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念预告片引发的全球热议尚未平息,星光玩具厂内部,尤其是新成立的“生物传感项目组”,却笼罩在一片严肃而紧绷的氛围中。外界的惊叹与质疑,在此刻都化为了沉甸甸的压力,压在每一个项目组成员的肩头。
林风的办公室己被临时改造成项目的核心攻坚区。 whiteboard 上写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、算法流程图以及脑区功能映射简图,桌面上则堆满了各种头环原型、电路板和测试仪器。空气中弥漫着焊锡、咖啡以及一种名为“挫折”的气味。
“老板,第十七版干电极材料测试结果出来了……”王师傅的声音带着疲惫,他将一个失败的头环原型放在桌上,那上面的银色传感触点周围有细微的腐蚀痕迹,“在长时间佩戴模拟汗液环境下,信号衰减还是太严重,而且有轻微皮肤刺激性。舒适度和长期稳定性无法兼顾。”
林风拿起那个失败的原型,指腹着那不够理想的触点材料。系统提供的【神经元感应技术(初级)】知识如同灯塔,指明了方向和理论基础,但如何建造出能安全、舒适、稳定航行的“船只”——即具体的硬件和高度优化的软件——仍需他们一寸寸地摸索。这就像是给了你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,但要你手搓出一颗原子弹。
“信号采集只是第一关。”新招聘的算法工程师小陈,一个戴着厚眼镜、头发乱糟糟的年轻人,顶着黑眼圈汇报了更棘手的问题,“林总,您提供的核心算法框架非常精妙,但个体差异是座大山。”
他调出电脑上的测试数据波形图,几条混乱的曲线如同暴躁的心电图。
“您看,同样是‘思考’向左转,A测试员的阿尔法波会出现特定模式的抑制,B测试员却是贝塔波增强。同一个人,注意力是否集中、情绪是否平稳,甚至当天有没有喝咖啡,采集到的信号特征都会有巨大波动。”
小陈推了推眼镜,语气沉重:“我们现有的模型,误判率高达40%,延迟也远未达到预告片里那种‘如臂使指’的程度。这……这简首像是在嘈杂的菜市场里,试图听清一个人细微的耳语。”
实验室里陷入沉默。硬件瓶颈,软件困境,如同两座大山,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。
预告片中那流畅完美的操控,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和仍在攻坚的技术难题之上的。光鲜亮丽的概念背后,是冰冷而骨感的研发现实。
王师傅看着桌上那一堆“废品”头环,又看了看屏幕上那些令人头疼的混乱波形,忍不住叹了口气:“这玩意儿,比当初搞悬浮滑板的矢量喷口难多了……”
林风站在白板前,凝视着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,眼神专注,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气馁。他早己预料到这一步的艰难。系统的知识是降维打击,但实现过程依然需要遵循这个世界的物理和工程规律。
“材料不行,就继续试,调整合金比例,尝试新的表面涂层工艺。”林风的声音打破了沉默,清晰而冷静,“王师傅,你带材料组,重点攻关生物相容性涂层和抗腐蚀导电材料,方向我晚点给你一份更详细的建议。”
他转向小陈:“算法层面,误判和延迟问题,核心在于模型的自适应和个性化校准。我们不能要求用户去适应机器,而要让机器学会适应每一个独特的用户大脑。”
他拿起笔,在白板上快速勾勒出一个新的算法模块结构:“在这里,加入一个强化的用户校准流程,不仅是简单的基线采集,更要引入动态学习机制。初始使用时,让用户进行一组标准动作想象,系统记录其独有的神经特征模式,并在后续使用中持续微调。同时,前置信号处理模块需要加强,我这里有几种新的滤波思路……”
林风条分缕析,将庞大的难题分解成一个个可以攻克的具体任务。他没有因为拥有系统就大包大揽,而是精准地指引方向,激发团队自身的智慧和潜力。
他的平静与笃定,像定海神针般稳住了略显焦躁的军心。
王师傅用力点了点头,拿起那个失败的原型,眼神重新变得锐利:“好,我这就带人再去折腾那几种新配方!”
小陈也深吸一口气,手指在键盘上飞舞,开始按照林风的新思路搭建算法框架:“明白了,林总!我们试试这个动态学习模型!”
项目,在经历短暂的停滞和迷茫后,再次开足马力,向着那看似不可能的目标,发起了新一轮的冲锋。
真正的硬仗,此刻才刚刚开始。而突破,往往就诞生于这无数次的失败与坚持之后。
忠诚的黄昏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PO7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