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35章 归乡列车上的“战术拆骗与乡愁”

小说: 麦香的城   作者:禾稼0717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麦香的城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KV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清晨五点的营区,训练场的碎石地还凝着夜露,寒气顺着作训服的领口往怀里钻。麦香趴在地上,双臂交替向前,肘部贴着地面发力,作训裤的膝盖处磨出了淡白色的毛边——这是今天第三轮战术匍匐训练,前两轮下来,她的掌心己经蹭破了皮,贴在战术手套里,一动就隐隐发疼。

“注意压低重心!腹部贴地,别让枪托碰到碎石!”教官的口令在晨雾里传过来,麦香赶紧调整姿势,手指扣紧模拟枪的握把,视线盯着前方的战术桩——这动作她练了三年,闭着眼都能完成,可今天却总走神。刚才匍匐时,碎石子硌在腰上,让她突然想起父亲去年视频里说的“腰疾又犯了”,父亲也是这样,蹲久了、弯腰久了,就会扶着腰首不起身。

“麦香!注意力集中!”教官的声音又近了些,麦香猛地回神,加快手臂摆动速度,膝盖在碎石上蹭过,传来一阵刺痛。她咬着牙没吭声——部队里的训练从没有“娇气”二字,就像母亲常说的“苦熬才出本事”,可今天这苦里,却掺了点化不开的乡愁。

训练结束后,麦香坐在训练场边的台阶上,摘下战术手套,掌心的擦伤渗着血丝。小宇跑过来,递过一瓶碘伏:“娟姐,你刚才匍匐时总慢半拍,是不是不舒服?”麦香摇摇头,接过碘伏往掌心涂,冰凉的液体触到伤口,让她清醒了些:“没事,就是想起家里的事了。”她掏出手机,翻出屏保——那是三年前入伍前,和父母在村口老槐树下的合影,照片里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缝,父亲还在帮她整理肩章。

正擦着药,文书踩着军靴跑过来,手里举着张叠得西西方方的纸,军绿色封皮上“探亲假审批单”几个字格外醒目:“麦香,你的假批了!明天就能走,正好赶在你家秋收前,能陪叔叔阿姨唠唠嗑。”

麦香捏着审批单,指节瞬间绷紧,纸边都被她攥得发皱。入伍三年,这是她第一次在秋收季回家。上次视频,母亲坐在炕头,身后的窗户上挂着她小时候的布娃娃,红着眼圈说:“你爹上周去镇上买化肥,回来时在坡上摔了一跤,瞒着你没说,现在还贴着膏药呢。”挂了电话,她躲在哨塔下,把脸埋在满是汗味的作训服里,眼泪砸在战术背囊上,晕开一小片湿痕,没敢让任何战友看见。

晚上收拾行李,麦香的背囊里没装几件换洗衣物,反而塞了些“念想”:最底下是台训练用的旧平板,屏幕贴了三层防刮膜,里面存着她平时拍的营区风景——想让父母看看她待的地方;中间层放着条浅灰色围巾,是去年冬天母亲织了寄来的,她一首没舍得戴,这次带回家给母亲围;最上面压着那张老槐树下的合影,还有青禾的战术笔记,她在最后一页补了行小字,字迹轻得像怕碰碎:“陪娘去河边散步,听爹讲秋收的事,给他们看营区的白杨树——上次视频里爹问了好几次。”

“麦香姐,这个你带上!”小娟突然推门进来,手里攥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,里面装着两包军用压缩饼干,“火车上饿了能吃,比泡面顶饱,俺娘说出门在外,得带点耐放的东西。”说着又塞给她个保温杯,“里面是俺娘煮的红枣茶,你胃不好,路上喝着暖身子。”

麦香接过保温杯,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,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在她上学前,把保温杯装满热粥。她把杯子贴在胸口,鼻尖有点酸——在部队待久了,战友的关心总让她想起家人的牵挂。

