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松是被院外的打铁声惊醒的。
天刚蒙蒙亮,窗纸透着淡青色,院角传来“叮叮当当”的脆响,混着汤隆的吆喝声:“再加把劲!这铁闸得赶在月初装好!”
他翻身下床,摸出枕边的粗布衣裳穿上,刚系好腰带,春桃就端着热水进来了。铜盆里的水冒着白汽,她把盆往桌上一放:“都头,汤师傅天不亮就去西寨了,说铁闸的铰链得再加固,不然挡不住冲力。”
武松嗯了一声,掬起水往脸上泼。凉意驱散了残困,他擦着脸问:“洪教头呢?”
“早带着兄弟们去寨里练兵了。”春桃收拾着床褥,“张婶刚送来馒头,还热乎着,您吃了再过去?”
武松抓起两个馒头往怀里一揣,转身往外走:“不了,先去西寨看看。”
西寨在阳谷县西边的土坡上,原是前朝的旧营寨,墙垣颓圮,去年武松牵头重修,如今己初见规模。刚进寨门,就见洪振正带着民团的兄弟练扎马步,兄弟们穿着灰布短打,腰杆挺得笔首,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。
“都头!”洪振见他进来,喊了声口令,兄弟们齐刷刷地停住动作,齐声喊“都头好”。
武松点头,目光扫过练兵场——新铺的黄土被踩得紧实,场边立着几排木靶,上面扎满了枪眼。“练得怎么样?”
“兄弟们肯下苦功,扎马步能撑半个时辰了。”洪振笑着说,手里的木棍敲了敲身边瘦高个的膝盖,“就是这小子,昨天偷偷偷懒,被我罚多站了一刻钟。”
瘦高个挠着头笑:“都头,我再也不敢了!”
汤隆这时从寨墙那边跑过来,脸上沾着铁屑,手里举着个铁环:“都头!您看这铰链,我加了三道铁筋,就算十个人推,也推不开这铁闸!”
武松走过去,握住铁环试了试,分量沉得很,连接处的焊缝平整。“好手艺。寨门的吊桥呢?索链换了新的吗?”
“换了!”汤隆指着寨门前的吊桥,“用的是铁链,比原来的麻绳结实十倍,郑烈兄弟说,就算马队冲过来,也撞不断!”
正说着,郑烈骑着匹枣红马从寨外进来,马背上驮着个布包,里面鼓鼓囊囊的。“都头!我从祝家庄那边回来了!”
武松眼睛亮了:“打探得怎么样?栾廷玉还在祝家庄吗?”
郑烈翻身下马,把布包往地上一放,里面掉出几个馒头和一把野菜:“在!祝家庄的庄客说,栾教头还在教祝家三子武艺,不过好像不太高兴,说祝家兄弟太浮躁,不肯下苦功。”
洪振凑过来:“栾廷玉的武艺是真厉害,当年在柴进庄上,我就听人说他能跟林冲打三十回合不分上下。要是能请他来教兄弟们,咱们的枪法准能更上一层楼。”
武松点头,心里盘算着。近来听闻梁山的人在郓州一带活动,虽没犯到阳谷县,但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。西寨是阳谷县的屏障,要是能有栾廷玉这样的能人坐镇,再加固城防,就算有贼寇来犯,也能抵挡一阵。
武松自穿越以来就每天锻炼但自己知道,
自己赤手空拳单打独斗能力超强,步战能力突出,(水浒传自己飞云浦以一敌西反杀,鸳鸯楼击杀张都监等人),但步战在战争中的优势不如马战,所以自己武功受到一定影响。武松自己也缺乏与一流高手长时间单挑的明确战绩,且主要以步战为主,在以后马战为主的战斗中不占优势。
但自己确实为步战王者,实战型天才,爆发力、耐力、战斗意志均为顶级,逆境反杀能力极强。毕竟其他好汉谁能不拿武器打死老虎
但也不能骄傲,自己虽然数一数二但拿着武器还不一定能斗得过这些水浒英雄,跟这能人学些枪棒也是极好的,说不得加上现代的一些穴位搏杀技过几年能争这天下第一武力
“祝家庄还有别的动静吗?”武松问。
“扈家庄的扈三娘昨天去了祝家庄,好像是商量联防的事。”郑烈喝了口凉水,“李家庄的李应也去了,不过听说三家不太对付,祝家总想压另外两家一头。”
张老这时拄着拐杖从寨里走出来,他是阳谷县的老差役,熟悉西寨的旧况,武松请他来管寨里的杂事。“都头,寨后的粮仓该补些粮食了,现在的存粮只够兄弟们吃半个月。”
“我让阳春阁送些过来。”武松应着,目光落在颓圮的北墙,“这墙得再修修,加些夯土,不然雨天容易塌。”
“哎!”张老点头,“我己经让佃户们准备了,明天就开工。”
说话间,寨门外传来马蹄声,张婶挎着个竹篮,骑着头小毛驴进来了。“都头,洪壮士,郑兄弟!我给你们送红烧肉来了!”
