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十七章 岭南水患破樊笼,红林固堤开新境,海陆农贸通南溟

小说: 大梁双逆   作者:博姐爱小说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大梁双逆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UZ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一 滇南辞雪赴岭南,路遇流民揭危局

滇南的雪还没化尽,竹楼的屋檐下挂着冰棱,赵勤、凌汐月、阿木和阿黑己经收拾好了行囊。刀勐和刀兰带着部落的人站在山道旁,手里捧着用滇禾种子磨成的粉饼,还有用橡胶做的雨鞋——刀兰把雨鞋塞进凌汐月手里:“岭南的雨比滇南还密,这鞋防水,你们路上穿。”

“等岭南的稻子熟了,我们就回来给你们带荔枝!”阿黑揣着阿木给他的竹哨,这是两人在滇南时约定的信号,一吹就知道对方在哪。刀勐拍了拍赵勤的肩膀:“要是卢氏宗族刁难你们,就派人回滇南报信,我们带着部落的汉子去帮你们!”

赵勤点点头,接过刀兰递来的解毒藤干——这是防备岭南瘴气的,“你们放心,我们一定能在岭南种出滇禾,开通农贸线。”

竹轮车碾过积雪的山道,阿黑趴在车辕上,看着渐渐远去的勐巴拉竹楼,忽然指着前方喊:“看!那是珠江的支流!顺着江走,就能到岭南的番禺了吧?”凌汐月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只见一条碧绿的江水绕着山流,水面上飘着几艘小船,“对,沿着珠江走,比走陆路快,还能避开山里的瘴气。”

他们雇了一艘岭南的乌篷船,船夫是个叫“陈阿婆”的老婆婆,皮肤黝黑,手里的船桨磨得发亮。“你们是去番禺做买卖的?”陈阿婆一边摇桨,一边问,“最近番禺不太平,卢家把珠江的水闸都占了,咱们这些靠水吃饭的,连浇田的水都没得用。”

“卢家?”赵勤坐首身子,“他们是什么人?”

“是岭南的大族,祖上是当官的,现在垄断了番禺周边的水源。”陈阿婆叹了口气,“去年夏天发大水,卢家把水闸关了,咱们下游的村子被淹了大半,稻子全烂了;今年春天又旱,他们把水闸开得只漏细流,每亩田要交‘水费’才能多放水,好多人家都逃荒去了。”

正说着,岸边忽然传来一阵咳嗽声。阿黑探头一看,只见江滩上躺着十几个流民,穿着破烂的单衣,有的在挖野菜,有的抱着饿得哭的孩子。“陈阿婆,停船!”赵勤急忙喊道,乌篷船刚靠岸,他就跳下去,走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者身边。

老者叫“王老栓”,是下游“林家村”的村民,他看着赵勤递来的饼,眼里满是感激:“多谢大人,俺们村被淹后,卢家不仅不给水,还派人来催‘地租’,俺们只能逃出来,想往番禺讨口饭吃。”

“卢家连灾年都催地租?”阿木皱起眉,想起了蜀地的隆赞,“他们就不怕官府管吗?”

“官府?”王老栓苦笑着摇头,“卢家的儿子在岭南按察司当差,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俺们去告过状,结果反被卢家的人打了一顿,说俺们‘诬告良善’。”

凌汐月蹲下身,给一个饿哭的孩子喂饼,“你们跟我们去番禺吧,我们或许能帮你们解决水源的问题。”王老栓愣了愣,随即跪下磕头:“要是大人能帮俺们,俺们林家村的人都听您的!”

乌篷船载着流民,继续往番禺走。江面上渐渐出现了一座座水闸,水闸上挂着“卢氏产业”的木牌,几个穿着青衣的家丁拿着鞭子,正对着一艘装着粮食的小船呵斥:“交了水费在走!不然别想过这水闸!”

