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为了能够离开皇宫,出去散步,刘丹便是在这酷似迷宫的院子里寻找离开的路线……
刘丹在院子里七拐八拐,时而被假山挡住去路,时而又迷失在花丛小径中。就在他有些焦急之时,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。那笛声清脆悦耳,犹如潺潺的清泉在山间流淌,又似微风轻拂过竹林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这美妙的旋律如同一股清泉,缓缓流入他的心田,瞬间让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。
他不由自主地被这笛声吸引,脚步也不自觉地顺着笛声的方向走去。穿过一条蜿蜒的小径,他来到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前。亭中,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正端坐其中,手持一支竹笛,吹奏着那动人心弦的乐曲。
女子的面容绝美,宛如画中仙子下凡。
大汉的宫墙,红得像血,也像陈年的朱砂。墙内,是天下女子艳羡的富贵地,也是许多芳魂消磨的樊笼。阿鸾,便是这万千粉黛中,最不起眼,却又最独特的一个。她不擅歌舞,不精女红,唯独有一手吹笛的绝技,如泣如诉,能引落梧桐叶,能唤来天边月。
阿鸾的笛子,是一支普通的竹笛,色泽己有些暗沉,是她入宫前,父亲亲手为她削制的。那时,江南的烟雨朦胧,她还是那个在杏花树下,笛声能引来蝴蝶的少女。一纸选秀的诏令,打碎了江南的梦,将她卷入了这座金碧辉煌的牢笼。
初入宫时,她也曾有过一丝憧憬,一丝对帝王恩宠的渺茫期盼。但很快,掖庭的清冷和后宫的倾轧,便抹去了她眼底的亮色。容貌并非顶尖,家世亦不显赫,她如同墙角的青苔,默默地生长,无人问津。唯有这支竹笛,是她与过往、与自由之间,唯一的牵绊。
白日里,她是芸芸宫婢中的一员,做着琐碎而卑微的活计。夜晚,当万籁俱寂,星河黯淡,她便会寻一处僻静的角落——或许是御花园深处的假山旁,或许是冷宫附近的石阶上,取出那支竹笛,轻轻吹响。
她的笛声,没有《霓裳羽衣》的华丽,也没有《秦王破阵》的激昂。那笛声,带着江南水乡的温婉,带着深宫女眷的幽怨,像一缕轻烟,在寂静的宫夜里缓缓弥漫。有时,是低回婉转的倾诉,诉说着对故乡的思念,对亲人的牵挂;有时,是清越高远的期盼,期盼着一丝温暖,一线光明;有时,又是带着淡淡哀愁的释然,仿佛看透了这宫墙内的繁华与虚无。
有一次,月色溶溶,她在太液池边的柳树下吹奏。笛声悠扬,如清泉流淌,引得水中的游鱼都似静止聆听。恰逢汉武帝刘彻处理完朝政,心烦意乱,独自在宫中漫步,被这笛声吸引。他循着声音走来,只见月光下,一个素衣女子,临水而立,神情专注,竹笛在她唇边,仿佛有了生命。
那笛声,不同于宫中乐师的刻意逢迎,带着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纯粹与哀愁,竟奇异地抚平了汉武帝心中的烦躁。他没有惊动她,只是静静地听着,首到一曲终了,余音袅袅,消散在夜风中。
自那以后,汉武帝偶尔会在夜晚听到那熟悉的笛声。他不再刻意寻找,却记住了那份独特的宁静。他没有召阿鸾侍寝,也没有给她任何名分,仿佛只是想让这缕笛音,成为他帝王生涯中,一抹隐秘而自由的色彩。
阿鸾依旧是那个不起眼的宫女,每日做着分内的事。只是,她吹笛的次数似乎多了些,眉宇间也添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平和。她或许知道,曾有帝王聆听过她的笛声;或许不知道,但这己不重要。对她而言,竹笛是她的知己,是她的慰藉,是她在这座冰冷宫墙内,唯一能自由呼吸的方式。
宫墙柳,年年岁岁,枯了又绿。阿鸾的青丝,也渐渐染上了霜华。她的笛声,依旧在寂静的夜晚响起,只是更多了几分岁月的沉淀与淡然。它不再仅仅是哀愁,也多了几分对生命的感悟,对命运的接纳。
大汉的江山依旧,宫阙依旧,只是换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与宫人。而那支竹笛,和那个吹笛的女子,连同她那幽咽婉转的笛声,最终都化作了宫墙内一段无声的传说,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。唯有太液池的水,依旧映着明月,仿佛还在静静聆听着,那来自遥远过去的,一缕幽怨而自由的笛音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OG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