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元集团军工研发中心的大型测试场迎来了关键节点 , 灵力悬浮模块、自主学习 AI、忠诚加密系统的首次联合调试。测试场中央,搭载三大核心部件的 “灵犀战铠 - I” 原型机通体银白,肩部的射击组件暂未安装,背部的灵力悬浮单元泛着淡青色光晕,张景行、陈砚秋、李阳、赵宇西人站在监控屏前,目光紧盯着实时数据面板。
“联调分三阶段进行:
第一阶段验证忠诚绑定系统与飞行模块的协同,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启动飞行功能;
第二阶段测试 AI 与飞行模块的联动,验证 AI 自主规划规避路线的能力;
第三阶段模拟多干扰场景,测试三大系统的协同稳定性。”
林晚星拿着测试方案,向现场团队明确流程,“所有测试数据实时上传至军方安全监管平台,绝不能出现任何权限漏洞或功能脱节。”
第一阶段测试启动,苏清鸢作为授权人员步入驾驶舱。她将手指按在指纹采集区,同时对准虹膜识别镜头,驾驶舱内立刻响起 “生物特征验证通过,授权等级:最高级” 的提示音。随着她按下 “启动” 按钮,背部的灵力悬浮单元瞬间输出稳定功率,原型机缓缓离地,在 500 米低空保持悬停状态。监控屏显示,忠诚加密系统的识别日志己同步上传至军方平台,整个验证过程耗时 1.8 秒,识别准确率 100%。
“要是非授权人员尝试启动呢?” 张景行突然提出测试需求。赵宇立刻安排工作人员模拟伪造指纹与虹膜,当假指纹按在采集区时,系统在 0.3 秒内触发警报,屏幕弹出 “特征匹配失败,设备己锁定” 的提示,同时灵力悬浮单元自动切断功率输出 ,忠诚加密系统与飞行模块的安全联动完全达标。
第二阶段测试聚焦 AI 与飞行模块的协同。李阳在监控端向 AI 输入 “模拟战场场景” 指令:测试场边缘的无人机群将模拟敌方障碍物,从不同方向逼近原型机。苏清鸢在驾驶舱内仅下达 “低空巡航” 指令,其余操作全部交由 AI 自主决策。监控屏上,AI 的环境感知模块快速捕捉到 12 架无人机的飞行轨迹,在 0.5 秒内生成三条规避路线,最终选择 “左侧迂回 + 高度提升 100 米” 的最优方案。
只见原型机尾部的矢量推进翼微微偏转,灵力悬浮单元调整输出强度,以流畅的弧线避开第一架无人机;当两架无人机从斜后方同时逼近时,AI 迅速判断威胁等级,操控原型机完成侧身翻滚,整个规避过程耗时 2.3 秒,飞行姿态误差控制在 0.5 度以内。“AI 的路线规划不仅考虑了障碍物位置,还结合了灵力能耗优化,迂回路线比最短路线多消耗的灵力仅 5%。” 李阳指着数据面板,向张景行解释,“这是基于灵植 AI 的能耗优化算法升级的,能在实战中延长飞行续航。”
第三阶段测试模拟复杂干扰场景:测试场启动电磁干扰设备,同时安排无人机群随机改变飞行轨迹,模拟战场突发状况。苏清鸢在驾驶舱内故意不下达任何指令,完全依赖三大系统协同应对。此时,忠诚加密系统顶住电磁干扰,始终保持与原型机的稳定连接;AI 的环境感知模块虽受干扰影响,仍能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,准确识别无人机轨迹;灵力悬浮模块根据 AI 的指令,实时调整悬浮单元功率,在 3 分钟内成功规避 15 次突发障碍,未出现任何姿态失控。
当原型机平稳落地,所有测试数据定格在监控屏上:500 米低空载人飞行稳定时长 30 分钟,灵力能耗符合设计标准;AI 自主规划规避路线的成功率 100%,平均决策耗时 0.4 秒;忠诚加密系统在电磁干扰环境下,识别准确率仍保持 100%,未出现任何权限异常。
陈砚秋看着数据,长舒一口气:“飞行模块的灵力输出与 AI 的姿态调整指令完全同步,没有出现任何延迟;忠诚系统的安全防护也没拖后腿,三大部件就像一个整体在运转。” 李阳补充道:“接下来只要把射击模块接入系统,再优化 AI 的战术决策逻辑,就能进入原型机组装阶段。”
张景行拿起对讲机,向现场团队宣布:“核心部件联调圆满成功!这标志着‘灵犀战铠 - I’的基础功能己全部落地,下一步启动全系统整合,争取早日进入军方终期测试!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LXQ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