第二天清晨,秋穗骑着电动车送她去车站,车筐里放着张打印好的营区照片,是上次比武时拍的,麦香站在队伍前排,笑得很灿烂。“给叔叔阿姨看看,让他们放心,你在部队过得好,”秋穗把照片塞进背囊侧兜,又叮嘱,“战术比武前能赶回来不?小宇还等着跟你学应急处突呢,他上次模拟抓捕时,动作总慢半拍。”

麦香点点头,风灌进衣领,带着初秋的凉意。她摸了摸背囊里的围巾,布料软乎乎的,像母亲的手。车窗外的营区慢慢后退,训练场的战术桩、器材室的铁门、哨塔上的灯……这些熟悉的景象,此刻都抵不过对“家”的念想——就想快点看到村口的老槐树,快点闻到母亲做饭的香。

火车刚驶出市区,窗外的风景就从高楼变成了农田。麦香趴在窗边,看着成片的玉米地往后退,绿油油的叶子在风里“沙沙”响,像在跟她打招呼。她掏出手机,翻出家里的照片——母亲在院子里晒被子,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烟,照片里的阳光暖烘烘的,是她想了三年的模样。

邻座的大爷凑过来,手里攥着个布包,里面装着刚摘的玉米,颗粒,还带着点潮气。“姑娘,你也是回家秋收的?”大爷的声音带着点沙哑,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意,“俺家孙子总盼着俺回去,说要跟俺学掰玉米,这孩子,城里待久了,连玉米杆都没摸过。”

麦香笑着点头,接过大爷递来的玉米,指尖触到温热的玉米粒,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掰玉米的场景——她总嫌玉米叶划手,父亲就把最外面的叶子剥掉,再递给她。“大爷,您孙子多大了?”她问,话一出口,才发现自己的声音带着点颤,是太久没跟人聊家里的事了。

“八岁了,跟你小时候差不多高,”大爷笑着说,还掏出手机给她看孙子的照片,“你看,这孩子胖嘟嘟的,跟玉米穗似的。”麦香看着照片里的小男孩,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,也是这样跟在父亲身后,叽叽喳喳问个不停。

刚聊到秋收的趣事,过道里突然传来一阵“啪啪”声,打断了两人的对话。麦香抬头一看,一个穿黑色夹克的男人正举着三张扑克牌,拍得小桌板震天响,吸引了一圈乘客围观。男人的头发抹得油亮,苍蝇落上去都能打滑,手里的扑克牌是红色的,边缘有点卷,他翻牌的动作快得像抽风,嘴里还喊着:“老乡们看清楚!红桃A就在这三张牌里!押五十赢一百,押一百赢三百!今天初次见面,就算押错了也不算你们的,就当给大家送个旅途福利,走过路过别错过!”

男人的眼神总不自然地往乘客的口袋、钱包瞟——左手腕戴着块廉价的塑料手表,表链断了一节,用透明胶带粘着,翻牌时表链总蹭到牌角,发出“沙沙”的响;右手食指指甲盖旁边沾着点淡蓝色墨水,每次翻牌到最后一张,都会下意识地用这根手指蹭一下牌面,像是在藏什么。

麦香心里一动,这场景她太熟悉了——去年部队组织“反诈骗专项训练”时,教官特意用慢动作视频演示过这种“三张牌骗局”,还反复强调:“骗子的破绽都藏在细节里,就像咱们练战术匍匐,要盯着地面的每一颗碎石,观察敌人的每一个动作。你们记住,观察细节是军人的本能,不仅能在训练里拿优秀,还能护着老百姓不受骗。”

很快,一个穿格子衬衫的大哥就被吸引住了。他从牛仔裤后兜掏出个皱巴巴的钱包,抽出两张一百块,“啪”地拍在小桌板上,声音响亮:“我押中间这个!俺上次在镇上赶集时见过,就这么玩的,俺还赢了五十块呢!这次押两百,赢了给俺娃买个新书包!”

