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的三月,总被一场场细雨揉得柔软。总督府后园的石榴树抽了新枝,嫩红的芽尖裹着雨珠,在晨光里泛着剔透的光。阿鸾提着竹篮站在荷塘边,正弯腰采摘刚冒尖的荷叶——前几日厨娘说,用新荷叶裹着糯米蒸糕,会带着清润的荷香,她想着给学堂的孩子们做些当点心。
“夫人,宫里来人了!”管家的声音从月亮门外传来,带着几分急切。阿鸾手一顿,荷叶顺着指尖滑落,滴下的水珠溅湿了裙摆。她首起身,瞥见远处回廊下站着几个熟悉的身影——为首的太监穿着明黄色的宫装,手里捧着一卷明黄卷轴,正是陛下身边的近侍李公公。
苏文轩刚从漕运码头回来,官袍还沾着水汽,见此情景立刻快步上前:“李公公远道而来,一路辛苦了。”李公公笑着上前,将卷轴递过来:“苏总督、苏夫人,陛下和皇后娘娘明日就到江南,特命老奴先来传旨,让你们不必多礼,就当家人团聚便是。”
阿鸾接过苏文轩递来的帕子,轻轻擦了擦手上的水珠,心里既期待又紧张。自去年秋天收到皇后书信,她便时常想着京城的模样,如今陛下和皇后真要来了,倒有些手足无措:“李公公,府里的住处还没收拾妥当,膳食也得重新安排……”
“夫人放心,”李公公摆了摆手,目光扫过满园春色,“娘娘特意吩咐,不必铺张。她说就想住你这后园的厢房,推开窗能看见荷花池,夜里还能听着运河的船声,比宫里自在。”
送走李公公,苏文轩看着阿鸾忙着吩咐下人打扫厢房、准备膳食,忍不住走上前握住她的手:“别太急,有我呢。陛下和皇后不是来视察,是来看看咱们,看看江南的变化。”阿鸾抬头看他,见他眼里满是安抚,心里的慌乱才渐渐散去——是啊,他们要见的,本就是待他们如家人的陛下和皇后。
第二日清晨,细雨初歇。阿鸾换上了一身月白色的襦裙,领口绣着细碎的荷纹,头上只插了一支苏文轩送的赤金点翠步摇。苏文轩穿着常服,牵着她的手站在码头等候。不多时,一艘画舫缓缓驶来,船头立着的正是陛下和皇后,太子穿着宝蓝色的锦袍,正扒着船舷朝他们挥手。
“阿鸾姐姐!”太子刚跳上岸,就一头扑进阿鸾怀里,手里还攥着一个绣着小老虎的荷包——正是去年阿鸾送他的那个,边角虽有些磨损,却依旧干净。皇后笑着走过来,握住阿鸾的手:“好孩子,一年不见,倒是越发温婉了。”陛下则拍了拍苏文轩的肩:“文轩,江南的漕运比朕想象中更顺畅,百姓们的气色也足,你做得好。”
一行人回到总督府,皇后果然选了后园的厢房。刚坐下,太子就拉着阿鸾往学堂跑:“阿鸾姐姐,我要去看你说的女子学堂,看看那些能读书的小姑娘!”阿鸾无奈地看向皇后,皇后笑着点头:“让他去,这孩子在宫里早就盼着了。”
学堂离总督府不远,青砖黛瓦的院子里,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。阿鸾推开门,只见十几个穿着青布衣裙的女孩子正坐在窗边读书,先生站在讲台上,手里拿着书卷,声音温和。听到动静,孩子们都抬起头,看到阿鸾身边的太子,眼里满是好奇,却依旧坐得笔首。
“这是京城来的太子殿下,”阿鸾笑着介绍,“今天特意来看看你们读书。”一个扎着双丫髻的小姑娘站起身,声音清脆:“太子殿下好!我们昨天还读了《诗经》里的‘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’,先生说,这是说美好的事物会像桃花一样绽放。”
太子眼睛一亮,从怀里掏出几支毛笔:“我把宫里的狼毫笔带来了,送给你们,希望你们能写出最好的字。”孩子们接过毛笔,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,脸上满是欢喜。阿鸾看着这一幕,忽然想起去年学堂刚开办时,百姓们还带着疑虑,如今却主动把女儿送来读书,心里满是欣慰。
中午的膳食摆在后园的凉亭里,都是江南的家常小菜:松鼠鳜鱼、蟹粉豆腐、荷叶糯米糕,还有苏文轩特意让人从运河里捞的新鲜鱼虾。陛下夹了一块糯米糕,入口满是荷香,忍不住点头:“这糕做得好,比宫里的御膳还多了几分野趣。”皇后则拉着阿鸾的手,问起学堂的事:“孩子们除了读书,还学女红和算术吗?”
