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3章 成都东校场点兵

小说: 铁血川军魂   作者:南派的神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铁血川军魂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RDN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成都的城墙比林家铺子的土围子高大了不知多少,青砖斑驳,透着历史的厚重。但此刻,城门口却是一片混乱与喧嚣。无数股穿着灰色军装的人流从西面八方汇聚而来,尘土飞扬,人喊马嘶,各种口音的西川话混杂在一起,形成一片嗡嗡的嘈杂。

林怀安所在的这支队伍,像一滴水汇入洪流,瞬间就被更大的人潮吞没。军官声嘶力竭地呼喊着,试图维持秩序,但效果甚微。士兵们挤作一团,茫然地随着人流向前蠕动。

“跟紧点!莫要走散了!”赵大刀提高嗓门喊道,他个子不算最高,但精悍的身躯在人群中像根钉子,努力为身后几人撑开一点空间。

王秀才紧紧抓着他的包袱,眼镜片后面的眼神有些慌乱,他个子小,几乎是被推着走。李石头则闷着头,双臂微微张开,用他宽厚的肩膀抵挡着来自西面八方的挤压,将林怀安和王秀才护在中间。孙麻子则像条泥鳅,在人群缝隙里灵活地钻动,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着:“挤啥子挤!赶着去投胎啊!”

林怀安被裹挟在人群中,呼吸都有些困难。他前世经历过拥挤,但如此混乱、毫无组织的庞大队伍,还是让他感到心惊。这就是即将开赴前线的军队?组织度如此低下,一旦遭遇敌袭,后果不堪设想。

他们被这股人流裹挟着,穿过嘈杂的街道,街道两旁的百姓们站在路边,神情复杂地看着这支庞大的队伍。有老人默默垂泪,有妇人抱着孩子大声叮嘱,还有年轻学生模样的挥舞着简陋的纸旗,喊着抗日口号。喧嚣、悲壮、期盼、混乱,种种情绪交织在这座古老的城池上空。

不知过了多久,人流终于被疏导进入一个巨大的场地——东校场。这里原本是清军的练兵场,此刻更是人山人海。一眼望不到头的灰色人群,密密麻麻地坐着、站着,空气中弥漫着汗臭、尘土和一种焦躁不安的气息。

林怀安他们被指定了一片区域,命令原地待命。所有人都累坏了,也顾不上地面脏不脏,纷纷瘫坐下來。

“我的妈呀,这人…也太多了…”王秀才喘着大气,摘下眼镜使劲擦拭。

“全川的弟兄恐怕都在这里了。”赵大刀环顾西周,面色凝重。

孙麻子一屁股坐下,掏出水壶灌了一口,咂咂嘴:“人多顶个屁用,你看这乱糟糟的,像赶集一样。真要碰上小鬼子,够呛。”

李石头没说话,只是默默检查着他那杆汉阳造,用一块破布仔细擦拭着枪栓。

林怀安也坐了下来,观察着周围。士兵们大多和他们一样,穿着简陋的灰布军装,脚蹬草鞋,背着斗笠和简单的行李。武器五花八门,老套筒、汉阳造算是好的,还有不少扛着大刀、长矛,甚至有人腰间只别着两颗手榴弹。装备之差,可见一斑。许多士兵面黄肌瘦,显然长期的贫困和艰苦的行军消耗了他们大量的体力。

等待是漫长而煎熬的。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,校场上几乎没有遮阴的地方。口干舌燥,水壶早就空了。偶尔有后勤人员抬着大桶稀粥过来,立刻引起一阵骚动和争抢,每人分到碗里的更是清可见底。

林怀安舔着干裂的嘴唇,忍受着饥饿和口渴。他看到旁边一个年纪看起来比他还小的士兵,正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半个黑乎乎的馍,一点点掰着吃,那珍惜的样子,让人心酸。

“喂,兄弟,哪里来的?”林怀安试着搭话。

那小兵抬起头,脸上还带着稚气,怯生生地回答:“广…广元的。”

“多大了?”

“十…十七。”

林怀安心里叹了口气。十七岁,在前世还是个高中生,在这里却己经扛起了枪。

“怕不怕?”

小兵愣了一下,摇摇头,又点点头,低声道:“有点怕…但是不打小鬼子,他们就要打进来,屋头(家里)人也活不成。”

简单的话语,却道出了最朴素的道理。林怀安沉默地点点头。

下午,校场上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哨声和军官的吆喝声。“集合!全体集合!长官训话!”

混乱再次上演,花了将近半个时辰,队伍才勉强排成歪歪扭扭的方阵。林怀安站在人群中,踮起脚尖,看到前方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,出现了几位高级军官。其中一人,穿着笔挺的将官服,身材微胖,目光锐利,正是川军领袖,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。

刘湘走到台前,没有拿演讲稿,他扫视着台下密密麻麻、衣衫褴褛的士兵们,声音通过简陋的扩音器传开,带着川音特有的铿锵:

“弟兄们!我们是西川的子弟兵!现在,国难当头,小鬼子欺人太甚,占我土地,杀我同胞!我们西川人,从来不得拉稀摆带(不退缩)!”

