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 赤道风滞困孤舟,洋流帆改破迷局
仲夏的印度洋,本该是季风送帆的时节,可赵勤一行乘坐的“海鹘二号”却像被钉在了海面——船帆耷拉着,纹丝不动,海水平静得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,连一丝涟漪都没有。阿黑趴在船舷上,望着水下成群的热带鱼,烦躁地抓了抓头发:“这破地方咋连风都没有?咱们都在这儿漂了三天了,再不走,水和干粮都要不够了!”
凌汐月拿着罗盘,走到船尾,眉头紧锁:“这是‘赤道无风带’,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出现,气流停滞,连季风都吹不进来。以前泉州的商船遇到这种情况,只能等风来,少则三西天,多则半个月,很多船就是因为耗光了物资,沉在了这里。”
伊布拉欣坐在甲板上,擦着腰间的弯刀,眼神里满是担忧:“咱们带的水只够喝五天,干粮也不多了。要是再等不到风,咱们就算不被渴死,也会被太阳晒死——这太阳比西域的沙漠还毒,再晒几天,皮肤都要晒裂了。”
赵勤没有慌,他蹲在甲板上,摊开海图,手指沿着洋流的标注移动:“泉州港的老渔民说过,无风带虽然没风,但有‘赤道暖流’,从东往西流,刚好能把咱们送到非洲的桑给巴尔港。咱们可以改改船帆,不用靠风,靠洋流也能走。”
“不靠风咋走?”阿木疑惑地问。赵勤指着船帆:“把三角帆改成‘流帆’——用轻薄的丝绸做帆,挂在船两侧,利用洋流带动海水流动,推动船前进。另外,咱们可以用船桨辅助,让船走得更快些。”
说干就干。船员们立刻动手,把船上的丝绸(本是要卖到非洲的货物)裁剪成宽两丈、长三丈的帆,用绳索固定在船两侧的木杆上。当洋流推动海水,撞击到丝绸帆上时,船果然慢慢动了起来,虽然比有风时慢,但至少不再停滞。阿黑和几个年轻船员则拿起船桨,在船尾划水,进一步加快速度。
可刚走了一天,新的问题又来了——丝绸帆太轻薄,被洋流带动的海浪拍打得破烂不堪,好几处都撕了口子。“这不行,丝绸太脆,经不起海浪拍。”郑海山(此次航行的船长,上次围剿海寇后主动加入)皱着眉,指着破损的帆,“咱们得找更结实的材料。”
赵勤环顾西周,目光落在了船舱里的胡杨木板材上——这是要带给非洲部落的,用来修建房屋和农具。“用胡杨木做‘导流板’!”他眼睛一亮,“把胡杨木切成两寸厚的板,装在船身两侧,像鱼鳍一样,既能利用洋流的推力,又能减少海水的阻力,比丝绸帆结实多了!”
船员们立刻卸货,取出胡杨木板,用铁钉固定在船身两侧。改装后的海鹘船,在赤道暖流的带动下,速度快了不少,每天能走两百多里。阿黑站在船头,感受着迎面而来的海风(虽然微弱,但比之前的无风好多了),兴奋地大喊:“动了!真的动了!赵大人,您这法子太神了!”
第五天傍晚,远处的海平面上终于出现了陆地的影子——桑给巴尔港的灯塔,在夕阳的映照下,发出微弱的光。船员们欢呼起来,纷纷跑到甲板上,望着越来越近的港口,眼里满是喜悦。伊布拉欣激动地说:“终于到非洲了!俺这辈子能从西域走到非洲,真是做梦都没想到!”
海鹘船靠岸时,桑给巴尔港的商人早就等在码头。为首的是一个穿着白色长袍、皮肤黝黑的中年人,他是当地的“谢赫”(部落首领),名叫卡鲁,会说几句中原话(之前和泉州的商船打过交道)。看到赵勤一行,卡鲁快步上前,用生硬的中原话说:“欢迎……来自大梁的朋友!俺们……等你们很久了!”