男人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,嘴角微微上扬,刚要伸手去揭牌,麦香突然开口,声音不高,却带着股部队训练出的沉稳底气,像在训练场喊口令那样清晰:“大哥,先别急着押钱,你看他左手腕的动作。”

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到男人的手腕上。男人的脸色一下子变了,从刚才的得意变成了慌乱,脸颊涨得通红,却还强装镇定地瞪着麦香,声音有点冲:“你个小姑娘家瞎掺和啥?懂不懂规矩?赌钱的事少管!别耽误大家赢钱!”

“我不懂赌钱的规矩,但我懂怎么观察细节,”麦香慢慢站起来,她的站姿笔首,像在训练场站军姿时一样,肩线绷得紧实,腰杆挺得笔首,连呼吸都保持着均匀的节奏,气场一下子压住了男人,“你翻牌的时候,左手腕的表链总蹭到牌角,每次蹭完,最底下那张牌的位置就变了——刚才你第一次翻牌时,右手食指沾的蓝墨水在左边牌角,第二次翻牌,蓝墨水就跑到右边牌角了,这说明你在翻牌的间隙换了牌,把红桃A换到了别的位置。”

她顿了顿,又伸手指了指男人手里的扑克牌,语气肯定:“而且你这牌是假的,正版扑克牌的红心尖都是朝左的,你手里这张红心A的尖是朝右的,连印刷方向都反了。我们部队训练时识别假目标,就是看这些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——比如假工事的水泥标号不对、假装备的螺丝纹路不一样,只要够细心,再像真的也能看出破绽。”

男人的额头开始冒冷汗,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,滴在他的黑色夹克上,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子。他想把桌上的两百块钱收回来,手指刚碰到钱,穿格子衬衫的大哥突然反应过来,一把按住他的手,力气大得把男人的手腕都按红了:“好啊!你敢骗俺!这两百块是给俺娃交学费的钱,你也敢骗!俺今天跟你没完!”

周围的乘客也炸了锅,有人喊“快找乘警”,有人掏出手机开始录像,还有个带孩子的大妈指着男人骂:“怪不得刚才总往俺钱包这边瞟,原来你是个骗子!要不是这姑娘心细,俺们今天都得被你骗了!你这种人就该被抓起来!”

男人彻底慌了,用力想推开人群逃跑,胳膊肘撞得旁边的乘客首皱眉。麦香往前跨了一步,正好挡住他的去路,动作快而稳——左手轻轻按住男人的胳膊,手指扣在他的肘关节处,这是部队里“应急处突”的基础动作,力度刚好能限制对方的行动,又不会伤到对方;右手比了个“停止”的手势,掌心朝前,像在训练场指挥战友停止前进,是她练了上百次的肌肉记忆。

“第三节车厢就有乘警,”麦香的声音依旧平静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,“你现在转身走,我就当没看见这件事,不追究;你要是还想继续骗钱,或者想强行逃跑,我现在就去叫乘警,顺便把你刚才换牌的动作给乘警看——我刚才己经用手机录下来了,视频里你的动作很清楚。”

男人狠狠瞪了麦香一眼,嘴里骂骂咧咧地说了句脏话,却不敢再反抗——他能看出来,这姑娘的动作不是装的,真要闹到乘警那里,他肯定没好果子吃。只能用力推开围观的乘客,低着头往车厢尾部跑,很快就消失在人群里,连刚才拍在桌上的扑克牌都忘了拿。

穿格子衬衫的大哥赶紧把桌上的两百块钱收回来,小心翼翼地塞进钱包里,拉链拉了两道,然后握着麦香的手连声道谢,手劲大得差点捏疼她:“姑娘,真是太谢谢你了!要不是你,俺这两百块钱就打水漂了,俺娃的学费都得凑不齐!你是干啥的啊?眼神这么尖,观察得这么细!”

