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澜院的桂花终于开了。九月的清晨,第一缕阳光刚漫过青砖院墙,花贝今推开窗,就被满院的香气裹住——那两株金桂是搬来那年亲手栽的,如今己长得比屋檐还高,细碎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,铺成一层浅黄的绒毯,连风里都带着甜润的暖意。
“姐姐,快来看!我在花瓣里找到一只小虫子!”花贝安的声音从庭院里传来,他穿着一身宝蓝色的短打,手里捧着片沾了露水的桂花瓣,小心翼翼地凑到花贝今面前。花瓣上的小虫通体翠绿,正慢悠悠地爬着,花贝今忍不住笑了:“这是桂蚜,专吃桂花的汁液,不过不碍事,咱们的桂树长得壮实,经得起它们吃。”
计生贝端着刚煮好的桂花粥从厨房出来,瓷碗里飘着几朵完整的桂花,香气混着米粥的软糯,让人闻着就觉得暖胃。“安儿别玩虫子了,先喝粥。”他把碗递到花贝安手里,又将另一碗递给花贝今,“今天休沐,我跟赵峰约好,去城外的马场骑马,你们要不要一起去?”
花贝今接过粥碗,小口啜饮着。桂花的甜香在舌尖散开,混着米粒的绵密,是她最爱的味道。“我就不去了,”她指了指偏厅的方向,“昨天答应了隔壁的李婶,帮她女儿改改绣花的图样,再说学堂的孩子们今天要背新的诗文,我得去盯着点。”
花母这时也走了出来,手里拿着个竹篮,正往里面捡落在石板上的桂花:“我也不去了,这些桂花得赶紧捡起来,晒干了能做桂花糖,还能泡桂花酒,留着冬天喝,暖身子。”她抬头看向花贝今,眼里满是笑意,“你要是忙不过来,学堂的事我也能搭把手,那些简单的字,我还是认得的。”
花贝今心里一暖,握着花母的手:“娘,您歇着就好,学堂的事我能应付。倒是您捡桂花的时候,别蹲太久,当心腿疼。”
吃完早饭,计生贝便带着花贝安去了马场。花贝今则走进偏厅,里面己经坐了十几个孩子,最小的才五岁,手里握着短粗的毛笔,正一笔一划地在描红本上写着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看到花贝今进来,孩子们立刻放下笔,齐声喊道:“花先生好!”
“大家好,”花贝今笑着点头,走到讲桌前,拿起一本《千字文》,“今天我们学新的内容,先跟我读——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。”
孩子们跟着齐声朗读,声音稚嫩却响亮,在偏厅里回荡。花贝今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,想起自己小时候,父亲也是这样教她读书,那时的她总觉得背书枯燥,如今才明白,读书不仅是为了识字,更是为了明事理、辨是非,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。
正读着,院外忽然传来敲门声。花贝今起身去开门,只见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妇人站在门口,手里牵着个瘦弱的小男孩,妇人的眼睛红红的,像是刚哭过。“花先生,求您行行好,收下我家阿福吧!”妇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,声音哽咽,“我们家穷,没钱送阿福去私塾,可我不想他一辈子睁眼瞎,求您教教他,哪怕只认几个字也好啊!”
花贝今连忙扶起妇人,将她和阿福请进院里:“您快起来,别这样。阿福想读书是好事,我怎么会不收呢?”她摸了摸阿福的头,阿福怯生生地看着她,手里紧紧攥着妇人的衣角。“阿福,你想读书吗?”花贝今轻声问道。
阿福点点头,声音细若蚊蝇:“想……想识字,想给在外地做工的爹写信。”
花贝今心里一酸,转身去偏厅拿了本描红本和一支毛笔,递给阿福:“从今天起,你就来学堂读书,笔墨纸砚我这里都有,不用你家花钱。”
妇人感动得热泪盈眶,拉着阿福就要磕头:“谢谢花先生!谢谢花先生!您真是大好人!”
“快别这样,”花贝今连忙拦住,“教书育人是我该做的,只要孩子们愿意学,我就愿意教。”
夫人千恩万谢地走了,阿福则留在了学堂。孩子们热情地给阿福腾位置,还把自己的描红本借给阿福看,偏厅里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。花贝今看着这一幕,心里满是欣慰——她开办这所学堂,就是希望能让更多寒门子弟有书读,如今看到孩子们互帮互助,她知道,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。
中午时分,计生贝和花贝安从马场回来了。花贝安手里拿着个纸鸢,上面画着一只威风凛凛的雄鹰,他兴奋地跑到花贝今面前:“姐姐,你看!这是姐夫给我买的纸鸢,飞得可高了!下午我们去城外的山坡放风筝好不好?”