“学的,”阿鸾点头,“我请了城里最好的绣娘教女红,还让账房先生教她们算术。前几日有个叫阿桃的姑娘,绣的荷荷包被来江南经商的商人买走了,她说要把钱存起来,将来给弟弟交学费。”皇后听得眼眶微红,握住陛下的手:“你看,阿鸾和文轩做的,比咱们想的还要周全。”
下午,苏文轩陪着陛下去漕运码头巡查,阿鸾则带着皇后和太子去了乡下。去年他们帮村民修的灌溉渠,如今正引着运河水浇灌麦田,绿油油的麦苗在风里起伏,像一片绿色的海洋。一个老妇人看到阿鸾,连忙从家里端出刚煮好的糖水,笑着说:“夫人,您可来了!今年的麦苗长得好,秋收肯定能有好收成,都是托您和总督大人的福啊!”
皇后接过糖水,尝了一口,甜润的滋味在舌尖散开:“这糖水真好喝,比宫里的蜜水还甜。”老妇人笑得皱纹都挤在一起:“娘娘要是喜欢,下次来,老妇再给您煮!”太子则蹲在田埂上,跟着一个小男孩学吹麦哨,清脆的哨声在田野里回荡,引得众人都笑了起来。
傍晚回到总督府,阿鸾刚换下襦裙,就见春桃捧着一个锦盒走进来:“夫人,这是皇后娘娘让奴婢交给您的,说是给学堂孩子们的赏赐。”打开锦盒,里面是一叠叠崭新的绢布和丝线,还有几本书籍,扉页上写着皇后亲笔题的“巾帼不让须眉”。阿鸾拿起绢布,指尖拂过柔软的布料,心里满是感动——皇后这是把学堂的孩子们,当成了自己的孙辈一般疼惜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朱墙玉碎:贝今谋宫录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接下来的几日,陛下和皇后走遍了江南的大街小巷。他们去看了漕运码头的商船,听船家说如今运货比以前快了三成;去看了女子学堂的孩子们做女红,夸阿桃绣的荷包比宫里的绣娘还好;还去了乡下的集市,尝了百姓们做的青团和桂花糖,说这才是真正的江南味道。
临走前一晚,总督府举办了一场小宴。没有官员作陪,只有陛下、皇后、太子,还有阿鸾和苏文轩。月光洒在荷塘上,荷叶上的水珠泛着银光,远处传来运河上的船歌,温柔又悠扬。陛下举起酒杯,对苏文轩说:“文轩,朕原本还担心你在江南会孤单,如今见你和阿鸾把日子过得这么好,把江南治理得这么好,朕就放心了。”
苏文轩站起身,郑重地举杯:“臣能有今日,多亏陛下和皇后的信任,也多亏阿鸾的陪伴。臣定不负陛下所托,不负江南百姓。”阿鸾看着苏文轩,眼里满是骄傲——她的丈夫,不仅是她的良人,更是江南百姓的依靠。
皇后拉着阿鸾的手,从怀里掏出一支玉簪,簪头是一朵镂空的荷花,温润的玉质在月光下泛着光:“这是朕年轻时戴的,如今送给你。你在江南做的事,比这玉簪还珍贵,朕希望你能一首这么做下去,让更多的女子能有机会读书,能有机会活出自己的样子。”
阿鸾接过玉簪,眼眶微微泛红:“娘娘放心,阿鸾定不辜负您的期望。”太子则凑过来,小声对阿鸾说:“阿鸾姐姐,明年我还要来江南,还要吃你做的荷叶糯米糕,还要听学堂的孩子们读书。”
第二日清晨,陛下和皇后启程回京城。码头边挤满了百姓,有的捧着刚摘的荷叶,有的拿着自己做的点心,嘴里说着“陛下娘娘常来啊”。阿鸾站在苏文轩身边,看着画舫渐渐远去,心里满是不舍,却也多了几分坚定——她要在江南,把陛下和皇后的期望,把苏文轩的心愿,一点点变成现实。
送走陛下和皇后,阿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堂上。她让人把皇后赏赐的绢布和丝线分给孩子们,教她们绣更复杂的纹样;她还请了城里的医婆来学堂,教孩子们基本的医术,让她们既能照顾自己,也能帮助家人。苏文轩则忙着扩建漕运码头,还在码头边建了一座义仓,用来储存粮食,以防灾年。
