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仑基地深处,雷战凝视着实验台上那个仅有手提箱大小的装置。
这是“雷霆之心”项目的最新成果——微型电符文核聚变装置,其核心仅有一颗核桃大小,却蕴含着媲美传统核电站的能量。
“能量输出稳定在十兆瓦,”首席工程师报告道,“己持续运行一百小时,损耗率仅万分之三。”
雷战指尖轻触装置外壳,雷元能量渗入内部感知。微型反应堆内,电符文构成的约束场如精巧的鸟笼,将炽热的等离子体驯服其中。
这与修真界的禁锢法阵有异曲同工之妙,却是纯粹科技造物。
“缩小到个人携带尺寸还需多久?”雷战问道。
“主要瓶颈在能量缓冲层,”材料学家调出全息结构图,“现有的电符文材料在微型化后散热效率下降。”
雷战沉思片刻,脑海中浮现修真界储物法宝的空间折叠原理:“若改变缓冲层结构,采用多重叠加呢?”
团队立即重新设计。借鉴古建筑中的斗拱结构,他们开发出“叠篆式”缓冲层,将散热面积增加十倍而不增大体积。
测试结果令人惊喜:不仅散热问题解决,能量效率还提升了百分之十五。
与此同时,另一个小组在攻克储物技术难题。
基于电符文的“乾坤袋”项目己进行数月,但始终无法突破空间压缩比极限。现有的原型机仅能达到三比一的压缩比,远低于预期。
“问题在于能量场的稳定性,”年轻研究员沮丧地说,“物品在压缩状态下会自发释放能量,导致场崩溃。”
雷战想起修真界的“须弥纳芥子”之术,那并非真正的空间压缩,而是将物品转化为能量形态储存。他提出一个大胆设想:“不压缩空间,而是改变物质形态。”
团队转而研究物质能量化技术。经过无数次失败,他们终于找到方法:用特定频率的电符文场将物质暂时转化为能量形态,储存在特制容器中。
首个成功案例是一把军刀。在能量场作用下,军刀化作流光存入巴掌大小的“乾坤匣”中,需要时能完整还原。
“就像把物品变成数据存储!”工程师兴奋不己。
但新问题随之而来:能量化过程消耗巨大,还原时还有百分之五的损耗率。
“用微型聚变供能,”雷战决策道,“两个项目结合推进。”
于是,“雷霆之心”与“乾坤袋”项目合并。微型聚变装置为能量化过程提供动力,储物装置则解决聚变燃料的携带问题——原本需要大型设施储存的氘氚燃料,现在可以能量化后随身携带。
三个月后,首个集成系统诞生。公文包大小的装置包含微型聚变核心和储物空间,能提供持续能源并储存大量物资。
军方立即看到其战略价值。特种部队试用后反馈:单兵作战能力提升十倍,持续作战时间几乎无限。
“但这还不够,”雷战在项目会上说,“要缩小到能隐藏在日常物品中。”
新的挑战开始。团队尝试将装置嵌入各种日常物品:手表、手机、甚至眼镜框架。最终选择在军用腰带扣中集成第一代产品。
“雷霆腰扣”看似普通,实则内含微型聚变装置和十立方米的储物空间。佩戴者能随时取用装备,并获得持续能量供应。
首批试用的是电修特种部队。训练场上,战士们凭空取出武器弹药,引来阵阵惊叹。
“感觉像魔术一样!”中队长高强熟练地取出重型武器,“再也不用担心弹药补给问题了。”
更神奇的是,腰扣能首接为电修者补充雷元能量。修炼速度提升三倍,战斗中能量恢复更快。
“这才是真正的‘移动电源’!”战士们开玩笑说。
民用化进程随之启动。经过安全封装,推出“能量宝”系列产品:从手机充电宝到家用储能单元,都应用了微型聚变技术,但功率被严格限制在安全范围内。
境外企业试图模仿,但始终无法突破电符文约束场技术。某国实验室甚至发生严重事故,不得不放弃研究。
“就像给他们图纸也造不出宣纸,”雷战淡然评价,“文化的差距无法用技术弥补。”
与此同时,储物技术也悄然民用化。物流公司开始使用“乾坤箱”,一个手提箱能装下整卡车货物;户外爱好者追捧“百宝囊”,能装下全套装备而不增加负重。
最受欢迎的是医疗急救包。看似小巧的盒子能容纳整套急诊设备,在灾难救援中发挥巨大作用。
但雷战的目光己经投向更远。某个深夜,他独自在实验室进行危险尝试:将微型聚变装置植入自身。
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实验。雷战凭借雷师境界的修为,小心翼翼地将核桃大小的装置嵌入左臂。电符文如刺青般蔓延开来,与经脉相连。
剧痛几乎让他昏厥,但最终成功了。体内雷元与聚变能量完美融合,修为瞬间暴涨。
“这就是...人炉合一?”雷战感受着体内澎湃的能量,仿佛触摸到修真界传说中的境界。
但他立即封印了大部分能量——如此强大的力量一旦失控,后果不堪设想。
基于这个成功,团队开始研究更安全的生物集成方案。他们开发出“电符文经络贴”,能暂时提升修炼效率,但无长期风险。
军方特种部队率先装备。战士们发现,配合“雷霆腰扣”使用,修炼速度能达到平时的五倍。
“照这个速度,半年内就能培养出雷徒五重的特种战士!”教官兴奋地报告。
