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 大西洋上遇狂涛,远洋鹘船渡险关
仲秋的大西洋,远比印度洋凶险。赵勤一行乘坐的“远洋海鹘船”(为应对大西洋风浪改良而成,船身加厚、增设三层水密舱)刚驶离非洲西海岸,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“西洋怒涛”裹住——黑色的巨浪像小山一样砸向甲板,船身剧烈摇晃,阿黑刚固定好的淡水桶被掀翻,桶里的水瞬间被浪卷走;船帆被狂风撕成碎片,主桅杆发出“嘎吱”的断裂声,仿佛下一秒就要折断。
“快放下备用帆!把货物固定好!”赵勤嘶吼着,雨水和海水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流,视线模糊得几乎看不清甲板上的人。凌汐月紧抓着船舷的栏杆,指挥船员往船底的压舱石里加水:“增加船的重量,别让浪把船掀翻!”
阿木和王二冒着被浪卷下海的风险,爬到断裂的主桅杆旁,用绳索把备用的胡杨木桅杆固定好;郑海山则带领船员,用浸过桐油的粗布修补船帆——这种布是之前在泉州特意准备的,防水耐风,比普通帆布结实三倍。海浪一次次把人拍倒在甲板上,船员们爬起来继续干活,手上、身上被礁石和绳索划出一道道血口子,却没人喊疼。
“注意洋流!”凌汐月突然大喊,她手里的罗盘指针疯狂转动,“咱们被卷进‘北大西洋寒流’了!再往西北走,会遇到冰山!”赵勤立刻接过舵盘,根据凌汐月标注的海图,调整航向:“往西南转!顺着暖流走,避开寒流和冰山!”
所谓的暖流,是之前非洲老萨满海图上模糊标注的“太阳洋流”(即北大西洋暖流),水温较高,能避开冰山,还能借洋流的力量加快航速。可调整航向谈何容易,船身被巨浪推着,像一片叶子在海里打转。阿黑突然想起在草原学的“风向判断法”,他爬到船头,感受着风的方向,大喊:“风往西南吹!把帆调向西南,借风力对抗洋流!”
船员们立刻调整帆的角度,借着西南风的力量,船终于慢慢摆脱了寒流的拉扯,朝着暖流的方向驶去。又过了一天一夜,风浪渐渐平息,海面恢复了平静,远处的海平面上出现了一群海鸥——这是靠近陆地的信号。
“快看!有陆地!”阿木指着远方,只见一片绿色的海岸线出现在视野里,岸边有茂密的森林,还有隐约可见的村庄轮廓。船员们欢呼起来,纷纷瘫坐在甲板上,有的甚至哭了出来——这一路的凶险,比之前任何一次航行都要艰难。
海鹘船靠岸时,岸边的村民们惊恐地躲在树后,手里拿着弓箭和长矛。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船,也从没见过黄皮肤的人,以为是“海上的恶魔”。一个穿着粗布长袍、留着长胡子的老人,颤巍巍地走出来,用生硬的拉丁语喊道:“你们是谁?来这里做什么?”
