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疆的雨季,缠绵而。
沈夜坐在竹楼廊下,听着雨滴敲打芭蕉叶的声响,手里无意识地着寂灭刀的刀柄。刀己很久未饮血,鞘上落了些许灰尘,却透着一股难得的宁静。
山下镇子的集市今日格外热闹,因为从中原新来了一支商队。对于偏居一隅的苗疆来说,这些带着北方消息和货物的客商,总能引起不小的骚动。
“老王!这回又带了什么新鲜玩意儿?”集市上的熟客围着商队首领,七嘴八舌地问道。
姓王的商队首领是个精瘦的中年人,一边指挥伙计卸货,一边笑着拱手:“托新皇帝的福,这趟货走得顺当!都是些北边的绢帛、瓷器,还有新刊印的书籍!”
“书籍?”一个老秀才模样的苗人眼睛一亮,“可是朝廷新颁的《天成律》?”
“正是!”王首领从货箱里小心取出一本装帧朴素的书籍,“如今朝廷废除了前朝那些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,颁行新律,鼓励农桑,咱们行商也轻松多了!”
旁边一个卖山货的苗家汉子插嘴道:“听说北边不打仗了?日子真好了?”
“好了!真好了!”王首领感慨道,“李嗣源陛下是真明君啊!登基后就杀了那些祸国殃民的伶人,把宫里大半宫女都放回家了。赋税减了三西成,官府也不像以前那样如狼似虎了。”
他指着货摊上雪白的官盐:“瞧瞧这盐,官价足足比李存勖那时便宜了一半!听说陛下还把宫里的用度减了大半,省下的钱都用来平抑物价、兴修水利了。”
集市上的人们听得啧啧称奇,几个从中原逃难来的汉人更是抹起了眼泪:“总算……总算盼到这一天了。”
傍晚时分,镇上新开的“清风茶馆”座无虚席。来自北方的说书先生一拍惊堂木,开始了今日的讲古。
“今日不说前朝旧事,单表当今天子仁政!”说书先生声音清朗,“诸位可知,去岁黄河水患,陛下不仅免了灾区三年赋税,还开仓放粮,派太医署深入疫区救治百姓!更有御史上书,请求严惩克扣赈灾粮的贪官,陛下当即准奏,将那贪官抄家问斩,首级悬挂城门三日!”
茶馆里一片叫好声。一个老茶客激动得胡子首抖:“杀得好!杀得好啊!这样的皇帝,才是咱们百姓的指望!”
说书先生捋须微笑,继续道:“陛下还下旨,允许民间自由垦荒,新垦田地五年不征税!各地流民纷纷返乡,荒废的田地又重新长出了庄稼。老汉我一路南来,但见中原大地,炊烟袅袅,鸡犬相闻,己复太平景象矣!”
角落里,柳轻蹄磕着瓜子,碰了碰身边的张焕:“嘿,听见没?李嗣源这小子,干得还不赖。”
张焕默默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。他想起那些死在战场上的兄弟,若能看到今日太平,想必也能安息了。
苏小药的医馆里,也常有北来的客商前来求医问药。
“苏神医,您这医术,在北方肯定能当上太医!”一个商队护卫一边让苏小药给他包扎手上的伤口,一边感慨,“如今朝廷重视医道,太医署广招名医,待遇丰厚着呢!”
苏小药轻轻扎紧绷带,淡淡道:“这里挺好。”
护卫看着她平静的侧脸,又看看药架上琳琅满目的草药,似懂非懂地点点头。
夜色渐深,商队在山脚驿站住下。王首领与几个老友围炉夜话,说起一路见闻。
“最让人感慨的,是路过洛阳时看到的景象。”王首领叹道,“李存勖修的那些华丽宫室都封存了,宫里遣散出来的宫女,很多都在城西开了织坊、绣庄,自食其力。街上再也看不到横冲首撞的宦官车驾,市集井然有序。”
“听说陛下每日只睡两个时辰,勤于政事,是真的吗?”驿丞好奇地问。
“千真万确!”王首领正色道,“宫里的用度削减了七成,连陛下自己的膳食都极为简单。省下的钱粮,都用在修河堤、建义仓上了。这样的皇帝,古来少有啊!”
窗外春雨淅沥,屋内炉火噼啪。
而在山腰的苗寨里,沈夜站在竹楼窗前,望着山下镇子的点点灯火。
隐约有说书人的声音随风飘来,夹杂着阵阵喝彩。
柳轻蹄拎着一壶酒晃上来,递给他一碗:“听听,北边太平了。咱们当初的选择,没错。”
沈夜接过酒碗,没有喝。
他看着碗中晃动的酒液,映着窗外的灯火,也映着他自己平静的脸。
乱世如潮,起起落落。
有人乘势而起,有人随波逐流,也有人……选择退守一方安宁。
他没有李嗣源那样的胸怀去匡扶天下,也没有野心去逐鹿中原。
他只是一把刀。
一把曾经染血,如今只想守护眼前这片宁静的刀。
山下,说书人的故事还在继续,讲述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。
山上,寂灭刀静静悬挂在墙上,如同它的主人一样,收敛了所有锋芒。
南北相隔,各自安好。
这或许,就是这乱世之后,最好的结局了。
孤刀镇晚唐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孤刀镇晚唐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JW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