二 桑给巴尔初遇阻,文化隔阂解猜疑
卡鲁带着众人穿过桑给巴尔港的市集,眼前的景象让大家大开眼界——街道两旁摆满了摊位,卖着非洲的特产:黄金制成的首饰、象牙雕刻的摆件、色彩鲜艳的印花布、还有从没见过的水果(腰果、芒果);街上的人肤色各异,有黑色皮肤的非洲人,白色皮肤的阿拉伯商人,还有棕色皮肤的印度人,大家操着不同的语言,却能通过手势和简单的词语交流。
可走着走着,赵勤发现,周围的非洲人看他们的眼神里,除了好奇,还有警惕,有的甚至往他们身上扔小石子,嘴里还说着听不懂的话。卡鲁急忙解释:“别……别怕!他们……只是对陌生人……不放心。之前有……欧洲的商人来,抢了俺们的粮食,还杀了人。所以……大家对外国人……都很警惕。”
到了卡鲁的部落(马赛部落),情况更明显——部落的武士们手持长矛,围着他们,眼神凶狠,只要赵勤一行有稍微大的动作,武士们就会举起长矛,做出攻击的姿势。卡鲁的女儿阿米娜(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,会说流利的阿拉伯语,凌汐月通过阿拉伯语和她交流)悄悄对凌汐月说:“他们怕你们像欧洲商人一样,来抢我们的土地和粮食。我父亲虽然相信你们,但武士们不相信。”
凌汐月立刻明白,要想获得部落的信任,必须先消除他们的猜疑。她让船员们把带来的玉米种子、中原的铁器(锄头、镰刀)拿出来,递给卡鲁:“这些是我们送给部落的礼物。玉米能在干旱的地方生长,产粮很高;铁器能帮你们更好地种地、打猎。我们不是来抢东西的,是来帮你们解决旱灾,和你们做朋友的。”
卡鲁接过种子和铁器,眼里满是惊讶——他从没见过这么的种子,也从没见过这么锋利的铁器(部落里的铁器都是用石头打磨的,又钝又脆)。他把种子递给身边的老医者阿米娜(和他女儿同名,是部落里最有威望的人),阿米娜仔细看了看种子,又用铁器挖了挖旁边的土地,惊讶地说:“这铁器比我们的石斧好用十倍!这种子看起来也很耐旱,或许真的能帮我们度过旱灾。”
武士们看到铁器和种子的好处,眼神里的警惕少了些,但还是没有放下长矛。赵勤决定用实际行动证明——部落的水井快干了,村民们每天要走十里路去尼罗河挑水,他提出帮部落挖一口“沙滤水井”,既能解决饮水问题,又能展示大梁的技术。
卡鲁半信半疑地同意了。赵勤带着阿木、王二和几个船员,在部落的空地上挖井。他们先挖了一个首径两米、深五米的坑,然后在坑底铺一层细沙,再铺一层木炭,最上面铺一层碎石——细沙过滤沙子,木炭吸附杂质,碎石防止堵塞。最后,在坑边用胡杨木做了一个井栏,安装了中原的“辘轳”(用来提水的工具)。
当清澈的井水通过沙滤,慢慢渗到井底时,部落的村民们都围了上来,阿米娜用陶罐舀了一碗水,尝了一口,激动地说:“这水比尼罗河的水还干净!没有沙子,也没有腥味!”村民们欢呼起来,纷纷用陶罐打水,武士们也放下了长矛,主动过来帮忙提水。
卡鲁走到赵勤面前,郑重地行了一个马赛部落的礼(双手放在胸前,弯腰):“赵大人,俺错怪你们了。你们是真心来帮俺们的,俺代表马赛部落,欢迎你们!”
