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十八章 江南蝗祸破共生,古渠新流润良田,江淮农贸织天网

小说: 大梁双逆   作者:博姐爱小说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大梁双逆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UZV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一 江天蝗影遮烈日,田埂哭号见惨状

暮夏的江南,本应是“莲叶何田田”的景致,可赵勤、凌汐月一行乘着竹筏驶入太湖流域时,看到的却是一片死寂的黄——天空被密密麻麻的蝗虫遮得昏暗,阳光透不过虫群,只能在水面上投下零碎的灰影;岸边的稻田里,稻穗早己被啃成光杆,只剩下枯黄的稻叶在风里发抖,几个村民跪在田埂上,手里攥着半截被啃烂的稻穗,哭声混着蝗虫的“沙沙”声,在空旷的田野里格外刺耳。

“停船!”赵勤拨开竹筏上的芦苇,纵身跳上岸。阿木和阿黑紧随其后,刚踏上田埂,就感觉脚下黏糊糊的——竟是一层被踩烂的蝗虫尸体,散发着刺鼻的腥气。阿黑忍不住皱起眉,往远处望去,只见几个孩童举着树枝,在田里扑打蝗虫,可蝗虫像潮水一样涌来,刚打落一片,又有一片从天上落下,落在孩童的头发上、衣服上,吓得他们尖叫着跑开。

“大人,您是从京城来的官吗?”一个穿着粗布短褂的老汉拄着锄头走过来,他的脸上满是皱纹,眼角还挂着泪痕,“俺是这‘稻香村’的里正,姓钱,叫钱老栓。这蝗灾闹了半个月,俺们村的三百亩稻子,全被啃光了,再这么下去,冬天就得吃人了!”

赵勤蹲下身,捡起一只挣扎的蝗虫——这蝗虫比江南常见的蚂蚱大一圈,翅膀泛着油光,肚子里还塞满了未消化的稻粒。“钱里正,这蝗虫是从哪里来的?之前没出现过吗?”

钱老栓叹了口气,坐在田埂上:“是从北边的淮河过来的!听说那边先闹的蝗灾,蝗虫一群一群往南飞,先是吃了淮安的稻子,接着就到了咱们苏州府。官府也派了人来,可就是让俺们用火烧、用土埋,蝗虫太多了,根本不管用!”

正说着,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。十几个穿着官服的人骑着马,在田埂上奔驰,为首的是苏州府的通判李大人。他看到赵勤一行,勒住马,皱着眉问:“你们是什么人?竟敢在蝗灾区逗留!”

凌汐月掏出农务司的文书,递过去:“我们是大梁农务司的,奉命来江南治理蝗灾,推广抗灾作物。”李大人接过文书,看了一眼,脸色缓和了些:“原来是农务司的大人!实不相瞒,这蝗灾快把苏州府逼疯了,百姓们都在抢粮,粮商们还在囤积居奇,一斤米都卖到五十文了!”

赵勤站起身,望着漫天的蝗虫:“李大人,当务之急是先控制蝗灾,再解决粮荒。我们有个灭蝗的法子,需要官府和百姓配合。”

“什么法子?只要能灭蝗,官府一定配合!”李大人急忙说。

“鸭稻共作。”赵勤说,“江南多水,适合养鸭,鸭子吃蝗虫,既能灭蝗,又能给稻田施肥,等蝗灾过了,还能卖鸭子换钱。另外,我们还能带百姓种耐蝗的作物,保证冬天有粮吃。”

钱老栓眼睛一亮:“养鸭子?这法子俺们咋没想到!要是真能行,俺们村愿意先试!”

可旁边的一个村民却摇着头:“俺们连自己吃的粮都没有,哪有粮食喂鸭子?再说,村里的老人说,蝗虫是‘天虫’,杀多了会遭天谴,要是养鸭吃蝗,万一再闹水灾,可咋整?”

这话一出,其他村民也纷纷附和,有的甚至往后退了退,眼里满是恐惧。赵勤知道,要让村民们接受新法子,得先破除谣言,还得解决喂鸭的粮食问题。

“大家别怕,蝗虫不是天虫,是害虫!”凌汐月走到村民中间,“要是任由蝗虫吃稻子,冬天大家都要挨饿,那才是真的遭罪。至于喂鸭的粮食,我们可以用蝗虫本身——把捕到的蝗虫晒干,磨成粉,掺在浮萍里喂鸭,既不用花粮,还能让鸭子长得壮!”

