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 闽海帆影连天际,港埠喧嚣藏隐忧
暮春的泉州港,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,吹得码头上的幡旗猎猎作响。赵勤一行沿着江南运河一路南下,换乘乌篷船驶入泉州湾时,眼前的景象让阿黑忍不住惊呼出声——海面上密密麻麻的船只挤得水泄不通,有载满丝绸的漕船、装着瓷器的福船、还有来自波斯的商船,船帆五颜六色,像一片漂浮在海上的花海;码头上的搬运工扛着货箱往来穿梭,喊着号子,阿拉伯商人穿着白色长袍与中原布商讨价还价,印度僧人坐在茶摊前诵经,连空气里都混杂着茶叶、香料、海盐的味道。
“这泉州港,比西域的疏勒城热闹十倍!”伊布拉欣扶着船舷,看着远处的灯塔,眼里满是惊叹。他这辈子只见过沙漠和绿洲,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辽阔的大海,海浪拍打着船身,让他有些晕眩,却又忍不住好奇地往海里望。
乌篷船靠岸时,一个穿着青色长衫、留着山羊胡的中年人快步迎上来,拱手笑道:“可是农务司的赵大人?在下是泉州港的‘船帮’总把头,姓郑,名海山。李大人早己来信,说您要开辟海上农贸线,特意让在下在此等候。”
郑海山带着众人穿过码头,往港内的“市舶司”走。沿途的货栈里堆满了货物:江南的丝绸堆得像小山,景德镇的瓷器裹着稻草,西域的葡萄干、玉石摆在摊位上,波斯的香料散发着浓郁的香气。可走着走着,赵勤发现了不对劲——码头上的巡逻兵比寻常多了几倍,个个手持长刀,神色警惕,有的货栈甚至关着门,门口贴着“海寇劫掠,暂停营业”的告示。
“郑把头,泉州港近来不太平?”赵勤指着告示问。郑海山叹了口气,压低声音:“别提了!三个月前,海上出现了一伙‘黑风帮’海寇,专抢往来的商船,上个月有艘去波斯的丝绸船,不仅货物被抢,船员还被杀害了大半。现在商人们都不敢出海,连泉州港的生意都差了三成。”
说话间,远处传来一阵喧哗。只见几个渔民抬着一具尸体,匆匆往码头的医馆走,尸体上的衣服被刀划破,身上有明显的刀伤,脸上还残留着恐惧。“这是刚从海里捞上来的,”旁边的茶摊老板摇着头,“又是被黑风帮害的,听说他们的船快得像风,还带着火炮,官府的兵船都追不上。”
凌汐月皱起眉:“海上贸易要是被海寇阻断,咱们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计划就泡汤了。得先解决海寇的问题,才能保证农贸线的安全。”
郑海山苦着脸:“俺们也想解决啊!可黑风帮的老巢在‘黑鲨岛’,那岛周围全是暗礁,官府的兵船根本靠不近。而且他们消息灵通,每次官府去围剿,都被他们提前跑了。”
赵勤停下脚步,望着远处的大海:“兵船靠不近,不代表渔民也靠不近。黑风帮靠劫掠为生,肯定会和沿海的渔民打交道,或许渔民知道去黑鲨岛的安全路线。咱们可以先找渔民聊聊,说不定能找到突破口。”
二 渔户诉苦揭黑幕,暗礁绘图标险途
郑海山带着众人来到泉州港附近的“渔村”。村子里的房屋大多是用木头和茅草搭建的,海边的渔船上晒着渔网,几个老渔民坐在礁石上,手里拿着渔竿,却没心思钓鱼,只是望着大海发呆。看到郑海山,一个皮肤黝黑、满脸皱纹的老渔民站起身,他是渔村的里正,姓林,叫林阿公。
“郑把头,您怎么来了?”林阿公的声音沙哑,眼里满是疲惫。郑海山指了指赵勤:“这是农务司的赵大人,来帮咱们解决海寇的问题。您有啥情况,跟赵大人说说。”
林阿公叹了口气,领着众人坐在礁石上:“黑风帮太狠了!不仅抢商船,连咱们渔民的鱼货都抢。上个月,俺儿子出海捕鱼,遇到黑风帮的船,鱼货被抢了不说,还被他们打断了腿,现在还躺在船上。”
“他们就没留下什么线索?比如去黑鲨岛的路线,或者他们的船有什么特点?”赵勤问。林阿公想了想,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,递给赵勤:“这是俺年轻时画的海图,标注了黑鲨岛周围的暗礁。黑风帮的船之所以能进出黑鲨岛,是因为他们知道一条‘暗礁通道’,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过,其他时候船一碰暗礁就会沉。”
赵勤接过海图,上面用墨汁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,标注着“乱石礁”“鬼见愁”“涨潮通道”等字样,还有一些小字,写着涨潮的时间。“太好了!”赵勤激动地说,“有了这张海图,咱们就能找到去黑鲨岛的安全路线。林阿公,您还知道黑风帮的其他情况吗?比如他们有多少艘船,船上有多少人?”