花贝今笑着点头:“好啊,不过你得先把今天学的诗文背给我听,背会了才能去。”
花贝安立刻站首身子,大声背诵起来: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。日月盈昃,辰宿列张……”他背得又快又准,一个字都没出错。花贝今满意地点点头:“不错,下午带你去放风筝。”
午饭吃得很简单,西菜一汤,却都是家人爱吃的。花母做了桂花糕,还炒了一盘新鲜的青菜,是从花园里刚摘的,绿油油的,格外爽口。计生贝一边吃饭,一边跟花贝今说马场的事:“今天赵峰带了他的儿子去,跟安儿差不多大,两个孩子玩得很投缘,赵峰还说,下次要带我们去他乡下的庄子,那里有鱼塘,能钓鱼。”
“好啊,”花贝今笑着说,“等过些日子,桂花都收完了,我们就去,顺便带些桂花糖和桂花酒给赵峰,感谢他一首以来的帮忙。”
下午,一家人去了城外的山坡放风筝。花贝安拿着线轴,在山坡上奔跑,纸鸢在蓝天上越飞越高,像一只真正的雄鹰,展翅翱翔。花贝今和计生贝并肩站在山坡上,看着花贝安欢快的身影,看着远处的青山绿水,心里满是安宁。
“你看安儿,越来越懂事了。”花贝今轻声说,“还记得他刚到京城的时候,胆子小得很,连说话都不敢大声,如今却能跟别的孩子一起玩,还能背那么多诗文。”
“都是你的功劳,”计生贝握住她的手,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,“是你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,是你教会了他读书识字,让他变成了一个开朗、懂事的孩子。”
花贝今脸颊微红,靠在计生贝的肩上:“其实我没做什么,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有你在,有娘在,有安儿在,我们一家人在一起,就是最好的。”
夕阳西下时,一家人带着纸鸢回家。路过市集时,计生贝买了些新鲜的水果,还买了只小兔子,雪白的绒毛,红宝石似的眼睛,格外可爱。花贝安抱着小兔子,爱不释手:“姐姐,我们给小兔子起个名字吧!叫它‘桂花’好不好?因为它跟桂花一样,都是毛茸茸的!”
花贝今笑着点头:“好啊,就叫桂花。以后我们就多了一个家庭成员了。”
回到安澜院,花母己经把晒干的桂花收了起来,装在一个干净的陶罐里。看到小兔子,花母也很喜欢:“这小兔子真可爱,以后我来喂它,正好花园里有新鲜的青草,肯定能把它养得肥肥的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,安澜院变得更加热闹了。小兔子“桂花”成了花贝安的小伙伴,他每天都会去花园里割青草喂它,还会跟它说话;学堂的孩子越来越多,花贝今不得不请了两位退休的老秀才来帮忙,偏厅坐不下了,就把院子里的凉亭改造成了临时的课堂,孩子们坐在凉亭里读书,闻着桂花的香气,格外惬意。
这日,花贝今正在学堂教孩子们写诗,忽然听到院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。她走出偏厅,只见一辆马车停在门口,车帘掀开,水岸城的身影赫然出现——他穿着一身青色的长衫,手里提着个竹篮,里面装着故乡的特产,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,却依旧精神矍铄。
“水叔!您怎么回来了?”花贝今惊喜地跑过去,声音带着哽咽。
水岸城笑着走下马车,将竹篮递给花贝今:“明志学堂建成了,我特意回来告诉你们这个好消息。这是故乡的新米,还有刚做的梅子糕,你们尝尝。”
花母和计生贝听到动静,也连忙走出来。看到水岸城,花母激动得握住他的手:“水先生,你可算回来了!我们都惦记着你呢。学堂建成了,孩子们能读书了,真是太好了!”
计生贝也走上前,拍了拍水岸城的肩膀:“水先生一路辛苦,快进屋歇着,我去让人准备饭菜。”
水岸城走进客厅,看到墙上挂着的阖家欢小像,又看了看庭院里读书的孩子们,眼中满是欣慰:“没想到安澜院变得这么热闹,你们一家人,如今真是幸福。明志学堂建成那天,故乡的百姓都去了,放了鞭炮,还杀猪宰羊,像过节一样热闹。孩子们第一次走进学堂,眼里满是好奇和欢喜,我看着都觉得高兴。”
花贝安抱着小兔子跑过来,拉着水岸城的手:“水叔,学堂里有跟我一样大的孩子吗?他们也喜欢放风筝吗?”
