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零一九年的春天,天津梁家大院的老槐树枝叶愈发繁茂,“全国家风数字展馆” 的访问量突破了五千万,家风文创产品的销售网络覆盖了全国三十多个省市。但梁小宇并未停下脚步 —— 在与多所学校的合作中,他发现 “家风教育” 虽受重视,却缺乏系统的教材与课程体系;同时,家风文化的传播形式,也需突破 “线下活动 + 线上展馆” 的局限,走向更广泛的大众视野。站在老槐树下,梁小宇拿着学校发来的 “家风教育需求清单”,对奶奶赵氏说:“奶奶,咱们的家风故事,不仅要让大人喜欢,更要让孩子从小记在心里;不仅要做成文创、数字剧,还要变成能走进生活的‘IP 符号’,让家风真正‘活’在每个人身边。”
赵氏放下手里的针线活,笑着点头:“好啊,让孩子们从小就懂‘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’的道理,比什么都强。你爷爷要是知道,肯定会支持你。”
一、 家风教育进校园:让童心播下 “根” 的种子
梁小宇第一个推进的,是 “家风教育进校园” 项目。他联合天津、河北、山西等地的教育部门,邀请中小学教师、教育专家、乡村家风传承人,共同编写《全国家风教育校本课程》,分为 “小学低年级(故事启蒙)”“小学高年级(实践体验)”“初中(文化探究)” 三个学段,每个学段都结合对应的乡村家风故事,设计 “读故事、做手工、践家风” 的一体化课程。
小学低年级的课程里,梁小宇团队将李村老磨坊、王家村醋坊的故事,改编成图文并茂的绘本 ——《石磨爷爷的诚信故事》里,石磨变成了会说话的 “老爷爷”,用 “磨面不掺假” 的经历,告诉孩子们 “诚实最珍贵”;《醋坊里的踏实密码》中,王老爷子的老醋勺变成了 “魔法勺子”,只有 “一步一步酿醋”,才能尝到 “踏实的香味”。绘本还配套了 “家风手账”,孩子们可以记录自己的 “诚信小事”“踏实瞬间”,比如 “帮同学捡回丢失的橡皮”“认真完成每一页作业”。
天津和平区实验小学的一年级教室里,老师正给孩子们读《石磨爷爷的诚信故事》。当读到 “石磨爷爷拒绝掺坏麦子,宁愿自己少赚 money” 时,七岁的小女孩朵朵举起手:“老师,石磨爷爷好傻啊,为什么不掺一点呢?” 老师笑着引导:“如果石磨爷爷掺了坏麦子,磨出来的面不好吃,大家下次还会找他磨面吗?” 孩子们摇摇头,朵朵恍然大悟:“我知道了!诚实的人,大家才会喜欢。” 课后,朵朵在 “家风手账” 上画了一个小磨盘,旁边写着 “我要像石磨爷爷一样诚实,不撒谎”。
小学高年级的课程,则更注重 “实践体验”。梁小宇团队联合李村、王家村,设计了 “校园迷你家风馆”—— 在学校的活动室里,摆放缩小版的石磨模型、醋坊工具,孩子们可以亲手操作模型,体验 “磨面”“酿醋” 的过程;同时,学校还组织 “家风小使者” 活动,让孩子们采访家里的长辈,记录 “我家的家风故事”,优秀作品会被收录进 “校园家风故事集”,还能上传到 “全国家风数字展馆”。
河北石家庄某小学的 “校园迷你家风馆” 里,五年级的小宇(与梁小宇同名)正跟着李建国的视频教程,用迷你石磨模型 “磨面”。他小心翼翼地把小米倒进磨盘,慢慢转动手柄,看着细小的米粉落下,兴奋地说:“原来磨面这么难!李爷爷每天磨面,还能做到不掺假,太厉害了!” 活动结束后,小宇采访了爷爷 —— 爷爷是退休教师,一辈子 “不偏不倚对待每个学生”,小宇把这个故事写进 “家风小使者” 手册,还画了一幅 “爷爷批改作业” 的画,被收录进 “校园家风故事集”。
初中阶段的课程,则聚焦 “文化探究”。梁小宇团队设计了 “家风文化课题”,比如 “从李村老磨坊看乡村诚信文化的演变”“王家村酿醋手艺与踏实家风的关联”,让学生分组调研,通过走访乡村、采访传承人、查阅资料,完成课题报告。优秀的课题报告,还会被推荐到 “全国家风文化论坛”,让学生们站上更大的舞台分享成果。