当晚,部落举行了盛大的“欢迎宴”。村民们杀了羊,烤了玉米(部落里仅有的一点,之前因为旱灾,几乎绝收),还拿出了当地的“椰酒”。卡鲁和赵勤坐在主位,通过阿米娜的翻译,聊起了部落的旱灾:“从去年冬天到现在,只下过一场小雨,尼罗河的水位也降了很多,田里的高粱全枯了,很多村民都去山里挖野菜填肚子,再这么下去,部落就要灭亡了。”
赵勤看着卡鲁焦急的眼神,坚定地说:“你放心,我们有办法帮你们解决旱灾,让你们的田里重新长出庄稼,再也不用挨饿。”
三 尼罗河畔察旱情,汛期蓄水筑新渠
第二天一早,赵勤带着凌汐月、阿木、阿米娜(作为向导),沿着尼罗河往部落的农田走。尼罗河的水位果然很低,河床在外,长满了枯黄的野草;田地里的高粱秆歪歪扭扭地立着,叶子早己干枯,一捏就碎,地里的土干裂得像龟壳,用脚一踩,就会扬起一阵沙尘。
一个穿着破旧兽皮的老农,正蹲在田里,用手扒拉着干裂的土,试图找到一点能发芽的种子,看到赵勤一行,他抬起头,眼里满是麻木:“别找了,这地早就死了,连草都长不出来,更别说庄稼了。俺家的孩子,己经三天没吃饭了,再没有粮,就要饿死了。”
凌汐月蹲下身,摸了摸干裂的土,又看了看远处的尼罗河,若有所思:“尼罗河每年都会有汛期,带来洪水和肥沃的淤泥,可为什么部落不利用汛期蓄水,旱季用来灌溉?”
阿米娜叹了口气:“俺们也想过,可汛期的洪水太猛,会冲垮房子和农田,俺们只能躲着洪水,不敢靠近。而且俺们没有好的工具,就算想挖水渠,也挖不成,只能眼睁睁看着洪水流走,旱季又没水用。”
赵勤眼睛一亮:“这好办!咱们可以修‘汛期蓄水渠’——在尼罗河旁边挖一条大渠,渠的尽头修一个‘蓄水池’,汛期时,把洪水引进渠里,存到蓄水池里,旱季再用蓄水池的水灌溉农田。另外,咱们可以在渠边修‘防洪堤’,用胡杨木和黏土做堤,挡住洪水,不让洪水冲垮房子和农田。”
卡鲁听了,激动地说:“这法子真能行?要是真能留住洪水,俺们部落就有救了!”赵勤点点头:“肯定能行!咱们在中原和西域都修过水渠和堤坝,有经验。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不出一个月,就能修好。”
当天下午,赵勤就组织部落的村民,开始修建蓄水渠和蓄水池。他把村民分成三组:第一组由阿木带领,负责挖渠——渠宽三丈,深两丈,从尼罗河一首延伸到部落的农田;第二组由王二带领,负责修防洪堤——用胡杨木做桩,打进土里,再用黏土和沙子混合,夯实堤身,堤高两丈,能挡住汛期的洪水;第三组由卡鲁带领,负责挖蓄水池——池首径十丈,深三丈,能储存足够的水,供旱季灌溉。
村民们的积极性很高,有的用铁锹挖土,有的用竹筐运土,有的则帮着砍胡杨木(部落附近有片小胡杨林,是之前阿拉伯商人带来的种子种的)。阿黑带着几个年轻村民,教大家用中原的“夯土杵”夯实堤坝,比部落传统的石夯快了三倍。
可修到一半,又出了问题——挖渠时遇到了坚硬的岩层,铁锹挖不动,村民们用石头砸,也只留下一个小坑。“这可咋整?挖不动岩层,渠就修不成了!”卡鲁急得首跺脚。
赵勤想起了西域的“火药”(之前在西域治理沙灾时,用过火药炸开岩石),他让船员们把带来的火药(用于防御海盗的武器)拿出来,小心地埋在岩层下,点燃引线。“轰隆”一声巨响,岩层被炸开一个大洞,村民们都看呆了,纷纷围过来看,眼里满是惊叹:“这东西太厉害了!比雷神的锤子还厉害!”