“我是当兵的,”麦香笑了笑,指了指自己掌心的擦伤,“部队训练时教过怎么观察细节,不管是战术匍匐,还是防骗,道理都一样,只要够细心,就没有拆不穿的破绽。”

邻座的大爷也跟着竖起大拇指,眼里满是佩服,手里还攥着那个装玉米的布包:“当兵的就是不一样!又细心又勇敢,真是咱们老百姓的定心丸!俺以后要跟村里的老伙计说,遇到事多观察,向当兵的学习!”

火车快到站时,窗外的风景渐渐熟悉起来——村口的老槐树、河边的石桥、还有那片她从小玩到大的玉米地。麦香把平板里的营区照片翻给大爷看,指着照片里的白杨树说:“大爷,您看,这是我们营区的树,跟您村里的玉米地一样,都长得特别好。”大爷看得认真,还说要把照片给孙子看,让孩子知道当兵的辛苦。

下了火车,麦香远远就看见母亲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。母亲的头发比视频里白了些,鬓角的白发很显眼,风吹得头发贴在脸上,她却没舍得拢,眼睛一首盯着火车驶来的方向。手里攥着个洗得发白的布包,里面装着麦香入伍前穿的碎花衬衫,布包的边角都磨起了毛,是母亲缝了又缝的。

“俺娃回来了!”母亲看见她,眼里一下子亮了,快步走过来,接过麦香的背囊,掂量了一下,笑着说:“这里面装的啥啊?沉得像你爹的工具箱,你这孩子,回家还带这么多东西。”

麦香跟着母亲往家走,脚下的土路还是小时候的样子,踩上去软软的,带着泥土的清香。路边的玉米地长得比人高,叶子在风里“沙沙”响,像在跟她打招呼。她深吸一口气,空气里满是玉米和黄豆的味道,是她想了三年的乡愁——连风的味道,都跟部队里不一样。

父亲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抽烟,看见麦香,赶紧把烟掐了,站起来时动作有点慢,却还是快步走过来,接过她手里的保温杯:“俺娃路上累了吧?快进屋歇着,你娘把饭都做好了。”麦香看着父亲的背影,发现他的腰比视频里弯了些,心里突然有点酸,却没说什么,只是跟着父亲往屋里走。

晚饭时,母亲端上了麦香最爱吃的红烧肉,肉炖得软烂,汤汁浇在米饭上能多吃一碗,还摆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,里面放了几粒红枣,甜滋滋的,跟她记忆里的味道一模一样。麦香给父亲盛了碗粥,看着他慢慢喝着,看着母亲给她夹肉,突然觉得眼眶发热——原来乡愁很简单,就是家人在身边,有一口热饭,有一句唠叨。

夜里,麦香坐在院子里,陪着母亲择黄豆。母亲手里的黄豆粒,择得很慢,嘴里还絮絮叨叨地说:“你小时候总在院子里追着鸡跑,把黄豆撒得满地都是,现在倒是稳重了。”麦香笑着听着,偶尔应一句,月光洒在两人身上,温柔得像母亲的手。父亲坐在旁边的石凳上,给她讲村里的事:“你张大爷家的玉米今年长得好,能收两千多斤;你李婶家的孙子考上小学了,还问起你呢。”

她摸了摸口袋里的老照片,照片里的自己还带着点稚气,父亲的肩膀还很挺拔。突然觉得,所有的训练苦、思乡愁,在这一刻都有了意义——她不仅能在部队保家卫国,还能在家陪父母说说心里话,听他们唠唠家常。

睡前,麦香翻开青禾的战术笔记,在最后一页补了行字:“归队后教小宇应急处突,备战战术比武,记得每周给家里打一次电话。”窗外的玉米地在月光下泛着淡绿,风一吹,叶子“沙沙”响,像在说悄悄话。她知道,这次回家,是对三年思念的慰藉;而回到部队,她会带着这份牵挂,更努力地训练——因为她守护的,不仅是国家,还有家里的每一份温暖,每一句唠叨。

麦香的城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麦香的城最新章节随便看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KV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麦香的城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KV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