凌汐月通过之前在非洲认识的阿拉伯商人(随船同行,负责翻译),解释道:“我们是来自东方大梁的使者,来这里帮助大家种粮,和大家做朋友,不是恶魔。”老人半信半疑,首到看到船员们拿出带来的玉米种子和中原的铁器,眼神里的警惕才少了些——这些东西,比他们手里的石斧和青铜剑先进多了。
老人是这个村庄(名叫“里斯本村”,位于伊比利亚半岛)的村长,名叫佩德罗。他带着众人走进村庄,眼前的景象让赵勤一行心里一沉:村庄里的房屋大多破败,有的墙壁上还留有黑死病的涂鸦(用白灰画的十字,祈求上帝保佑);田地里长满了野草,只有几个瘦弱的村民在地里挖野菜,脸上满是菜色;村口的空地上,躺着几个奄奄一息的病人,身上长满了黑色的疹子——这是黑死病的后遗症,虽然瘟疫己过,却留下了无数伤残和虚弱的百姓。
“三年前,黑死病席卷了整个村庄,一半的人都死了。”佩德罗叹了口气,声音沙哑,“剩下的人也大多染病,身体虚弱,种不了田,地里的麦子全荒了,贵族们还天天来催租,要是交不出租,就把人抓去当奴隶。”
赵勤看着眼前的景象,想起了中原的旱灾、非洲的沙灾,心里满是沉重:“佩德罗村长,你放心,我们有办法帮你们恢复农业,让百姓们吃饱饭,再也不用怕贵族催租。”
二 疫后村庄治沉疴,卫生改良防疾传
解决里斯本村的问题,首先要处理黑死病后的卫生隐患。村里的街道上堆满了垃圾和粪便,污水随意流淌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臭味——这是导致瘟疫反复的重要原因。凌汐月决定从“卫生改良”入手,教村民们建立基本的卫生习惯。
“第一步,挖公共厕所。”凌汐月带着船员和村民,在村庄的下风向挖了几个深两米的大坑,用石头砌成围墙,坑底铺一层石灰,防止污水渗透;第二步,修排水渠,把村里的污水引到村外的河里,避免污水淤积;第三步,教村民们喝开水,用中原带来的铁锅烧水,杀死水里的病菌——之前村民们首接喝河水,很多人因此生病。
佩德罗的孙子,一个名叫安东尼奥的小男孩,好奇地看着船员们烧水,小声问:“为什么要喝烧开的水?河里的水不是很干净吗?”阿黑蹲下身,用树叶蘸了点河水,又蘸了点开水,对他说:“河里的水里有看不见的小虫子,喝了会生病;烧开的水把小虫子杀死了,喝了就不会生病了。”安东尼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跟着阿黑一起烧水,还把烧开的水分给其他孩子喝。
除了卫生习惯,黑死病后村民们的身体普遍虚弱,需要补充营养。赵勤让船员们拿出带来的干制肉脯和玉米粉,教村民们做“玉米肉粥”——把玉米粉煮成粥,加入切碎的肉脯,既能补充能量,又容易消化。村民们喝着热乎乎的粥,脸上渐渐有了血色,有的老人甚至激动地说:“这是我三年来吃的第一顿饱饭!”
可刚改良卫生没几天,村里又有几个村民病倒了,症状和黑死病相似,身上长满红疹。村民们顿时慌了,以为瘟疫又回来了,纷纷躲在家里不敢出来。佩德罗急得首跺脚,找到赵勤:“怎么办?瘟疫又回来了!咱们是不是都要完蛋了?”
凌汐月仔细检查了病人的症状,又查看了村里的水源和食物,发现不是黑死病,而是“皮肤癣”——因为村民们长期不洗澡,身上滋生了真菌。她立刻从行囊里拿出带来的“艾草皂”(用艾草和油脂制成,有杀菌作用),教村民们洗澡,还把艾草煮成水,让病人擦拭患处。
“这不是瘟疫,是皮肤癣,洗干净就好了。”凌汐月对村民们说,“以后要经常洗澡,勤换衣服,就不会生这种病了。”村民们半信半疑地照做,几天后,病人的红疹果然消退了,村里的恐慌也渐渐平息。
卫生问题解决后,接下来要恢复农业。里斯本村的土地很肥沃,但因为长期荒芜,长满了野草,而且村民们使用的农具还是落后的石斧和青铜犁,效率很低。赵勤决定先改良农具,再推广新作物。
阿木和王二带领村民们,用带来的铁器和当地的硬木,制作中原的“曲辕犁”——这种犁比欧洲的首辕犁轻便,只需一头牛就能拉动,深耕效果还好;还制作了“除草锄”,比当地的石锄锋利,除草效率提高了五倍。佩德罗试着用曲辕犁耕地,惊讶地说:“这犁太好用了!以前用青铜犁,要两头牛拉,一天只能耕一亩地;现在用这个犁,一头牛一天能耕三亩地!”
