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袖章上门的风波,像一场猝不及防的冰雹,砸得江宁心有余悸。虽然被陆建国硬生生顶了回去,但那悬在头顶的、名为“政策”的利剑,让她彻底清醒。单靠手艺和小心,在这年头远远不够,必须得有个名正言顺的“护身符”。
她想起了空间里那本《时代商机指南》模糊提示的“个体经营”,又结合最近听到的零星风声——公社喇叭里似乎提过要“搞活经济”,镇上好像也有人悄悄办下了什么证……一个念头在她心里疯狂滋长:她要给“宁建裁缝铺”上个户口!
晚上,铺子打了烊。江宁把小木匣里的钱仔细数了一遍又一遍,心里有了底。她把想法跟陆建国说了。
“我想去公社,问问那个‘个体经营’的执照,怎么办。”江宁看着跳跃的油灯火苗,声音不大,却异常坚定,“有了执照,咱们就是合规的,看谁还能随便扣帽子!”
陆建国正就着灯光打磨一把新做的梭子——他见江宁手工锁眼太慢,自己琢磨着做的,能省不少力气。他动作没停,只“嗯”了一声。
“我打听过了,”他头也不抬地说,“办执照,得有经营场所证明,还得有资金证明,还要写明经营范围。可能还得找个担保人。”
他竟然己经去打听过了!江宁心里一暖,知道他嘴上不说,心里一首记挂着她担心的事。
“场所就是咱们这铺面,租赁合同有。资金……”江宁拍了拍小木匣,“咱们现在攒的这些,应该够门槛了。担保人……”她犹豫了一下,找谁呢?支书?赵主任?
“担保人我去找。”陆建国放下梭子,语气不容置疑,“明天我去公社探探路。”
第二天,陆建国一大早就骑着那辆二八大杠去了公社。江宁在铺子里等着,心里七上八下,手里的针线活都做得有些心不在焉。她不知道这政策到底放开到什么程度,会不会卡得很严?会不会因为她是女的,或者之前被举报过,就办不下来?
晌午过后,陆建国回来了。他没说过程如何,只从怀里掏出一张盖了好几个红戳的、粗糙的黄色纸张,递给她。
江宁接过那张纸,手有些抖。上面清晰地写着:“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”,经营者:江宁,经营范围:服装加工、销售,经营地点:河西村村口……最下面是发证机关的大红印章和日期。
办下来了!真的办下来了!
这张薄薄的纸,此刻在她手里重若千斤。这不仅仅是一张执照,这是政策给予的认可,是她事业合法化的凭证,是抵挡明枪暗箭的盾牌!
“太好了!”江宁激动得眼眶发热,拿着执照反复地看,恨不得把上面的每个字都刻进心里。
陆建国看着她欣喜若狂的样子,冷硬的嘴角也微微松动了一下。他走到门口,看着那块写着“宁建裁缝铺”的旧招牌,说:“牌子,该换了。”
是啊,该换了!有了执照,她就不再是那个只能在村口接点零活的“小裁缝”了!
江宁小心翼翼地把营业执照锁进小木匣里,和那些钱放在一起。然后,她找出之前剩下的红纸,又请村里老先生重新写了招牌。这次,不再是“裁缝铺”,而是三个更大气、更正式的字——
“宁建服装店”。
当陆建国踩着梯子,把这块崭新的、红底黑字的招牌,端端正正地挂在院门外墙上时,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也随之响起。是赵桂兰主任带着几个交好的婶子过来道贺,还特意买了挂鞭炮。
“宁丫头,不,现在该叫江老板了!恭喜恭喜啊!”
“咱们村第一个个体户!这可是大喜事!”
“以后可就是‘服装店’了,气派!”
左邻右舍都被惊动了,围过来看热闹,议论声、道贺声不绝于耳。隔壁“为民杂货铺”门口,王为民和吴彩凤也出来了,看着那块新招牌和热闹的人群,脸色复杂。吴彩凤想挤个笑容出来,却比哭还难看。
王为民盯着那块“宁建服装店”的招牌,又看看意气风发的江宁和沉稳如山的陆建国,眼神闪烁,不知道在想什么。
鞭炮的红屑铺了一地,像撒下的希望种子。江宁站在门口,看着崭新的招牌,听着众人的祝贺,心里豪情万丈。
她知道,挂上这块牌子,意味着更大的责任,也意味着她正式站到了时代浪潮的前沿。从此以后,她江宁,就是政策允许下,堂堂正正的个体经营者!
“谢谢赵主任!谢谢各位婶子嫂子!”江宁笑着招呼大家,“以后还请大家多关照!”
她转身走进焕然一新的“宁建服装店”,看着明亮的窗户,整齐的布料,和那台忠诚的缝纫机,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儿。
陆建国默默地把梯子搬回院里,看着妻子挺首的背影和发亮的眼睛,知道她这只被压抑了太久的鸟儿,终于要展翅高飞了。
小来福似乎也感受到了气氛的不同,围着江宁的脚边欢快地转着圈,尾巴摇得像风车。
新的招牌,新的起点。江宁知道,属于她的商业版图,将从这村口的小小服装店,正式启航。而那些潜藏在暗处的风浪,她也做好了迎接的准备。
这日子,是越过越有奔头了!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PX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