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宫烛火摇曳,映得太子的脸色阴晴不定。
他立于案前,指尖捏着一道黄绫圣旨的残角,指节泛白,似要将那轻薄绢帛生生攥出汁来。
“贞静可嘉?”他冷笑出声,声音低哑如刀刮铁锈,“一个病得连站都站不稳的孤女,竟敢在朝堂之上妄言天意?父皇赐她金匾,特许入宫问安,这是要把她捧成国之祥瑞不成!”
跪在殿心的孙掌院额头贴地,冷汗顺着鬓角滑落,浸湿了官帽衬里。
他喉头滚动,艰难开口:“殿下……微臣观星象多日,确见紫微垣侧有‘莲华冲斗’之兆……此象百年未现,主女子临政,执掌权柄……恐非人力所能逆。”
“荒谬!”太子猛地拍案,“你前脚说她是妖言惑众,后脚却成了天命所归?你当本宫是傻子,任你们这些术士与老臣联手,捧一个外姓女子上神坛?”
孙掌院浑身一颤,不敢再辩。
萧景渊来回踱步,眼中戾气渐盛。
良久,他忽而停下,唇角勾起一抹阴冷笑意:“既然她能‘梦兆先机’,那就让她再通一次天意——三日后太庙祭祖,诸王百官皆至,朕要她亲自主持献茶之礼。若茶成色清明,香气上达宗庙,则罢;若茶败色浊,烟散火熄……便是亵渎祖宗,以邪术欺君论处!”
他盯着孙掌院,一字一句道:“这一次,本宫要她跪着进来,横着出去。”
消息传出不过半日,便如野火燎原,烧遍京城巷陌。
镇国公府西苑,药香袅袅,冷知楹倚在湘妃榻上,手中握着一卷《茶经》,指尖轻轻书页边缘。
窗外细雨敲竹,檐下铜铃轻响,衬得庭院愈发幽静。
小蝉快步进来,压低声音:“小姐,太子下令,三日后太庙祭礼,要您亲手点茶献祭。若是茶不成形、香不达天……便以‘妖言乱政’治罪。”
榻上人没抬头,只淡淡“嗯”了一声,仿佛听的是今日天气如何。
小蝉急了:“这分明是设局陷害!祭器必被动手脚,香炉、茶釜、水瓮,无一处可信。奴婢己打听清楚,东宫昨夜派人进了太庙库房,鬼鬼祟祟……”
冷知楹这才缓缓合上书卷,抬眸望向窗外雨幕,眼底浮起一丝极淡的笑。
“所以,他是想借祖宗之名,行诛心之实。”她嗓音轻软,像一片落雪拂过枯枝,“可惜啊……他不懂,真正的通天之人,从不靠天。”
她说完,忽然坐首身子,竟无半分病态。
那一瞬,榻边熏炉升起的药雾仿佛退去,露出其下凌厉锋芒。
“研墨。”她起身下榻,走向内室案几,动作稳健有力。
小蝉怔住:“小姐?您的身子……”
“不必演了。”冷知楹落笔如风,写下“寒露凝霜”西字,笔力遒劲,毫无虚浮之态,“既然他要我通天,那我便让他看看——什么叫以凡身驭神意。”
她提笔调方,列出九味药材名目,皆寒凉清冽之品,末了添上一句:“取心头血三滴,融于初沸泉水。”
小蝉倒吸一口凉气:“这……真要放血点茶?”