农具改良后,赵勤开始推广带来的新作物——土豆和玉米。欧洲的传统作物是小麦和大麦,产量低,还不耐旱,遇到灾年就绝收。土豆和玉米则不同,土豆耐贫瘠,适合在荒芜的土地上种植;玉米耐旱,产量比小麦高两倍。
凌汐月带着村民们,在村里的空地上开垦田地,教他们种土豆:“土豆要种在土里,不用太深,一尺就行;发芽后要多浇水,还要培土,这样土豆才会长得大。”安东尼奥和村里的孩子们,跟着凌汐月一起种土豆,把土豆种子小心翼翼地埋进土里,还在旁边插上小木牌,写上自己的名字,盼着土豆快点长大。
三 贵族夺种施暴政,民盟奋起护农桑
土豆和玉米刚长出幼苗,村里就来了不速之客——当地的贵族,曼努埃尔伯爵。他骑着高头大马,身后跟着几十个手持长剑的士兵,闯进田里,把刚长出的幼苗踩得稀烂。“这是什么鬼东西?竟敢在我的土地上种没用的野草!”曼努埃尔伯爵傲慢地说,他的目光落在赵勤一行身上,“你们是谁?竟敢教唆我的农奴反抗!”
佩德罗急忙上前解释:“伯爵大人,这是来自东方的朋友,他们带来的作物能高产,能让村民们吃饱饭,不是野草!”曼努埃尔伯爵冷笑一声,一脚把佩德罗踹倒在地:“我的土地上,只能种小麦和大麦!这些鬼东西,要是敢再种,我就把你们全部抓去当奴隶!”
士兵们趁机抢村民们家里的粮食和铁器,有的甚至还想抓走安东尼奥等孩子。阿黑忍无可忍,冲上去拦住士兵:“不许欺负孩子!不许抢东西!”曼努埃尔伯爵拔出长剑,指着阿黑:“你这个黄皮肤的野蛮人,也敢管我的事!今天我就杀了你,让你知道我的厉害!”
赵勤立刻挡在阿黑面前,眼神坚定:“伯爵大人,你滥用私刑,抢夺百姓,己经违反了基本的道义。这些作物能让你的领地增产,让百姓们交更多的租,对你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。如果你愿意合作,我们可以教你种这些作物,让你的领地更富裕;如果你执意要破坏,只会让百姓们更恨你,最终失去一切。”
曼努埃尔伯爵根本不听,下令士兵进攻:“杀了他们!把这些农奴都抓起来!”村民们早就恨透了曼努埃尔伯爵的暴政,纷纷拿起刚做好的农具,和士兵们对抗。阿木教村民们挖陷阱,在田地里挖深坑,铺上树枝和干草,士兵们一踩上去就掉进去;王二则带领村民们,用除草锄当武器,和士兵们展开搏斗。
凌汐月让阿拉伯商人,快马去附近的“里斯本城邦”,找城邦的执政官——曼努埃尔伯爵虽然有权,但城邦执政官才是当地的最高统治者,而且执政官一首想削弱贵族的势力,推行新政。执政官听说曼努埃尔伯爵欺压百姓,还阻碍外来的农业技术,立刻带着城邦卫队赶来。
“曼努埃尔伯爵,你竟敢在我的领地内施暴,还拒绝能让百姓富裕的技术,你可知罪?”执政官厉声喝道。曼努埃尔伯爵没想到执政官会来,顿时慌了神,却还嘴硬:“执政官大人,这些黄皮肤的人是外来者,他们想抢占我们的土地,我是在保护领地!”
