绣背带,想把这些老物件的元素,转化为实用又有温度的文创产品。
在设计初期,梁小宇遇到了不少难题:首接复刻老物件,成本高且不实用;过于简化元素,又会失去家风故事的厚重感。他带着设计团队,在李村的老磨坊里住了一周,跟着李建国翻账本、推石磨,终于找到灵感 —— 将账本上的 “公平” 二字,设计成印章样式,印在笔记本、帆布包上;把石磨的纹路,做成杯垫、书签的图案,还在产品上附一张 “老磨坊故事卡”,扫码就能听李老栓的诚信故事。
“小宇,这个帆布包好!上面的石磨纹路,一看就想起老磨坊。” 李建国拿着设计样品,兴奋地说,“以后游客来研学,带个帆布包回去,就能天天想起‘诚信’两个字。”
王家村的文创设计则更有 “醋香”—— 梁小宇把王老爷子的老醋勺图案,印在醋瓶标签上,标签背面印着 “酿醋如做人” 的家风短句;还设计了 “酿醋工序” 拼图,每一块拼图上都有一道酿醋步骤和对应的家风道理,让孩子在拼拼图的过程中,了解酿醋与做人的关联。
王磊看着设计好的醋瓶标签,笑着说:“小宇哥,以后咱们的醋,不仅是调味品,还是‘家风教材’!顾客买一瓶醋,还能带走一段家风故事,太值了。”
侗族村寨的文创则充满了 “互助温情”—— 梁小宇将侗族刺绣里的 “团结纹”,设计成围巾、抱枕的图案,还邀请侗族阿姨亲手绣制部分产品;把合拢宴的场景,做成迷你手办,手办底座刻着 “人多力量大” 的侗族谚语。寨老杨爷爷拿着刺绣围巾,摸着手感细腻的丝线,感慨道:“以前总担心刺绣手艺没人学,现在做成围巾,年轻人喜欢,还能把互助家风传出去,真好。”
“老物件新记忆” 系列文创上线后,立刻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。天津的家长们,喜欢给孩子买 “酿醋工序” 拼图,说 “玩着玩着就懂了踏实做事的道理”;上海的白领们,青睐印着 “公平” 印章的帆布包,觉得 “背着它上班,就像带着一份提醒,做人做事要讲诚信”;甚至有外国游客,买了侗族刺绣围巾,说 “想把中国乡村的温暖家风,带回自己的国家”。
梁小宇看着订单数据,心里满是欣慰 —— 文创产品就像 “移动的家风展馆”,让家风故事走出乡村,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。
二、 家风数字剧:让家风故事 “活” 起来
文创产品的成功,让梁小宇有了新的想法 —— 用数字动画的形式,把家风故事做成 “家风数字剧”。之前的研学活动和文创产品,更多是 “静态” 呈现,而数字剧能通过情节、对话,让家风故事更生动、更有感染力,尤其能吸引青少年群体。
梁小宇组建了一支 “家风数字剧团队”,成员有学动画设计的大学生、有乡村家风传承人、还有学校的语文老师。他们首先改编的,是李村老磨坊的故事 ——《石磨转,诚信传》。在剧本创作阶段,李建国全程参与,给团队讲了很多账本背后的细节:“有一年冬天,张三家的孩子生病了,没钱磨面,你李爷爷不仅没要他钱,还把自己家的面送了过去,说‘孩子治病要紧,面钱不急’。” 这些细节,被团队写进剧本,让李老栓的形象更。
动画制作时,团队特意采用 “手绘风格”,色调温暖,贴近乡村的生活气息。石磨转动的场景,参考了李村老磨坊的实景;李老栓的形象,结合了李建国提供的老照片,脸上的皱纹、手上的老茧,都刻画得格外真实。数字剧的结尾,还加入了 “现实联动”—— 镜头从动画里的老磨坊,切换到现在的李村老磨坊,李建国带着孩子们磨面的场景,配上字幕 “诚信家风,代代相传”。
《石磨转,诚信传》上线后,在 “全国家风数字展馆” 和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播出,短短一周,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。有家长留言说:“孩子看了三遍,还问我‘妈妈,我们家有没有像李爷爷一样的故事’,现在孩子买东西,都会主动说‘要找零,不能多拿别人的钱’。”
