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26章 论如何科学地“走后门”

小说: 我的学阀之路   作者:金陵痞帅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我的学阀之路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LJ7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苏州的晨光刚漫过平江路的马头墙,徐骁就攥着半张没吃完的猪油膏,蹲在“朱鸿兴”面馆对面的石阶上。巷口卖栀子花的阿婆把竹篮摆得整整齐齐,雪白的花瓣上还沾着露水,路过的姑娘买上两朵别在衣襟,香气能飘出半条街。不远处,三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正对着手机导航念叨:“就是这里!夏晚书里写的‘老苏州奥灶面’,说焖肉要选三层肥两层瘦的才香!”

徐骁看着他们走进面馆,指尖无意识地着口袋里的便签纸——上面是林静昨晚发来的名单:中文系三位教授的联系方式,还有上海星火出版社的地址。他掏出手机给林静发消息:“林老师,早市的生煎刚出炉,要不要带两笼去办公室?”

没等多久,林静的回复就来了:“不用,我在‘哑巴生煎’等你,顺便带了中文系的推荐函初稿。”

“哑巴生煎”藏在巷尾的老房子里,门面不大,木质招牌上的漆都掉了些,却挤满了人。林静坐在靠窗的位置,面前摆着一碗泡泡馄饨,手里拿着几页纸。徐骁刚坐下,老板就端来一笼生煎,金黄的外皮冒着热气,咬开一个小口,鲜美的汤汁顺着指缝往下淌。

“这是中文系五位老师联名的推荐函,”林静把纸推过来,钢笔字写得工工整整,“里面提到夏晚的书里,对苏州评弹、甪首水乡的描写很有学术价值,甚至有老师想把她的作品当‘地方文化研究’的案例来讲。”

徐骁一口生煎差点噎住:“真的?我还以为老师们会觉得网文登不上台面。”

“你太小看咱们学校的老师了,”林静舀了一勺馄饨汤,“李教授昨天还跟我说,现在年轻人不爱看地方志,但夏晚的书里,把山塘街的石板路、周庄的双桥都写活了,有个南京的学生看了书,专门来苏州做‘当代文学与地方旅游’的课题——这就是文化价值,不是随便谁都能写出来的。”

徐骁心里亮堂了些,又想起出版社的事:“林老师,我今天想去上海一趟,找星火出版社的编辑要份正式的签约文件。有了这个,再加上推荐函和销量数据,特招的事就更有底气了。”

林静点点头,从包里掏出一张公交卡:“正好我下午没课,跟你一起去。上海的出版社我熟,之前帮学校图书馆采购过书,认识他们的编辑赵清漪,是个很懂行的人。”

下午的高铁上,徐骁望着窗外掠过的稻田,手里翻着夏晚的手稿。林静则在旁边整理数据:“我查了,夏晚的《穿越之明朝郡主在苏州》在晋江文学城的收藏己经破万,上个月的订阅量是8962,还有三家文化公司来问改编版权——这些数据都能作为‘特殊才华’的证明,比空口说‘写得好’管用多了。”

到了上海,两人首奔南京东路的星火出版社。写字楼楼下的老弄堂里,卖葱油饼的摊子前排着长队,油香混着老上海的弄堂风,和苏州的水乡气息截然不同。赵清漪穿着米色风衣,手里拿着一杯美式咖啡,见到他们就笑着说:“你们来得正好,刚印好的签约合同,作者“金陵痞帅”推荐阅读《我的学阀之路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还有上个月的销售报表——夏晚的书在上海卖得特别好,尤其是外滩的书店,周末经常断货。”

办公室里,赵清漪把报表摊开:“你们看,这本书不仅销量好,还有不少读者留言说,因为书里写了苏州的评弹和上海的老洋房,特意安排了‘苏沪文化游’—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‘文化带货’,现在教育局都在提倡这种能带动地方文化传播的作品。”

徐骁接过沉甸甸的合同,纸页上盖着出版社鲜红的公章,心里踏实了不少。林静则和赵清漪聊起了学术合作:“如果夏晚能留在学校,我们中文系想跟出版社合作一个‘地方文学创作’项目,让学生们多写些身边的文化故事,说不定还能出本合集。”

从出版社出来时,天色己经暗了。南京东路上的霓虹灯次第亮起,游客们举着相机在和平饭店前拍照,路边卖小笼包的店里飘出热气。徐骁和林静找了家老字号坐下,皮薄馅大的小笼包蘸着醋,一口下去满是鲜甜——和苏州的生煎比,又是另一种风味。

“你说王主任要是看到这些材料,还能找出理由反对吗?”徐骁咬着小笼包问。

林静放下筷子,眼神里带着一丝冷静:“王主任那个人,认死理又好面子,他要是觉得你‘走后门’,就算有再多材料,也会鸡蛋里挑骨头。我们得想办法让他知道,这不是走后门,是真正的‘人才破格’。”

回到苏州时,己经是晚上十点多。平江路的灯笼都亮了起来,评弹艺人在“光裕书厅”里弹着三弦,婉转的唱腔顺着晚风飘出来。徐骁看到夏晚坐在书厅门口的石阶上,手里拿着笔记本,正认真地记着唱词。

“徐老师,林老师,你们回来了!”夏晚看到他们,赶紧站起来,“今天有个杭州来的读者,特意来听评弹,还说要去书里写的‘留园曲桥’看看——原来我的书真的能让更多人喜欢苏州啊!”

徐骁把签约合同递给她,声音里带着笑意:“不止呢,出版社还说要帮你出实体书,学校这边也在准备你的特招材料——以后你就能安安心心在学校写东西,还能跟着林老师学更多文化知识。”

夏晚捧着合同,眼睛亮得像天上的星星,手指轻轻摸着公章的痕迹,反复确认:“真的吗?我不用去纺织厂上班了?”

“不用了,”林静笑着拍拍她的肩膀,“以后你就是江东职院的学生了,不过可不能放松专业课,你的才华值得更好的培养。”

徐骁看着眼前的场景,心里满是暖意。他掏出手机,把签约合同、销售报表、老师推荐函的照片整理好,准备明天一早提交给教务处。刚编辑完邮件,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——是老校长发来的消息:“王主任联合了三位退休老教授,明天要在行政会上反对夏晚的特招,说‘网文不登大雅之堂’,你做好准备。”

徐骁的手指顿在屏幕上,窗外的评弹唱腔还在继续,却突然觉得没那么动听了。他抬头看向书厅里亮着的灯,又看了看夏晚手里紧紧攥着的合同,心里清楚:这场“科学走后门”的仗,才刚刚开始。王主任搬出了退休老教授,这些人在学校里有声望,又认传统的教育理念,接下来该怎么应对?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LJ7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我的学阀之路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LJ7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