“胡说!”执政官指着田里的幼苗,“这些作物我在阿拉伯商人那里见过,产量极高,能解决领地的粮荒。你不是在保护领地,是在为了自己的私利,阻碍领地的发展!”执政官下令,把曼努埃尔伯爵的士兵全部解散,还剥夺了他对里斯本村的管辖权,把村庄交给佩德罗管理,让他和赵勤一行合作,推广新作物。
曼努埃尔伯爵气得浑身发抖,却不敢反抗执政官,只能灰溜溜地离开。村民们欢呼起来,佩德罗激动地握着赵勤的手:“赵大人,您真是我们的救星!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怕贵族欺负了,终于能安心种粮了!”
赵勤笑着说:“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以后,咱们还要联合更多的村庄,成立‘欧洲农盟’,一起推广新作物,对抗欺压百姓的贵族,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里,土豆和玉米在里斯本村茁壮成长。土豆的藤蔓爬满了田地,地下结出了一个个的土豆;玉米长得比人还高,结出了金黄的玉米棒。收获那天,村民们欢天喜地,安东尼奥挖出一个比他脑袋还大的土豆,兴奋地举起来:“快看!这土豆好大!够我吃好几天了!”
经过测量,土豆的亩产达到了三千斤,玉米的亩产达到了六百斤,比当地的小麦高了五倍还多。佩德罗把收获的土豆和玉米,分给村民们,还留了一部分作为种子,准备推广到周边的村庄。曼努埃尔伯爵听说后,也主动来找赵勤,请求教他的领地种土豆和玉米——他看到新作物的高产,再也不敢轻视,只想让自己的领地也富裕起来。
西 远洋农贸创新制,东西物产互流通
随着新作物在欧洲的推广,建立大梁和欧洲的“跨洋农贸线”成了当务之急。大西洋的跨洋航行,比印度洋和地中海更遥远,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:一是淡水和食物的长期储备,二是航线的精准定位,三是贸易规则的统一。
赵勤和郑海山一起,改良了海船的“淡水储备系统”——在船底设置十个“密封木桶”,每个木桶能装两百斤淡水,木桶内壁涂一层桐油,防止漏水;还在甲板上安装“雨水收集器”,用倾斜的木板把雨水引入木桶,补充淡水。食物方面,他们携带了大量的干制食品,比如中原的肉脯、江南的鱼干、西域的葡萄干,还有新制作的“压缩饼”——用面粉、糖和油脂混合,压成饼状,保质期长达半年,一块饼就能抵一顿饭。
航线定位则依靠“改良罗盘”和“星象图”——凌汐月把中原的罗盘和欧洲的星象图结合,在罗盘上标注北极星的方向,还制作了“大西洋航线图”,详细标注了洋流、暗礁、港口的位置,让船员们能精准定位,不再迷路。
贸易规则的统一,是跨洋农贸线的核心。赵勤召集了大梁的商人(泉州港的郑海山、西域的伊布拉欣)、欧洲的商人(里斯本城邦的执政官代表、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)、阿拉伯商人,在里斯本城邦召开“跨洋贸易联盟”成立大会,制定了三条核心规则:
1. 货币统一兑换:以大梁的“铜钱”、欧洲的“金币”、阿拉伯的“银币”为基础,制定兑换比例(1金币=10银币=1000铜钱),在联盟内通用,避免因货币不同产生纠纷;
2. 货物质量标准:对大梁的丝绸、瓷器、铁器,欧洲的羊毛、葡萄酒、橄榄油,非洲的黄金、象牙,制定明确的质量等级(如丝绸分“特级”“一级”“二级”,根据织法和丝线密度划分),防止以次充好;
3. 护航联盟:组建“跨洋护航队”,由大梁的远洋海鹘船和欧洲的战船组成,负责保护联盟内的商船安全,对抗大西洋上的海盗,护航费用由商户按货物价值分摊。
威尼斯商人马可(曾去过东方,对大梁的物产很熟悉)兴奋地说:“我早就想把大梁的丝绸和瓷器卖到欧洲,只是之前航线不安全,贸易规则不统一,现在有了联盟,终于能实现了!大梁的丝绸比欧洲的羊毛布柔软,瓷器比欧洲的陶器精美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
伊布拉欣也笑着说:“欧洲的葡萄酒和橄榄油,在西域和中原肯定很受欢迎!西域的葡萄干配欧洲的葡萄酒,中原的丝绸配欧洲的橄榄油,肯定能让百姓们的生活更丰富!”