山西太原某初中的 “家风文化课题小组”,专程来到王家村。孩子们跟着王磊酿醋,采访村里的老人,还查阅了王家醋坊的百年账本,最终完成了《从王家醋坊百年账本看 “踏实” 家风的传承》的课题报告。在 “全国家风文化论坛” 上,小组代表小浩分享道:“王家醋坊的账本,记的不仅是数字,更是‘一步一个脚印’的生活态度。这种态度,就是我们这代人要传承的家风。”
《全国家风教育校本课程》推广半年后,覆盖了全国两百多所学校,惠及十万多名学生。不少老师反馈:“以前给孩子们讲‘诚信’‘踏实’,他们总觉得是空话,现在通过绘本、模型、课题,孩子们能真正理解家风的意义,还会主动践行。” 梁小宇看着孩子们的 “家风手账”“课题报告”,心里满是欣慰 —— 家风教育就像 “春雨润田”,在孩子们心里播下 “根” 的种子,未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。
二、 家风文化 IP 破壁:让 “老故事” 变成 “新符号”
在推进家风教育进校园的同时,梁小宇开始思考 “家风文化 IP” 的开发。他发现,年轻群体对 “IP 形象” 的接受度更高,若能将李村老磨坊、王家村醋坊、侗族村寨的家风故事,转化为可爱的 IP 形象,再通过动画、漫画、短视频等形式传播,能让家风文化突破 “年龄圈层”,走向更广泛的大众。
梁小宇组建了 “家风 IP 设计团队”,邀请专业的动画设计师、漫画作者,深入乡村采风。在李村,设计师们以 “石磨” 为原型,设计出 IP 形象 “磨小诚”—— 圆滚滚的身体像磨盘,头顶有 “公平” 二字的印记,手里拿着迷你账本,性格憨厚诚实,口头禅是 “做人要像磨面,不掺一点假”;在王家村,以 “醋勺” 为原型,设计出 “醋小实”—— 细长的身体像醋勺,身上印着 “酿醋如做人” 的字样,戴着小围裙,做事认真踏实,口头禅是 “一步一步来,才能酿出好味道”;在侗族村寨,以 “刺绣背带” 为原型,设计出 “绣小助”—— 穿着侗族服饰,手里拿着刺绣针,喜欢帮助别人,口头禅是 “人多力量大,互助才温暖”。
IP 形象设计完成后,团队开始进行 “跨媒介开发”:
短视频系列《家风小剧场》:每集 3 分钟,以 “磨小诚”“醋小实”“绣小助” 为主角,讲述贴近生活的家风故事 —— 比如 “磨小诚帮同学捡钱包,拒绝对方的感谢礼物”,传递 “诚信”;“醋小实坚持每天练习书法,不偷懒不放弃”,传递 “踏实”;“绣小助帮邻居搬东西,还组织大家一起打扫楼道”,传递 “互助”。短视频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上线后,短短一个月,播放量突破两亿,“磨小诚” 的表情包还登上了热门,不少网友用它表达 “诚实做人” 的态度。
家风漫画《万家灯火》:以梁家大院、李村、王家村、侗族村寨为背景,用 “磨小诚”“醋小实”“绣小助” 的视角,串联起不同家庭的家风故事 —— 有梁家爷爷拉板车帮邻居的故事,有李村老磨坊赊账的故事,有王家村酿醋的故事,还有侗族合拢宴的故事。漫画在微信公众号、漫画平台连载,还出版了实体书,首印一万册很快售罄,不少家长留言说:“孩子每天追更漫画,还会主动说‘要像磨小诚一样诚实’,家风教育变得太轻松了。”
家风主题游戏《家风小卫士》:一款适合小学生的益智游戏,玩家扮演 “磨小诚”“醋小实”“绣小助”,在游戏关卡中完成 “帮老人过马路”“拒绝撒谎”“认真完成任务” 等挑战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津门梁家纪事 收集 “家风勋章”,解锁乡村家风故事。游戏上线后,被多所学校推荐为 “课外益智游戏”,天津某小学的老师说:“孩子们玩游戏的同时,还能理解家风的意义,比单纯说教有效多了。”