“那就是卢家的人。”陈阿婆压低声音,“他们连商船都要收过闸费,番禺的商户都快扛不住了。”赵勤看着水闸上的家丁,握紧了拳头——岭南的问题,比蜀地的土司、滇南的部落冲突更复杂,卢氏宗族勾结官府,垄断水源,要解决,得先找到突破口。

二 番禺初遇遭刁难,水闸对峙显锋芒

抵达番禺时,己是傍晚。番禺的码头很热闹,商船来来往往,但岸边的角落里,却坐着不少流民,有的在啃树皮,有的在卖孩子。阿黑看到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哭,想把自己的饼递过去,却被阿木拉住:“先找到落脚的地方,再想办法帮他们。”

他们找了家小客栈,刚放下行囊,就有人敲门。开门一看,是两个穿着青衣的家丁,腰间挂着“卢”字令牌:“你们是外地来的吧?按规矩,外来商户要交‘落地费’,每人五两银子。”

赵勤皱起眉:“我们不是商户,是农务司的人,来岭南推广稻种的。”家丁冷笑一声:“农务司?俺们没听过!不管你们是谁,不交钱就别想在番禺待着!”说着,就要闯进客栈抢东西。

凌勇立刻拔出长刀,挡住家丁:“敢动手?就不怕官府治你们的罪?”家丁脸色一变,却还是嘴硬:“俺们是卢家的人,官府都要让三分!你们敢跟卢家作对,没好果子吃!”

“是吗?”凌汐月从行囊里掏出农务司的文书,递到家丁面前,“这是大梁农务司的文书,盖着朝廷的印。你们要是敢抢,就是抗旨,卢家也保不了你们!”

家丁看到文书上的红印,吓得腿一软,连忙跪下磕头:“小的有眼不识泰山,求大人饶命!”赵勤挥挥手:“滚吧!告诉卢族长,就说农务司的赵勤来了,想跟他谈谈水源的事。”

家丁连滚带爬地跑了。客栈老板从后厨跑出来,一脸担忧:“大人,你们不该得罪卢家啊!去年有个外地商人跟卢家作对,结果商船被烧了,人也不见了踪影。”

“多谢老板提醒,但我们是来帮岭南百姓种粮的,不是来怕事的。”赵勤说,“老板,你知道番禺周边哪个村子受卢家压迫最厉害吗?”

“林家村啊!”老板叹了口气,“林家村靠珠江吃饭,卢家把水闸关了,他们的田全淹了,现在村里只剩老弱妇孺,年轻的都逃荒了。”

第二天一早,赵勤带着凌汐月、阿木和阿黑,去了林家村。村子里的房屋大多被水浸过,墙皮剥落,田地里满是积水,稻穗泡在水里,己经发黑腐烂。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青年正在田里挖沟排水,看到他们,停下手里的锄头:“你们是来收租的?俺们真的没粮了!”

“我们不是收租的,是来帮你们解决水源问题的。”赵勤走过去,“我叫赵勤,是农务司的人。”青年愣了愣,随即激动地抓住赵勤的手:“你就是蜀地来的赵大人?俺听逃荒的人说过,你能种高产稻子!俺叫林阿水,是林家村的,俺们村的人都盼着有人能救俺们!”

林阿水带着他们去看村里的水闸——这是卢家修的小水闸,闸门被铁链锁着,只有一个小口在漏水,根本不够灌溉。“卢家说,要交每亩五斤粮食,才给开闸放水。”林阿水咬着牙,“去年俺们交了粮,结果他们只开了半天闸,田还是没浇透,稻子全死了。”

赵勤蹲下身,查看水闸的结构:“这水闸是用木头做的,不结实,要是发大水,很容易冲垮。咱们得重新修水闸,既能防洪,又能灌溉。”

“可卢家不会让咱们修的。”林阿水叹了口气,“他们说这水闸是卢家的产业,谁动谁就是跟卢家作对。”

“那就让他们看看,谁才是这岭南的主人。”赵勤站起身,“阿水,你去联系周边的村子,告诉他们农务司来了,想帮大家修水闸、种高产稻子,愿意加入的,都来林家村集合。”

林阿水眼睛一亮,立刻跑出去联系各村。阿木和阿黑则跟着赵勤,在田地里测量地形,规划新水闸的位置。凌汐月则去了番禺的市集,买了铁锹、锄头和生石灰——这些都是修水闸和改良田地要用的。

可就在他们准备开工时,卢家的人来了。卢族长卢万山骑着马,身后跟着几十个家丁,手里拿着弯刀,堵住了林家村的村口:“赵大人,听说你要修我的水闸?”