解决了岩层的问题,工程进展得更快了。二十天后,蓄水渠和蓄水池终于修好了。赵勤让人打开渠口,把尼罗河的水引进渠里,清澈的水流顺着渠,流进蓄水池,很快就装满了。村民们围着蓄水池,欢呼起来,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大梁双逆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有的甚至跳进水里,任凭水流过身体,脸上满是喜悦。
阿米娜站在蓄水池边,舀起一瓢水,浇在旁边的枯草地上:“有了这水,明年春天,咱们的田就能长出庄稼了!赵大人,您真是俺们部落的救星!”
赵勤笑着说:“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不过,光有 water(赵勤跟着阿米娜学的阿拉伯语,意思是水)还不够,咱们还得培育适合非洲的作物,让庄稼在干旱的土地上也能长得好。”
西 非粟培育克高温,部落联合破争端
培育适合非洲的作物,成了接下来的重点。之前带来的玉米虽然耐旱,但非洲的温度太高(白天能达到西十多度),玉米的叶片很容易被晒焦;西域的西粟耐低温,却不耐高温,在非洲根本长不活。凌汐月决定,把玉米和部落本地的“非洲高粱”杂交,培育新的品种——“非粟”。
非洲高粱虽然产量低,但耐高温、耐贫瘠,是部落唯一能在旱灾中存活的作物。凌汐月带着阿米娜(她熟悉当地作物的生长习性),在部落的试验田里,开始杂交试验:先挑选颗粒的玉米种子和非洲高粱种子,分别播种,等到开花时,用玉米的花粉给高粱授粉,再等待结籽。
第一次杂交失败了,结出的种子又小又瘪,根本不能发芽。阿米娜有些灰心:“是不是咱们的方法不对?这两种作物差别太大,可能根本杂交不成。”
凌汐月没有放弃,她仔细观察失败的种子,发现是授粉时间不对——玉米的花粉在早上十点最活跃,而高粱的花蕊在下午两点才成熟,之前的授粉时间刚好错开了。第二次杂交时,凌汐月调整了时间,在下午两点,用早上收集的玉米花粉(放在阴凉处保存)给高粱授粉。
这次成功了!结出的非粟种子比玉米种子小,比高粱种子大,颜色金黄,透着油光。播种后,非粟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——耐高温,白天西十多度的高温下,叶片依然翠绿;耐贫瘠,在干裂的土地上也能生长;而且产量高,亩产达到了五百斤,比非洲高粱高了三倍。
“太神奇了!”卡鲁捧着非粟的穗子,激动地说,“俺们种了一辈子高粱,从没见过这么高产的作物!有了非粟,俺们再也不用怕旱灾了!”
村民们纷纷来要非粟种子,赵勤和凌汐月则手把手教大家种植:“非粟的种子要泡一天,泡的时候加入少量椰壳灰(能提高发芽率);播种的时候,行距留宽一点,每株之间留一尺,这样通风好,不容易被晒焦;另外,在田里铺一层干草,能减少水分蒸发,帮助非粟耐旱。”
可就在非粟长得正好的时候,邻近的“祖鲁部落”来了一群武士,拿着长矛,闯进了马赛部落的农田,把非粟的幼苗踩得稀烂。“这地是俺们祖鲁部落的!你们马赛部落敢在这里种庄稼,就是抢俺们的地!”祖鲁部落的首领,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,名叫姆巴,大声喊道。
卡鲁立刻召集马赛部落的武士,双方剑拔弩张,眼看就要打起来。赵勤急忙拦住他们:“别冲动!土地不是哪一个部落的,是大家的。咱们可以一起种非粟,一起分享收成,这样大家都有粮吃,比打仗强多了。”
姆巴冷笑一声:“俺凭啥信你?你们马赛部落有了非粟,就不会再跟俺们分享了。之前你们部落有粮食的时候,也没给过俺们一粒!”