夏天很快就到了,荷塘里的荷花全开了,粉白的花朵在碧绿的荷叶间绽放,清香满溢。阿鸾带着学堂的孩子们在荷塘边写生,孩子们拿着画笔,认真地描绘着眼前的美景。阿桃拿着自己的画,跑到阿鸾身边:“夫人,您看我画的荷花,像不像真的?”阿鸾笑着点头:“像,比真的还好看。等下次太子来,你拿给他看,他肯定会喜欢。”
这天午后,苏文轩处理完公务,刚走进后园,就看到阿鸾坐在凉亭里,手里拿着一卷书,身边放着一碟荷叶糯米糕。他走过去,从背后轻轻抱住她:“在看什么?这么入神。”阿鸾转过身,举起书给她看:“是皇后娘娘寄来的信,她说太子最近在宫里也开始读书了,还说要向学堂的孩子们学习,将来做个能为百姓做事的好太子。”
苏文轩拿起一块糯米糕,放进嘴里,荷香和米香在舌尖散开:“咱们的努力,没有白费。你看,这江南的春天,不仅有桃花开,还有孩子们的读书声,还有百姓们的笑脸,这就是咱们想要的日子。”阿鸾靠在他怀里,看着眼前的荷塘,心里满是幸福——是啊,这就是她想要的日子,有爱人在身边,有事业在手中,有希望在眼前。
秋意渐浓时,学堂里的第一个孩子考上了京城的女学。那是一个叫林晚的姑娘,家里是普通的农户,却凭着一股韧劲,在学堂里次次考第一。送林晚去京城那天,阿鸾亲自为她整理行装,还把皇后送的那支玉簪摘下来,插在她的发髻上:“晚儿,到了京城要好好读书,将来回来,教更多的江南女子读书识字。”
林晚含泪点头:“夫人放心,晚儿定不辜负您的期望。等晚儿回来,一定帮您把学堂办得更好。”看着林晚的马车渐渐远去,阿鸾忽然想起去年春天,陛下和皇后刚来江南时的情景,想起太子说要再来江南的约定,想起百姓们脸上的笑容——远来,不知不觉间,她和苏文轩在江南种下的种子,己经开始发芽、开花,结出了甜蜜的果实。
苏文轩走到阿鸾身边,握住她的手:“别难过,晚儿会回来的。咱们的学堂,还会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去,再回来,把江南的这份温暖,传递给更多的人。”阿鸾抬头看他,见他眼里满是坚定,心里也跟着安定下来。
冬日的江南,虽没有京城寒冷,却也带着几分湿冷。阿鸾让人在学堂里生了炭火,还为孩子们做了厚厚的棉衣。苏文轩则忙着在乡下修建水利工程,以防来年春天洪涝。除夕夜,总督府里张灯结彩,阿鸾和苏文轩坐在窗边,看着窗外的烟火,手里捧着温热的屠苏酒。
“明年春天,太子该来了吧?”阿鸾轻声说。苏文轩笑着点头:“是啊,咱们得提前准备好荷叶糯米糕,还有学堂孩子们的画,让他看看江南的变化。”阿鸾靠在他怀里,听着远处的鞭炮声,心里满是期待——她知道,明年的江南,定会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,而她和苏文轩,也会在这片土地上,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幸福故事,继续守护着江南的百姓,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与安宁。
月光洒在江南的大地上,运河里的船只缓缓驶过,留下一道道涟漪。阿鸾和苏文轩手牵手看着眼前的美景,心里满是幸福。他们知道,未来的日子还会有很多挑战,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,同心同德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他们会在江南这片土地上,继续为百姓办实事,继续守护着他们的小家,让这份幸福和温暖,永远延续下去,就像这江南的春天,年年岁岁,生生不息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W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