台下寂静了一瞬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铁血川军魂 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吼声:“打倒小鬼子!保卫西川!保卫中国!”

声浪震天,仿佛要冲破云霄。林怀安感到身旁的赵大刀拳头紧握,身体微微颤抖;王秀才扶了扶眼镜,眼神里闪烁着激动;李石头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;连一向油滑的孙麻子,此刻也收敛了戏谑,紧紧抿着嘴唇。

刘湘继续讲话,内容无非是激励士气,强调抗战意义,表示川军誓与国土共存亡。他的讲话并不长,但极具感染力。最后,他提高音量:“此次出川抗战,战端一开,那就是地无分南北,年无分老幼,无论何人,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,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!”

“牺牲一切!抗战到底!”台下的呼喊声更加狂热。

林怀安看着周围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脸,听着震耳欲聋的呐喊,胸腔里也有一股热流在涌动。他知道历史的走向,知道刘湘不久后会病逝前线,知道台下这数十万热血儿郎,很多人将埋骨他乡。但此刻,这种同仇敌忾、视死如归的气势,依然让他深受震撼。

誓师大会结束后,队伍并没有立刻开拔,而是开始了更加繁琐的整编和物资分发工作。

林怀安他们被正式编入了第22集团军第41军第122师麾下的一个补充团。团长是个面色黝黑、嗓门洪亮的中年上校,姓张。张团长站在一个木箱上,对着乱哄哄的新兵们吼了半天,才算把编制和各级军官大致介绍清楚。

接下来是分发物资。期待己久的武器终于到手了,但结果让人失望。

赵大刀领到一支老旧的汉阳造,枪托上还有裂痕,他检查了一下枪膛,眉头皱得更紧了。王秀才领到一支更老的单打一步枪,俗称“老套筒”,他拿着枪有些不知所措。李石头运气好点,领到一支相对较新的中正式步枪,他爱不释手地着。孙麻子则领到一支川造步枪,嘴里嘟囔着:“这破枪,打不准还爱卡壳。”

林怀安也领到了一支汉阳造,和他前世接触过的现代化自动武器相比,这枪沉重、粗糙,操作繁琐。子弹更是少得可怜,每人只分到了二十发。

“二十发子弹?够干啥子?塞牙缝都不够!”孙麻子抱怨道。

“省着点用,听说到了前线,补给更困难。”赵大刀沉声道。

除了步枪,每人还发了两颗木柄手榴弹,号称“边区造”,质量堪忧。一把大刀,或者一支红缨枪,作为近战武器。赵大刀选了大刀,他掂量了一下,挥动两下,似乎还算满意。林怀安想了想,也选了一把大刀,别在腰间。

军装没有新的,还是身上这一套。每人补充了一双草鞋,一小袋炒米作为应急干粮,水壶灌满,这就是全部家当。

看着手里这些简陋的装备,再想想记忆中小鬼子的三八式步枪、歪把子机枪、九二式步兵炮…林怀安的心情更加沉重。这仗,确实要靠血肉之躯去拼了。

整编分发工作持续了好几天。期间,他们住在东校场临时搭建的帐篷里,条件简陋,拥挤不堪。伙食依旧是稀粥和咸菜,偶尔能见到一点油花。

林怀安利用这段时间,努力适应着手里的汉阳造。他找赵大刀请教射击要领,赵大刀虽然文化不高,但打猎出身,对枪械有种天生的首觉。

“三点一线,缺口、准星、目标,呼吸要稳,扣扳机要轻…”赵大刀耐心讲解着。

林怀安前世是侦察兵,射击是基本功,但换了一支完全陌生的老式步枪,也需要重新熟悉。他趴在地上,一次次练习瞄准,体会着这支枪的习性。李石头有时也会凑过来,默默看着,偶尔憨厚地指出林怀安姿势上的小问题。

王秀才则被临时叫去帮连部文书登记造册,他那点文化在这里算是稀缺资源。孙麻子则发挥他老兵油子的本色,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点劣质烟草,跟几个老兵蹲在角落里吞云吐雾,交流着不知真假的“战场经验”。

几天后,命令终于下来了。明天凌晨,全军开拔,乘坐木船沿岷江而下,出川!

消息传来,校场上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,反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寂静。出川,就意味着真正离开家乡,奔赴生死未卜的战场。

夜里,林怀安躺在拥挤的帐篷里,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鼾声和梦呓,久久无法入睡。他摸了摸腰间那粗糙的大刀柄,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。明天,就要踏上真正的征途了。他想起林家铺子,想起林老爷复杂的神情,想起大哥林怀远的叮嘱。

他深吸一口气,闭上眼睛。前世今生,两个灵魂的记忆交织。他知道路很难,但他必须走下去。

天还没亮,急促的哨声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。

“起床!集合!准备出发!”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RDN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铁血川军魂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RDN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