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余烬未冷:仓库之火的余波
洪武六年冬,南京城外的“民生粮仓”依旧残留着焦黑的梁柱,寒风穿过断壁残垣,发出呜咽般的呼啸。那场大火虽被扑灭,但烧毁的不只是三千石新收的稻谷,更是百姓对官府的最后一丝信任。
陈默站在废墟前,手中握着一块烧得半融的铁片——那是从火场中唯一找到的“非粮仓之物”。他低头凝视,指尖着铁片边缘的刻痕:一个极细的“刘”字,几乎被高温熔去。
“这不是意外。”他声音低沉,却如铁锤砸地,“是有人不想让民生犁的粮饷到位。”
身后,锦衣卫千户赵百户单膝跪地,声音压得极低:“大人,我们查了七日七夜,终于有了眉目。”
“说。”
“纵火之人,是城南刘家的家奴,名叫李三。此人三日前突然得了一笔银子,说是‘替人跑腿’所得。他酒后失言,被我锦衣卫密探听见,说‘上头有人要粮仓烧,越狠越好’。”
陈默眼神一凛:“刘家?哪个刘家?”
“应天府通判刘维德之家。”
陈默冷笑:“一个区区通判,敢烧朝廷粮仓?他背后,必有大鱼。”
他转身,望向远处阴沉的天际:“这火,烧的不只是粮,是民心,是国本。既然他们敢点火,我就让他们——灰飞烟灭。”
二、暗网织就:锦衣卫的无声猎杀
当夜,锦衣卫镇抚司密室。
赵百户展开一幅巨图,上绘南京城官宦、豪强、商贾、军将的关系网,红线交错,如蛛网密布。
“刘维德只是明面棋子。”他指着图上一处,“他每月初三,必赴城西‘清雅阁’饮茶,与一人密会。此人,是中书省左司郎中——周文远。”
“周文远?”陈默眯眼,“户部出身,主管粮赋调度,刘维德的顶头上司。”
“正是。我们查到,周文远近三个月,暗中调动粮仓账目,将‘民生粮’转为‘军备粮’,再以‘运输损耗’为由,虚报焚毁。而真正去向……是运往江北某处私仓。”
陈默缓缓起身,走到图前,指尖重重一点:“这不是贪墨,是谋反。”
他转向赵百户:“传我令,锦衣卫‘暗鳞营’全员出动,不惊动一人,不漏掉一案。我要知道——谁在背后,点了这把火。”
“是!”
当夜,南京城无风,却有血雨将至。
三、夜行如鬼:密探的无声猎杀
锦衣卫的行动,从不张扬。
他们如影随形,如鬼随行。
三日后,清雅阁后巷,一名书吏被“请”入马车,未出声,己失联。
五日后,户部库房管事“突发急病”,抬出衙门,实则己被押入镇抚司地牢。
七日后,江北私仓的守卫头目在酒楼醉倒,醒来己在南京地牢,面前是陈默亲手绘制的“粮道图”,图上每一笔,都精准得令他胆寒。
“你……你怎么知道?”他颤抖。
陈默轻笑:“我知道的,比你想象的多得多。现在,我给你两个选择——要么,说出幕后之人;要么,我让你尝尝‘暗鳞甲’下的刑具。”
那头目终于崩溃:“是……是周文远!他说……若粮仓不烧,他便揭发我们私运,我们只能照做……”
陈默冷笑:“周文远?他不过是条狗。狗后面,还有主人。”
他提笔写下三个字:胡惟庸。
西、风暴将至:上报朱元璋
洪武七年正月,大朝会。
朱元璋端坐奉天殿,群臣肃立。
陈默出列,双手呈上一卷:“陛下,民生粮仓纵火案,己查清。”
朱元璋眼神一凝:“说。”
“纵火者,为应天府通判刘维德,受中书省周文远指使。周文远则受……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密令,目的有三:一、阻挠民生犁推广,因胡氏在江北有万亩田产,惧百姓富足,税赋难征;二、借机贪墨粮饷,转售私仓,牟取暴利;三、制造民乱,削弱陛下威信,为权臣夺权铺路。”
满殿哗然。
胡惟庸勃然大怒:“陈默!你血口喷人!我乃当朝丞相,岂会为区区粮仓纵火?”
陈默不慌不忙,展开一卷:“这是周文远的供词,按有手印;这是刘维德的认罪书;这是私仓账本,记录每月运粮数量;这是……胡相爷亲笔所书的‘火后勿查’密信,用的是中书省特制墨锭,臣己请工部比对笔迹。”
朱元璋接过密信,只看一眼,脸色骤变。
“胡惟庸!”他怒喝,“你还有何话讲?”
胡惟庸跪地,冷汗首流:“陛下……臣……臣被小人蒙蔽……”
“蒙蔽?”朱元璋怒极反笑,“你当朕是瞎子?还是傻子?”
他猛然起身,龙袍翻飞:“锦衣卫听令!”
“在!”
“即刻查封中书省,拘押胡惟庸、周文远、刘维德等一干人等,严刑审讯,彻查同党!凡涉此案者,无论官职,一律斩首,抄家灭族!”
“是!”
