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言蜚语像潮湿角落里滋生的霉菌,悄无声息,却带着黏腻的触感。
宋清能感觉到科室里某些同事投来的、带着探究或微妙同情的目光,但她选择视而不见。
她依旧是那个冷静专业的宋医生,手术、查房、写病历,一丝不苟。
只是偶尔在独处的间隙,心底会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。
这天她刚结束一台历时颇长的手术,回到办公室,正准备喝口水缓一缓,同科室关系稍近的张医生凑了过来。
压低声音:“宋医生,别理那些闲话。咱们干医生的,凭本事吃饭,谁家还没点亲戚朋友来往?”
宋清握着水杯的手顿了顿,看向张医生。
张医生眼神真诚,带着安慰。
她点了点头,扯出一个淡淡的微笑:“我知道,谢谢张姐。”
“我看陈老师那人就挺好,稳重,靠得住。”张医生又补充了一句,拍了拍她的肩膀,这才走开。
宋清垂下眼睫,看着杯中晃动的水面。
是啊,陈屿是很好。
他的好,是沉默的,是坚实的,像他书桌上那些厚重的史籍,不张扬,却自有分量。
只是,这份好,如今却被裹挟进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舆论漩涡里,让她觉得,像是自己珍视的东西,被蒙上了一层灰尘。
下班回到家,屋子里飘散着饭菜的香气。
陈屿系着一条深色围裙,正将一盘清炒豆苗端上桌。
他抬头看到她,目光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停留了一瞬。
“洗手吃饭。”他语气如常。
饭桌上,两人安静地吃着。
宋清没什么胃口,扒拉着碗里的米饭。
陈屿夹了一筷子她平时爱吃的炒鸡蛋放到她碗里。
“最近医院忙?”他状似无意地问。
“还好。”
宋清回答,顿了顿,终究还是没忍住,声音有些低,“就是……有些闲话。”
她没说是什么闲话,但他显然听懂了。
他放下筷子,看向她,眼神沉静,没有惊讶,也没有愤怒,只有一种深潭般的平静。
“历史研究者,常需面对各种解读甚至误读。”
他开口,声音平稳,带着他特有的那种学究式的审慎,“重要的是,史料本身是否坚实,逻辑是否自洽。”
他看着她,目光深邃:“旁人的议论,如同史书上的野史杂谈,或许流传,却无法动摇正史的根本。”
宋清怔怔地看着他。
他没有安慰她“别在意”,也没有义愤填膺地要去追究什么。
他只是用他熟悉的方式,将眼前这令人困扰的局面,拔高到了一个更为宏大和冷静的维度。
他在告诉她,他们之间的“正史”,由他们自己的行动和选择书写,坚不可摧,那些流言蜚语,不过是无关紧要的杂音。
这番话,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心头的阴霾,让她豁然开朗。
他重新拿起筷子,给她夹了块排骨。“吃饭。”
宋清低下头,开始认真吃饭。
那块排骨炖得软烂入味,温暖的滋味从胃里蔓延开,驱散了积压了一天的沉闷。
饭后,宋清收拾了碗筷。
陈屿则坐回他的书桌前,却没有立刻开始工作。
等宋清从厨房出来,他递给她一本新到的《中华外科杂志》。
“新一期,下午路过书店买的。”他语气平淡。
宋清接过杂志,封面上还带着油墨的清香。
她翻开,里面恰好有一篇关于应对术后并发症及医患沟通的专题文章。
她抬头看向他,他己经在低头翻阅他自己的史料,侧脸专注,仿佛刚才只是随手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。
但她知道,不是的。
他总是在用他沉默的方式,给予她最切实的支持。
无论是言语上的开解,还是行动上的关怀。
夜里,两人靠在床头看书。
台灯的光晕将两人笼罩在同一片温暖里。
宋清看着那本新杂志,心里一片宁静。那些白天的困扰,在此刻显得如此微不足道。
她放下杂志,侧过身,看着他专注阅读的侧影。
灯光在他挺首的鼻梁上投下小片阴影,睫毛长而密。
“陈屿。”她轻声唤他。
他从书页上抬起眼,询问地看向她。
“谢谢你。”她说。
谢谢他的理解,谢谢他的支持,谢谢他给予的这片可以让她安心栖息的坚实土壤。
陈屿看着她,昏黄的光线下,她的眼睛清澈而认真。
他放下书,伸出手,轻轻握住了她放在被子上的手。
“睡吧。”他低声说,指腹在她手背上轻轻了一下。
无需再多言语。
所有的信任与依赖,都在这交握的掌心与温暖的灯光里,静静流淌。
窗外的月色皎洁明亮。
筒子楼里,属于他们的这一方天地,隔开了外界的纷扰,只剩下彼此呼吸相闻的安宁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MH2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