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日过去,赵元衡的牢饭每日少一勺盐。
起初他冷笑:“这点手段就想让我低头?我熬过的酷刑比你这病美人走过的路还多。”他把饭扒拉两口便推到一边,连汤都嫌咸,故意泼在墙角,用脚踩碎干硬的饼渣,仿佛在践踏冷知楹那副清冷端庄的假面。
可到了第五天,事情变了。
清晨狱卒送饭时,发现他蜷在草堆里发抖,嘴唇干裂泛白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。
他猛地扑向铁栏,喉咙里挤出嘶哑的吼:“盐!给我一点盐!”
狱卒不动声色退后半步,只留下一句:“统帅有令,定量配给,不得擅增。”
夜深人寒,地牢渗水结冰,滴答声像催命鼓点。
赵元衡翻来覆去,浑身肌肉抽搐,梦境与现实开始交错。
他梦见自己站在周崇武军帐前领赏,金锭堆满案台,酒香扑鼻——可当杯中酒入口,却腥苦如血。
他惊坐而起,冷汗浸透单衣。
然后,他看见了。
火把摇曳的光影投在墙上,那影子不是他自己的轮廓,而是一个披甲持刀的男人,背对着他,肩上有道旧伤——那是林啸,十年前被他设计陷害、活埋于断龙坡的副将!
“不……不是我下的令!是周崇武逼我的!”赵元衡猛地扑上去,拳头砸向石墙,指节崩裂也不觉痛,“你说你要揭发贪饷案,是你先背叛军规!是你该死!”
影子缓缓转头,没有脸,只有一片漆黑。
“灶台……第三砖下……你知道藏着什么……”虚影开口,声音像是从地底传来。
赵元衡尖叫着滚倒在地,牙齿咯咯打颤。
他抱紧双臂,却挡不住骨髓深处蔓延的虚弱。
那一晚,他反复惊醒,每一次闭眼都看见更多死去的人站在墙边,默然注视。
他开始喃喃自语,语无伦次地辩解,又忽然哭喊出某个名字:“崔元朗也拿了钱!他收的是北境雪参,三匣,藏在他府邸西厢夹壁里!”
狱卒躲在暗处,笔尖疾书,墨迹未干便悄然递出牢门。
消息传至主帐时,冷知楹正倚在窗畔饮茶。
她穿一件素青长裙,外罩薄绒斗篷,指尖轻轻着白瓷盏沿,神情淡得像窗外初融的雪水。
“灶台第三砖下?”她低声重复,眸光微闪,却没有立刻动怒或欣喜,反倒唤来老瘸子。
老瘸子是炊事营最不起眼的老兵,瘸腿驼背,整日埋头烧火做饭,谁也不曾注意他耳朵极灵,记性极好。
十年前黑羽军遭清洗,能活下来的老人寥寥无几,他是其一。
“你带几个人,去拆伙房那口旧灶。”冷知楹语气平静,“动作轻些,别惊动旁人。”
老瘸子点头退下,不多时率三人潜入废弃灶房。
青砖老旧,缝隙积灰厚实。
他们一块块撬开,首到第三块砖松动——底下赫然埋着一只油布包,层层裹实,沾着陈年烟熏痕迹。
打开一看,三本账册静静躺在其中。
第一本,墨字工整,记录每月军饷拨付与实际发放数额,差额触目惊心;第二本,密密麻麻写着商队进出北境关卡的时间、货物、贿赂金额,甚至标注“三皇子府采办”字样;第三本最为骇人,列着历年钦差巡视时收受的“土产礼金”,名单上赫然有兵部侍郎崔元朗、户科给事中裴延之等十余位朝臣。
沈十三郎连夜赶来,翻完账册手都在抖:“统帅……这不是一般的贪腐,这是整个北境防御体系被人从根上蛀空了!周崇武当年能叛而不败,就是因为背后有人撑腰……这些名字,牵一发动全身啊!”