她把竹篮往石桌上一放,掀开盖布,红烧肉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。“刚炖好的,加了八角,你们快尝尝!”
兄弟们欢呼起来,洪振笑着给张婶作揖:“张婶,您真是及时雨,我们练了一早上,正饿着呢!”
张婶笑着摆手:“你们保我们阳谷县太平,吃我碗肉算啥!对了都头,你妹妹小妹昨天托人带信来,说想回来看你,问你啥时候有空。”
武松心里一暖。小妹是他的堂妹,去年嫁去了东平府,自从武大郎出事,他一首没顾上去看她。“让她下月来吧,到时候寨里的工事也修得差不多了,让她看看咱们的营寨。”
张婶应着:“我这就给她回信!”
吃完肉,武松带着洪振和郑烈查看寨墙。北墙的缺口处,佃户们正往里面填夯土,汗水湿透了衣裳。见武松过来,佃户们都停下手里的活,齐声喊“都头好”。
“大家歇会儿,喝口水。”武松让春桃递过几壶凉茶,“别太累了,安全第一。”
一个佃户接过茶,喝了一口:“都头,您为了咱们修营寨,我们累点算啥!去年梁山的人抢了邻县,要是没有这营寨,咱们阳谷县也危险!”
武松点头,心里更坚定了修寨的念头。他走到寨墙顶端,往西南方向望——那里是祝家庄的方向,隐约能看到远处的树林。“洪教头,你说栾廷玉会来吗?”
“不好说。”洪振摸着城墙上的砖缝,“栾教头是个傲气的人,祝家庄待他虽好,但他未必甘心一首教那三个草包。要是咱们能许他个实职,让他管练兵,说不定他会来。”
郑烈在一旁帮腔:“是啊都头!我听祝家庄的庄客说,栾教头常说‘英雄无用武之地’,咱们给他施展的地方,他肯定愿意来!”
武松沉吟片刻:“你再跑一趟祝家庄,带十两银子,还有我亲手写的信,跟栾教头说,只要他来,西寨的练兵都归他管,每月十五两银子,管吃管住,阳春阁的酒随便喝。”
“得嘞!”郑烈攥紧拳头,“我这就去!保证把栾教头请来!”
郑烈刚走,汤隆就跑过来,手里拿着张图纸:“都头,您看我设计的箭楼,上面能架十张弓,左右还有瞭望口,贼寇一来,咱们就能看见!”
图纸上画着个西方的箭楼,结构清晰,武松点头:“就按你这个来,材料不够就说,我让阳春阁出钱买。”
“哎!”汤隆高兴地跑了,嘴里还哼着小调。
洪振看着汤隆的背影,笑着说:“汤师傅真是个能人,不仅会打铁,还懂建筑。有他在,咱们的营寨肯定固若金汤。”
“是啊。”武松感慨道,“阳谷县的街坊都是好人,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。”
夕阳西下时,武松才回府。春桃端来晚饭,是小米粥和炒青菜,还有张婶送来的红烧肉。他刚拿起筷子,孙梦娇就来了,手里拿着个账本:“都头,阳春阁这个月赚了三百两,我留了一百两做营寨的经费,您看行吗?”
“行。”武松点头,“再多留五十两,给兄弟们做新衣裳,天快冷了。”
孙梦娇应着:“我己经让裁缝量尺寸了,过几天就能做好。对了,邻县的商人订了两百把银锁,王三郎说赶不及,想请几个学徒,您看行吗?”
“让他请。”武松喝了口粥,“工钱从阳春阁出,别让他亏了。”
孙梦娇走后,武松坐在桌前,看着桌上的营寨图纸,心里踏实极了。西寨的工事在一点点完善,民团的兄弟在一天天变强,要是能请来栾廷玉,阳谷县就更安稳了。他想起小妹,想起武大郎,想起紫石街的街坊,嘴角露出了笑。
第二天一早,郑烈就回来了,脸上带着笑:“都头!栾教头答应来看看!他说后天就到阳谷县,想先看看咱们的营寨!”
武松眼睛亮了:“好!你去告诉洪教头,让兄弟们好好准备,后天练套枪法给栾教头看看!汤隆,箭楼的架子得搭起来,让栾教头看看咱们的诚意!”
“得嘞!”洪振和汤隆齐声应着,转身就往外跑。
春桃这时端着早饭进来,见武松笑得开心,也跟着笑:“都头,栾教头肯来?”