林阿公回忆道:“黑风帮有五艘大船,每艘船上都有十几门火炮,还有上百个海盗。他们的首领叫‘黑鲨’,据说以前是个商船船长,因为欠了赌债,才落草为寇。他手下有个二当家,叫‘独眼龙’,心狠手辣,最喜欢杀人。”
阿黑握着拳头,眼里满是怒火:“这些海盗太可恶了!俺们一定要抓住他们,为林阿公的儿子报仇!”
赵勤安抚好林阿公,和众人回到市舶司。凌汐月看着海图,若有所思:“黑风帮靠涨潮通道进出黑鲨岛,咱们可以利用这一点——在涨潮前,把兵船藏在暗礁后面,等黑风帮的船进入通道,再堵住他们的退路,前后夹击,肯定能一网打尽。”
郑海山摇摇头:“可官府的兵船不够灵活,黑风帮的船快,要是他们从其他方向跑了怎么办?”
“咱们可以联合渔民!”赵勤说,“渔民的船小而灵活,熟悉海路,让他们配合兵船,堵住黑鲨岛的其他出口。另外,咱们可以改良渔船,在船上加装小型火炮,提高战斗力。”
林阿公听说要联合渔民围剿海寇,立刻召集了村里的渔民。渔民们早就恨透了黑风帮,纷纷报名参加:“只要能抓住黑鲨,俺们就算拼了命也愿意!”阿木和王二则带着渔民,开始改良渔船——用坚硬的橡木加固船身,在船两侧加装木板,留出炮口,再把中原的小型火炮装在船上,既能攻击海盗,又不会因为火炮太重导致渔船沉没。
凌汐月则和技术人员,根据林阿公的海图,绘制了更详细的“围剿路线图”:兵船分为两组,一组藏在“乱石礁”后面,负责堵住黑风帮的退路;另一组和渔民的改良渔船一起,伪装成商船,引诱黑风帮的船进入涨潮通道;等黑风帮的船进入通道后,两组兵船同时出击,渔民的渔船则从两侧包抄,形成包围圈。
一切准备就绪,就等黑风帮的船出现。林阿公每天都带着几个渔民,驾着小渔船在海上巡逻,观察黑风帮的动向。五天后的一个清晨,林阿公匆匆跑回市舶司:“来了!黑风帮的船出来了,正朝着一艘波斯商船去!”
三 海鹘船破黑风寇,暗礁伏击显神威
赵勤立刻下令,按照计划行动。伪装成商船的兵船和渔民的改良渔船,朝着波斯商船的方向驶去。黑风帮的船果然上当,五艘大船快速驶来,船头的黑鲨旗在风中飘扬,船上的海盗拿着弯刀,大声喊着:“把货交出来!不然就把你们的船沉了!”
“就是现在!”赵勤一声令下,伪装成商船的兵船立刻卸下伪装,露出船上的火炮,朝着黑风帮的船开火。渔民的改良渔船也从两侧包抄,小型火炮朝着黑风帮的船射击,炮弹落在海盗船的甲板上,炸开一个个大洞。
黑鲨没想到会遇到埋伏,顿时慌了神,大喊:“快撤!回黑鲨岛!”海盗船掉转船头,朝着黑鲨岛的方向逃去。赵勤早就料到他们会逃,立刻下令:“按计划行事,堵住他们的退路!”
藏在乱石礁后面的兵船立刻驶出,挡住了海盗船的退路。海盗船想绕过兵船,却被渔民的渔船拦住。黑风帮的二当家独眼龙,拿着弯刀,指挥海盗朝着渔民的渔船冲锋:“杀了他们!冲出去!”