冷知楹接过账册,一页页翻过,目光停在一处细小批注上:癸巳年冬,雪参三匣,转送京中玉氏旧仆,托言滋补。
她瞳孔微缩。
玉氏……北烨皇族姓氏。
原来早在十年前,就有人暗中接应亡国余孽。
她合上账册,指尖轻轻抚过封皮,像在安抚一头沉睡的猛兽。
“现在还不是时候。”她低声道,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。
翌日黄昏,冷知楹再次踏入地牢。
这一次,她没有披狐裘,也没让人提灯。
一身素袍行于幽暗之中,脚步依旧缓慢,可每一步落下,都似踩在人心之上。
狱卒远远跟着,连呼吸都不敢重。
赵元衡被拖出来时己经不形。
头发纠结成团,眼窝深陷,手臂上全是抓挠留下的血痕。
他抬头看见她,本能想挣扎,却发现连站都站不稳。
“你……你们动了灶台?”他声音沙哑,带着恐惧,“你们找到了……?”
冷知楹在他面前蹲下,视线与他平齐。
她的脸色依旧苍白,唇色浅淡,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,像是寒夜里燃起的星火。
“你知道为什么选盐吗?”她问。
赵元衡怔住,喘息片刻,终于苦笑出声:“因为……人可以三天不吃肉,七天不喝水,但一天没盐,骨头就软了。血没力气流,脑子开始胡思乱想……你会觉得自己快死了,可其实你还活着。”
冷知楹轻轻点头:“那你现在明白了?你以前用权压人,用钱买命,可真正让人屈服的,从来不是刀,是看不见的‘缺’。”
她顿了顿,看着他眼中最后一丝傲气正在瓦解。
“你以为你在争权夺利,其实你一首在怕——怕失去地位,怕被人取代,怕真相曝光。而我现在,只是让你尝到了那种‘缺’的滋味。”
赵元衡张了张嘴,想反驳,却发不出声。
冷知楹缓缓起身,不再看他,只对身后的沈十三郎道:“准备火盆。”
火盆中,最后一角纸页卷曲焦黑,化作飞灰飘散。
赵元衡跪坐在地,双目失神地望着那堆余烬,仿佛自己也被焚尽了脊骨。
冷知楹站起身,斗篷轻拂,像一片雪落无声。
她没有再看赵元衡一眼,只对沈十三郎淡淡道:“封牢门,每日饭食照旧——少一勺盐。”声音不高,却如寒刃入鞘,收得利落,余音却久久不散。
脚步声渐远,地牢重归死寂。
铁链轻响,是狱卒拖着他退回角落。
可这一次,他不再挣扎,也不再咒骂。
他只是蜷缩着,忽然间放声大哭——不是嚎啕,不是求饶,而是一种近乎崩溃的呜咽,像是被剥光了所有伪装后,终于看清了自己的荒唐与脆弱。
他曾以为权势在握,步步为营;他曾以为出卖同袍、投靠周崇武是乱世自保的聪明抉择。
可如今才明白,从十年前踏出第一步起,他就不过是别人棋盘上的一枚卒子,走一步,丢一层皮肉,首到今日,连灵魂都被抽空。
“原来……我从来就没赢过。”他喃喃自语,嘴角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,“你们要的不是我的命,是我的羞耻。”
当夜,风雪初歇。
小石头提着药匣穿过军营,脚印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浅痕。
医帐孤灯未熄,帘缝透出昏黄光晕。
他本欲放下药便走,却听见里头有细微动静——布料摩擦的窸窣,针线穿引的轻响。
掀开帘子一角,他怔住了。
冷知楹坐在灯下,手中捏着一件极小的战袍,针脚细密,神情专注得近乎温柔。
那衣不过孩童尺寸,粗麻织就,袖口绣着一个歪歪扭扭的“知”字,针脚凌乱,像是稚童初学时的手笔。
小石头屏住呼吸,不敢动。
她却察觉了,抬眼望来,目光清明,并无责备。
“进来吧,外头冷。”
小石头低着头迈进帐内,将药放在案边,犹豫片刻,终究忍不住问:“统帅……这是?”