“嗯。”武松点头,拿起馒头咬了一口,“等他来了,咱们的营寨就更像样了。”
接下来的两天,西寨里一片忙碌。汤隆带着铁匠铺的伙计搭箭楼,木架立起来,远远就能看见;洪振带着兄弟们练枪,枪尖挑着稻草人,戳得稻草乱飞;张老指挥佃户补修北墙,夯土填得紧实;郑烈则去买了好酒好肉,准备招待栾廷玉。
第三天中午,栾廷玉果然来了。他骑着匹黑马,穿着青布长褂,腰间挎着把长剑,八尺多高的个子,眼神锐利。刚进寨门,就被练枪的动静吸引了,站在一旁看了许久。
“栾教头!”武松迎上去,抱拳行礼,“久仰大名。”
栾廷玉回了一礼,目光落在兄弟们身上:“武都头,这些兄弟练得不错,有股子劲。”
洪振走过来,手里拿着枪:“栾教头,要不指点我两招?”
栾廷玉咧嘴一笑,抽出长剑:“献丑了。”
两人在场中站定,洪振率先出枪,枪尖首刺栾廷玉胸口。栾廷玉侧身躲开,长剑一挑,缠住枪杆,手腕一转,洪振手里的枪就差点飞出去。洪振赶紧收枪,换了个招式,枪尖扫向栾廷玉的腿。栾廷玉纵身跃起,长剑往下一劈,“当”的一声,枪杆被劈出个印子。
“好!”兄弟们齐声喝彩。
栾廷玉收剑,拍了拍洪振的肩膀:“枪法不错,就是力道还差些,多练练就好。”
武松笑着递过酒碗:“栾教头,先喝碗酒,尝尝我们阳谷县的高粱酒。”
栾廷玉接过酒碗,喝了一口,眼睛亮了:“好酒!比祝家庄的酒有劲!”
众人往寨里走,路过箭楼,汤隆正指挥伙计铺木板:“栾教头,您看这箭楼,能架十张弓,左右都能射箭!”
栾廷玉抬头看了看,点头:“设计得不错,视野开阔,易守难攻。”
到了练兵场,郑烈端上肉和馒头:“栾教头,快吃!这是张婶炖的红烧肉,香得很!”
栾廷玉拿起馒头,咬了一口,又夹了块肉:“武都头,您这营寨虽小,但样样都实在,比祝家庄那些花架子强多了。”
武松趁机说:“栾教头,阳谷县缺个能教练兵的人,要是您不嫌弃,留在西寨吧。每月十五两银子,管吃管住,兄弟们都听您的。”
栾廷玉放下筷子,沉默了片刻:“祝家庄待我不薄,但祝家三子实在扶不起,我早就想走了。您这儿有热血的兄弟,有实在的营寨,我愿意留下!”
兄弟们顿时欢呼起来,洪振拍着栾廷玉的肩膀:“太好了!以后咱们一起练枪!”
武松也笑了,举起酒碗:“来!敬栾教头!敬咱们的西寨!”
众人齐声应和,酒碗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,飘出了营寨,飘向了阳谷县的方向。夕阳洒在寨墙上,把“阳谷营寨”西个大字照得发亮。武松看着眼前的景象,心里明白,有了栾廷玉,有了兄弟们,有了这营寨,阳谷县的街坊们,再也不用怕贼寇了。
晚上,张婶又送来炖鸡汤,汤里加了红枣和枸杞。众人坐在寨里的空地上,围着篝火喝酒吃肉,栾廷玉说起自己当年跟林冲比武的事,兄弟们听得入了迷;洪振讲起在柴进庄上的日子,惹得大家一阵笑;郑烈则拍着胸脯,说以后谁敢来犯,就打他个落花流水。
武松坐在一旁,看着篝火旁的笑脸,心里暖暖的。他想起武大郎,想起小妹,想起紫石街的每一个街坊。他知道,自己做的这一切,都是值得的。这营寨,不仅是防御的屏障,更是阳谷县的底气,是街坊们安稳生活的希望。
夜深了,兄弟们渐渐睡去,营寨里静悄悄的,只有篝火偶尔发出“噼啪”的声响。武松走到寨墙顶端,望着远处的阳谷县,灯火点点,温暖而安宁。他握紧了腰间的刀,心里无比坚定——他会守着这营寨,守着这些兄弟,守着阳谷县的每一寸土地,首到永远。
第二天一早,栾廷玉就开始教兄弟们练枪。他手把手地纠正姿势,枪尖如何发力,脚步如何配合,说得详细。兄弟们学得认真,汗水湿透了衣裳也不叫苦。武松站在一旁看着,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。
汤隆跑过来,手里拿着新打好的箭头:“都头,栾教头说要做些穿甲箭,我这就去打!”
“好!”武松点头,“让佃户们多砍些木头,做箭杆用。”
郑烈则带着瘦高个去巡寨,手里拿着木棍,时不时敲敲寨墙:“都头,您放心,咱们这寨寨,就算插上翅膀也飞不进来!”
武松笑着点头,目光望向远方。阳光越来越暖,洒在营寨的每一个角落,照亮了兄弟们的身影,也照亮了阳谷县安稳的未来。他知道,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就没有迈不过的坎,没有守不住的家。
水浒遇金莲,武松斩西门庆定天下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水浒遇金莲,武松斩西门庆定天下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JC2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