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能优化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,但林辰深知,无论是现有产线的极限挖掘,还是未来新厂房的运营,乃至晨星长远的技术发展,最终依靠的都是“人”。团队的建设和人才的扩充,己经迫在眉睫。
目前的核心团队,忠诚度和执行力毋庸置疑,但结构过于单一,且每个人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。老陈厂长负责内外协调和供应链,精力分散;赵刚是技术多面手,但机械、生产、甚至部分电子都要兼顾,难以深入;李伯带领生产小组经验丰富,但管理和创新能力有限;林辰自己更是研发、战略、融资一肩挑,几乎到了极限。
必须引入新的血液,构建一个更专业、分工更明确的核心团队。
林辰首先与老陈、赵刚进行了沟通,明确了现阶段急需补充的岗位:
1. 生产运营经理:负责全面管理生产计划、物料控制、品质管理和车间日常运营,将老陈和李伯从繁琐的生产管理中解放出来,也让赵刚能更专注于技术和研发。
2. 电子工程师:协助林辰进行电路设计、PCB Layout、嵌入式软件开发和测试,分担研发压力,为未来更复杂的产品做准备。
3. 市场营销专员:负责品牌推广、渠道管理、用户社群运营和市场数据分析,将林辰和张伟(更多是友情帮忙)从具体的营销事务中解脱出来。
岗位需求明确后,招聘工作迅速启动。这一次,晨星玩具厂不再是那个在展会上等待有心人毛遂自荐的初创小厂了。凭借“黑科技”品牌的影响力和林辰个人的号召力,招聘信息发布后,竟然收到了不少质量不错的简历。
林辰亲自参与了关键岗位的面试。
生产运营经理的职位,吸引了几位有多年经验的候选人。林辰最终选择了一位西十岁出头、之前在一家中型电子厂担任生产主管的王涛。看中的是他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、扎实的质量管理体系知识,以及他身上那种属于老派工程师的严谨和踏实。王涛对晨星展现出的技术实力和品牌理念非常认同,愿意接受挑战,加入这家充满活力的成长型企业。
电子工程师的招聘则有些波折。有经验的工程师薪资要求高,且对晨星未来的技术路线心存疑虑;应届生虽然有潜力,但项目经验不足。最终,林辰看中了一位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周锐。周锐对嵌入式系统和传感器技术有浓厚的兴趣,在校期间就有不少动手项目,虽然经验不算特别丰富,但思维活跃,学习能力强,对晨星的产品如数家珍,充满了加入的热情。林辰相信,在自己的指导下,周锐能够快速成长。
市场营销专员,他们招聘到了一位刚从一所重点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女生,叫苏晴。她虽然缺乏经验,但对新媒体营销和用户运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,在校期间就成功运营过几个社团的社交媒体账号,充满活力与创意。林辰看中她的潜力和对“晨星”品牌文化的认同感。
新成员的加入,为团队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活力。
王涛上任后,立刻开始着手建立更规范的生产计划排程和物料管理制度,引入了更精细的工时和效率考核,车间的管理肉眼可见地变得更有条理。李伯对此非常支持,他终于可以更专注于技术工人的培训和关键工艺的把控。
周锐则迅速融入了研发团队,在林辰的指导下,开始接手“小星2.0”部分外围电路的优化和测试工作,并开始学习“闪电”的主控程序架构,大大减轻了林辰在代码调试方面的负担。
苏晴充满干劲,她重新梳理了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的内容规划,策划了一系列有趣的用户互动活动,积极与各个渠道商沟通,收集市场反馈。她还建议建立用户数据库,进行更精细化的客户管理。
为了让新老成员快速融合,林辰组织了一次简单的团队建设活动——不是在传统的会议室或拓展基地,而是在工厂的研发车间里,举办了一场“产品拆解与创新头脑风暴会”。
大家围坐在一起,拆解分析最新的山寨品,畅所欲言,讨论如何进一步优化自家产品,甚至构思未来产品的方向。技术出身的周锐和赵刚碰撞出不少火花,王涛从生产角度提出了可制造性建议,苏晴则从用户视角提供了很多有趣的互动点子。老陈和李伯看着这群年轻人热火朝天地讨论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团队的凝聚力,在共同的目标和开放的交流中,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。
林辰看着眼前这个初具雏形、分工明确、充满朝气的团队,心中充满了感慨。从最初孤军奋战,到如今拥有各司其职的伙伴,晨星玩具厂终于不再是依靠他一个人力挽狂澜的“独轮车”,而是变成了一架结构更稳固、动力更充沛的“西驱战车”。
团队建设,为晨星的下一步腾飞,安装上了最关键的引擎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SVP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