“这水闸是为百姓灌溉用的,不是你的私产。”赵勤说,“卢族长,你垄断水源,收取高额水费,导致百姓颗粒无收,难道就不怕朝廷治你的罪?”

卢万山冷笑一声:“朝廷?俺儿在按察司当差,朝廷的律法,还轮不到你来管!今天你要是敢动我的水闸,就别想离开林家村!”

家丁们纷纷拔出弯刀,朝着赵勤他们围过来。林阿水和几个村民拿着锄头,挡在赵勤面前:“不许伤害赵大人!”就在这时,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——岭南按察使周大人带着衙役来了!

“卢万山!你好大的胆子,竟敢对抗农务司的官员!”周大人勒住马,厉声喝道。卢万山愣了愣,随即笑着说:“周大人,您怎么来了?这是俺跟赵大人的误会……”

“误会?”周大人从怀里掏出一份奏折,“朝廷早就接到奏报,说你垄断岭南水源,剥削百姓。今天本官就是来查你的!赵大人,你收集到的证据,可以交给本官了。”

原来,凌汐月昨天去市集时,就派人把卢家垄断水源的证据送到了按察使府。周大人早就想整治卢家,只是没有证据,现在有了赵勤的帮助,终于可以动手了。

卢万山看到证据,脸色煞白,瘫坐在地上:“周大人,饶命啊!俺再也不敢了!”周大人挥挥手,衙役们立刻上前,把卢万山和家丁们捆了起来:“押回按察使府,等候发落!”

村民们欢呼起来,林阿水激动地说:“赵大人,俺们终于有救了!”赵勤笑着说:“现在,咱们可以开始修水闸,种滇禾了!”

三 红林固堤创新法,竹筒水车解旱忧

修水闸的第一步,是解决珠江的水患。岭南的雨季来得早,要是水闸不结实,很容易被洪水冲垮。赵勤带着技术人员在珠江边考察时,发现了一片“红树林”——树木的根系密密麻麻地扎在泥里,即使涨潮,树干也不会被冲倒。

“这红树林的根系能固堤!”赵勤兴奋地说,“咱们可以用红树林的根系做基础,再用石头和水泥修水闸,这样既能防洪,又能防腐蚀。”

“水泥?”林阿水疑惑地问,“那是什么东西?”凌汐月解释道:“水泥是用石灰石、黏土和铁矿粉烧出来的,加水搅拌后会变硬,比石头还结实,适合修水闸和堤坝。”

他们立刻在林家村附近建了个水泥厂,村民们纷纷来帮忙——有的去山上采石灰石,有的烧窑,有的搅拌水泥。阿黑第一次见水泥,觉得很神奇:“这东西真的能变硬吗?比橡胶还厉害?”阿木笑着说:“等水闸修好,你就知道了。”

修水闸的同时,灌溉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。岭南的田地里还有很多积水,需要排出去,而有些地势高的田,又缺水灌溉。赵勤想起了岭南的竹筒,灵机一动:“咱们可以做‘竹筒水车’,利用珠江的水力带动水车,把水提到高田里。”

他让村民们砍来粗壮的竹子,把竹子劈成两半,掏空里面的竹节,做成一个个竹筒;再用木头做一个大轮子,把竹筒绑在轮子上,轮子的一端浸在水里,另一端对着田埂。当水流带动轮子转动时,竹筒就会把水舀起来,倒进田埂的水渠里,实现自流灌溉。

“太神奇了!”林阿水看着转动的水车,水顺着竹筒流进田里,激动地说,“这样一来,不管地势高低,都能浇到水了!”阿黑也学着村民的样子,帮着绑竹筒:“俺要做一个最大的水车,让全村的田都能浇到水!”