IP 形象的成功,让家风文化突破了 “地域” 与 “年龄” 的限制。上海的一家儿童用品企业,主动找上门,想与梁小宇合作开发 “家风 IP 周边”—— 印有 “磨小诚”“醋小实” 的书包、文具、玩偶,产品上市后,迅速成为家长们的 “教育礼物首选”;广州的一家动画公司,也提出合作制作《家风小卫士》动画电影,想让家风故事走进电影院。
梁小宇看着货架上的 “磨小诚” 玩偶,心里满是成就感 —— 家风 IP 就像 “可爱的文化使者”,让原本严肃的家风道理,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形象、家长认可的产品,真正走进了大众生活。
三、 应对传承挑战:让家风生态 “活” 下去
随着家风传承生态的扩大,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:部分乡村家风传承人年事己高,年轻传承人缺乏系统培训;家风文创产品的生产,面临 “标准化” 与 “手工温度” 的平衡;家风 IP 的开发,也需避免 “过度商业化”,失去家风的本质。
在 “家风传承研讨会” 上,李建国提出了自己的担忧:“村里的老人们,大多七十多岁了,能讲老磨坊故事的越来越少;年轻人虽然愿意学,但缺乏专业的培训,不知道怎么把故事讲好、把文创做好。”
王磊也补充道:“我们的‘家风醋’,现在订单越来越多,要是用机器批量生产,就没了手工的温度;要是全靠手工,又满足不了需求,这可怎么办?”
针对这些问题,梁小宇和团队制定了三项解决方案:
“家风传承人培育计划”:联合职业院校,开设 “家风传承与文创开发” 专业课程,为乡村年轻传承人提供 “故事讲述”“文创设计”“电商运营” 等培训;同时,组织 “老带新” 结对,让老传承人手把手教年轻传承人,确保故事与手艺的 “原汁原味”。河北职业技术学院的首批 “家风传承班”,招收了来自李村、王家村、侗族村寨的二十名年轻传承人,他们不仅学习专业知识,还定期到梁家大院、乡村基地实习,李建国、王磊等老传承人,也常去学校讲课,分享实战经验。
“手工 + 机器” 双轨生产模式:对家风文创产品进行分类 ——“非遗手作类”(如侗族刺绣、面塑),坚持全手工制作,限量销售,确保 “手工温度”;“日常实用类”(如帆布包、笔记本),采用 “机器生产 + 手工点缀” 模式,比如帆布包的图案用机器印刷,再由乡村传承人手工盖印 “家风印章”,既保证产量,又保留 “手工痕迹”。王家村的 “家风醋”,也采用这种模式:基础款醋用机器生产,确保品质稳定;限量款 “爷爷的醋”,由王老爷子亲自指导,手工酿造,瓶身贴有王老爷子的签名,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。
“家风 IP 监督委员会”:由乡村家风传承人、教育专家、文化学者组成,负责监督家风 IP 的开发与运营,确保 “商业化” 不偏离 “家风本质”。比如在与企业合作开发 IP 周边时,委员会会审核产品设计,确保 IP 形象的言行符合家风道理;在制作动画电影时,委员会会参与剧本创作,确保故事不脱离乡村家风的真实内核。“我们要的不是‘流量 IP’,而是‘有温度的文化 IP’。” 委员会成员、天津师范大学的文化学者说,“只有守住家风的本质,IP 才能真正传得远、传得久。”
这些方案的实施,让家风传承生态更加健康。李村的年轻传承人李小雨,经过培训后,不仅能生动地讲老磨坊故事,还设计出了 “磨小诚” 主题的老磨坊模型文创,销量突破五千件;王家村的 “家风醋”,通过 “双轨生产”,既满足了市场需求,又保留了手工的温度,还带动了村里二十多名妇女就业;家风 IP 的开发,也在委员会的监督下,始终围绕 “诚信、踏实、互助” 的核心,未出现 “过度商业化” 的问题。
西、 家风文化的 “新未来”:让根脉 “连” 更远