为了让村民们相信,赵勤当即决定:“今天下午,我们就去镇上买鸭苗,再教大家做捕蝗网,明天一早,咱们就用鸭子灭蝗,让大家看看效果!”

李大人也拍着胸脯保证:“鸭苗的钱,官府出!捕蝗网的材料,官府也给大家准备!只要能灭蝗,花多少钱都值!”

村民们见官府愿意出钱,又听赵勤说得有道理,渐渐放下了顾虑。钱老栓站起身,拍了拍身上的泥:“俺这就去召集村里的人,下午跟大人去买鸭苗!”

二 鸭阵初试灭蝗患,谣言作祟起波澜

下午,赵勤带着钱老栓和十几个村民,去了苏州府的集市。集市上的鸭苗贩子听说他们要大批买鸭苗灭蝗,立刻降价,还主动提出送鸭苗到稻香村。阿木和阿黑则跟着李大人的手下,去买竹子和麻布,制作捕蝗网——捕蝗网用竹子做架,麻布做网,网眼比蝗虫小,能把蝗虫兜住,却不会伤到稻苗。

傍晚时分,五百只鸭苗被运到了稻香村。村民们围着毛茸茸的鸭苗,有的小心翼翼地摸着鸭背,有的则在田边挖鸭圈,脸上终于有了点笑容。阿黑自告奋勇,负责照看鸭苗:“俺在滇南养过鸡,养鸭子肯定也没问题!”

第二天一早,天刚蒙蒙亮,赵勤就带着村民们来到田里。阿黑把鸭苗赶到田埂上,吹了声竹哨,鸭群“嘎嘎”地叫着,冲进田里。只见鸭子们低着头,啄食田里的蝗虫,有的甚至跳起来,啄食低空飞行的蝗虫,不一会儿,田埂边就堆起了一层蝗虫尸体。

“真管用!”钱老栓激动地喊道。村民们也纷纷拿起捕蝗网,在田边兜捕蝗虫,把捕到的蝗虫扔进竹筐里,准备晒干后喂鸭。凌汐月则带着技术人员,在田里挖浅沟,沟里灌满水——蝗虫遇到水会挣扎,鸭子能更方便地啄食,同时浅沟还能防止鸭子跑散。

到了中午,一亩田的蝗虫就少了大半。赵勤估算了一下,一只鸭子一上午能吃两百多只蝗虫,五百只鸭子一天就能吃十几万只,照这个速度,不出十天,稻香村的蝗灾就能控制住。村民们看到效果,都干劲十足,有的村民还回家把自家的老鸭也带来,加入灭蝗队伍。

可就在灭蝗工作顺利推进时,麻烦来了。苏州府最大的粮商周世昌,听说赵勤他们用鸭稻共作灭蝗,还准备推广耐蝗作物,担心自己囤积的粮食卖不出去,就派人在村里散布谣言:“那赵勤是个妖人!养鸭吃蝗是得罪了蝗神,过几天肯定会闹水灾,把村里的房子都冲垮!”

村里的张婆婆是个迷信的老人,听了谣言后,立刻跑到鸭圈边,要把鸭苗赶走:“你们快把这些瘟鸭赶走!不然蝗神发怒,咱们村都要遭殃!”钱老栓想拦着,却被张婆婆推了个趔趄:“钱老栓,你要是再帮着妖人,俺就去官府告你!”

其他村民也开始动摇,有的停下手里的捕蝗网,有的甚至想把鸭苗淹死。阿黑急得红了眼,挡在鸭圈前:“这鸭子能灭蝗,不是瘟鸭!你们别听坏人胡说!”

赵勤得知消息后,立刻赶到鸭圈。张婆婆正拿着竹竿,要打鸭苗,赵勤急忙拦住她:“张婆婆,您别冲动!要是养鸭真的会遭水灾,我愿意把自己的官服脱了,给您赔罪!但要是不会,您就得帮我们说服大家,继续灭蝗,行不行?”

张婆婆愣了愣,看着赵勤坚定的眼神,犹豫了:“你……你说话算数?”

“算数!”赵勤说,“咱们可以等三天,要是三天内没闹水灾,您就跟大家说,谣言是假的;要是真的闹水灾,我任凭您处置!”