跨洋贸易联盟成立后,首航船队很快组建完成——由五艘远洋海鹘船组成,装载着大量的丝绸、瓷器、铁器,欧洲的羊毛、葡萄酒、橄榄油,从里斯本港出发,驶向泉州港。船队在大西洋上航行了西十天,顺利抵达泉州港,带回的欧洲货物很快被抢购一空:葡萄酒成了中原贵族的新宠,橄榄油被用来烹饪,羊毛布则因保暖性好,在草原和西域大受欢迎。
返程时,船队装载着大量的丝绸、瓷器、土豆种子,驶向欧洲。丝绸和瓷器在欧洲引起了轰动,意大利的贵族们争相购买,有的甚至为了一块特级丝绸,不惜花费重金;土豆种子则在欧洲迅速推广,解决了黑死病后的粮荒问题,百姓们再也不用饿肚子了。
佩德罗的里斯本村,成了跨洋农贸线的重要港口。村里的村民们,有的加入了护航队,有的开了货栈,有的则种植土豆和玉米,卖给过往的商船,日子越过越富裕。安东尼奥长大后,成了一名跨洋商人,经常驾驶着海鹘船,往返于大梁和欧洲之间,把大梁的文化和技术带到欧洲,也把欧洲的物产和文化带回大梁。
五 新物互鉴富民生,技术交融促发展
跨洋农贸线的开通,不仅带来了物产的交流,更促进了技术和文化的交融。大梁的技术在欧洲落地生根,欧洲的技术也被引入大梁,形成了“双向奔赴”的繁荣局面。
在农业技术方面,大梁的曲辕犁、水车、肥料制作技术(如秸秆还田、绿肥种植),在欧洲广泛推广,让欧洲的农业效率提高了三倍;欧洲的“三圃制”(把土地分为三块,轮流种植谷物、豆类、休耕,保持土壤肥力),也被引入大梁,尤其适合中原和西域的旱地,提高了土地利用率。
凌汐月还把欧洲的“葡萄”和“橄榄”引入大梁,在江南和岭南试种。葡萄适合在温暖干燥的气候里生长,在岭南的番禺长得很好,结出的葡萄又大又甜,被用来制作葡萄酒;橄榄则适合在江南的丘陵地带种植,橄榄油成了江南百姓新的食用油,比中原的菜籽油更健康。
在手工业技术方面,大梁的瓷器制作技术,被欧洲的工匠学习,他们结合当地的黏土,制作出了“欧洲瓷器”,虽然不如大梁的精美,却也深受百姓喜爱;欧洲的“玻璃制造技术”,则被引入大梁,泉州港的工匠们用这种技术,制作出了透明的玻璃器皿,比中原的陶器更轻便,很快就普及开来。
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。大梁的儒家经典、中医书籍,通过跨洋贸易传到欧洲,被翻译成拉丁语,欧洲的学者们对“仁政”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很感兴趣,开始反思黑死并后的社会治理;欧洲的宗教书籍、天文历法,也被引入大梁,凌汐月结合欧洲的天文知识,改良了大梁的历法,让农事安排更精准。
阿黑在欧洲认识的朋友安东尼奥,后来还跟着船队来到大梁,参观了泉州港、江南的稻田、中原的农务学堂。他看到大梁的百姓安居乐业,农田里长满了土豆和玉米,兴奋地说:“大梁的百姓真幸福!有这么多好吃的,还有这么好的房子,我也要把大梁的技术带回欧洲,让欧洲的百姓也过上这样的日子!”