渔民们毫不畏惧,有的拿着鱼叉,有的操作火炮,和海盗展开激战。阿黑驾着一艘改良渔船,朝着独眼龙的船冲去,手里的竹哨一吹,其他渔民的渔船立刻围上来,把独眼龙的船团团围住。阿黑纵身跳到海盗船的甲板上,和独眼龙打了起来。独眼龙虽然凶猛,但阿黑在草原和西域练过拳脚,很快就占了上风,一脚把独眼龙踹倒在地,渔民们立刻上前,把独眼龙捆了起来。
黑鲨见大势己去,想驾着自己的船从涨潮通道逃跑。可他没想到,林阿公早就带着几个熟悉海路的渔民,在通道里设置了“暗桩”——用木头做的桩子,上面绑着铁链,涨潮时隐藏在水下,海盗船一进去,就被铁链缠住了船底,动弹不得。
“黑鲨,你跑不了了!”赵勤驾着兵船,来到黑鲨的船旁。黑鲨还想反抗,却被兵船上的弓箭手射中肩膀,倒在甲板上。兵卒们立刻跳上海盗船,把黑鲨和剩下的海盗都捆了起来。
围剿战结束后,渔民们欢呼起来。林阿公看着被俘虏的黑鲨,激动地说:“终于抓住你们了!俺儿子的仇,今天终于报了!”
郑海山走上前,拍着赵勤的肩膀:“赵大人,您真是太厉害了!不仅帮俺们解决了海寇,还改良了渔船,以后渔民们出海也安全了!”
赵勤笑着说:“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不过,光解决海寇还不够,咱们还要改良商船,让商船更适合远海航行,这样才能保证海上农贸线的畅通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赵勤和凌汐月开始改良商船。他们结合中原的造船技术、西域的硬木(胡杨木)和泉州港的福船特点,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商船——“海鹘船”。海鹘船的船身用胡杨木和橡木混合制作,既坚固又轻便;船底呈尖形,能减少海水的阻力,提高航行速度;船上设置了“水密舱”,即使船身被撞破,也不会立刻沉没;船帆采用“三角帆”,既能利用顺风,也能在逆风时航行;另外,船上还加装了火炮,用于防御海盗和应对突况。
第一批海鹘船造好后,赵勤组织了一次“试航”,目的地是波斯的巴士拉港。海鹘船在海上航行了二十天,期间遇到了两次风浪,但都平稳度过,比传统的福船快了五天,而且货物完好无损。泉州港的商人们看到海鹘船的优势,纷纷订购,想用来开展海外贸易。
西 海贸联盟立新规,丝绸瓷器换异珍
解决了海寇和商船的问题,开辟海上农贸线的时机成熟了。赵勤召集了泉州港的商人、西域的商户(伊布拉欣代表)、草原的代表(巴图派来的使者)和中原的布商,在市舶司召开“海上农贸联盟”成立大会。
会上,赵勤提出了联盟的“三大规则”:第一,共享航线信息,每个商户都要提供自己掌握的海外航线,由联盟统一绘制“全球航线图”,标注暗礁、港口和海盗出没的区域;第二,统一贸易标准,比如丝绸、瓷器、西粟的等级划分,避免因质量问题产生纠纷;第三,共同出资组建“护航队”,由改良后的海鹘船组成,负责保护联盟商户的商船安全,护航费用由商户按货物价值分摊。
“咱们成立联盟,不是为了垄断贸易,而是为了让大家都能赚到钱。”赵勤说,“西域的葡萄干、葡萄酒,中原的丝绸、茶叶,草原的皮毛、奶制品,泉州的瓷器、蔗糖,都能通过海上农贸线,卖到波斯、大食、甚至更远的欧洲,换回海外的香料、玉石、象牙和新奇作物,让大家的生意越做越大。”
商人们纷纷赞同,波斯商人穆罕默德站起来说:“我在巴士拉港有很多商会朋友,只要咱们的货物质量好,价格合理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。我愿意加入联盟,把波斯的香料和地毯运到泉州,换回中原的丝绸和瓷器。”
伊布拉欣也说:“西域的西粟、葡萄干在中原和草原很受欢迎,要是能卖到波斯,肯定也能受欢迎。我们西域商户愿意加入联盟,和大家一起做海外贸易。”
海上农贸联盟正式成立后,第一件事就是组织“首航船队”——由五艘海鹘船组成,装载着中原的丝绸、瓷器,西域的西粟、葡萄干,草原的皮毛,泉州的蔗糖,由郑海山担任船长,伊布拉欣和穆罕默德担任贸易代表,前往波斯的巴士拉港。
首航船队出发那天,泉州港热闹非凡。商人们、渔民们都来送行,鞭炮声、欢呼声在港口回荡。赵勤站在码头上,挥着手:“祝你们一路顺风,把大梁的好物带到海外,把海外的珍奇带回泉州!”