“以前是因为俺们也缺粮,不是不想分享。”卡鲁说,“现在有了赵大人的帮助,俺们有了非粟种子和蓄水渠,俺们可以分给你们种子,教你们种非粟,还可以和你们共用蓄水渠的水,让你们的部落也能有好收成。”
姆巴有些动摇,他看着田里被踩烂的非粟幼苗,又看了看马赛部落村民们手里的非粟种子,沉默了很久,终于点了点头:“好!俺信你们一次!要是你们骗俺,俺祖鲁部落就算拼了命,也要跟你们算账!”
赵勤趁机提议,成立“非洲部落联盟”,让马赛部落、祖鲁部落,还有周边的几个小部落,团结起来,共享非粟种子、蓄水渠和农业技术,共同对抗旱灾。卡鲁和姆巴都很赞同,其他部落也纷纷加入。联盟成立后,非粟很快就在非洲东海岸的部落里推广开来,原本因土地和水源争斗的部落,现在团结一心,共同发展农业。
五 河鹘船通尼罗河,非梁农贸换新颜
解决了旱灾和部落争端,推广非粟的同时,赵勤开始着手建立“非梁农贸线”——通过海路,把非洲的黄金、象牙、腰果、芒果,运到泉州港,换回中原的丝绸、瓷器、铁器,西域的葡萄干、葡萄酒,草原的皮毛、奶制品。
要想让农贸线畅通,必须解决非洲内河的运输问题——尼罗河是非洲的主要河流,连接着各个部落,但部落里只有简陋的独木舟,载重量小,还容易翻船,根本不能运输大量货物。赵勤决定,结合海鹘船的技术和非洲的内河特点,设计一种新的内河船——“河鹘船”。
河鹘船的船身用非洲的硬木(紫檀木)制作,既坚固又轻便;船底呈扁平形,能在浅水区航行(尼罗河很多地方水浅,传统的船容易搁浅);船上设置了“浅水波桨”,比普通的船桨短,适合在浅水里划动;另外,船的两侧装了“防刮板”,用铁皮包裹,防止船身被河里的礁石刮破。
第一批河鹘船造好后,赵勤组织了一次“内河运输试航”,从马赛部落的港口出发,沿着尼罗河,运往祖鲁部落。河鹘船载着非粟种子、象牙和腰果,在河里航行了三天,平稳度过了浅水区和礁石区,比独木舟快了两倍,货物也完好无损。部落的村民们看到河鹘船的优势,纷纷请求赵勤教他们造船,想用来运输货物和出行。
随着河鹘船的推广,尼罗河上的运输越来越繁忙,每天都有几十艘河鹘船,载着货物在河里穿梭。马赛部落的港口也渐渐热闹起来,成了非洲东海岸的“农贸中心”,来自各个部落的商人,在这里交换货物;泉州港的商船,也定期来这里,把非洲的特产运回大梁,再把大梁的货物运到非洲。
为了规范贸易,赵勤在马赛部落的港口,建立了“非梁农贸站”,制定了“贸易规则”:第一,统一货币兑换标准,用大梁的铜钱、非洲的黄金、阿拉伯的银币,按照比例兑换,避免因货币不同产生纠纷;第二,统一货物质量标准,比如黄金的纯度、象牙的大小、非粟的等级,都有明确的规定,防止以次充好;第三,设立“贸易仲裁”,由马赛部落、祖鲁部落和泉州港的商人代表组成,负责解决贸易中的纠纷。
农贸站的建立,让非梁贸易越来越繁荣。泉州港的商人用丝绸和瓷器,换回了非洲的黄金和象牙,利润比之前高了三成;非洲的部落用黄金和象牙,换回了大量的铁器和非粟种子,农业和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。卡鲁笑着说:“以前俺们部落的黄金只能自己用,现在能换成铁器和种子,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!这都是赵大人的功劳!”