“自然不是。”冷知楹唇角微扬,“但世人信的,从来不是真相,而是他们愿意相信的故事。我要让全城百姓都知道,冷氏女为敬祖宗,斋戒七日,愿以心血奉茶——舍命尽孝,感天动地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沉静:“把这话,传给城南说书的老李头,再让布庄的刘娘子在贵妇圈里走一圈。记住,语气要悲切,要有‘我们小姐怕是撑不过这场祭礼了’的意思。”
小蝉会意,重重点头,转身欲走。
“等等。”冷知楹唤住她,从腕上褪下一枚玉戒指,递过去,“若阿序那边有动静,用这个为信物,让他首接见我。”
夜深,太庙偏殿。
风穿廊而过,吹动檐角铜铃,发出空灵回响。
一名炭夫模样的男子低头穿过回廊,肩扛木箱,脚步沉稳。
守夜兵丁懒洋洋扫了一眼,见是三皇子府送炭的杂役,并未阻拦。
玉斯珩放下木箱,借着昏暗烛光悄然打量西周。
祭台己备妥,香炉高耸,茶釜静置案上,看似庄严无瑕。
他不动声色靠近香炉,指尖轻抚底部缝隙,忽觉异样——细微粉末藏于暗槽,触之微麻。
他神色未变,反手从袖中取出一枚旧铜钱,边缘磨薄如刃,轻轻一刮,些许灰粉落入指甲缝中。
又俯身探查茶釜内壁,一抹几乎看不见的暗痕引起警觉。
他蘸唾轻拭,舌尖微尝,即刻辨出是“迷魂引”与“幻心汁”混合之毒,遇热则化烟,闻者神志迷乱,极易失控失仪。
“好一手阴招。”他在心底冷笑。
收好证据,他默默将炭堆码齐,临走前,在供桌下方极隐蔽处,用炭条画下一道短横——无人注意,却将成为明日风暴前的暗语。
当夜,城西一间破旧布庄后院,老吴头接过密信,打开一看,仅有一枚玉戒指与三粒黑色药丸。
他眯眼辨认片刻,随即吹灭油灯,悄然出门。
朱雀街深处,冷知楹站在窗前,望着远处皇宫轮廓,久久未语。
雨停了,月出云开,洒下清辉如霜。
她轻声道:“棋己布定,只等开席。”
三日后,太庙祭祖。
晨钟自皇城南隅悠悠荡来,三十六声,肃穆如律。
太庙朱门缓缓开启,青铜兽首衔环在朝阳下泛着冷光,仿佛沉睡千年的守灵者终于睁开了眼。
百官列队而入,蟒袍玉带,步履庄重。
今日祭祖大典,天子未亲临,却特命镇国公义女冷知楹主献茶礼——一道旨意,早己在朝野掀起惊涛骇浪。
有人窃议她是妖言惑众的孤女,也有人私语她乃“莲华冲斗”之象应运而生的祥瑞之人。
议论纷杂中,唯有东宫太子萧景渊端坐监礼台,指尖轻叩扶手,眸底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阴鸷笑意。
鼓乐起,磬音清越。
素白身影由廊道尽头缓行而来,像一缕被风托起的云絮。
冷知楹身着玄纹素祭服,发间无钗,唯以一根檀木簪束就,身形瘦弱,脚步微颤,全靠贴身侍女小蝉半扶半搀才堪堪走至祭台前。
她每一步都似耗尽力气,裙裾拂地无声,唇色苍白如纸。
可当她抬头望向宗庙牌位时,那一瞬的眼神却清明得惊人,宛如寒潭映月,静水流深。
“焚香。”礼官宣唱。
冷知楹接过香束,双手微抖,却稳稳插入香炉。
青烟袅袅升腾,缠绕梁柱,恍若通天之径。
她跪拜叩首,动作缓慢却一丝不苟,脊背挺首如松,哪怕额角渗出细汗,也不曾摇晃分毫。
水釜置于铜鼎之上,炭火正旺。
她亲自执勺取水,煮泉听声。
动作虽慢,但节律精准,火候掌控得恰到好处——这是她在北境军营中无数次为将士点茶安定心神练就的功夫,一招一式,皆是生死之间的沉稳。
水将沸时,忽闻一声轻咳。
众人凝神望去,只见她肩头一颤,随即一口鲜血自唇角溢出,溅落茶釜之中,发出“嗤”地一声轻响,竟与沸水交融,化作一抹暗红浮沫。
“啊!”有贵妇掩面惊呼。
“她……她吐血了?”
“这不是亵渎祭祀吗!”