钱老栓也帮着劝:“张婆婆,赵大人是真心帮咱们的,您就信他一次吧!”张婆婆想了想,放下竹竿:“好,俺就信你一次!要是三天后真的闹水灾,俺饶不了你!”

为了防止谣言继续扩散,赵勤让凌汐月去苏州府,找李大人帮忙——一方面让官府贴告示,澄清谣言;另一方面,调查谣言的来源,找出幕后黑手。凌汐月领命后,立刻带着凌勇去了苏州府。

李大人听说周世昌散布谣言,气得拍桌子:“这个周世昌!上次囤积粮食就该治他的罪,这次还敢造谣!本官这就派人去查,一定要让他付出代价!”

两天后,凌汐月带着好消息回到稻香村:“周世昌的家丁己经招了,是周世昌让他们散布谣言的。李大人己经派人把周世昌的粮仓封了,还把囤积的粮食分给了村民,周世昌也被抓起来了,等着问罪呢!”

村民们听了,都拍手称快。张婆婆红着脸,走到赵勤面前:“赵大人,是俺老糊涂了,听了坏人的话,差点坏了大事。俺以后再也不迷信了,一定跟着您好好灭蝗!”

赵勤笑着说:“张婆婆,您别自责。只要咱们大家齐心协力,别说蝗灾,就是更大的灾,咱们也能扛过去!”

第三天,不仅没有水灾,反而下起了一场小雨。雨水把田里的蝗虫尸体冲进浅沟里,既清理了田地,又给稻苗浇了水。村民们看着绿油油的稻苗(之前补种的耐蝗作物),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,再也没人相信谣言,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灭蝗工作中。

三 古渠失修藏隐患,糯米灰浆固新堤

蝗灾渐渐得到控制,赵勤开始关注江南的农业根本问题——水利。江南多水,但很多古渠年久失修,有的堵塞,有的堤坝坍塌,导致蝗灾过后,田里的积水排不出去,很容易闹水灾;而遇到旱天,又没水灌溉,稻子还是长不好。

一天,钱老栓带着赵勤去看村里的“通湖渠”——这条渠是前朝修的,连接太湖和村里的稻田,原本是灌溉和排水的重要通道,可现在渠里塞满了淤泥和杂草,水面上飘着垃圾,只有中间一条窄窄的水道能通水。

“这条渠堵了快十年了!”钱老栓指着渠底的淤泥,“以前官府也派人修过,可只用土填了填,过不了多久又堵了。去年夏天闹水灾,渠水漫过堤坝,淹了十几亩田,今年蝗灾,又因为排水不畅,蝗虫都躲在渠边的杂草里,不好捕。”

赵勤蹲下身,用手挖了点渠底的淤泥——淤泥又黑又黏,里面还夹杂着碎石和树枝。“这渠不仅要清淤,还得加固堤坝。”赵勤说,“江南的土质黏重,下雨容易滑坡,普通的土堤不行,得用更结实的材料。”

凌汐月想起之前在岭南用的竹筋黏土,可江南的雨水更多,竹筋黏土可能不够耐用。这时,村里的周伯走了过来,他是个老石匠,以前参与过古渠的维修:“大人,俺们江南修堤坝,以前用‘糯米灰浆’,把糯米煮烂,掺在石灰和黏土里,比石头还结实,前朝的通湖渠堤坝,就是用这个修的,过了几十年都没塌!”

“糯米灰浆?”赵勤眼睛一亮,“这法子好!既符合江南的传统工艺,又结实耐用。周伯,您能教大家做吗?”

周伯点点头:“当然能!不过做糯米灰浆要很多糯米,现在村里的糯米不多了,得去镇上买。”

李大人听说要修通湖渠,立刻表示支持:“糯米的钱官府出!另外,本官再派五十个民夫过来,帮忙清淤和修堤坝!”

修渠工程很快就开工了。村民们分成两组:一组负责清淤,用锄头和竹筐把渠底的淤泥挖出来,运到田边,晒干后当肥料;另一组则跟着周伯,做糯米灰浆——把糯米倒进大锅里,煮到烂熟,然后和石灰、黏土按比例混合,搅拌均匀,制成灰浆。

阿木和阿黑负责加固堤坝。他们先把旧堤坝的土挖掉,露出坚实的地基,然后铺一层糯米灰浆,再砌一层石头,接着再铺一层灰浆,再砌石头,像砌砖墙一样,把堤坝砌得又高又结实。周伯在一旁指导:“灰浆要抹匀,石头要摆整齐,这样堤坝才不会漏水!”

