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大汉秩序风声远**
长安,大汉帝都,巍峨宫阙之外,寻常巷陌之间,亦不乏书声琅琅。那便是大汉的学堂,或称“庠序”,或称“精舍”,是传承文脉、培育英才之地。
时维暮春,惠风和畅。城南一处颇有名望的学堂,青瓦白墙,掩映在几株枝繁叶茂的古槐之下。朱漆大门旁,悬挂着一方木匾,上书“明经堂”三个古朴遒劲的隶书大字,乃前御史大夫所题,无形中增添了几分庄重。
未进其门,先闻其声。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……”稚嫩而整齐的童声,伴随着夫子略带沙哑的领读,穿透窗棂,回荡在庭院中。院内,十几个身着粗布儒衫、头束总角的少年郎,正端坐在蒲团之上,面前的矮案上摆放着简牍、毛笔与砚台。
堂上,须发微白的王先生,身着深色素袍,手持戒尺,正襟危坐于讲席之后。他目光如炬,扫视着堂下诸生,时而高声讲解《诗经》中的微言大义,时而引经据典,谈及三代兴衰、孔孟之道。讲到动情处,他会不自觉地手抚长须,声调抑扬顿挫,仿佛将学生们带回了那个礼乐盛行的年代。
“李三郎,”王先生忽然停了下来,目光落在一个略显走神的少年身上,“‘不学《诗》,无以言。’汝方才所思为何?”
那名叫李三郎的少年,约莫十三西岁年纪,脸颊微红,连忙起身,躬身答道:“回夫子,学生……学生在想,这‘淑女’,是否也需知书达理,方能配得上‘君子’?”
王先生闻言,脸上露出一丝赞许之色,点了点头:“善哉问!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无邪’。然‘淑女’之德,非独貌美,更在其贤。汝能思及此,可见用心矣。坐下吧。”
李三郎如蒙大赦,坐下时腰杆挺首了许多。他偷偷瞥了一眼身旁的同窗——素有“小神童”之称的张衡。张衡正低头在简牍上快速记录着什么,神情专注。李三郎心中暗下决心,定要加倍努力,不负夫子教诲。
日中时分,短暂的休憩之后,是习字与算术的时间。学堂内静悄悄的,只闻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,以及偶尔响起的算盘珠子碰撞声。王先生在诸生之间缓步巡视,或指点笔法,或纠正算错的数字。阳光透过窗棂,洒在少年们专注的脸庞上,也洒在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简牍之上,尘埃在光柱中轻盈飞舞。
对于这些少年而言,学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,更是修身养性之地。王先生常教导他们:“士者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”因此,除了经史子集,他们也要学习洒扫应对、礼仪规范。课间,他们会在庭院中舒展筋骨,或探讨学问,或分享见闻,偶有争执,却也总能在夫子的调解下归于平和。
夕阳西下,晚霞染红了天际。放学的钟声响起,少年们收拾好各自的书箧,向王先生恭敬行礼,然后三三两两,踏着余晖走出学堂。他们的身影,或高或矮,或胖或瘦,却都充满了蓬勃的朝气。
李三郎与张衡结伴而行。“今日夫子讲的《小雅》,你可有何见解?”张衡问道。
“我觉得……”李三郎沉吟道,“那些诗句,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着对家国社稷的忧思。”
“然也,”张衡点头,“譬如‘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’,便道出了百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。我等生于大汉盛世,更当勤勉向学,将来方能为国家出力。”
两人边走边谈,身影渐渐融入暮色之中。他们的身后,“明经堂”的匾额在夕阳下熠熠生辉。
这便是大汉的学堂,它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,散布在广袤的国土之上,以其独特的方式,薪火相传,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汉室栋梁。正是这朗朗的读书声,汇聚成了大汉王朝雄浑而深厚的文化底蕴,支撑着这个伟大帝国走向辉煌。而那些从学堂走出的少年,他们的梦想与汗水,也将随着历史的长河,汇入大汉帝国波澜壮阔的画卷之中。
桔子园的镜冶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OG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