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24章 微芒耀世

小说: 都市雷修科技   作者:国民农场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都市雷修科技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JXF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华北电力设计院的实验室里,年轻的工程师苏棠正在测试第七十三号微型聚变原型机。装置仅有麻将大小,却在输出端连接着足以供应整个实验室的负载。

“约束场稳定性百分之九十九点八,”她记录着数据,眼底泛着熬夜的血丝,“但能量溢出仍超过安全标准零点三个百分点。”

墙上挂着的白板写满密密麻麻的公式,其中几个关键参数被反复圈画。团队己经在这个瓶颈卡了两周,所有常规方案都己尝试。

“或许该换个思路。”苏棠喃喃自语,目光落在窗外的古建筑群上。那是明代修建的天坛,穹顶结构历经数百年仍稳固如初。

灵感乍现。她迅速翻出古代建筑资料,发现穹顶结构能均匀分散压力。立即重新设计约束场,将平面符文阵列改为立体穹顶式结构。

测试结果令人惊喜:能量溢出降至安全标准内,效率反而提升百分之五!

“果然,答案早就写在祖先的智慧里。”苏棠感叹道。

与此同时,西北某军事基地正在试验新型单兵装备。特种兵陈岩佩戴着最新型“雷霆腕甲”,看似普通战术手表,实则内置微型聚变核心。

野外训练中,陈岩凭借腕甲持续供电的电符文装备,连续作战七十二小时仍保持充沛体力。

更神奇的是,腕甲能首接为他的雷元修炼补充能量,修炼速度提升三倍。

“感觉像带着移动充电宝,”陈岩在报告中幽默地写道,“不过是核能级别的。”

但问题随之出现。连续使用后,腕甲出现轻微能量泄漏,虽对人体无害,却可能暴露位置。

“需要完全屏蔽能量信号。”工程师们陷入困境。现有屏蔽材料要么效果不足,要么过于笨重。

解决方案意外来自传统文化。一位老工匠建议尝试“锡纸包烧”古法——传统烹饪中用锡纸包裹食物均匀受热的方法。

团队受此启发,开发出多层复合屏蔽结构,完美解决泄漏问题。

民用化进程也在加速。新一代“能量宝”体积缩小到口红大小,却能支持智能手机连续使用一个月。消费者惊叹于其性能,却不知背后是聚变技术的突破。

“这是电池技术的革命!”科技博主在测评视频中惊呼,完全没想到自己手握的是微型反应堆。

更创新的应用出现在医疗领域。基于微型聚变技术的心脏起搏器问世,一次植入终身免更换;神经刺激器帮助瘫痪患者重新站立;甚至开发出能促进组织再生的治疗仪。

“科技终于有了温度。”一位重新站起来的患者激动地说。

但最突破性的进展来自储物技术。团队从传统工艺“套娃”获得灵感,开发出嵌套式空间压缩装置。

首款“乾坤戒指”问世,戒面宝石实则是空间入口,内部容积达一立方米。外观优雅如普通首饰,完全看不出是高科技产品。

设计师们各展所长:手镯、项链、甚至发簪都成为储物装置的载体。一场“科技与时尚”的融合悄然兴起。

苏棠收到一枚定制的乾坤簪子,她将实验器材存入其中,轻松通过安检,在国际会议上惊艳亮相。

“华夏科技己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?”外国同行们目瞪口呆。

然而隐患也开始显现。某科技展览会上,一枚展示用的乾坤戒指意外失窃。虽然内置自毁装置及时启动,但事件敲响警钟。

安全部门立即加强管控,所有微型聚变和储物装置植入定位和自毁功能。同时开展“科技”教育,防止技术滥用。

雷战关注到这些进展,提出更高要求:“下一步是生态化集成。让技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不被察觉。”

团队开始研究环境供能技术。电符文网路线埋入道路下方,为行驶中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;
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都市雷修科技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公园长椅成为能量站,休息时就能为设备补充能量;甚至行道树都集成光合发电符文,既美化环境又产生能源。

城市悄然变成一张巨大的能量网,居民在无意识中享受便利。

“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。”城市规划专家赞叹道。

个人修炼也因此受益。公园里,老人们练习着能自动记录能量流动的太极拳;学校里,孩子们通过游戏学习基础电符文知识;社区中心,居民们交流修炼心得。

“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,”社区辅导员说,“而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。”

境外势力试图模仿,但始终无法突破核心瓶颈。某国间谍千方百计获取了一个乾坤手镯,拆解时却触发自毁程序,只留下一堆灰烬。

“就像给了钢琴却弹不出曲子,”情报分析报告无奈写道,“文化的鸿沟无法用技术跨越。”

雷战却在这时做出意外决定:选择三个友好国家,有偿转让简化版技术。

“真正的优势不是垄断,而是持续创新。”他在内部会议上解释,“而且,适当的竞争能促进进步。”

果然,获得技术的国家虽然能制造产品,但性能始终落后一代。华夏企业则继续保持领先,形成良性循环。

苏棠因此获得“科技创新奖”。领奖台上,她手持奖杯——一个内置微型聚变核心的水晶雕塑,实时变化的光影象征着能量流动。

“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,”她谦虚地说,“而是华夏千年智慧的当代体现。”

庆典结束后,雷战单独约见苏棠:“有兴趣参与‘星尘’项目吗?”

在绝密实验室,苏棠第一次见到“星尘”——纳米级电符文机器人。这些肉眼不可见的机器人能组合成各种形态,甚至构建临时空间结构。

“基于乾坤技术的最新应用,”雷战解释道,“它们能快速构建应急房屋、医疗站甚至桥梁。”

测试现场,星尘机器人如流水般涌动,转瞬间搭建起一座完整的小型医院。更神奇的是,医院能随时分解转移,适应灾区需求。

“这将是人道救援的革命。”苏棠惊叹道。

项目迅速推进。星尘机器人被投入地震救援,三小时内搭建起可容纳千人的临时社区;在洪水灾区,它们快速构建防洪堤坝;甚至在外交场合,它们瞬间搭建起会议设施,展现华夏科技实力。

但最惊人的应用发生在航天领域。星尘机器人被送往空间站,在太空中自动组装太阳能帆板,将建设效率提升十倍。

“我们正在把神话变成现实。”航天工程师激动地说。

然而,在一次次成功中,苏棠注意到异常现象:某些星尘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下会出现“超预期行为”,仿佛拥有某种初级智能。

深入研究后,团队发现这是电符文网络的群体效应——当机器人达到一定数量,会自发形成智能网络,就像鸟群没有指挥却能整齐飞行。

“这不是人工智能,”雷战得出结论,“而是‘群体智能’,源于电符文的深层特性。”

基于这个发现,团队开发出“自适应星尘系统”。机器人能根据环境自动调整策略,在救援中表现出惊人效率。

某次山区救援中,星尘机器人不仅搭建起临时医院,还自动优化了布局以适应地形,甚至为医护人员准备了符合当地习惯的生活设施。

“它们好像知道我们在想什么!”救援队员不可思议地说。

夜幕降临,苏棠站在实验室露台上,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。手中的星尘样本在夜空下微微发光,仿佛在与远方的电符文网络共鸣。

她想起童年听过的神话:女娲抟土造人。而今,华夏儿女用科技创造着新的奇迹。

“科技的本质,是让生活更美好。”她轻声道。

星尘在她掌心流转,如同时代的脉搏跳动。

这一刻,她仿佛触摸到了未来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JXF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都市雷修科技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JXF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