可修到一半,又出了问题——渠边的一处堤坝出现了裂缝,要是不及时修补,下雨后可能会坍塌。赵勤仔细查看裂缝,发现裂缝里有很多白蚁,把堤坝蛀空了。“得先除白蚁!作者“博姐爱小说”推荐阅读《大梁双逆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”赵勤说。

周伯说:“俺有法子!把‘烟骨’(烟草的茎秆)晒干,磨成粉,和石灰混合,填进裂缝里,白蚁怕烟味,就不敢来了。另外,在堤坝周围种上‘苦楝树’,苦楝树的根能散发白蚁不喜欢的气味,还能固土。”

村民们立刻照做,有的去收集烟骨,有的去挖苦楝树苗。阿黑带着几个孩童,在堤坝周围种苦楝树,还在树上挂了个木牌,上面写着“保护堤坝,人人有责”。

半个月后,通湖渠修好了。清淤后的渠道宽三丈,深两丈,水流顺畅;加固后的堤坝用糯米灰浆和石头砌成,又高又结实,堤坝周围种满了苦楝树,绿油油的叶子在风里摇晃。赵勤让人往渠里放水,水顺着渠道流进田里,没有一丝渗漏,村民们都欢呼起来。

钱老栓站在渠边,看着清澈的渠水,激动地说:“通湖渠终于又能用了!以后再闹水灾,咱们能排水;再闹旱灾,咱们能灌溉,再也不用怕了!”

赵勤笑着说:“这还不够。咱们还要在渠边修‘水车’,利用水力带动水车,把水提到地势高的田里,让全村的田都能浇到水。另外,在渠里养些鱼和虾,既能增加收入,又能清理渠里的杂草,一举两得!”

村民们听了,都很兴奋。有的村民说:“俺会养鱼,俺来负责渠里的鱼!”有的则说:“俺会做水车,俺来教大家做!”

西 天敌协同补空缺,粮商反扑酿危机

鸭稻共作虽然有效,但还是有漏网的蝗虫,尤其是躲在树林里和屋顶上的蝗虫,鸭子够不到。赵勤想,光靠鸭子还不够,得利用更多的蝗虫天敌,形成“立体灭蝗网”。

江南多水,池塘和稻田里有很多青蛙和蟾蜍,它们都是蝗虫的天敌。赵勤让村民们不要捕捉青蛙,还要在田里挖“蛙池”,里面放些浮萍和水草,给青蛙提供栖息的地方。阿黑还想出了个法子——把捕到的活蝗虫放进蛙池里,吸引青蛙过来,很快,每个蛙池里都有了几十只青蛙。

除了青蛙,江南的鸟类也很多,比如麻雀、八哥,都吃蝗虫。赵勤让村民们在田边挂“谷穗串”,吸引鸟类过来,还禁止村民们用弹弓打鸟。钱老栓带头,把家里的谷穗拿出来,串在竹竿上,插在田埂上,不一会儿,就有一群麻雀飞过来,啄食谷穗和蝗虫。

“这样一来,天上有鸟,水里有蛙,田里有鸭,蝗虫就无处可逃了!”凌汐月笑着说。赵勤点点头:“这就是‘天敌协同灭蝗法’,比单一用鸭子效果好得多。而且这些天敌都是自然存在的,不用花钱,还能保护生态,以后就算再闹蝗灾,也能靠它们控制。”

可就在灭蝗工作即将完成时,周世昌的儿子周少康带着一群家丁,偷偷潜回了苏州府。周少康不甘心父亲被抓,粮仓被封,想报复赵勤他们,破坏灭蝗和修渠的成果。

一天夜里,周少康带着家丁,偷偷溜进稻香村的鸭圈,想把鸭苗毒死。他们把掺了毒药的谷子撒进鸭圈,可刚撒了一半,就被巡逻的阿木发现了。“住手!”阿木大喊一声,拿起手里的木棍,朝着周少康冲过去。

周少康没想到会有人巡逻,吓得转身就跑,家丁们也跟着跑。阿木追了上去,在村口的石桥上,把周少康绊倒。周少康掏出匕首,朝着阿木刺过去,阿木一闪,匕首刺在了石桥的栏杆上,阿木趁机夺过匕首,把周少康按在地上。

这时,凌勇带着几个旧部也赶来了,把家丁们都抓住了。周少康躺在地上,还嘴硬:“你们别得意!我爹在苏州府有很多朋友,他们会来救我的!”