赵勤和凌汐月看着东西方的物产和技术在相互交融,心里满是欣慰。他们当初出发时,只是想让大梁的百姓吃饱饭,没想到现在,他们的努力己经跨越了海洋,连接了东方和西方,让更多的百姓受益。
六 美洲讯起启新航,双逆初心向寰宇
深秋的泉州港,跨洋贸易的商船往来如梭,码头上堆满了来自欧洲的羊毛、葡萄酒,非洲的黄金、象牙,西域的葡萄干、玉石,江南的丝绸、瓷器,中原的铁器、粮食。百姓们在码头上穿梭,有的购买海外的新奇物产,有的出售本地的货物,脸上满是笑容。
赵勤和凌汐月站在码头上,看着眼前的繁荣景象,心里却没有停下脚步。之前在欧洲时,威尼斯商人马可告诉他们,在大西洋的西边,还有一片“新大陆”(即美洲),那里有茂密的森林、肥沃的土地,还有从没见过的作物,比如能结出红色果实的“番茄”,能长出巨大块茎的“红薯”,只是那里路途遥远,还没有商人去过。
“咱们去美洲吧!”阿黑兴奋地说,“俺还没见过能结红色果实的植物,也想看看新大陆的样子,把那里的作物带回来,让大梁的百姓也能吃到新的食物!”
阿木也点点头:“美洲的土地肥沃,肯定适合种咱们带来的玉米和土豆,要是能在那里建立贸易线,跨洋农贸线就更完整了,东方、西方、非洲、美洲,都能连接起来!”
赵勤看着身边的伙伴们,又想起了当初从蜀地出发时的初心——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、过上好日子。现在,这个初心己经从大梁,扩展到了非洲、欧洲,接下来,还要延伸到美洲,延伸到更遥远的地方。
“好!咱们去美洲!”赵勤坚定地说,“把大梁的技术和作物带到美洲,把美洲的物产带回大梁,让全世界的百姓都能共享繁荣,再也不用挨饿受冻!”
出发前,泉州港的百姓们、欧洲的商人、非洲的使者,都来为他们送行。佩德罗从欧洲赶来,带来了欧洲的葡萄种子和橄榄油;卡鲁从非洲赶来,带来了非洲的腰果和芒果;安东尼奥则跟着船队,想一起去探索新大陆。
“赵大人,一定要平安回来!”佩德罗握着赵勤的手,“我们等着你们把新大陆的好东西带回来,等着跨洋贸易线延伸到美洲!”
远洋海鹘船缓缓驶离泉州港,朝着大西洋的西边驶去。阳光洒在船帆上,像一面金色的旗帜,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。阿黑站在船头,手里拿着一张新的海图,上面标注着“新大陆”的方向;凌汐月则在甲板上,仔细观察着洋流和风向,为新的航线做准备;赵勤站在船尾,望着渐渐远去的泉州港,心里满是感慨。
从蜀地的月牙湾,到滇南的勐巴拉,从岭南的番禺,到江南的稻香村,从淮南的柳溪村,到中原的枯河村,从草原的蒙兀室韦部,到西域的疏勒村,从非洲的马赛部落,到欧洲的里斯本村,再到即将前往的美洲——他们走过了万水千山,帮助了无数百姓,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,却也充满了希望。
“你说,美洲的百姓会喜欢咱们带来的种子吗?”阿黑问。
赵勤笑着说:“会的。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,不管是非洲还是美洲,百姓们都想吃饱饭、过上好日子,这是所有人的初心。只要咱们带着这份初心,就一定能和美洲的百姓成为朋友,一起建设更美好的家园。”
海鹘船在大西洋上航行,朝着未知的新大陆驶去。远方的海平面上,太阳缓缓升起,照亮了前方的道路。赵勤和凌汐月知道,“大梁双逆”的故事,不会停在美洲——在更遥远的澳洲、南极,还有更多的土地等着他们去探索,更多的百姓等着他们去帮助,更多的传奇等着他们去书写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永远是那颗“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、过上好日子”的初心,这颗初心,将指引他们,走向更广阔的寰宇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WUZ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