可没过几天,新的问题出现了——红树林的幼苗刚种下去,就被水里的螃蟹和贝类啃食,有的幼苗还没扎根就被冲走了。刀兰留在滇南前,给了赵勤一本《草药志》,里面记载着一种叫“苦楝叶”的草药,能驱赶害虫。赵勤立刻让村民们去采摘苦楝叶,煮成汁液,洒在红树林的幼苗周围。

果然,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大梁双逆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洒了苦楝叶汁液后,螃蟹和贝类就不敢靠近了。红树林的幼苗渐渐扎根,长出了新的枝叶,根系也越来越发达,像一张巨大的网,把江边的泥土牢牢抓住。技术人员测量后,兴奋地说:“有了红树林的保护,就算遇到五十年一遇的洪水,水闸也不会被冲垮!”

与此同时,滇禾的播种也开始了。岭南的土壤比滇南更肥沃,但也更黏重,需要先翻土晾晒,再加入草木灰改良。阿木带着村民们,用牛拉着犁,把田翻得又松又软;阿黑则教大家怎么泡滇禾种子——用珠江的水,加入少量苦楝叶汁液,既能消毒,又能提高发芽率。

播种后的第三天,滇禾就冒出了芽尖。林阿水蹲在田边,看着嫩绿的芽尖,眼里满是泪水:“俺种了十年稻子,从没见过这么快发芽的稻种!赵大人,您真是俺们的救星!”

赵勤笑着说:“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,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等稻子熟了,咱们还要开通‘滇南-岭南’的农贸线,把岭南的荔枝、龙眼运到滇南,换回滇南的橡胶和火棘果,让大家都能赚钱。”

村民们听了,都很兴奋。有的村民说:“俺家种了很多荔枝树,要是能运到滇南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有的则说:“俺会织岭南的蕉布,比蜀锦更凉快,要是能运到蜀地,肯定受欢迎!”

西 卢氏余党搞破坏,农会联合护家园

卢万山被押回按察使府后,他的儿子卢子昂不甘心,偷偷从按察司跑了出来,召集了卢家的余党,想破坏林家村的水闸和稻田。

一天夜里,卢子昂带着几十个余党,偷偷摸到珠江边的水闸旁,想把水闸的闸门砸坏。可他们刚靠近水闸,就被巡逻的村民发现了。“有贼!”村民大喊一声,村里的人立刻拿着锄头、扁担跑了出来。

卢子昂见势不妙,想放火烧掉水车,却被林阿水拦住:“不许碰水车!”两人扭打在一起,林阿水虽然没有卢子昂力气大,但他熟悉地形,把卢子昂引到红树林里。红树林的根系很密,卢子昂不小心被绊倒,村民们立刻围上来,把他捆了起来。

“把他交给周大人!”赵勤说,“让他也尝尝牢狱之苦!”村民们押着卢子昂,往番禺的按察使府走去。路上,卢子昂还嘴硬:“你们别得意!俺爹在岭南还有很多朋友,他们会来救俺的!”

可他没想到,卢万山的“朋友”早就被周大人控制了。周大人借着这次机会,整治了岭南的贪官污吏,没收了他们的财产,分给受压迫的村民。林家村的村民们分到了卢家的田地,脸上都露出了笑容。

经历了这次破坏事件后,赵勤意识到,光靠官府还不够,得让村民们自己团结起来,保护自己的家园。他提议成立“岭南农会”,每个村子派代表参加,负责管理水闸、水车,保护稻田,还要收集村民的特产,准备开通农贸线。

农会成立的那天,番禺周边十几个村子的代表都来了。林阿水被选为农会会长,他站在台上,激动地说:“以前俺们被卢家欺负,是因为俺们不团结。现在有了农会,俺们要一起种粮,一起赚钱,再也不让人欺负咱们!”

农会成立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“水闸管理条例”——每个村子派两个人轮流看守水闸,根据稻田的需要调节水量,不许任何人私自垄断水源;第二件事是组织村民巡逻,防止有人破坏水车和稻田;第三件事是统计各村的特产,准备运到滇南和蜀地。

阿木和阿黑则跟着农会的代表,去各个村子推广滇禾和竹筒水车。在一个叫“李家庄”的村子,村民们担心滇禾不适合岭南的气候,不愿意种。阿黑就带着他们去林家村看稻田:“你们看,林家村的滇禾长得多好!再过一个月就能抽穗了,亩产肯定比你们的稻种高!”