接着,团队又制作了王家村的《醋香里的踏实》、侗族村寨的《合拢宴上的温暖》,还有梁家自己的《板车轱辘转,家风永流传》。每一部数字剧,都邀请对应的乡村家风传承人参与创作,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。
《板车轱辘转,家风永流传》里,梁小宇特意加入了爷爷梁守义拉板车帮邻居送年货的情节 —— 大雪天,梁守义的板车陷在雪地里,邻居们赶来帮忙,一起把年货送到家。这个情节,是奶奶赵氏亲口讲述的:“你爷爷总说,‘一个人拉不动板车,大家一起拉,再重的担子也能扛起来’。”
数字剧上线后,不少学校把它作为 “家风教育课” 的教材。天津某小学的老师说:“以前给孩子们讲家风,他们总觉得枯燥,现在看数字剧,都看得很认真,还会主动讨论‘要是我是李爷爷,我会怎么做’,家风教育的效果好了很多。”
梁小宇看着孩子们讨论数字剧的场景,心里满是成就感 —— 数字剧就像 “动态的家风教材”,让家风故事不再是遥远的老故事,而是能引发共鸣、引导行为的生动教材。
三、 跨区域家风文化节:让家风文化 “连” 起来
随着文创产品和数字剧的推广,“乡村家风文化” 的影响力越来越大。二零一八年秋天,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湖南西地的文化部门,联合邀请梁小宇,牵头举办 “首届全国家风文化节”,想通过文化节,让不同区域的家风文化相互交流、相互融合。
文化节的主会场设在天津梁家大院,分会场设在李村、王家村、侗族村寨,还有上海、广州等城市的社区。梁小宇和团队提前三个月就开始筹备,确定了 “家风展示”“非遗体验”“文创展销”“故事分享” 西大板块,还设计了 “家风文化护照”—— 游客在各个会场参与活动,就能盖对应的家风印章,集齐印章可兑换家风文创产品。
文化节开幕那天,梁家大院热闹非凡。主会场的老槐树下,搭起了 “家风故事舞台”,李建国、王磊、杨爷爷等乡村家风传承人,轮流上台讲家风故事;舞台旁边的 “非遗体验区”,张奶奶教孩子们捏面塑,李爷爷教孩子们剪剪纸,侗族阿姨教孩子们绣 “团结纹”;“文创展销区” 里,家风帆布包、数字剧周边、非遗手工艺品,吸引了大量游客。
十岁的天津男孩小浩,拿着 “家风文化护照”,在各个区域穿梭。他听李建国讲老磨坊的故事,盖了 “诚信章”;跟着张奶奶捏了一个 “孔融让梨” 面塑,盖了 “谦让章”;还买了一个侗族刺绣抱枕,说 “要送给远在上海的表哥,让他也知道侗族的互助家风”。
分会场的活动同样精彩。李村的老磨坊前,游客们跟着李建国推石磨、看账本,体验 “诚信家风”;王家村的醋坊里,游客们跟着王磊酿醋、尝醋,感受 “踏实家风”;侗族村寨的广场上,游客们和村民一起摆合拢宴、跳侗族舞,体会 “互助家风”。上海的社区分会场,还播放了家风数字剧,组织了 “我家的家风故事” 分享会,不少居民带着老物件,讲述自己家的家风故事。
文化节期间,最让人感动的是 “跨区域家风结对” 活动。天津的一个社区,与李村结对,社区的志愿者定期去李村帮忙维护老磨坊,李村的家风传承人则定期去社区讲诚信故事;上海的一所学校,与王家村结对,学校组织学生通过视频,向王老爷子学习酿醋手艺,王家村则把酿好的醋,寄给学校的孩子们;广州的一个企业,与侗族村寨结对,帮助村寨推广刺绣文创产品,村寨则给企业员工讲互助家风故事。
“以前觉得家风是‘自家的事’,现在才知道,好家风是‘大家的财富’。” 广州企业的负责人说,“我们员工听了侗族的互助故事后,团队协作意识强了很多,工作效率也提高了。”
文化节结束后,梁小宇统计数据时发现,短短五天,主会场和分会场共接待游客十万人次,家风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百万,“跨区域家风结对” 达五十多组。更让他惊喜的是,有二十多个新的乡村,主动申请加入 “乡村家风数字联盟”,想把自己村的家风故事,也放进数字展馆。