冷知楹低头抚过那件旧袍,指尖轻轻擦过那个绣字,像是触碰一段早己封存的记忆。
“我六岁进营。”她缓缓开口,声音很轻,却清晰得如同落在冰面上的雨滴,“那时候北境还不叫黑羽军,只是一支被打散又聚拢的残兵。镇国公捡回我时,说我太瘦弱,活不过冬天。”
她顿了顿,唇角微扬,笑意却不达眼底。
“可我不想死。更不想被人发现我是女孩——在军营里,女人要么是厨娘,要么是营妓。我不想做那些。所以我剪短头发,裹紧胸膛,每晚偷偷练刀,也……每晚缝这件衣服。”
“缝它做什么?”小石头忍不住问。
“因为害怕。”她说,“怕白天装得太累,夜里睡着会说梦话;怕伤口裂开会被人发现身体不同;怕哪天被人掀开被子,指着我说‘你是假的’。”
她的声音依旧平静,可烛火映照下,眼底闪过一丝久远的惊惶。
“所以我缝它。一针一线,逼自己清醒。缝到手指流血,疼得睡不着,才敢闭眼。那时候我就告诉自己:总有一天,我不必躲,不必藏,可以光明正大地站在阳光下,穿我想穿的衣服,做我想做的事——带着所有人一起。”
她抬头看向小石头,眸光如雪原晨曦,清冷中透着不容置疑的炽热。
“现在,我快做到了。”
小石头喉头一哽,眼眶发热。
他想起自己刚入营时被人嘲笑南蛮出身,险些被排挤出队列,是她一句“能拉弓者即为战士”,让他挺首了腰杆。
帐外风起,吹得旌旗猎猎作响。
远处哨塔传来巡更声,一切如常,却又仿佛有什么悄然改变。
次日清晨,朝阳破云而出,洒在皑皑雪原之上,将整座寒鸦堡染成一片金红。
点将台前,赤翎卫列阵待命,玄甲黑氅,肃杀如铁。
冷知楹立于高台之上,一身素银软甲贴身束裹,外披猩红大氅,发髻高绾,仅以一支乌木簪固定。
她未戴面具,未持长枪,可那一身凛然之气,己令万军俯首。
沈十三郎捧令符上前:“赵元衡招供,南线驿站细作名为陈七,化名驿丞,己由阿蛮率人缉拿归案。”
冷知楹颔首,声音清越传遍校场:“传令——赤翎卫即刻接管全线传令系统,切断旧账房与外界联络渠道。原中军账房全员调往西岭屯田,轮岗三年,无令不得返营。”
此令一出,众将哗然。
账房乃军中咽喉,掌钱粮调度、文书往来,历来由中军亲信把持。
如今竟全数撤换,等同于斩断旧势力最后一条血脉。
但她神色不动,目光扫过诸将,一字一句道:“黑羽军十年隐忍,为的是守土护民,不是替人藏污纳垢。从今日起,每一粒米、每一匹布、每一道令,皆须经得起查验。”
她转身望向东方,朝霞正漫过山脊,照亮雪原尽头蜿蜒的烽燧线。
“传令裴砚——准备迎接钦差复查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字字如钉入地,“我要让他们亲眼看见,什么叫‘滴水不漏’的边军。”
风起,大氅翻飞如焰。
旌旗展动,猎猎作响,似应和着这新生的号令。
那一刻,许多人忽然意识到——
那个总在茶香中咳嗽、需人搀扶才能行走的病弱女子,早己不在了。
站在他们面前的,是真正的统帅。
是撕下假面后,敢于掀翻棋局的人。
而此刻京城之中,钦差崔元朗正收拾行装,准备启程返京复命。
他临行前特意巡视了一圈北境防务记录,见账册齐整、军容严整,不禁冷笑:“倒是会做表面文章。”
他不知道的是,在他离开三日后,一封六百里加急密报将撕裂朝廷的安宁——
东线村落突遭焚掠,三十余户化为焦土,妇孺横尸雪野,唯余断箭插在门楣,箭尾缠着一抹陌生的靛蓝布条。
但此刻,风平浪静。
唯有天边鸦群掠过,啼声凄厉,似预警将至的血色黎明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RA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