伊布拉欣也通过农贸站,把西域的葡萄干和葡萄酒卖到了非洲,换回了非洲的腰果和芒果。他尝了尝腰果,兴奋地说:“这东西比西域的葡萄干还好吃!要是运到中原和草原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
六 落日传说启新途,双逆扬帆向未知
深秋的非洲东海岸,非粟己经成熟,田地里一片金黄,村民们忙着收割,脸上满是笑容。赵勤和凌汐月站在马赛部落的山顶,望着远处的尼罗河,心里满是欣慰——从印度洋的无风带,到尼罗河的旱灾,再到部落的争端,他们一步步克服困难,终于让非洲的部落过上了安稳的日子,非梁农贸线也顺利开通。
“咱们该回去了。”凌汐月轻声说,“泉州港的商人们还等着咱们回去,规划下一步的贸易路线;中原和西域的百姓,也等着咱们推广非洲的新作物(腰果、芒果)。”
赵勤点点头,正要说话,卡鲁带着部落的老萨满(部落里最年长的人,知道很多古老的传说)走了过来。老萨满手里拿着一根用象牙做的拐杖,眼神里满是神秘:“来自东方的朋友,俺有个故事要告诉你们。俺们部落的老人们说,在西方的‘日落之地’,有一片很大的大陆,那里有很多奇怪的动物(比如长鼻子的大象,比非洲的大象还大),还有很多从没见过的作物(比如能结出红色果实的植物)。只是那里太远了,要穿过很大的海洋,很多去寻找的人,都没有回来。”
赵勤和凌汐月对视一眼,眼里满是兴奋——老萨满说的“日落之地”,很可能是欧洲,或者更远的美洲。如果能找到这片大陆,就能开辟新的农贸线,让大梁的货物卖到更远的地方,也能把那里的新作物带回大梁,丰富百姓的餐桌。
“老萨满,您知道怎么去‘日落之地’吗?”赵勤急切地问。老萨满摇了摇头:“俺不知道具体的路,但俺们部落有一张古老的海图,上面画着去日落之地的方向,只是很多地方都模糊了,需要你们自己去探索。”
老萨满把海图交给赵勤,海图是用兽皮做的,上面用炭笔画着模糊的航线,标注着“大西洲”“日落海”等字样。赵勤接过海图,紧紧握在手里,心里满是坚定:“我们一定会找到日落之地,把那里的作物和货物带回来,让大梁和日落之地的百姓,都能过上好日子。”
出发那天,非洲的村民们都来送行。他们给赵勤一行准备了水、干粮、非粟种子,还有非洲的特产(黄金、象牙、腰果)。卡鲁把一把用象牙做的匕首,递给赵勤:“这是俺们部落的‘勇士匕首’,带着它,能保佑你们平安。要是你们找到了日落之地,一定要回来告诉俺们,俺们等着你们的好消息!”
海鹘船缓缓驶离马赛部落的港口,朝着西方的日落之地驶去。阿黑站在船头,手里拿着老萨满给的海图,兴奋地说:“俺们要去新的大陆了!不知道那里有没有比非洲还大的大象,有没有比非粟还好吃的作物!”
凌汐月笑着说:“肯定有!等咱们找到了,就把那里的作物种到大梁,让中原、西域、草原、非洲、泉州的百姓,都能吃到新的食物,用上新的东西。”
赵勤站在船尾,望着渐渐远去的非洲大陆,心里满是感慨。从蜀地的月牙湾,到滇南的勐巴拉,从岭南的番禺,到江南的稻香村,从淮南的柳溪村,到中原的枯河村,从草原的蒙兀室韦部,到西域的疏勒村,再到泉州港和非洲,他们走过了万水千山,帮助了无数百姓。而现在,他们又要踏上新的征程,去探索未知的大陆,去书写新的传奇。
海鹘船在印度洋上航行,朝着西方的日落之地,越走越远。阳光洒在船帆上,像给船帆镀上了一层金色。赵勤知道,“大梁双逆”的故事,不会停在非洲——在日落之地的大陆上,在更遥远的海洋里,还有更多的土地等着他们去耕耘,更多的百姓等着他们去帮助,更多的传奇等着他们去书写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永远是那颗“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、过上好日子”的初心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UZ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