船队在海上航行了一个月,顺利抵达巴士拉港。波斯商人看到船队带来的货物,都很兴奋——中原的丝绸质地柔软,颜色鲜艳;泉州的瓷器晶莹剔透,图案精美;西域的葡萄干香甜软糯,比波斯本地的还好吃。很快,货物就被抢购一空,穆罕默德的商会朋友还订购了下一批货物,想用来卖给大食和欧洲的商人。
返程时,船队装载了波斯的香料(胡椒、肉桂)、地毯,大食的象牙、珊瑚,还有欧洲的玻璃器皿和新奇作物种子(比如玉米、土豆)。这些货物运回泉州后,立刻引起了轰动——香料被中原的酒楼抢购,用来烹饪;地毯成了贵族的收藏品;玉米和土豆的种子则被凌汐月带回农务司,准备进行试种,看看是否适合在中原和西域种植。
首航的成功,让海上农贸联盟的名气越来越大,更多的商户加入进来。联盟的船队不断扩大,航线也从波斯延伸到了大食的开罗港、欧洲的威尼斯港,甚至远到东南亚的爪哇岛。泉州港的繁荣达到了顶峰,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停靠,码头上的货物堆积如山,不同肤色、不同语言的商人往来穿梭,成了大梁最繁华的海外贸易港口。
林阿公的渔村也受益良多,渔民们加入了联盟的护航队,不仅能赚到钱,还能跟着船队去海外,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。林阿公的儿子腿伤好了后,也成了护航队的一员,每次回来,都会给村里的人讲海外的趣事,比如波斯的清真寺、大食的金字塔、欧洲的城堡。
五 新种试种获成功,海陆联动富西方
从海外带回的玉米和土豆种子,成了凌汐月重点研究的对象。她在泉州港附近开辟了一块“海外作物试验田”,分别在中原、西域、草原的土壤里试种玉米和土豆,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。
玉米的生长速度很快,播种后七天就冒出了芽尖,两个月就长到了一人高,结出了的玉米棒。土豆则喜欢凉爽的气候,在草原和中原的山区长得最好,地下的块茎又大又多,亩产达到了三千斤,比中原的小麦高了三倍。
“太好了!”凌汐月拿着刚收获的玉米和土豆,激动地找到赵勤,“玉米耐旱,适合在西域和草原种植;土豆耐贫瘠,适合在中原的山区种植。这两种作物要是推广开来,大梁的粮食产量至少能提高五成,百姓们再也不用怕粮荒了!”
赵勤立刻决定,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玉米和土豆。阿木带着玉米种子去了西域,教当地村民在沙漠边缘的绿洲里种植;阿黑带着土豆种子去了草原,教牧民在草原的洼地种植;伊布拉欣则带着种子回到疏勒村,试种后发现玉米在西域的长势比西粟还好,亩产达到了六百斤,村民们都很兴奋,纷纷扩大种植面积。
玉米和土豆的推广,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,还丰富了百姓的餐桌。中原的百姓用玉米做粥、做饼;草原的牧民把土豆煮熟,拌着奶疙瘩吃;西域的村民则把玉米磨成粉,做成馕,味道比普通的馕更香甜。
随着海上农贸线的畅通和新作物的推广,大梁的“海陆农贸网络”正式形成——陆路:中原→草原→西域,运输丝绸、茶叶、玉米;海路:泉州→波斯→大食→欧洲,运输瓷器、蔗糖、土豆;双向贸易:海外的香料、玉石、新奇作物通过海路进入大梁,大梁的货物则通过海陆两条线,卖到世界各地。
泉州港的商人穆罕默德,通过海上贸易赚了大钱,在泉州建了一座豪华的宅院,还娶了一位中原女子,成了泉州港的“外商领袖”。他说:“以前我做贸易,总怕海盗和风浪,现在有了联盟的护航队和海鹘船,我再也不用怕了。大梁的海上农贸线,是一条‘财富之路’,让我们这些商人都能过上好日子。”
伊布拉欣的西域商户,通过海上贸易,把葡萄干、葡萄酒卖到了欧洲,换回了欧洲的玻璃器皿和机械工具。这些工具被用来改良西域的坎儿井和灌溉系统,让西域的农业更发达。伊布拉欣笑着说:“以前西域的百姓只能靠天吃饭,现在有了新作物和新工具,就算遇到旱灾,也能有好收成。这都是海上农贸线带来的好处!”