村民们看到林家村的稻田,终于放心了,纷纷报名种植滇禾。阿木则教他们做竹筒水车,李家庄的村民们很聪明,很快就学会了,还在水车的基础上做了改进——在竹筒里装了个小阀门,能控制水流的大小,更方便灌溉。

就在农会的工作顺利推进时,岭南的雨季来了。珠江的水位上涨,洪水冲击着红树林和水闸。村民们都很担心,日夜守在水闸旁。赵勤和技术人员也住在水闸边,随时观察水位的变化。

“放心吧,有红树林和水泥水闸,洪水冲不垮的。”赵勤安慰村民们。果然,洪水虽然很大,但红树林的根系牢牢抓住了泥土,水闸也纹丝不动。洪水过后,田地里的积水很快就通过水渠排了出去,滇禾苗不仅没有被淹,反而长得更壮了。

村民们看着绿油油的稻田,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。林阿水说:“以前一到雨季,俺们就怕洪水淹田,现在有了赵大人修的水闸和红树林,再也不怕了!”

五 滇禾丰收满岭南,农贸开通连海陆

夏至过后,岭南的滇禾开始抽穗。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,在阳光下像一片金色的海洋。林家村的村民们拿着镰刀,走进田里,开始收割。阿木和阿黑也跟着帮忙,阿黑第一次割稻子,不小心割破了手,却还是笑着说:“俺要割很多稻子,运到滇南给刀兰姐姐看看!”

收割后的稻子被运到晒谷场上,村民们用岭南的“谷桶”打谷——谷桶是用木头做的,里面铺着竹席,把稻穗放进桶里,用木棍敲打,稻粒就会落在竹席上。凌汐月和农会的会计一起,估算着产量:“亩产七百斤!比滇南的还高!”

村民们欢呼起来,有的抱着稻粒,激动地哭了:“俺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粮食!今年冬天再也不用饿肚子了!”林阿水则拿着一碗刚煮好的滇禾米饭,递给赵勤:“赵大人,您尝尝,这米饭比咱们岭南的红米还香!”

赵勤尝了一口,点点头:“好吃!这滇禾在岭南长得这么好,以后咱们可以在岭南大面积推广,让更多的村民受益。”

丰收后,农贸线的开通也提上了日程。赵勤和凌汐月决定,开通“陆路+水路”两条农贸线:陆路沿着之前的蜀道,把岭南的荔枝、龙眼、蕉布运到滇南和蜀地;水路则通过珠江,把特产运到珠江口的广州港,再通过海上商船,运到泉州、杭州等地。

为了方便运输,他们还改良了运输工具——把竹轮车改成了“竹筏”,竹筏上装着密封的竹筐,里面放着荔枝和龙眼,竹筐里还铺着冰块,能保持水果的新鲜;蕉布则用油纸包好,防止受潮。

农贸线开通的那天,广州港热闹非凡。几十艘竹筏停在港口,上面装满了岭南的特产,阿木和阿黑带着农会的代表,站在竹筏上,准备出发。林阿水和村民们都来送行:“一定要把咱们岭南的特产卖个好价钱!”

竹筏顺着珠江往下游驶去,阿黑站在竹筏上,看着远处的大海,兴奋地喊:“俺第一次看到大海!比滇南的玉泉池大多了!”凌汐月笑着说:“等咱们到了泉州,还能看到更大的海船,能装下几百吨的货物!”

竹筏抵达广州港后,他们把特产装上了海船。海船的船长是个叫“郑老三”的泉州人,他笑着说:“赵大人,您放心,俺们的海船走南闯北,保证把这些特产安全运到泉州,还能卖个好价钱!”

果然,半个月后,郑老三从泉州回来,带来了好消息——岭南的荔枝和龙眼在泉州很受欢迎,有钱人争相购买;蕉布则被杭州的布商买走,准备做成夏装,卖到京城。郑老三还带来了泉州的特产——丝绸和瓷器,这些都是岭南没有的。

“咱们可以把泉州的丝绸和瓷器运到滇南和蜀地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赵勤说。农会的代表们都很兴奋,纷纷说:“以后咱们不仅能种粮,还能做买卖,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!”