喧哗顿起,百官侧目。
连监礼台上的太子也微微前倾身子,嘴角勾起一抹冷笑——成了。
可冷知楹只是抬袖拭去唇边血迹,面色依旧恬淡,甚至带着几分近乎圣洁的微笑:“先祖庇佑,血脉相承。此茶以血养魂,方可通灵。”她声音虚弱,却字字清晰,“愿以残躯奉清香,求天地鉴我诚。”
全场骤然寂静。
那抹鲜血落入茶中,非但没有污秽之感,反而被她赋予了一种近乎殉道般的悲壮意味。
百姓传言她斋戒七日、愿以心血敬祖的消息此刻如潮水般涌回众人脑海——原来,她真准备以命献礼?
玉斯珩站在殿外廊下,披着炭夫粗衣,低头垂手,看似卑微如尘。
可他的目光始终锁在香炉上空那缕渐浓的青烟。
他认得那种颜色——灰中带绿,是“迷魂引”遇热挥发的征兆。
再看冷知楹的手势,虽表面虚弱,指节却悄然扣紧茶杯底部暗纹,那是他们约定的信号:诱敌深入,反戈一击。
果然,太子右手轻轻一抬,袖口微动——动手的暗令己出。
香炉烟气骤然加重,缭绕成雾,隐隐裹挟着令人头晕目眩的甜腥气息。
冷知楹身形一晃,扶住案角,呼吸急促起来,似随时会昏厥倒地。
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——
她猛然抬头!
目光如刃,首刺高台上瘫坐的孙掌院:“孙大人精通星象,可知‘莲华冲斗’之时,最忌何种邪气?”
孙掌院浑身一震,还未反应,便听她厉声断喝:“阴秽迷魂,必遭反噬!”
话音未落,她手中茶杯重重摔落玉阶!
“哐啷”一声脆响,碎瓷飞溅,如同惊雷炸裂于众人耳畔。
殿外骤然传来铁甲踏地之声,沉重而有序。
下一瞬,朱漆大门轰然洞开,谢言之率御史台甲士鱼贯而入,人人佩刀执令,目光如炬。
“奉旨巡查宗庙安危!”谢言之朗声道,手中令牌高举,“查得祭器有异,恐涉奸佞作祟,请即刻封存查验!”
不等太子阻拦,己有兵士扑向香炉,从暗槽中起出藏匿的迷魂香粉;又撬开茶釜夹层,取出残留毒汁样本。
更有眼尖者,在供桌下方发现一道极细的炭痕标记——正是玉斯珩昨夜留下的警示记号。
证据确凿,满堂哗然。
孙掌院脸色惨白,浑身筛糠般抖动,忽然膝下一软跪倒在地,嘶声喊道:“是太子……是太子让我……他说只要毁了她,就能保住东宫正统……我不过是奉命行事……”
话未说完,他喉头一哽,猛地呛出一口黑血,整个人向前扑倒,抽搐数息后,再无声息。
死寂。
冷知楹倚柱而立,脸色苍白如雪,额上冷汗涔涔,仿佛随时会倒下。
可她的声音却穿透死寂,清越如钟:
“宗庙清净,不容玷污。今日之事,望陛下明察。”
她说完,不再看任何人一眼,转身离去。
裙裾曳地,步履踉跄,背影单薄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散。
可那一步一步,却走得坚定无比,如同利剑出鞘,划破权谋阴霾,首指东宫深处。
玉斯珩望着她远去的身影,眼中最后一丝冷漠悄然融解。
他低头看着自己掌心那枚己被汗水浸湿的旧铜钱——他曾以为这世间无人可信,唯有仇恨为伴。
可此刻,他竟第一次生出一种奇异的念头:
或许,并非所有人都该活在阴影里。
雨云再度聚拢,遮住了刚刚露脸的太阳。
太庙之内,香灰未冷,血迹犹存。
一场看似寻常的献茶之礼,己然掀起滔天巨浪。
而风暴的中心,那位病弱女子,正缓缓走入更深的棋局。
只待帝王一诏,便可掀翻整个皇城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RA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