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 诸葛鸢窥破司马计:草船借笑破埋伏
蜀汉建兴九年,祁山脚下的风裹着碎雪,把蜀军大营的帅旗吹得“哗啦啦”响。诸葛亮裹着鹤氅,蹲在中军帐外的雪地里,手里攥着半截竹条比划——前几日派去探查魏军粮草的斥候,连带着三匹快马都没了踪影,不用问,定是被司马懿那老狐狸在山道里设了埋伏。
“军师,要不咱再派一队斥候?”魏延掀着帐帘探出头,络腮胡上还挂着雪沫子,“末将亲自带三百骑兵,就算是司马懿的埋伏,也能冲出来!”
诸葛亮抬手把雪沫子从额角掸掉,摇头笑了:“文长莫急,司马懿那老东西惯会在山道里挖坑设绊马索,你这三百骑兵进去,怕不是要成了他的‘瓮中马’。”他把手里的竹条往雪地里一插,“咱不用人探,造个‘飞天竹鸢’,让它替咱们去山里瞧动静。”
这话刚落,帐里的马谡就凑了出来,扶着诸葛亮的胳膊说:“军师又有奇思!只是这竹鸢要怎么飞天?难不成像当年的孔明灯似的,靠热气往上飘?”
“非也。”诸葛亮领着众人往营后的工匠坊走,边走边说,“孔明灯飘得没个准头,咱这竹鸢要能听使唤。”进了工坊,他指着堆在墙角的毛竹和粗布:“取三丈长的毛竹,劈成指宽的竹条,扎个翼展两丈的鸢架;再拿浸了桐油的粗布蒙住,翅膀下装两个竹筐,筐里不用装别的,就放些碎石子压着重心;最要紧的是,在鸢首绑根百丈长的麻绳,人在山下牵着,想让它往哪飞就往哪飞。”
工匠们听得眼睛发亮,当下就动起手来。魏延撸起袖子帮忙劈竹条,边劈边嘟囔:“军师,这竹鸢真能飞?别到时候飞一半掉下来,反倒给司马懿报了信。”诸葛亮没接话,只是让人在竹鸢的翅膀边缘,用细竹条加了道“防风棱”,又在麻绳末端绑了个带齿轮的木轴,笑着说:“等会儿你就知道了。”
两日后,雪停了。诸葛亮让人把飞天竹鸢抬到祁山南侧的山坡上——这里正对着司马懿大军驻扎的卤城山道,是探查埋伏的绝佳位置。魏延亲自牵着麻绳,十几个士兵围着木轴站定,诸葛亮站在坡顶,手里拿着个巴掌大的铜制千里镜(早年间从西域商队换来的稀罕物),对着山道方向晃了晃:“放鸢!”
魏延把麻绳往木轴上绕了两圈,士兵们推着木轴往山下跑,竹鸢顺着风“呼”地一下窜上天,翅膀上的桐油布在阳光下泛着亮,活像只展翅的巨鸟。魏延攥着麻绳慢慢放,竹鸢越飞越高,最后竟飘到了山道上空,连山道里的石块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“军师,真飞上去了!”魏延激动得大喊。诸葛亮赶紧举起千里镜,往山道里一瞧——好家伙!山道两侧的灌木丛里,密密麻麻藏着魏军的弓箭手,山道中间还挖了深约丈许的陷马坑,坑底插着削尖的竹刺,上面铺着干草和浮土,不仔细看根本瞧不出来。更绝的是,离陷马坑不远的山坳里,还藏着司马懿的五千重甲骑兵,马蹄子都用棉布裹着,显然是想等蜀军进入埋伏圈,就冲出来截断退路。
“果然是老狐狸的手笔。”诸葛亮放下千里镜,嘴角勾起一抹笑,“文长,把竹鸢往山坳那边挪挪,让司马懿也瞧瞧咱的‘飞天物件’。”魏延应了声,转动木轴调整麻绳方向,天上的竹鸢果然往山坳飘去。
山坳里的司马懿正捋着胡子琢磨:蜀军缺粮,不出三日必来卤城抢粮,到时候只要把山道一堵,定能活捉诸葛亮。忽然,身边的副将指着天上大喊:“大都督!您看那是什么?”
司马懿抬头一看,只见一只“大竹鸟”飘在半空,翅膀下的竹筐随着风晃来晃去,吓得他差点把胡子揪下来:“这……这是何物?难不成是诸葛亮请来的天兵?”正愣神间,那竹鸢忽然往山坳里飘了飘,翅膀上的桐油布反射着阳光,正好照在藏骑兵的草堆上,把几匹战马晃得首甩头。
“不好!咱们的埋伏被发现了!”司马懿一拍大腿,刚要下令让骑兵转移,就见山下的蜀军大营里冲出一队人马,打头的正是魏延,手里举着面写着“汉”字的大旗,朝着山道喊:“司马懿!你那陷马坑挖得太浅啦!竹刺再长三寸,说不定能扎到我军的马蹄子!”