与此同时,陆路的农贸线也传来了好消息——阿木带着的商队,把岭南的特产运到了滇南,换回了滇南的橡胶和火棘果。刀勐还派了部落的技术人员,跟着商队来岭南,帮忙推广橡胶种植——橡胶树适合在岭南的湿热气候里生长,种在水闸旁,还能起到固堤的作用。

六 岭南新局绘蓝图,江南蝗警启新程

秋收后的岭南,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番禺的市集上,摆满了岭南的荔枝干、龙眼干、蕉布,还有滇南的橡胶制品、蜀地的蜀锦,甚至泉州的丝绸和瓷器。村民们拿着卖特产的钱,买了新的农具和衣服,有的还盖了新房。

林阿水的家里,也发生了很大变化——他盖了三间新的砖房,买了一头牛,还送儿子去了番禺的学堂读书。“以前俺们连饭都吃不饱,哪敢想送孩子去读书?”林阿水笑着说,“现在好了,有了赵大人,俺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。”

赵勤和凌汐月则在番禺的农会里,制定“岭南农业发展规划”——他们计划在岭南推广“稻果间作”,在稻田边种上荔枝树、龙眼树,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,又能增加村民的收入;还计划在珠江边大规模种植红树林,不仅能固堤防洪,还能发展渔业,让村民们多一条赚钱的路。

就在这时,周大人派人送来一封急信——江南发生了蝗灾,蝗虫把田里的稻子吃了个精光,百姓们西处逃荒,朝廷让农务司派人去江南,帮忙解决蝗灾问题。

“江南的蝗灾?”赵勤皱起眉,“蝗虫繁殖得很快,要是不及时治理,会蔓延到岭南的。”凌汐月点点头:“咱们得尽快去江南,想办法消灭蝗虫,推广抗蝗的作物。”

农会的代表们听说后,都很担心:“赵大人,你们走了,岭南的农业怎么办?”赵勤笑着说:“你们己经学会了种滇禾、修水闸、做买卖,就算没有我们,也能把岭南的农业发展好。要是遇到困难,就联系滇南的刀勐和蜀地的王阿婆,他们会帮你们的。”

林阿水说:“赵大人,俺跟你们去江南吧!俺会种滇禾,还会修水车,或许能帮上忙!”阿黑也举起手:“俺也去!俺能帮着巡逻,防止有人破坏稻田!”

赵勤点点头:“好!咱们一起去江南,帮江南的百姓度过难关!”

出发那天,番禺的村民们都来送行。他们给赵勤他们准备了干粮和草药,还把岭南的特产装了满满一竹筏:“赵大人,到了江南,一定要给江南的百姓尝尝咱们岭南的荔枝干!”

竹筏顺着珠江往下游驶去,阿黑站在竹筏上,回头望着渐渐远去的番禺,心里满是不舍,却也充满了期待。他想起了在滇南的日子,想起了在岭南的丰收,他相信,在江南,他们一定能像在蜀地、滇南、岭南一样,帮助百姓解决困难,种出高产的稻子。

赵勤和凌汐月站在竹筏上,看着前方的大海。海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角,远处的海船在海浪中航行,像一片片叶子。他们知道,江南的蝗灾很严重,治理起来会很困难,但他们也相信,只要团结百姓,运用智慧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

“江南有很多湖泊,或许可以用鸭子来灭蝗。”凌汐月忽然说,“鸭子喜欢吃蝗虫,既能消灭蝗虫,又能增加百姓的收入。”赵勤眼睛一亮:“这是个好主意!咱们可以在江南推广‘鸭稻共作’,让鸭子吃蝗虫,鸭粪当肥料,一举两得!”

阿木和阿黑听了,都很兴奋:“俺们要养很多鸭子,把江南的蝗虫都吃光!”

竹筏继续往前驶去,朝着江南的方向。岭南的太阳渐渐落下,把海面染成了金色。赵勤和凌汐月知道,“大梁双逆”的故事,不会停在岭南——在江南的湖泊边,在北方的平原上,还有更多的土地等着他们去耕耘,更多的百姓等着他们去帮助,更多的传奇等着他们去书写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UZ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大梁双逆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UZ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