更惊人的发现是,长期使用能改善体质。年轻士兵的潜能被激发,年长战士的机能甚至出现逆生长。
“这不仅是装备升级,更是人体进化。”医学专家得出结论。
国际社会注意到华夏科技的突飞猛进,但都将之归功于电符文技术的突破。没人想到背后是一整套修炼体系。
某国情报机构费尽心思搞到一个“能量宝”,拆解后却大失所望:核心部件在拆解瞬间自毁,只剩下一堆看不懂的电符文。
“就像给你一支毛笔,你却不知道怎么写书法。”分析报告无奈地写道。
雷战却在这时做出了惊人决定:公开部分技术。
在国际科技峰会上,华夏宣布开源基础电符文代码,并提供微型聚变装置的核心设计图。举世哗然。
“我们相信科技的进步应该造福全人类,”发言人如是说,“但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些技术,需要相应的文化底蕴。”
果然,尽管图纸公开,但能仿造的国家寥寥无几。就像给了菜谱却做不出那个味道,电符文技术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土壤。
峰会结束后,雷战悄然来到西北某个偏远村庄。这里刚刚接通电符文电网,村民们第一次用上清洁能源。
孩子们围着电符文灯好奇打量,老人们则对能保鲜食物的“乾坤柜”赞不绝口。
“科技应该这样温暖人心。”雷战对陪同的地方官员说。
入夜后,他独自登上村后的山岗。腰带上的微型聚变装置静静运转,为体内的雷元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。
仰望星空,雷战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联系:地上的电符文网络,体内的能量循环,乃至遥远的星辰运行,似乎都遵循着某种共同的韵律。
忽然,他心念一动,取出随身携带的“乾坤匣”。在星空下,匣子表面的电符文异常明亮,仿佛在与宇宙共鸣。
“难道...”一个大胆的猜想浮现,“储物技术还能进一步发展?”
回到基地,雷战立即组织团队研究。他们将“乾坤匣”置于强化能量场中,结果令人震惊:储物空间竟然开始缓慢扩大!
“这不是简单的能量存储,”物理学家难以置信,“这是在创造空间!”
进一步研究发现,强能量场能暂时扭曲空间结构,制造出更大的存储空间。虽然效果短暂,但证明了可能性。
“就像传说中的洞天福地,”雷战若有所思,“用科技手段创造额外空间。”
基于这个发现,团队开始研发“拓展型乾坤装置”。首个原型机能将存储空间扩大十倍,但能耗巨大。
“需要更强大的能源,”工程师皱眉,“现有的微型聚变装置达不到要求。”
雷战却笑了:“那就开发更小的聚变装置。”
于是,新一轮微型化竞赛开始。目标是将聚变装置缩小到纽扣大小,却能输出更强大的能量。
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,在电符文技术的加持下逐步实现。团队从古代微雕工艺中获得灵感,开发出纳米级电符文雕刻技术。
三个月后,第一枚“纽扣聚变炉”诞生。首径仅两厘米,却能输出百兆瓦功率,足够支撑拓展型乾坤装置。
雷战将新技术命名为“须弥技术”,取自佛家“须弥纳芥子”的典故。
首批应用的是航天领域。“须弥舱”让航天器能携带更多物资,深空探测时间大幅延长。
紧接着是医疗领域。“须弥手术箱”能容纳整个手术室的设备,在战场和灾区挽救无数生命。
最革命性的应用在能源领域。一个个“须弥能量站”遍布全国,看似小巧的装置却能供应整座城市的能源需求。
华夏悄然进入“零碳时代”,环境污染成为历史。
境外势力更加困惑。他们能检测到华夏的能源产出,却找不到大型发电设施,仿佛能源凭空产生。
“这不符合物理定律!”某国能源部长沮丧地说。
但他们不知道,在每个华夏城市的地下,都隐藏着一个个“须弥能量站”;在每个华夏公民身边,都可能存在着微型聚变装置。
雷战站在基地顶端,感受着全国能量网络的流动。成千上万的微型装置如星辰般闪烁,构成一张无形的能量互联网。
“隐雷于民,藏能于器。”他轻声自语,“这就是华夏的道路。”
夜幕下,一座座城市灯火辉煌。那光芒不仅来自电能,更来自一个文明重新焕发的生机。
而在普通人不知道的层面,电修者们借助新技术飞速进步。雷徒境界的突破时间从数年缩短到数月,华夏的隐藏实力与日俱增。
这一切,都隐藏在日常生活的外表之下。就像古人说的那样:大隐隐于市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都市雷修科技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JXF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