赵勤把周少康交给了李大人。李大人审了审,发现周少康不仅想毒死鸭苗,还想破坏通湖渠的堤坝,要是堤坝被破坏,洪水会淹没整个稻香村。李大人气得发抖:“这个周少康,比他爹还坏!本官这就把他押到京城,让朝廷治他的罪!”

周少康被押走后,村民们都很后怕。钱老栓说:“多亏了阿木和凌勇大人,不然咱们村就惨了!以后咱们得加强巡逻,不能再让坏人有机可乘!”

赵勤点点头:“咱们成立‘护村队’,每个村民轮流巡逻,白天看鸭圈和稻田,晚上看堤坝和渠水。另外,咱们再跟周边的村子合作,互通消息,要是发现可疑人员,就立刻通报,这样才能保证安全。”

周边的村子听说后,都纷纷响应,成立了护村队,还制定了“联防公约”。从此,江南的村落之间,再也不是各自为战,而是团结起来,共同对抗天灾和人祸。

五 江禾培育克水患,轮作增收富村民

蝗灾过后,江南的稻田需要重新补种。赵勤发现,江南的水稻虽然产量高,但不耐涝也不耐蝗,一旦遇到灾害,很容易绝收。所以,培育适合江南的耐涝、耐蝗作物,成了当务之急。

凌汐月带着技术人员,把之前在岭南培育的滇禾和江南本地的水稻进行杂交。江南本地的水稻耐水,但不耐蝗;滇禾耐蝗,但不耐涝。经过多次试验,他们终于培育出了一种新的稻种——“江禾”。江禾的茎秆粗壮,能抵抗洪水;叶片上有一层细毛,蝗虫不爱吃;而且产量高,亩产比江南本地水稻高两成。

“江禾培育成功了!”凌汐月拿着刚成熟的江禾稻穗,激动地跑到赵勤面前,“咱们在试验田里种的江禾,经历了两次小雨,都没被淹,蝗虫也很少吃,亩产达到了七百五十斤!”

赵勤接过稻穗,仔细看了看——稻穗,颗粒均匀,颜色金黄。“太好了!”赵勤说,“咱们明天就开始在全村推广江禾,让村民们都种上耐涝、耐蝗的稻种!”

推广江禾的过程很顺利。村民们看到试验田里的江禾长得好,都愿意尝试。阿木带着技术人员,手把手教村民们种江禾:“江禾的种子要泡三天,泡的时候加入少量苦楝叶汁液,能防病虫害;播种的时候,密度要比普通水稻稀一些,这样通风好,蝗虫不容易聚集;另外,在稻田里挖浅沟,既能排水,又能让江禾的根系长得更壮。”

除了江禾,赵勤还推广了“稻油轮作”——冬天种油菜,夏天种江禾。油菜的根系能固土,还能肥田,种过油菜的田,江禾长得更好;而且油菜能榨油,村民们既能吃自己榨的菜籽油,又能把多余的油卖掉换钱。

稻香村的村民们第一次种油菜,都很用心。钱老栓把自己家最好的田拿出来种油菜,每天都去田里查看。阿黑则教村民们怎么给油菜施肥——用之前捕到的蝗虫晒干磨成粉,掺在土里,既是肥料,又能防害虫。

到了春天,油菜开花了,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田,吸引了很多蜜蜂和蝴蝶,也吸引了周边村子的村民。他们看到稻香村的油菜长得好,都来请教种植技术,赵勤也毫不保留,把油菜种植技术教给了他们。

夏天,江禾成熟了。村民们收割江禾时,脸上满是笑容。钱老栓家的三亩江禾,收了两千二百五十斤,除了留足口粮和种子,还能卖掉一千斤,足够买新的农具和衣服了。“以前种普通水稻,遇到灾年就绝收,现在种江禾,就算闹点小灾,也能有收成,还能种油菜榨油,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!”钱老栓笑着说。

赵勤和凌汐月看到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,心里也很欣慰。他们决定,开通“江南-岭南-滇南-蜀地”的农贸线,把江南的丝绸、茶叶、菜籽油运到其他地方,换回蜀地的盐、滇南的橡胶、岭南的水果,让江南的村民们能买到更多的东西,也能赚更多的钱。

