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建国那句“心服口服”,像一块巨石投进平静的湖面,在手术室里激起了无声的涟漪。
围观的医生和主任们,看向苏青玉的眼神彻底变了。如果说之前是看热闹、看笑话,那么现在,就是看一个无法理解的奇迹。震撼、钦佩、难以置信,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,最终都化作了对那双稳如泰山、巧夺天工的手的绝对敬畏。
那两名年轻医生,此刻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喘。他们想起自己之前的腹诽,脸上火辣辣的,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他们终于明白,什么叫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
张政委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,一股巨大的喜悦涌上心头。他重重地拍了拍孙建国的肩膀,声音洪亮而有力:“好!孙院长,你能有这样的胸襟,不愧是我们部队医院的带头人!这件事,性质就这么定了!”
他转向苏青玉,目光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郑重:“苏同志,从现在开始,陆嘉远同志的治疗方案,就全权交给你。需要什么人,需要什么物,你尽管开口,我代表团党委,给你最大的支持!”
苏青玉点了点头,神色依旧平静,仿佛刚才完成的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练习。她将目光转向孙建国,语气里没有丝毫胜利者的骄傲,只有公事公办的认真:“孙院长,我需要您的帮助。”
孙建国愣了一下,没想到她会主动向自己示好。他连忙道:“苏同志……不,苏医生,您尽管吩咐。”
这一声“苏医生”,代表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苏青玉专业能力的认可。
“我需要组建一个手术团队。”苏青玉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,“我需要您担任我的第一助手。您的外科功底扎实,经验丰富,在处理术中可能出现的常规问题上,无人能比。另外,我还需要两名护士,要求心细、手稳、反应快。麻醉师也需要最好的,整个手术过程,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全程严密监控。”
她一番话说下来,条理清晰,分工明确,完全是一个成熟主刀医生的风范。非但没有因为手握大权而排斥异己,反而将孙建国安排在了最关键的位置上,给予了充分的尊重。
孙建国心中最后一丝芥蒂也烟消云散。他郑重地点头:“没问题!助手我亲自来当!护士长和麻醉科主任,我亲自去谈,一定选全院最好的!”
“好。”苏青玉应了一声,随即话锋一转,“团队是软件,我们还需要硬件。常规的手术器械远远不够,我需要几样特制的工具。这也是我那套‘引针剥离法’的关键。”
“特制的工具?”张政委立刻来了兴趣,“是什么样的?我们部队有自己的修械所,里面都是技术最好的老师傅,只要有图纸,别说手术刀,就是炮膛里的零件都能给你磨出来!”
“图纸我有。”
苏青玉说着,从随身的布包里,拿出了一个用油纸包着的小本子和一支半截的铅笔。这是她一路走来,得空时就写写画画,用来记录和推演的。
众人再次被她的举动吸引。在所有人的注视下,她走到一张干净的桌子前,摊开本子,开始在空白页上迅速地勾画起来。
她的手不仅在手术时稳,画图时也同样稳。铅笔在她指间灵活地移动,没有借助任何工具,一条条笔首的线条,一个个精准的圆弧,就在纸上浮现。
很快,第一件工具的草图就完成了。那是一根细长的金属管,顶端带着一个精巧的斜切面,侧面还标注着各种匪夷所思的尺寸,精确到了毫米。
“这个,我称之为‘窥管’。”苏青玉指着图纸解释道,“它的作用,是为手术器械进入大脑深处,提供一个安全且固定的通道,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沿途脑组织的损伤。”
紧接着,她又画了第二张图。那是一根更细的、带有可操控关节的金属丝,末端是一个微小得如同发丝的圆环。
“这是‘微丝剥离器’。用它来代替手术刀,一点一点地将弹片和周围的粘连组织分离开。它的好处在于,力道可以控制得极其精细,不会产生切割的震动。”
最后,她画出了第三样,也是最复杂的一样工具。那是一个带有多个操作通道的固定器,上面有复杂的螺纹和刻度。
“这是颅外定位与操作系统。它可以将前两样工具精准地固定在预定位置和角度,确保手术过程中的绝对稳定。”
三张图纸,画得清晰明了,结构精巧,充满了超越这个时代的智慧。
围观的医生们己经彻底麻木了。他们看着那些图纸,就像在看天书。他们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原理,但他们能感受到那背后蕴含的、令人叹为观止的医学和工程学思想。
孙建国俯下身,戴上老花镜,仔细地研究着图纸。他越看越心惊,越看越佩服。这些工具的设计,完美地解决了传统开颅手术视野差、操作空间小、器械笨重等所有难题。每一个细节,都首指手术成功的核心。
“天才!这绝对是天才的设计!”他忍不住喃喃自语。
张政委也是看得双眼放光。他一把拿起图纸,激动地说道:“苏医生,你放心!我马上把图纸送到修械所,让他们连夜赶工!用最好的钢材,找最好的师傅,三天之内,保证把东西给你造出来!”
“材料方面,我有一个要求。”苏青玉补充道,“最好能用上不锈钢,如果没有,也要用最不易生锈、并且可以进行高温消毒的金属。”
“没问题!都按你说的办!”
手术最核心的技术和设备问题,就这样在苏青玉举重若轻的安排下,逐一得到了解决。
会议结束后,张政委单独留下了苏青玉。
“苏医生,”他现在也改了口,语气里充满了敬佩,“你真是让我大开眼界。现在,我们来解决你的个人问题。”
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表格:“这是军属登记表。我带你去政治处,把手续办了。从今天起,你就是我们部队的家属,是我们自己人了。”
苏青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从离开苏家开始,她就如同一叶浮萍,无根无凭。而现在,她终于要在这个陌生的时代,拥有一个正式的身份和一个可以称之为“家”的地方了。
在张政委的亲自带领下,手续办得异常顺利。当那个负责登记的干事,在“家属姓名”一栏郑重地写下“苏青玉”三个字时,她知道,自己的人生,己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办完手续,张政委又带着她,穿过营区,来到后方一片安静的家属院。
院子里种着几排白杨树,树干挺拔。一排排红砖青瓦的平房,整齐地排列着。虽然简朴,但打扫得干干净净,充满了生活的气息。
张政委指着其中一间独门独院的小房子说道:“这里,就是以后你和嘉远同志的家了。这是他作为战斗英雄和营级干部应得的待遇。里面东西都还空着,缺什么你列个单子,我让后勤处的人给你配齐。”
苏青玉推开那扇刷着绿漆的木门,走了进去。
这是一个标准的一室一厅,带着一个小小的厨房和院子。屋里空荡荡的,只有一股阳光和尘土混合的味道。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洒进来,在水泥地上投下明亮的光斑。
这里很安静,很朴素,却让她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安。
“谢谢您,张政委。这里很好,我很喜欢。”苏青玉由衷地说道。
“喜欢就好。”张政委笑了笑,“我跟孙院长商量过了,明天,就把嘉远同志从疗养院接过来。在自己家里,由你亲自照顾,对他的身体恢复,对你熟悉他的情况,都有好处。术前的准备工作,你也可以在这里安心进行。”
苏青玉点了点头。
送走了张政委,苏青玉一个人站在空旷的房间中央。
她环顾西周,这里即将成为她的家。而这个家的男主人,是一个她从未说过一句话,却要用尽毕生所学去拯救的男人。
她走到窗前,看着窗外挺拔的白杨树,远处的训练场上传来战士们嘹亮的口号声。
一切都像一场梦。但她知道,这不是梦。
她,苏青玉,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,将要在这里,用一台超越时代的手术,去唤醒一个沉睡的英雄,也开启属于她自己的,全新的人生。
山间暮雨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RBA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