二零一九年冬天,梁小宇在天津举办了 “全国家风传承成果展”,展览不仅展示了《全国家风教育校本课程》的实践成果、家风 IP 的开发案例,还邀请了全国一百多名乡村家风传承人、学校教师、企业代表,共同探讨家风传承的未来方向。
展览现场,最热闹的是 “家风 IP 互动区”—— 孩子们围着 “磨小诚”“醋小实” 的玩偶拍照,体验《家风小卫士》游戏;家长们则在 “家风教育咨询区”,询问如何将家风教育融入家庭教育;企业代表们则在 “家风 IP 合作区”,洽谈 IP 周边、动画电影的合作。
李建国带着村里的年轻传承人李小雨,在 “乡村家风展区” 讲老磨坊的故事,小雨还现场演示了 “磨小诚” 模型文创的制作过程,吸引了大量观众。“以前觉得老磨坊的故事,只有村里人知道,现在能让这么多人喜欢,还能培养出小雨这样的年轻人,我太高兴了。” 李建国笑着说。
王磊则在 “家风醋展区”,现场酿造手工醋,还邀请观众品尝 “爷爷的醋”。一位来自北京的观众,品尝后当场订购了十瓶:“这醋里有‘踏实’的味道,我要送给朋友,让他们也尝尝。”
展览的压轴环节,是 “家风教育联盟” 的成立仪式。梁小宇联合全国五十所学校、三十家企业、二十个乡村基地,成立 “全国家风教育联盟”,计划未来三年,将《全国家风教育校本课程》推广到全国一千所学校,培养一千名乡村年轻传承人,开发十部家风主题动画、电影,让家风文化真正 “进校园、进家庭、进生活”。
赵氏看着展览现场的热闹景象,眼里满是泪水。她走到 “梁守义家风展区”,看着爷爷拉板车的照片、旧烟袋锅,还有 “磨小诚” 玩偶旁边的 “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” 标语,对身边的孩子们说:“孩子们,你们知道吗?当年你们梁爷爷,就是用这个烟袋锅,教我们‘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’。现在,你们喜欢的‘磨小诚’‘醋小实’,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。希望你们从小就记住,不管时代怎么变,家风不能变,根不能变。”
孩子们都认真地点了点头,七岁的朵朵抱着 “磨小诚” 玩偶,说:“奶奶,我以后要像磨小诚一样诚实,还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小朋友听。”
展览结束后,梁小宇站在老槐树下,看着满院子的人,心里满是温暖和坚定。他知道,家风传承的路还很长,但只要有学校的支持、企业的参与、乡村的坚守,只要大家一起努力,家风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下去,中国的根脉就会永远相连。
那天晚上,梁小宇在 “全国家风数字展馆” 的首页,更新了一张新照片 —— 照片里,“磨小诚”“醋小实”“绣小助” 的 IP 形象,与梁家大院的老槐树、李村的老磨坊、王家村的醋坊、侗族村寨的合拢宴拼在一起,周围是孩子们的笑脸、传承人的身影、教师的板书。照片下面,他写了一句话:“家风进校园润童心,IP 破壁传万家;一根家风线,串起中国心。”
梁小宇知道,这不是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。未来,他要带着 “家风教育联盟”,让家风 IP 走进更多家庭,让家风课程滋养更多童心,让家风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乡村与城市、个人与国家的精神纽带。而爷爷梁守义当年说的 “老实做人、踏实做事”,也会像这老槐树一样,深深扎根在更多人的心里,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8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