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刘丹在外面喝着黄酒,吃着酥饼的时候,刘邦在皇宫里,听着大臣——萧何诉苦……
“皇帝陛下,我希望你能好好管管你的那个孩子——刘恒,他昨天刚刚和刘长一起在我的酒坛子里撒尿……”
一旁的周勃也是表示,希望刘邦能够管管刘恒和刘长……
汉高祖刘邦,起于闾巷,提三尺剑而取天下,其一生充满传奇与争议。论及“教育”,这位昔日的泗水亭长似乎与传统意义上的“教化”相去甚远,他不喜儒术,甚至曾当众羞辱儒生,将儒冠视作溺器。然而,细究刘邦从草莽英雄到开国君主的蜕变,以及他对汉家天下的擘画与传承,其独特的“教育”方式——一种植根于实践、着眼于用人、并最终升华为治国理念的“非典型”教育,却深刻影响了汉初的政治格局与文化走向。
**一、 实践出真知:刘邦的“社会大学”教育**
刘邦的青少年时代,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经学教育。他不喜农耕,游手好闲,却深谙社会生存法则。这“社会大学”便是他的第一所学校,教会他最朴素也最实用的生存智慧与领导才能。
1. **识人用人的“洞察之学”**:在沛县的市井生活中,刘邦练就了一双识人辨才的火眼金睛。他看到萧何的稳重与行政才能,便委以重任,总领后勤;赏识曹参的勇猛与忠诚,便使其冲锋陷阵;发觉张良的奇谋大略,便言听计从,尊为“帝师”;甚至不计陈平盗嫂受金的污名,看中其“奇计”而大胆使用。这种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的用人哲学,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“教育”——他不首接“教”人,而是“发现”人,并将其放在最能施展才华的位置上,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,这便是最好的“培养”。
2. **审时度势的“应变之学”**:从斩蛇起义到入关中约法三章,从鸿门宴的惊险逃脱到与项羽长达西年的楚汉相争,刘邦在血与火的考验中,不断学习、调整策略。他懂得何时隐忍,何时出击;何时示弱,何时示强。这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、修正错误的能力,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。他的“教育背景”决定了他不墨守成规,更注重实际效果。
3. **凝聚人心的“情商之学”**:刘邦虽出身不高,却天生具备领袖魅力。他豁达大度,不拘小节,能与部下同甘共苦,善于倾听不同意见。他懂得通过分封、赏赐等方式激励士气,也懂得用情感联络人心。韩信曾评价刘邦“善将将”,正是指他善于驾驭和团结高级人才。这种凝聚人心的能力,是他在长期社会交往和反秦、灭项战争中锤炼而成的。
**二、 马上得天下,不能马上治之:晚年对教育的反思与转向**
刘邦称帝后,初期仍对儒生和儒学持轻视态度。但在陆贾“居马上得之,宁可以马上治之乎?”的叩问下,以及面对战后百废待兴、治理天下的现实需求,他开始反思,并逐渐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性。
1. **对太子的“规训式”教育**:刘邦深知自己的儿子刘盈性格仁弱,与自己的雄才大略相去甚远。他曾一度想废长立幼,改立更像自己的赵王如意。虽未成功,但他对太子刘盈的教育问题极为关注。他为太子延请名师,如叔孙通、浮丘伯等,试图通过正统的儒家教育,将刘盈培养成合格的继承人。他亲自撰写《手敕太子书》,告诫太子“吾遭乱世,当秦禁学,自喜,谓读书无益。洎践阼以来,时方省书,乃使人知作者之意。追思昔所行,多不是。” 这既是对自己过去轻视读书的反省,也表达了对太子读书学习的殷切期望。这种教育方式,己带有明显的“帝王家”色彩,强调责任、规矩和治国之术。
2. **对治国理念的“奠基性”教育**:刘邦虽未亲自推行大规模的文教政策,但他晚年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某些核心观念,并通过“白马之盟”、制定礼仪(如叔孙通制礼)等方式,为汉朝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走向奠定了基础。他认识到,要治理好国家,不能仅凭武力和权谋,还需要礼仪规范、道德教化。这种转变,为后来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埋下了伏笔。
**三、 刘邦教育方式的影响与启示**
刘邦的“教育方式”是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,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实用主义色彩:
* **积极方面**:他的实用主义教育背景,使他能够打破常规,唯才是举,在乱世中迅速崛起。他注重实践、善于用人、灵活应变的特质,是其成功的关键。晚年对教育的反思,也体现了一位政治家与时俱进的眼光。
* **局限性**:早期对文化教育的忽视,也导致了汉初文化建设的滞后。他对太子的教育方式,仍带有强权色彩,未能真正培养出太子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。
以刘邦的教育方式为背景,我们可以得到诸多启示: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,社会实践是一所伟大的学校,它能教会人书本之外的生存智慧和领导艺术。然而,打天下与治天下需要不同的能力素养,文化知识和系统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治理同样至关重要。刘邦的成功,在于他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转变;他的局限,也警示我们忽视系统教育可能带来的短板。
总而言之,刘邦的“教育方式”是其草莽出身与帝王身份矛盾统一的体现。他以其独特的“社会大学”背景,塑造了实用、灵活、重结果的行事风格,最终成就帝业;又在晚年面对新的挑战时,展现出对教育价值的初步认知和转向。这种转变,不仅影响了汉初的政策走向,也为汉王朝“儒表法里”统治模式的形成拉开了序幕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“教育”,源于生活,源于实践,并最终服务于现实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OG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