司马懿气得吹胡子瞪眼,可埋伏己被识破,再藏着也没用,只能下令撤兵。弓箭手刚从灌木丛里钻出来,就见天上的竹鸢突然往下掉碎石子,虽砸不伤人,却把弓箭手们吓得东躲西藏,连弓都掉了好几张。
“诸葛亮!你耍诈!”司马懿在山坳里大喊。诸葛亮站在坡顶,笑着回应:“大都督客气了,不过是让我的‘飞天竹鸢’给你送点‘见面礼’。既然你这埋伏用不上了,不如留着自己跳?”
魏延在一旁笑得首拍马肚子,士兵们也跟着起哄,魏军将士脸上红一阵白一阵,只能灰溜溜地跟着司马懿撤了兵。等魏军走远,诸葛亮让人把竹鸢拉下来,竹筐里的碎石子还剩大半,魏延摸着竹鸢的翅膀说:“军师,这物件太管用了!下次咱再探军情,就不用派斥候冒险了。”
诸葛亮点点头,又让人把竹鸢抬回工坊:“还得改改,下次在竹筐里装些烟火,要是发现埋伏,就放烟火报信,比喊得还清楚。”正说着,营外的斥候来报,说东吴的使者到了,带着孙权的亲笔信,要和蜀军联手攻魏。
诸葛亮眼睛一亮,当即让人摆酒招待使者。席间,东吴使者听说了飞天竹鸢的事,非要去工坊瞧瞧。见了竹鸢,使者摸着下巴说:“诸葛军师真是神人!要是能给这竹鸢装个哨子,飞的时候能响,既能吓敌军的马,又能给自家军队报信,岂不是更妙?”
诸葛亮拍着大腿叫好,当场就让工匠在竹鸢的翅膀下绑了两个竹哨。试飞时,竹鸢一上天,气流穿过竹哨,发出“呜呜”的声响,像极了战场上的号角,连营里的战马都竖起了耳朵。
“好!好!”东吴使者连说三个好,“我这就回东吴,禀报吴王,让他也派工匠来学造竹鸢。到时候咱们东吴在东线放鸢探军情,蜀军在西线攻魏,定能让司马懿顾头不顾尾!”
送走使者,诸葛亮让人把改良后的竹鸢命名为“哨音探敌鸢”,还画了图纸,派人快马送往成都,让后主刘禅下令批量制作,分发到各军营。魏延凑过来问:“军师,司马懿吃了亏,下次肯定会换别的法子,咱们接下来怎么办?”
诸葛亮笑着往卤城方向指了指:“司马懿撤了埋伏,卤城的粮草就没了防备。咱们今夜就用‘草船借箭’的老法子,不过这次不借箭,借他的粮草!”他让人把几十艘木船改成“草人船”,船舷上绑满扎着蜀军服饰的草人,船尾藏着十几个士兵,又让人把哨音探敌鸢挂在船桅上,夜里一放飞,竹哨的声响能传十里地。
当天夜里,月色朦胧。蜀军的草人船顺着渭水往卤城飘去,船桅上的哨音探敌鸢“呜呜”作响,远处的魏军以为是蜀军大军来袭,赶紧往船上射箭。可箭射在草人身上,全扎在了稻草里,船尾的士兵趁机把船往岸边划,快到卤城粮仓时,突然点燃草人身上的硫磺,草人瞬间燃起大火,照亮了整个粮仓。
魏军慌了神,纷纷跑去救火,蜀军的主力则趁机从侧面攻入卤城,没费吹灰之力就抢了粮仓里的三万石粮食。司马懿赶到时,只看见燃烧的草人船和空了大半的粮仓,气得差点晕过去,指着天上还在飘的哨音探敌鸢骂:“诸葛亮!你这‘破鸟’没完没了了是吧!”
蜀军大营里,诸葛亮正和将士们围着篝火庆功,看着士兵们搬来的粮食,笑着说:“这哨音探敌鸢不仅能探埋伏,还能当‘疑兵’,以后咱们对付司马懿,就靠它了。”魏延举着酒碗说:“军师,下次咱们再造个更大的竹鸢,让您坐着上天,亲自指挥打仗,看司马懿还怎么躲!”
诸葛亮闻言大笑,随手拿起一根竹条,在篝火旁画着新的图纸——这次他要给竹鸢装个“脚踏板”,人坐在上面能自己控制方向,还要在竹筐里装些烟雾弹,要是遇上魏军的骑兵,就放烟雾弹迷惑他们。
帐外的雪又开始下了,可蜀军大营里却暖意融融。哨音探敌鸢挂在帐杆上,竹哨偶尔被风吹得发出轻响,像是在为这场胜利喝彩。诸葛亮知道,司马懿不会善罢甘休,接下来的仗还得好好打,但有了这飞天竹鸢,有了将士们的齐心协力,定能一步步逼退魏军,早日收复中原。而那只在雪夜里飘过高山的竹鸢,也成了祁山脚下最特别的风景,让魏军将士一听见竹哨声,就忍不住抬头往天上瞧——生怕又是什么诸葛亮的“新玩意儿”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PYT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