草原的巴图,通过陆路贸易,把草原的皮毛和奶制品卖到了中原和西域,换回了中原的铁器和西域的葡萄干。草原的牧民们用上了新的铁器工具,放牧更方便了,生活也越来越富裕。巴图派来的使者说:“巴图首领让我告诉赵大人,草原的牧民永远记得您的恩情,以后要是中原、西域或泉州需要帮忙,草原的骑兵随叫随到!”
六 异域传讯启新程,双逆扬帆向远洋
初秋的泉州港,天高气爽,海风和煦。赵勤和凌汐月站在码头上,看着联盟的船队缓缓驶出港口,朝着东南亚的爪哇岛驶去。船队上装载着玉米、土豆种子和中原的农具,准备去爪哇岛,帮助当地的百姓种植新作物,开辟新的贸易航线。
“咱们的海陆农贸网络,己经连接了亚欧大陆,接下来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了。”凌汐月望着远方的大海,眼里满是憧憬,“听说在大海的另一边,还有一片叫‘美洲’的大陆,那里有很多新奇的作物和矿产,要是能和他们开展贸易,大梁的农贸线就能延伸到全世界。”
赵勤点点头:“不过,去美洲的航线更远,需要更先进的商船和更详细的航线图。咱们得先派人去东南亚和非洲,收集更多的海外信息,改良海鹘船,为远航做准备。”
就在这时,一个来自非洲桑给巴尔的商人,骑着骆驼,来到泉州港。他带来了一封非洲部落首领的信,信中说:“非洲的很多部落都遭受了旱灾,庄稼枯死,百姓挨饿,听说大梁有能抗旱的作物和治水的能人,希望能派人来帮助我们,我们愿意用非洲的黄金和象牙,换回作物种子和技术。”
“非洲的旱灾?”赵勤接过信,皱起眉,“非洲的气候和西域、中原都不同,需要更耐旱、耐炎热的作物。不过,咱们培育的玉米和西粟,或许能在非洲种植。另外,非洲的河流很多,比如尼罗河,要是能修建灌溉系统,就能解决旱灾的问题。”
凌汐月说:“咱们可以组织一支‘海外援助队’,带着玉米、西粟种子和治水工具,去非洲帮助当地部落。同时,开通‘泉州-非洲’的海上航线,把非洲的黄金、象牙运到泉州,换回大梁的作物种子和丝绸、瓷器,让海上农贸线延伸到非洲。”
伊布拉欣、郑海山、林阿公听说要去非洲,都纷纷表示要加入:“俺们去过西域、泉州,也想看看非洲是什么样子,帮那里的百姓度过难关。”
阿木和阿黑更是兴奋,阿黑说:“俺还没见过黄金和象牙呢!要是能把非洲的黄金运回来,就能给泉州港的百姓建更多的学校和医馆,让大家的日子更好!”
赵勤看着身边的伙伴们,心里满是感动。从蜀地的月牙湾,到滇南的勐巴拉,从岭南的番禺,到江南的稻香村,从淮南的柳溪村,到中原的枯河村,从草原的蒙兀室韦部,到西域的疏勒村,再到泉州港和即将前往的非洲,他们走过了万水千山,帮助了无数百姓,每一次的困难,都让他们更团结、更坚定。
出发前,泉州港的百姓们都来送行。他们给援助队准备了干粮、水袋、作物种子和治水工具,还把自己家的特产塞进队员们的行囊。林阿公的孙子小林,把自己画的“海上航线图”递给阿黑:“阿黑哥哥,这是俺画的海图,上面有俺标注的鱼群位置,你们饿了可以捕鱼吃!”
阿黑接过海图,摸了摸小林的头:“谢谢你,小林!等我们从非洲回来,给你带非洲的象牙雕刻,让你看看非洲的样子!”
援助队的海鹘船缓缓驶出泉州港,朝着非洲的方向驶去。海风拂过船帆,海浪拍打着船身,远处的泉州港渐渐变成一个小点,最终消失在海平面上。赵勤和凌汐月站在船头,望着远方的大海,心里满是坚定。
他们知道,“大梁双逆”的故事,不会停在泉州港,也不会停在非洲——在美洲的大陆上,在澳洲的岛屿上,在更遥远的南极和北极,还有更多的土地等着他们去探索,更多的百姓等着他们去帮助,更多的传奇等着他们去书写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只是那一颗想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、过上好日子的初心。
大梁双逆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大梁双逆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UZ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