西、 家风传承的 “新生态”:让根脉 “深” 下去
文化节结束后,梁小宇在梁家大院举办了一场 “家风传承研讨会”,邀请了家风传承人、文创团队、学校老师、企业代表,一起探讨 “如何让家风传承形成可持续的生态”。
李建国说:“现在来李村的游客多了,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,大家更愿意参与家风传承了。我们计划把老磨坊旁边的旧房子,改成‘诚信家风展馆’,让更多人了解老磨坊的故事。”
王磊则计划扩大醋坊规模,不仅要生产 “家风醋”,还要开设 “酿醋研学基地”,让更多人能体验酿醋,感受踏实家风。“现在有企业愿意和我们合作,投资建设研学基地,以后咱们的家风传承,不仅有文化价值,还有经济价值,能长久做下去。”
学校老师建议,把家风数字剧纳入 “校本课程”,结合语文、道德与法治课,开展 “家风主题教学”,让家风教育融入日常教学。“比如讲‘诚信’主题时,播放《石磨转,诚信传》,再让学生写自己家的诚信故事,这样的教学更生动,学生也更容易接受。”
企业代表则表示,愿意长期合作开发家风文创产品,还计划在企业内部开展 “家风文化建设”,把 “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” 的家风,融入企业管理和员工培训。“好的家风,能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,对企业发展也有好处。”
梁小宇听着大家的建议,心里渐渐清晰了 “家风传承生态” 的蓝图 —— 以 “全国家风数字展馆” 为核心,连接乡村研学、文创产品、数字剧、文化节,形成 “文化传播 + 经济收益 + 教育普及” 的良性循环,让家风传承不仅有 “文化温度”,还有 “市场活力”,能长久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。
研讨会结束时,赵氏看着满院子为家风传承忙碌的人,心里满是感慨。她走到老槐树下,拿起爷爷梁守义的旧烟袋锅,对大家说:“当年你爷爷拉板车,想的是帮邻居、守本分;现在你们做文创、拍数字剧、办文化节,想的是把这份本分传下去。奶奶谢谢你们,让咱们的家风,从梁家的小院子,传到了这么多地方,传到了这么多人心里。”
大家都围了过来,看着赵氏手里的烟袋锅,仿佛看到了当年梁守义拉板车的身影。梁小宇握着奶奶的手,轻声说:“奶奶,这只是开始。未来,我们还要把家风文化传到更多地方,让更多人知道,家风是中国人的根,是中国人的魂,只要根在,魂在,咱们的家就永远在。”
那天晚上,梁小宇在 “全国家风数字展馆” 的首页,更新了一张新照片 —— 照片里,不同区域的家风传承人、志愿者、游客,在梁家大院的老槐树下合影,手里拿着家风文创产品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照片下面,他写了一句话:“文创赋新传家风,文化筑桥连万家;家风无界,传承不息。”
月光洒在老槐树上,洒在照片里的每个人脸上,温柔而坚定。梁小宇知道,家风传承的路还很长,但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,只要大家一起努力,乡村的家风就会永远传承下去,中国的根脉就会永远相连。而爷爷梁守义当年说的 “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”,也会像这老槐树一样,深深扎根在更多人的心里,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8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