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,国际网络安全中心。
巨大的电子地图上,原本散布全国的十几个异常频率光点,此刻大部分己经黯淡下去,只剩下三个最为明亮和持久的信号源,如同黑暗中不祥的灯塔,在地图上灼灼生辉。
高寒站在地图前,背对着刚刚赶回来的陈默和苏小妹。他的身影在庞大的数据流前,显得有些凝重。
“辛苦了,上海的事情处理得不错。”高寒没有回头,声音透过指挥中心低沉的嗡鸣传来,“虽然跑了主要的,但抓住了尾巴,拿到了物证,更重要的是……确认了合作的可能。”他顿了顿,“那个亚历克斯·李,可信吗?”
陈默走到他身侧,看着地图上的光点:“目前来看,目标一致。他们掌握了一些我们缺少的海外环节信息。共享是互利的。”
高寒不置可否地“嗯”了一声,终于转过身,目光扫过陈默和苏小妹,最终落在地图上那三个光点:“言归正传。经过全国范围的精细筛查和信号特征深度分析,我们锁定了这三个最强、最稳定的异常共振信号源。它们并非同时出现,而是有规律地、间歇性地被激活。”
他用手依次指向三个光点:
“一号信号源,甘肃,酒泉。不是卫星发射中心内部,而是其外围约五十公里处,一个废弃多年的、冷战时期修建的地下雷达站遗址。信号出现时间,与李维笔记本被激活的时间点,有高度重合。”
“二号信号源,云南,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深处。靠近边境,地理环境极其复杂。信号源大致区域没有己知的永久性建筑,但我们的地质遥感显示,该区域地下可能存在大规模人工开凿结构。信号活跃期不定,但每次持续时间较长。”
“三号信号源,”高寒的手指最终停在最后一个,也是最让陈默在意的光点上,“就是我们之前发现的,北京,中关村,创智科技大厦,普罗米修斯北京公司所在地。它的信号最弱,但最规律,几乎像……心跳。”
酒泉废弃雷达站,雨林地下结构,中关村科技公司……这三个地点风马牛不相及,却被同一种神秘的共振频率连接起来。
“这三个地方,有什么共同点?”陈默问。
“目前发现的共同点只有一个,”苏小妹接话,她调出三地的详细资料,“它们都拥有,或者曾经拥有,大功率的、特殊规格的电力供应和散热系统。酒泉雷达站是为了驱动老式大型雷达;雨林那个未知结构,根据能耗模拟,需要的电力远超普通设施;而普罗米修斯北京公司,他们申报的用电量,也远远超出其办公和常规研发的合理范围,而且大部分消耗发生在夜间。”
大功率能耗!驱动什么?
陈默立刻联想到了李维音频碎片里“大型设备运行”的背景噪音。
“他们在运行某种……需要巨大能量的设备?”陈默推测,“这种共振频率,是设备运行的副产品?还是……设备本身的功能?”
“更可能是后者。”高寒沉声道,“我们咨询了顶尖的物理学家和信号专家。这种频率的稳定产生和定向传输,本身就需要巨大的能量和精密控制。它更像是一种……主动发射的‘载体波’。”
“载体?”陈默追问,“承载什么?”
“不知道。”高寒摇头,眼神深邃,“可能是信息,可能是能量,也可能……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影响。”
影响?陈默想起苏小妹之前提到的“共振意识场”猜想,以及李维所说的“不是噪声是信号”。难道这种频率,能够远程影响量子过程?
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。
“处长,我们下一步怎么做?”陈默请示。
高寒沉默了片刻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边缘,那块略显厚重的手表表盘,在灯光下反射着冷硬的光泽。
“三个地点,必须同时调查。”高寒最终下令,语气不容置疑,“酒泉和云南的环境特殊,需要派遣精干的外勤小组,携带专业设备进行实地勘探。陈默,你负责协调这两个方向的行动准备和后续分析。”
“那北京这边?”陈默问。普罗米修斯北京公司近在咫尺。
“北京这边,我来亲自负责。”高寒的语气平淡,却带着一种决断,“这家公司背景复杂,牵涉外资,需要更……策略性的接触。你集中精力处理好另外两处。”
由处长亲自负责最首接、最敏感的北京目标?陈默心中那丝异样感再次浮现。这符合程序,但结合之前对高寒的细微怀疑,让他无法完全安心。
“是,处长。”陈默没有表露任何情绪,接受了任务。
“抓紧时间。”高寒看了一眼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时钟,上面显示着一个与亚历克斯那边同步的、不断减少的倒计时——“51:32:17”。“我们的时间不多了。”
高寒转身离开指挥中心。
陈默和苏小妹留在原地,看着地图上那三个如同眼睛般注视着他们的光点。
“默哥,”苏小妹低声说,带着疑惑,“处长他……好像特别关注北京这个点?”
陈默没有回答,他的目光紧紧盯着代表北京的那个信号源,仿佛要穿透地图,看清那家普罗米修斯公司内部,以及……自己上司的真正意图。
频率之网己经张开,网住了三个关键节点。而执网的人,似乎并不止一方。
信任,在这张无形的网中,变得更加脆弱和珍贵。
第十九章(完)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PW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