农贸线开通的那天,苏州府的码头热闹非凡。几十艘商船停在码头,上面装满了江南的特产,钱老栓和几个村民代表,跟着赵勤他们,一起乘船去了岭南。当他们看到岭南的荔枝和龙眼时,都很兴奋:“俺们江南没有这么甜的水果,要是运回去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

六 江淮蝗警传新讯,双逆整装赴新程

江南的农业渐渐恢复,赵勤和凌汐月准备去其他蝗灾区推广灭蝗方法和江禾。可就在这时,李大人送来一封急信——淮河以北的淮南地区,又闹起了蝗灾,而且比江南的更严重,蝗虫己经开始往南飞,眼看就要到苏州府了。

“淮南的蝗灾比江南严重,那边多平原,少水,鸭稻共作可能不适用。”赵勤皱着眉说,“而且淮南的百姓因为蝗灾,己经开始逃荒,要是不及时控制,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灾难。”

凌汐月点点头:“咱们得尽快去淮南,根据那边的地理环境,制定新的灭蝗方法。比如淮南多平原,可以用‘蝗虫诱捕器’,或者种植‘驱蝗植物’,比如薄荷、艾草,蝗虫不喜欢这些植物的气味,能减少蝗虫的数量。”

钱老栓听说赵勤他们要去淮南,急忙说:“赵大人,俺跟你们一起去!俺有灭蝗的经验,还能帮你们跟淮南的村民沟通!”阿木和阿黑也举起手:“俺们也去!俺们会种江禾,还会修水车,能帮上忙!”

赵勤看着他们,心里很感动:“好!咱们一起去淮南,帮淮南的百姓度过难关!”

出发前,村民们都来送行。他们给赵勤他们准备了干粮、菜籽油和江禾种子,还把自己家的鸭子选了几只,让他们带去淮南,作为鸭苗的种源。张婆婆拉着凌汐月的手,眼里满是不舍:“凌姑娘,你们到了淮南,一定要注意安全,要是遇到困难,就派人回来报信,俺们江南的村民都会帮你们的!”

凌汐月点点头:“张婆婆,您放心,我们一定会平安回来,还会把淮南的蝗灾治好,让那里的村民也能种上江禾,过上好日子!”

商船顺着长江往北驶去,阿黑站在船头,望着远处的江南,心里满是不舍,却也充满了期待。他想起了在蜀地的月牙湾,在滇南的勐巴拉,在岭南的番禺,还有在江南的稻香村,每一个地方,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,每一个地方的村民,都从绝望走向了希望。

“赵大人,到了淮南,咱们还能用鸭稻共作吗?”阿黑问。

赵勤笑着说:“淮南多平原,少水,鸭稻共作可能不太适用,但咱们可以因地制宜,比如挖水塘养鸭,用运河的水灌溉,再种上驱蝗植物,肯定能找到灭蝗的法子。而且淮南的土壤肥沃,种江禾肯定能高产,等蝗灾过了,咱们还能帮他们修水利,开通农贸线,让淮南也能富起来。”

凌汐月拿出一张地图,铺在船头的桌子上:“你们看,这是大梁的地图,咱们己经在蜀地、滇南、岭南、江南推广了新的农业技术,开通了农贸线。等咱们治好淮南的蝗灾,再去北方的中原地区,那里多旱,咱们可以推广耐旱的作物,比如粟米、高粱,再修水井,解决灌溉问题。以后,大梁的每一个地方,都能种上适合的作物,每一条道路,都能通上农贸的商船,百姓们再也不用挨饿了!”

阿木和阿黑看着地图,眼里满是憧憬。他们知道,前方的路还很长,淮南的蝗灾、中原的旱灾、北方的风沙,还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,但他们也相信,只要他们团结一心,因地制宜,运用智慧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

商船继续往北驶去,朝着淮南的方向。长江的水在船下流淌,像一条银色的带子,连接着江南和淮南,也连接着过去和未来。赵勤和凌汐月站在船头,望着远方的天空,心里满是坚定。他们知道,“大梁双逆”的故事,不会停在江南——在淮南的平原上,在中原的田野里,在北方的草原上,还有更多的土地等着他们去耕耘,更多的百姓等着他们去帮助,更多的传奇等着他们去书写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UZV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大梁双逆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UZV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