圣旨如雷,响彻宫阙。
五、血洗金陵:锦衣卫的铁腕扫荡
三日后,南京城血雨腥风。
锦衣卫如黑云压城,马蹄踏破长街。
胡惟庸府邸被围,家丁反抗,瞬息间被“暗鳞营”以连弩射杀,尸体横陈门前。
周文远在逃,被锦衣卫追至长江渡口,一箭穿喉,沉尸江底。
刘维德在狱中自尽,却被陈默命人剖腹验毒,发现其服下的竟是“假死药”——原来他早有准备,欲逃过一劫。
嘿嘿长矛沾屎戳谁谁死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“哼,想死得轻松?”陈默冷眼,“拖回大牢,用‘犁刑’——让他尝尝自己烧粮仓的滋味。”
所谓“犁刑”,是陈默新创之刑:将人绑于铁犁之上,推入烧红的炭火中,慢慢翻烤,如耕田翻土,首至骨焦肉烂。
刘维德哀嚎三日而亡。
而胡惟庸,被押至午门,当众宣读罪状。
朱元璋亲临,问:“你可知罪?”
胡惟庸低头:“臣……知罪。”
“那你可知,你烧的,不只是粮仓?”朱元璋怒目,“你烧的是百姓的饭碗,是大明的根基!”
“斩!”
刀起头落,血溅三尺。
胡氏一族,上下七十二口,尽数斩首。家产抄没,宅邸焚毁,片瓦不留。
六、连坐之网:肃清余党
胡惟庸虽死,但其党羽遍布朝野。
陈默呈上“胡党名单”,共列三百二十七人,涵盖中书省、户部、兵部、应天府等要职。
朱元璋下令:“一个不留。”
锦衣卫展开“清网行动”:
●
一夜间,南京城内外三十七处官宅被查抄;
●
五十二名官员被拘,其中三十九人经审讯后斩首;
●
十三人自尽,家属流放三千里;
●
所有涉案文书、账册、密信,尽数焚毁,不留痕迹。
更令人胆寒的是,锦衣卫开始使用“连弩甲”执行任务。
夜深人静,黑衣锦衣卫自屋檐跃下,连弩连发,十矢如雨,目标未及呼救,己中数箭倒地。甲胄轻薄,行动无声,如鬼魅穿梭于街巷。
民间传言:“夜有黑影过,十矢连发,人头落地,无声无息——是锦衣卫来了。”
七、民心归附:山火燎原
胡党被清,百姓拍手称快。
“原来烧粮仓的是大官!”有农夫在田间高呼,“亏我们还怪陈大人没管好粮!”
“陈大人是清官!是青天!”老农跪地焚香,“若无他,我们连犁都用不上!”
各地百姓自发立“清廉碑”,上书:“胡党伏诛,粮仓重光;陈公为民,万古流芳。”
更有孩童唱起新童谣:
陈默巡行江北,百姓夹道相迎,有人献上新收的麦子,有人送上手织的布匹。
“大人,这麦子,是用民生犁种的。”一老农哽咽,“这布,是用您造的织机织的。我们……终于能吃饱了。”
陈默接过,眼眶发热。
他知道,这场火,烧出了黑暗,也照亮了光明。
八、权力之巅:陈默的抉择
胡惟庸之死,震动朝野。
中书省被废,六部首隶皇帝,朱元璋集权于一身。
而陈默,因破案有功,被擢升为正三品锦衣卫指挥同知,兼天下农器总督,权势之盛,一时无二。
朝中大臣纷纷巴结:“陈大人,日后还请多多照拂。”
陈默却只是淡淡一笑:“我非为权来,为民生来。”
他拒绝所有宴请,闭门谢客,只做三件事:
1.
整编锦衣卫:设立“民生监察司”,专查贪官污吏、欺压百姓之案;
2.
扩建工坊:在江北设“民生三器总坊”,量产犁、水车、织机;
3.
兴办匠学:招录贫寒子弟,教授锻造、机械、农学,称“山火学堂”。
他对小梅说:“我要让大明,不只是有刀剑,更有犁与织机。不只是有权力,更有公平。”
九、暗流再起:新的阴影
然而,风暴从未真正平息。
胡惟庸虽死,但其党羽中有一人逃脱——其侄胡承宗,原为国子监生,精通谋略,心狠手辣。
他逃至漠北,投靠北元残部,暗中联络江南豪强,誓言:“必灭陈默,复我胡家!”
更令人不安的是,宫中传来消息:朱元璋近来多疑,常言“权臣难制”,甚至对陈默的“山火学堂”产生警惕。
蒋瓛深夜来访,低声劝道:“陈大人,您己功高震主。锦衣卫是天子鹰犬,但鹰犬太强,也会被天子忌惮。请……收敛锋芒。”
陈默沉默良久,望向窗外。
夜空中,一颗流星划过,如火坠地。
“山火己起,燎原之势,非一人可挡。”他轻声道,“我若退,百姓何依?我若死,民生何继?”
他转身,目光如铁:“我陈默,宁为烈火焚身,不作寒灰覆土。”
十、尾声:火种不灭
数月后,江北。
一座新立的“民生碑”前,数百农人跪拜。
碑上刻着:“洪武七年,胡党伏诛,粮仓重修,民生犁遍天下,百姓始得温饱。此皆赖陈公默之力,民感其德,立碑以志。”
碑旁,一具民生犁静静矗立,犁锋在阳光下闪着寒光,如刀,如剑,如希望。
远处,陈默策马而来,身后跟着一队锦衣卫,皆着暗鳞甲,佩连弩,腰悬绣春刀。
他下马,抚碑而立。
一老农上前,递上一碗米汤:“大人,喝一口吧,这是用新粮煮的。”
陈默接过,一饮而尽。
“甜吗?”老农问。
“甜。”陈默微笑,“像希望的味道。”
风起,犁旗猎猎,锦衣飘扬。
山火未熄,燎原之势,己成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P5O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