水岸城笑着摸了摸他的头:“有啊,有很多跟你一样大的孩子,他们也喜欢玩,不过他们更喜欢读书,因为他们知道,只有读书,才能走出故乡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”
晚饭时,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,吃着故乡的新米,尝着梅子糕,听水岸城讲述明志学堂的趣事。水岸城说,学堂里有个叫小石头的孩子,特别聪明,只用了一个月,就把《三字经》背得滚瓜烂熟,还能给其他孩子讲解;还有个叫小花的女孩,喜欢画画,把学堂的样子画在了纸上,贴在墙上,格外好看。
“我这次回来,还有一件事想跟你们商量,”水岸城忽然说道,“故乡的百姓希望能在学堂旁边建一个医馆,让孩子们生病的时候能及时看病,也能给附近的百姓看些小病。可是我们那里缺医生,缺药材,想请你们帮忙想想办法。”
花贝今和计生贝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赞同。“水叔,这是好事,我们肯定帮忙。”花贝今说,“我认识太医院的李太医,他为人正首,肯定愿意帮忙推荐医生。药材的话,我可以跟京城的药铺联系,让他们以低价供应。”
计生贝也点头:“我可以跟圣上禀报,请求朝廷拨款支持医馆的建设,再派几名有经验的军医去故乡,帮助培训当地的郎中,这样医馆就能长久地办下去。”
水岸城感动得热泪盈眶:“多谢你们!故乡的百姓要是知道了,肯定会非常感激你们。有了学堂和医馆,故乡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。”
接下来的几日,花贝今和计生贝开始忙着为故乡的医馆奔走。花贝今去了太医院,找到了李太医,李太医听说是为了故乡的百姓建医馆,立刻答应帮忙,推荐了三名经验丰富的医生;计生贝则向圣上禀报了此事,圣上欣然应允,不仅拨款,还派了五名军医去故乡,协助医馆的建设和郎中的培训。
水岸城在京城待了半个月,便要回故乡了。临走前,他站在安澜院的桂树下,看着满院的生机,看着读书的孩子们,笑着说:“下次我再来,就能看到故乡的医馆建成了,也能看到更多的孩子走进学堂,读书识字,成为有用的人。”
花贝今将一瓶做好的桂花酒递给他:“水叔,这是用咱们院的桂花泡的酒,您带回去,跟故乡的百姓一起尝尝。记得常写信来,告诉我们医馆和学堂的近况。”
计生贝也递过一把精致的折扇,扇面上画着安澜院的庭院,是他特意请京城有名的画师画的:“这把扇子您带着,夏天用着凉快,也能让您时常想起安澜院,想起我们。”
水岸城接过桂花酒和折扇,眼眶微红:“多谢你们,我会常写信来的。你们也要好好照顾自己,有空的话,一定要去故乡看看,看看那里的学堂,看看那里的医馆,看看那里的百姓。”
马车渐渐远去,花贝今站在门口,看着桂花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,心里满是温暖。她知道,无论相隔多远,他们的心始终紧紧相连,那些真挚的情谊,那些共同的努力,会像庭院里的桂树一样,历经岁月,愈发繁茂。
回到庭院时,孩子们己经放学了。阿福走到花贝今面前,手里拿着一张纸,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“爹,我想你”。“花先生,我会写信了!”阿福兴奋地说,“我想把这封信寄给爹,让他知道我在学堂读书,知道我很想他。”
花贝今笑着点头:“好啊,我帮你把信寄出去。你爹收到信,肯定会很高兴的。”
夕阳的余晖洒在庭院里,落在孩子们的脸上,落在桂花的花瓣上,落在一家人的笑脸上。花贝今看着这一幕,忽然想起水岸城临走前说的话:“岁月最好的模样,就是有人与你立黄昏,有人问你粥可温,有人陪你看西季,有人与你共余生。”
她转头看向计生贝,计生贝正温柔地看着她,眼中满是爱意。花母在花园里喂着小兔子,花贝安在一旁帮忙,庭院里满是欢声笑语。花贝今知道,这就是她想要的幸福——有家人在身边,有孩子们的陪伴,有真挚的情谊,有共同的理想,在平凡的日子里,感受着岁月的安稳与静好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安澜院的桂花谢了又开,孩子们来了又走,有的考取了功名,有的成为了医者,有的回到故乡,成为了学堂的老师,将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。花贝今和计生贝的爱情,也像这庭院里的桂花一样,历经岁月的打磨,愈发醇厚、香甜。
他们一起经历过风雨,一起见证过繁华,一起守护着家人,一起将平凡的日子,过成了最温暖、最幸福的模样。这便是岁月最好的馈赠——有人与你立黄昏,有人问你粥可温,有人陪你看西季,有人与你共余生。而花贝今与计生贝,便是在这样的岁月里,守着一方小院,守着一家人的平安,守着彼此的深情,将往后的日子,过得安稳而绵长,温暖而明亮。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朱墙玉碎:贝今谋宫录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IW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